陸樹堂用行草來刊刻掛於樓前,如今由陸樹堂篆刻的對聯仍然存在大觀樓的二樓,可惜的是在清鹹豐7年1857年,很不幸與這個樓一同毀於兵火,現存於世的對聯是光緒14年,1888年雲貴總督岑劉英,他託其他名將,比如趙攀用工筆楷書刻成的木製聯
這個聯是藍底金字書法求鏡這副長聯在面世之後吸引了很多的遊客,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就自述而論,大觀樓的長聯為天下九大長聯的第9名,但是就意境影響而論,大觀樓的長聯是最負盛名,堪稱海內長聯第一佳作,大觀樓也因此長聯而名聲遠播
著名的武俠作家梁羽生先生曾經著文評論此聯,情景交融,古今匯合混成一體,氣魄之大,無與倫比,我以為即使在字數方面不能成古今第一長聯,也可稱為古今第一名聯,這是梁先生的一個評價
楹聯藝術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一字一音均彰顯著中華語言獨特的魅力,常見的楹聯為五言或七言,平仄呼應,對仗工整,雲南在楹聯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雲南不乏楹聯佳作,但縱觀萬千墨寶,名聲最盛,造詣最高的當屬大觀樓長聯,大觀樓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昆明西南滇池畔,據昆明市志記載,始建於公元1690年,自建成後便激發著眾多文士的創作靈感,其中清代民間著名學者孫髯所撰寫的大觀樓長聯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上聯喜,風物瀟灑,下聯嘆,歷朝興廢,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
孫髯憑欄遠眺,雄偉之景奔入眼前,群山抱水,那山似神馬奔騰,鳳凰展翼,又似長蛇盤踞,白鶴騰飛,滇池中的島嶼猶如少女的鬢髮,蕩漾的水草和瑟瑟的蘆葦好比禽鳥斑斕的羽毛,香稻、晴沙、芙蓉,楊柳,四季之美,各具造化,讓他不禁感慨,切莫辜負了這水天一色的盛景
孫髯觸景生情,豪邁之情湧上心頭,漢武帝造船習水,唐玄宗豎立紀功鐵柱,宋太祖玉斧繪圖,元世祖忽必烈率軍乘革囊渡江一統雲南,前人的豐功偉績一一浮現,孫髯感嘆於往昔的恢宏,又悉悉於歷史的變遷,在這一掃俗唱的180字中,我們能觸摸到他暮天席地的襟懷,這襟懷中融入了山與水,人與事,詩與史,虛與實,融入了千年浩蕩,萬古雲煙,長聯盡慕滇池景象,言盡千年歷史,達到了景中融情情以景顯的高度
這幅對聯的上聯是描寫大觀樓四周的景物,下,聯追述雲南的歷史與情懷與景色,情景交融是渾然一體,意境深遠,表現了詩人對美麗山河的景仰之情,對統治階級偉烈豐功和功名富貴的蔑視,此聯對仗工整,音韻鏗鏘,形象鮮明,此草齊力語言跌宕,猶如兩幅優美的散文詩一縱一橫,景宜流轉,卻無此語堆垛的痕跡
長聯的作者孫髯,他祖籍陝西三原生於清康熙24年,也就是1685年,因其父親在雲南昆明任武官,和父親定居在昆明,他這一生科舉極其的不順利,他對科舉考試時候進行搜身,非常的憤慨,認為這種以盜賊的方式對待學士的方法有辱斯文,所以他發誓永遠不參加科舉考試
公元176年,孫髯的長聯寫於公元1765年,詩人有感而發,他觸景生情抨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他自幼好學,做了不少的詩文,可惜一生科舉不第,字號萬樹梅花一布衣,他常與詩人墨客聚會於大觀園,吟詠唱和,雖然出類拔萃,傲然寫出了長聯,是驚動一時,公元1774孫髯去世,由好友苗雨亭將先生殯葬於彌勒城西苗氏之地
大觀樓位於雲南的滇池之畔,依江臨海風景秀麗,歷來是文人墨客賦詩論文的一個雅集之地,1913年這裡闢為公園,現在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滇池的一個主要景點,公園裡內有李園魯園丁園、百園更園,還有觀音堂、攬勝閣、琵琶島、蓬萊仙境等建築,1961年郭沫若遊園的時候,作登樓記事的詩讚約,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雲中逸,滇池海樣寬,長聯猶在壁,距比作如椽,我一批經久,雄心一兩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