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接手險些招牌被砸,73歲陶華碧回歸,第一件事就是換了「它」

2020-12-27 騰訊網

說到國內辣醬市場,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老乾媽。作為一款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辣醬,老乾媽不僅可以作為調味品,還可以當作「下飯神器」,有些人甚至直接把老乾媽當作零食來吃,足以證明國人對於老乾媽的喜愛。

1947年,陶華碧出生在貴州湄潭的一個普通家庭。1989年,省吃儉用的陶華碧在貴陽市的街邊開了一家涼粉攤。受當地飲食文化的影響,大小飯店都會提供辣椒醬作為佐餐,陶碧華的涼粉攤也不例外。一天早上,陶華碧感到身體不舒服,於是就沒有自製辣椒醬,只能用普通的調味料來拌涼粉。然而讓陶華碧沒有想到的是,聽說今天沒有自製的辣椒醬,食客們轉身就走。直至此時,陶華碧才明白,自家的生意之所以這麼好,完全是辣椒醬的功勞。

就這樣,1996年,陶華碧關掉了涼粉攤,租了兩間房子,僱了40名工人,建立了一家專門生產辣椒醬的食品加工廠,並命名為「老乾媽」。起初,老乾媽辣椒醬的所有製作過程都需要手工完成,辣椒的刺激性很強,沾到手上十分不適,員工也不願意做這樣的工作。於是陶碧華就親力親為,帶領員工們手工生產辣椒醬,之後帶著成品辣椒醬去各個食品店和食堂試銷。很快,老乾媽就以其獨特的風味在貴州市場站穩了腳跟,並逐漸銷往全國,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憑藉老乾媽的成功,2018年,陶華碧以90億身價位列新財富500富人榜單。而在今年,陶華碧的兩個兒子李貴山和李妙行則分別以50億身價並列胡潤百富榜第1121位。這不僅引起了外界的猜測,難道陶華碧已經將自己的財富平分給了兩個兒子?

事實上,在最近幾年,老乾媽一直在市場上飽受爭議。自從陶華碧退休,逐漸隱退幕後,將企業交給兩個兒子打理後,許多消費者都表示,老乾媽已經「變了味」。2016年,老乾媽年營銷45億元,2018年卻下滑至43億元。業績的下滑,與兩個兒子接受企業,更換原材料存在著很大的關係。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規模,兄弟倆放棄了使用多年的貴州辣椒,選擇了價格更加實惠,產量更大的河南辣椒。生產規模擴大,成本降低,本以為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誰知道卻因原材料發生了改變,很快便被細心的消費者嘗了出來。突然之間變更了口味,讓不少消費者拒絕買單,導致老乾媽業績出現下滑,險些砸了經營了20年的牌子。

今年年初,在接受北京商報採訪時,老乾媽負責人表示,2019年老乾媽年收入為50.23億元,成功止住了連續兩年業績下滑的勢頭,呈現出小幅增長態勢。其實,老乾媽之所以能夠成功實現逆襲,都要歸功於73歲的陶華碧重新出山。

其實,陶華碧的方法也很簡單。作為老乾媽的創始人,陶華碧深知,老乾媽之所以能被市場所認可,本質還是憑藉其特殊的風味。因此,陶華碧就像剛剛創業時那樣,將河南辣椒重新替換為貴州辣椒,對生產製作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把熟悉的味道重新帶回了人們的餐桌,成功帶領老乾媽走出了低谷。

從目前的國內辣醬市場來看,市場總規模已經超過400億。如此來看的話,僅老乾媽這一個品牌,就佔據了1/8的市場,足以見得人們對於老乾媽的喜愛。如此一個頗具前景的企業,如果因更換原材料的問題而葬送了市場,著實有些惋惜。

在競爭激烈的當下,想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只有不忘初心,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多聽取消費者的意見,才能走得更遠。如果一味追求發展,不考慮消費者的感受,反而會自討苦吃。對此,大家又是怎麼看的呢?

相關焦點

  • 兒子接手險「砸」招牌?老乾媽再次回歸,第一件事就是換掉它
    老乾媽每天可以賣出150萬瓶的辣醬,還把它遠銷到海外,受得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因此,老乾媽也被網友們稱為「國貨之光」。創業經歷而說到老乾媽,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創始人陶華碧了,她出生在貴州省湄潭縣的一個偏遠山村裡,因為家庭比較貧困,陶華碧沒有上過學,只認識自己的名字「陶華碧」這三個字。
  • 兒子接手差點砸招牌,73歲陶華碧重出江湖,力挽狂瀾
    而創始人陶華碧,無學歷、無資本,就是一個苦命的農村婦女。早年丈夫去世,孤兒寡母相依為命,依靠親手搭建的簡易房屋,做起了涼粉和冷麵的生意。但是帶動銷售的不是填飽肚子的涼粉和冷麵,而是陶華碧自己研製的辣椒醬,不少人遠道而來只為吃口醬。這也使得陶華碧看到了商機,於是成立了「小作坊」,取名為「老乾媽」,專心做辣醬。
  • 兒子不爭氣差點砸招牌,73歲陶華碧回歸,一招「逆襲」挽回2億
    其實陶華碧早就將老乾媽,交給了2個兒子來打理,他們分別持股51%和49%,既然大兒子沒把心思放在辣醬上,那麼小兒子應該非常「爭氣」,將老乾媽打理得不錯吧,然而事實卻並不如人意。在2016年老乾媽的營收還在45億元,但是在2018年則是下滑到了43億元,兩年時間不僅沒有增長反而還損失了2億,這對70多歲的陶華碧來說可是不小的打擊,本來就是普通家庭出生的她,靠著街邊的一個「涼粉攤子」才將老乾媽發展到了現在這個規模。
  • 24年老招牌險被「砸」,73歲創始人再度出山,一招逆襲!
    老乾媽這個品牌名跟它的創始人陶華碧一樣樸實無華卻又驚豔眾人。出生在貴州大山裡的她沒有上過一天學,卻用一瓶辣醬逆襲人生,走上國際舞臺,成為學歷最低的億萬女富豪。陶華碧曾經驕傲地說過:只要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老乾媽!老乾媽有多麼深入人心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國外能吃上一口老乾媽就能感受到中國的味道。
  • 73歲陶華碧再度出山,一招逆襲
    陶華碧此時發現,大多數來吃麵的顧客都是為了這個辣椒醬而來的。於是,她乾脆關閉了麵館,做了辣椒醬,給它取名「老乾媽」。因為有了這個產品,陶華碧的生意蒸蒸日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從麵館到食品店,辣椒醬加工廠,食品有限公司,中國第一辣椒醬品牌。陶華碧沒想到自製的辣椒醬會大火起來。後來,隨著陶華碧幾十年來對品質的執著,慢慢地發展壯大,常年是辣醬銷量的第一名,這也為陶華碧帶來近百億的身家。
  • 24年招牌「敗」給自己人?兒子接手就被吐槽,老乾媽到底哪變了
    它就是1996年誕生的老乾媽,雖然國內辣醬市場誕生了眾多品牌,不過老乾媽始終能夠佔據一席之地。這和創始人陶華碧在背後的付出也是有關的,陶華碧從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婦女,帶領老乾媽做到「國民辣醬」的地位,其中有多辛苦恐怕也只有她自己能夠體會。剛開始的時候,陶華碧也不是專門賣辣醬的。
  • 陶華碧:我的一生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辣椒醬!
    她的父母沒有指望她以後能出人頭地,在當時的條件下,嫁個好人家,或許就是這塊窮山僻壤最好的選擇。20歲,陶華碧嫁給了一名地質隊隊員。可生活的苦難,沒過幾年,又降臨到了這個本不算特別順遂的家庭裡。丈夫意外病逝,扔下陶華碧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為了生存,她決定去外地打工和擺地攤。
  • 73歲陶華碧被迫出山,僅用「一招」就逆襲
    但是最近有很多關於老乾媽的傳聞,就是沒有以前好吃了,大家都知道眾口難調,老乾媽能夠如此受歡迎也正是說明了它的口味極佳,但是最近有這樣的傳聞也是不無道理。我們都知道最近幾年老乾媽可能會有一點下滑,之前老乾媽自己做企業的時候一直是辣椒一姐,很多人說老乾媽「變味」,地位不保,是因為老乾媽真的「老」了麼,這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呢?
  • 大兒子建爛尾樓,小兒子差點砸了招牌,不上市的老乾媽被坑慘了
    大兒子建爛尾樓,小兒子差點砸了招牌,不上市的老乾媽被坑慘了推薦語:國內那些承諾永不上市的企業,似乎都慢慢乘坐上了資本的列車,走上了IPO的大道。比如順豐已經疾馳而去,如今其市值已經達到了3654億。最後剩下的就是中國最強辣醬品牌——老乾媽,不過在陶華碧女士掌舵時代,老乾媽基本上也沒有了上市的可能性,畢竟老乾媽陶華碧曾不止一次對外發聲:老乾媽不會上市。而說到這個在國內大名鼎鼎,甚至一度把產品賣成國外「奢侈品」的老乾媽,大家對它是一個怎樣的印象呢?
  • 曾經如日中天的老乾媽,如今卻走下坡路,陶華碧的兒子難辭其咎?
    說起老乾媽,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陶華碧堅持不上市,一定不讓外國人賺我們的錢。從此之後,老乾媽、華為就被大家公認為是國民品牌了。老乾媽的自身實力自然也不差,在國外,老乾媽成為熱捧的寵兒,一瓶辣椒醬打出一片海外市場!
  • 陶華碧救不了老乾媽!千億辣醬帝國背後,危機四伏
    陶華碧的兩個兒子投資房地產、修改辣椒配方。但最終的結果是,地產項目爛尾,老乾媽口碑銷量下滑,從原來20%的市場份額下降到11%,最後還連續被曝出"異物",讓70歲高齡的陶華碧不得不二度出山,拯救老乾媽。老乾媽真要晚節不保,陶華碧的江山毀在了"二代"手裡嗎?老乾媽業績下滑真是自己作的還是另有玄機?
  • 老乾媽的落幕,創始人陶華碧如何應對?
    原材料被換2015年時,《商界》雜誌派記者去老乾媽生產基地貴州進行採訪,得知:"老乾媽現在不再使用貴州辣椒,而全部換成河南辣椒,至於原因——河南辣椒便宜!"當地一名經銷商說到:"貴州辣椒是全國辣椒中最好的,12到13元一斤,而河南辣椒一斤才7元「。要知道老乾媽之所以能在國內調味品市場獨佔鰲頭,憑的就是它過硬的品質。
  • 「老乾媽」陶華碧兒子公司被限制高消費
    因未按時履行法律義務,「老乾媽」創始人陶華碧的兒子李貴山的公司被限制高消費。多家媒體報導,APP顯示,昆明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於11月4日新增限制高消費令,目前公司已被連續限制高消費19次,因未按時履行法律義務被法院強制執行6次,涉及金額為9757萬元(人民幣,下同)。
  • 老乾媽陶華碧:生意紅紅火火,帳上清清白白
    創始人陶華碧一天書都沒讀過,創業6年,資產就達到了十幾億,從來不借別人的錢,也從來不借錢給別人,咱們這位辣椒醬創始人,1947年出生於貴州湄潭縣的一個小山村,沒讀過一天書,20歲結婚幾年後丈夫去世,陶華碧就帶著兩個兒子去外地打工,為了省錢他基本不買菜,都是自己做辣醬拌飯吃,後來回家鄉賣米豆腐,那是當地的一種涼粉兒。
  • 陶華碧:從小村姑逆襲成首富,你知道她的成功秘訣嗎?
    將五塊錢的生意做成了資產40億的商業帝國,她從49歲的農村婦女逆襲成身家70億的貴州首富,她70歲退居幕後,卻因兒子不成器,差點兒敗光家底,復出後的她力挽狂瀾,如今身價暴漲至90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老乾媽陶華碧。
  • 李聖龍: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妻子和兒子
    亞冠之旅遺憾結束後,李聖龍接受了「上港隊報」的採訪,他表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妻子和兒子。李聖龍:從中超第一階段沒有很多機會,到第二階段開始有了出場機會,再到亞冠比賽,我今年也算是打了不少比賽,有一定的收穫,所以我覺得還是一個值得回味的賽季。
  • 54位醫護解除隔離: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娃
    杭州市西溪醫院俞海燕: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娃 俞海燕,杭州市西溪醫院隔離病區護士長,去年農曆年三十進入隔離病房工作
  • 陶華碧發聲:這件事很重要,我要親自出來說
    她說,當年生活困難,為了討生活想了各種路子,走街串巷賣米豆,涼麵……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沒有一個攤位到了冬天這些就賣不動,也就斷了生活收入來源,講道這裡71歲的陶華碧腦海裡浮現了當年的辛酸史,幾度哽咽,眼淚溼紅了眼眶,強忍著淚水沒有在我們面前流下
  • 馬刺記者:某高管若接手馬刺,第一件事就是解僱波波
    談到馬刺隊,人們第一想到的人物就是鄧肯以及波波維奇吧。鄧肯作為馬刺隊的常青樹,在他效力的19年職業生涯中,為球隊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球隊歷史上最偉大的巨星。而作為鄧肯的主教練波波維奇。相比於鄧肯來說的話,他更是一個幕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