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內辣醬市場,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老乾媽。作為一款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辣醬,老乾媽不僅可以作為調味品,還可以當作「下飯神器」,有些人甚至直接把老乾媽當作零食來吃,足以證明國人對於老乾媽的喜愛。
1947年,陶華碧出生在貴州湄潭的一個普通家庭。1989年,省吃儉用的陶華碧在貴陽市的街邊開了一家涼粉攤。受當地飲食文化的影響,大小飯店都會提供辣椒醬作為佐餐,陶碧華的涼粉攤也不例外。一天早上,陶華碧感到身體不舒服,於是就沒有自製辣椒醬,只能用普通的調味料來拌涼粉。然而讓陶華碧沒有想到的是,聽說今天沒有自製的辣椒醬,食客們轉身就走。直至此時,陶華碧才明白,自家的生意之所以這麼好,完全是辣椒醬的功勞。
就這樣,1996年,陶華碧關掉了涼粉攤,租了兩間房子,僱了40名工人,建立了一家專門生產辣椒醬的食品加工廠,並命名為「老乾媽」。起初,老乾媽辣椒醬的所有製作過程都需要手工完成,辣椒的刺激性很強,沾到手上十分不適,員工也不願意做這樣的工作。於是陶碧華就親力親為,帶領員工們手工生產辣椒醬,之後帶著成品辣椒醬去各個食品店和食堂試銷。很快,老乾媽就以其獨特的風味在貴州市場站穩了腳跟,並逐漸銷往全國,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憑藉老乾媽的成功,2018年,陶華碧以90億身價位列新財富500富人榜單。而在今年,陶華碧的兩個兒子李貴山和李妙行則分別以50億身價並列胡潤百富榜第1121位。這不僅引起了外界的猜測,難道陶華碧已經將自己的財富平分給了兩個兒子?
事實上,在最近幾年,老乾媽一直在市場上飽受爭議。自從陶華碧退休,逐漸隱退幕後,將企業交給兩個兒子打理後,許多消費者都表示,老乾媽已經「變了味」。2016年,老乾媽年營銷45億元,2018年卻下滑至43億元。業績的下滑,與兩個兒子接受企業,更換原材料存在著很大的關係。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規模,兄弟倆放棄了使用多年的貴州辣椒,選擇了價格更加實惠,產量更大的河南辣椒。生產規模擴大,成本降低,本以為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誰知道卻因原材料發生了改變,很快便被細心的消費者嘗了出來。突然之間變更了口味,讓不少消費者拒絕買單,導致老乾媽業績出現下滑,險些砸了經營了20年的牌子。
今年年初,在接受北京商報採訪時,老乾媽負責人表示,2019年老乾媽年收入為50.23億元,成功止住了連續兩年業績下滑的勢頭,呈現出小幅增長態勢。其實,老乾媽之所以能夠成功實現逆襲,都要歸功於73歲的陶華碧重新出山。
其實,陶華碧的方法也很簡單。作為老乾媽的創始人,陶華碧深知,老乾媽之所以能被市場所認可,本質還是憑藉其特殊的風味。因此,陶華碧就像剛剛創業時那樣,將河南辣椒重新替換為貴州辣椒,對生產製作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把熟悉的味道重新帶回了人們的餐桌,成功帶領老乾媽走出了低谷。
從目前的國內辣醬市場來看,市場總規模已經超過400億。如此來看的話,僅老乾媽這一個品牌,就佔據了1/8的市場,足以見得人們對於老乾媽的喜愛。如此一個頗具前景的企業,如果因更換原材料的問題而葬送了市場,著實有些惋惜。
在競爭激烈的當下,想要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只有不忘初心,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多聽取消費者的意見,才能走得更遠。如果一味追求發展,不考慮消費者的感受,反而會自討苦吃。對此,大家又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