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開偉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國務院曾召開專題會,研究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新變化對我國經濟影響及對策;李總理指出金融穩定事關經濟全局,應繼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加快相關制度建設,培育公開透明、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加強和完善風險管理,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
應該說,李總理強調確保金融穩定,切中了當前經濟工作要害;因為經濟雖是金融基礎,但金融卻是經濟內核;如果經濟內核出了問題,則經濟增長質量和速度就無從保證。顯然,打破經濟僵局,還得把金融穩定放在首位;否則,不僅今年經濟增長目標難以實現,今後一個較長時期經濟增長目標也會落空。
同時,李總理強調確保金融穩定,也並非無病呻吟,是基於當前嚴峻客觀經濟現實而做出的決策:首先,中國經濟總體走勢不樂觀,存在多種誘發金融危機潛在因素。據相關資料,截止8月末PMI為49.7%, 連續 6個月低於50%臨界值;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值11.5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6.9%,其中出口增長0.9%,進口下降15.5%;8月末16家上市銀行利潤增速全都放緩,均為近年來最低水平;不良貸款與不良貸款率雙升,新增不良貸款1810.43億。
上半年,全國房地產整體推盤量和成交量雖有明顯提升,市場呈現企穩回升之勢,但市場分化愈發嚴重,不少二線和三四線城市依舊低迷,去庫存壓力較大;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違約等風險沒有消除,這一系列經濟現象都深刻表明不僅當前經濟增長面臨困難,且都有可能誘發金融風險。其次,國際金融動蕩不定,存在傳染金融危機可能。最近,席捲東南亞、歐美等股市下跌引發資本市場動蕩及恐慌,中國資本市場亦難獨善其身;加上美聯儲加息預期有可能引發新興經濟體資本大量外流,全球資產避險情緒顯著升溫;尤其近來我國央行持續貶值拋售美債買入人民幣以維持人民幣穩定,導致外匯加速縮水,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會重新出爐,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機幽靈似乎又將浮現。再次,中國金融運行本身存在誘發金融危機的不穩定性因素。如中國股市存在很多不規範及違規違法法操縱市場行為,導致股市暴漲暴跌,挫傷了股民信心;雖經過強力救市,但至今仍沒恢復元氣,有可能誘發新一輪股災。
顯然,防範金融風險,確保金融穩定,關係重大,絕不可掉以輕心。從目前看,各級政府、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亟需形成風險防範合力,才能確保金融總體穩定:
其一,監管部門應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整頓金融秩序,督促金融機構加強內部控制,切實改進信貸管理和流動性管理,提高防控風險能力和水平;建立衡量金融風險科學動態預警機制,設立風險預警指標,適時監測,對接近風險觸發值即向金融機構發出警報,強化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對資本市場做好應對預案,力爭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繼續加大資本市場違規違法行為查處和打擊力度,淨化資本市場運行環境;銀行機構增強風險意識,避免過多資金通過各種暗道流入股市及其他產能過剩領域,消除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風險隱患。
其二,加快推動金融市場化改革,切實提高資本配置效率。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利率市場化進程,讓市場逐漸發揮配置金融資源決定性作用;並加快發展中小民營銀行,對大銀行體制形成有益補充;利用網際網路金融技術,建立起小微金融服務體系,為大眾創業創新營造寬鬆金融環境。同時,降低企業債發行門檻,擴大企業發債範圍,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保持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而且銀行機構充分利用降準降息政策優勢,樹立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局。
其三,建立公開透明、穩定健康發展資本市場;加快推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體系;降低中小企業上市門檻,加快實施上市公司註冊制,大力提高企業直接融資力度;同時,避免政策過多幹預導致暴漲暴跌,完善證券市場交易規則,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資本市場;密切跟蹤監測金融市場運行,深入研究評估各項金融政策和金融改革效果,及時有效應對股災等各種金融事件,防止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危機。其四,政府財稅及金融部門支持企業進行創新投資,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等普惠性措施;完善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推動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等試點政策擴大到所有科技園區和科教單位,從而提高企業創業創新動力,為激活經濟奠定紮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