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松 羅永皓)160餘畝規劃整齊的中藥材基地裡,天門冬茁壯成長,七八位當地村民正在基地裡除草,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寒冬時節,走進彭水縣太原鎮麒麟社區,眼前一片生機勃勃,曾經的產業「空殼村」已脫胎換骨,當地村民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
這是彭水發展產業促進群眾持續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彭水立足區域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高質量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繪就了鄉村振興的瑰麗藍圖,創造了農業產業扶貧的彭水特色。
發展高效農業 把扶貧產業「建」起來
彭水縣鬱山鎮地處武陵山區,地形複雜,土地中富含礦物質鹽,長出的紅薯個大、味甜。鬱山鎮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將紅薯作為農民增收脫貧的特色產品打造,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幫扶新模式,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
紅薯豐收。蔡秀 攝
在鬱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苕粉,紅苕經過清洗、粉碎、過濾等工序後,最後一道程序叫做「浪」苕粉,當工人從鍋裡撈出「浪盆」接起粉皮進行晾曬,晾杆上晶瑩剔透的苕粉,閃耀著美麗的光芒。龍鬚晶絲苕粉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先萍說:「農戶種紅薯,我們企業負責收購。實行訂單式種植,訂單收購,老百姓不存在賣紅薯難的問題。」
目前,鬱山鎮每年種植紅薯面積3萬畝以上,年產值約1.2億元,年均收購鮮薯400萬噸,覆蓋貧困戶500餘戶,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或者扶貧產業貸款入股,實現戶均增收和每年保底分紅。
據彭水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彭水按照「縣有主導產業、鄉有骨幹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增收產業、人有一技之長」的發展思路,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6.1億元,圍繞薯煙畜林藥等優勢特色產業,建立完善扶貧產業體系。
紅薯粉絲助農增收。楊春燕 攝
彭水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年發展紅薯30萬畝,帶動農戶8.7萬戶,產業鏈產值約5.6億元,農業農村部將我縣紅薯產業列入「一縣一業」主導產業發展目錄。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烤菸6.58萬畝,發展中藥材5.78萬畝,培育經濟林35.6萬畝,畜牧業年產值17億元。紮實推進「一村一品」建設。實現每個鄉鎮街道、每個村社區有1-2個增收產業的目標,成功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鄉鎮4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1個,市級「一村一品」示範村20個。全面落實產業到戶政策。實現在家有勞動能力和有意願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到戶產業全覆蓋,2019年以來累計規劃貧困戶到戶產業4.5萬戶,兌現獎補資金4471萬元2.9萬戶。推動農業「接二連三」。成功打造國家鄉村旅遊示範村1個,創建鄉村旅遊AAA級景區3個,鄉村旅遊產值達25億元。
彭水 :一張「綠色」答卷黃家鎮漆紅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村民董澤清攤勻採收的油茶果
彭水紫蘇油
鬱山晶絲苕粉
太原鎮花園村大棚蔬菜基地
棣棠鄉牌樓村2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深冬時節,行走在彭水縣內,映入眼帘或滿目蒼翠、或層林盡染,各美其美的山川圖景徐徐鋪展。
青山綠水造就了彭水的鐘靈毓秀,也曾讓彭水因地理位置、交通等原因發展受限。不過,如今的彭水已經今非昔比。「十三五」時期,彭水走過了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
近年來,彭水高質量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打造了彭水紅苕粉、彭水蘇麻等特色產業,用產業帶動群眾走上致富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繪就鄉村振興的瑰麗藍圖、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走上小康路、發展生態富民產業打造美麗經濟,彭水走出了一條以青山為「靠山」,將「綠起來」與「富起來」有效結合的特色脫貧致富之路。
打造山地特色產業 繪就鄉村振興藍圖
77歲的漢葭街道興和村4組村民庹大安在收割完自家種的蘇麻後感慨道:「種蘇麻不費力,撒下種子,除除雜草就行。我從3年前的6分地擴大到了4畝地。」
「蘇麻是『懶人』莊稼,種植不費力,收入還很好,每畝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據興和村第一書記崔小彬介紹,該村通過引進公司,建立了公司提供技術、種子、肥料、回收等一系列長效機制,當地村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蘇麻也成了該村的一大特色產業。
30多公裡外的鬱山鎮,龍鬚晶絲苕粉有限公司的工人們在完成清洗、粉碎、過濾等工序後,正在進行最後一道程序——「浪」苕粉。工人們把冒著熱氣的粉皮揭下來,晾曬在晾杆上,紅苕粉的香氣慢慢散發在整個廠房。
龍鬚晶絲苕粉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先萍說:「農戶種紅薯,我們企業負責收購。實行訂單式種植、訂單收購,老百姓不存在賣紅薯難的問題。」
紅薯產業是彭水大力打造的特色產業。目前,鬱山鎮每年種植紅薯面積3萬畝以上,年產值約1.2億元,年均收購鮮薯400萬噸,覆蓋貧困戶500餘戶,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或者扶貧產業貸款入股,實現戶均增收和每年保底分紅。
同樣作為彭水的特色產業,「彭水蘇麻」成功通過農產品地理標誌的審定登記後,又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博覽會優質獎、市商標品牌……在品牌引領下,彭水蘇麻逐漸「長大」。合作社核心基地從270畝增長到4000餘畝,核心參與農戶從35戶增長到1000多戶,同時帶動彭水全縣種植蘇麻2萬多畝,涉及20餘個鄉鎮40多個行政村。目前,彭水蘇麻、彭水紫蘇油遠銷上海、深圳、北京以及韓國、新加坡等國內國際市場。
據介紹,近年來,彭水縣委、縣政府立足區域優勢,堅持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一是實施品種工程。全面加強與西南大學、重慶農科院、重慶農技推廣總站等合作,積極引進培育作物新品種,成功創建「全國甘薯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縣」,自主培育的彭薯1號、彭薯2號等9個新品種通過重慶市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全縣全面種植推廣。二是實施品質工程。2020年新申報「兩品一標」產品74個,已獲批18個,全縣有效期內「兩品一標」產品累計達67個,特別是彭水蘇麻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三是實施品牌工程。全縣名牌農產品累計達11個,成功應用「巴味渝珍」區域公共品牌產品4個。「龍鬚晶絲苕粉」「苗妹香香」農產品獲第20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百業興食品」生產的香椿醬菜、「黔中道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紫蘇油等產品獲第22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優質產品。
高質量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繪就了鄉村振興的瑰麗藍圖,創造了農業產業扶貧的彭水特色。
搬得出能致富 扶貧搬遷走上小康路
「很不方便,住起擠得很,孩子只有跟我們一起睡。」回憶起以前一家6人擠在只有60平方米的木瓦老房子裡的日子,梅子埡鎮易地扶貧搬遷戶何祖貴連聲嘆息。
青瓦白牆、面積150平方米、一樓一底、四室一廳一廚一衛,二樓還有一個露天陽臺,這是何祖貴的新家。在何祖貴看來,他家住的房屋跟城裡的「洋房」沒有區別。在梅子埡鎮梅花社區的易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像何祖貴這樣的建卡貧困戶還有26戶。
彭水地處武陵山區,是全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較重的區縣之一。如何讓貧困群眾搬得出?這是彭水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脫貧攻堅以來,彭水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聚焦「人、錢、房、業」四字發力,嚴格建設程序,在遵循項目基本建設程序前提下,創新安置點建設機制,建立並採取「三三機制」建設12個安置點,實現了「三合兩不」,即用地合規、規劃合理、程序合法、面積不超標、負債不超標。同時,加快安置點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圍繞「六通八有」標準,徹底改變了住房難、用電難、飲水難、出行難問題。
建成安置點只是解決了「搬得出」問題,如何解決搬遷群眾「能致富」才是根本。
彭水將產業扶貧、就業扶貧作為12個集中安置點後續扶持的主要抓手,把當地的產業、就業優勢轉化為群眾的脫貧優勢,實現了267戶997人搬遷建卡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在產業扶持方面,深層次破解「發展什麼、權屬歸誰、怎麼經營、怎麼分配」等產業發展問題。結合安置點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投入資金2200萬元,按「一點一品」因地制宜配套12個產業設施項目。明晰產權歸屬,確保產業項目真正服務搬遷戶、帶動搬遷戶。引進龍頭企業經營管理,確保堅持一個項目,盈利一個項目。搬遷戶通過「土地入股、參加勞務、分紅」等方式參與產業項目的收益分配,形成了「搬遷戶+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在就業扶持方面,採取「搬遷戶+外出務工」「搬遷戶+鄉村旅遊」「搬遷戶+工業園區」「搬遷戶+特色種植養殖」等模式,實現有勞動力家庭至少一人就業,其中僅通過公益性崗位就幫助搬遷群眾穩定就業88人,並繼續對有勞動能力且有公益性崗位就業意願的搬遷戶實行「公益性崗位就業兜底」。
搬出窮山窩,走上小康路。彭水圓滿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21戶14207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建成12個集中安置點,其中有6個市級示範集中安置點。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集中通報了一批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其中,彭水入選「十三五」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彭水發展改革委入選「十三五」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美麗經濟致富百姓
「自從種上油茶樹,咱們不僅有了『綠色銀行』,我們老兩口就像買了『養老保險』!」走進善感鄉石盆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鬱鬱蔥蔥,連綿成一片「綠海」。正是這一顆顆美麗的油茶果,改變了石盆村3組建卡貧困戶董純志一家的生活。
董純志和老伴兒今年都70多歲,身體都有殘疾,家庭缺乏勞動力。「平時的管護都由合作社負責,我只管在成熟後採摘售賣就行了。」董純志說,去年他家的油茶果賣了9000多斤,收入了13500元,家庭開支寬裕了不少。
像董純志這樣的收入1萬元以上的農戶在石盆村就有10多戶,油茶果真正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善感鄉的油茶產業只是彭水依託退耕還林發展林業產業實現生態富民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彭水大力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自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以來,堅持退耕還林工程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結合,全縣規劃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40萬畝,是重慶市規模最大的一個區縣。
依託新一輪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石漠化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彭水建成經濟林357萬畝,實現39個鄉鎮(街道)經濟林基地全覆蓋,涉及102個貧困村,惠及10781戶貧困戶。加快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全縣共建成木本油料基地21萬畝,其中油茶基地15萬畝、核桃基地6萬畝。同時,在全市率先成立林業產業協會,集中優勢資源發展經濟林產業,將「綠起來」與「富起來」有效結合。
彭水的生態資源逐漸轉化為生態資本,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源源不斷地釋放出綠色紅利,致富一方百姓。
不僅林業經濟能讓百姓致富,廣闊的綠水青山也能讓貧困群眾享受到實惠,實現了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為了更好保護林業資源,讓山更青、林更密,彭水結合生態護林員公益性崗位,精準選聘「能護林、有林護」的建卡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
彭水縣林業局天保中心負責人廖愛民介紹,通過在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一是能充分發揮林業在精準脫貧工作中的作用,強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二是進一步加強全縣370萬畝林地資源的保護力度,確保「興林富民」目標的實現;三是選聘建卡貧困戶組建生態護林員隊伍,每人每年有5000元的補助,增加了家庭收入,提振建卡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
如今,3611名生態護林員工作在彭水各村組林間地頭,管護全縣林地資源,充分發揮扶貧資金效益,財政共補貼資金5316.5萬元,讓村民捧起生態「金飯碗」,走上了綠色脫貧路。
守住山青底線,讓大地常綠。如今,彭水正真抓實幹厚植綠色發展根基,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繪就綠色生態美麗新圖景。
張亞飛 劉茂嬌 圖片由彭水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葛先萍小紅薯做成甜蜜大產業
葛先萍帶領鄉親種紅薯致富 她生產的晶絲苕粉遠銷國內外渝東南地區的彭水、黔江等地,是國內聞名的紅薯種植加工基地,其中彭水鬱山鎮的晶絲苕粉最為出名。說到晶絲苕粉,彭水縣鬱山鎮龍鬚晶絲苕粉專業合作社的法人葛先萍值得一提。一個普通的紅苕,經過複雜工序加工後「變身」紅苕粉絲,身價可以漲數十倍。
一個人 沒有專門銷售團隊 她的苕粉賣了3000萬元
巴渝有古鎮,鳳凰棲鬱山。從烏江支流鬱江溯流而上,即可循跡而至千年古鎮鬱山鎮。一口伏牛山鹽井,開啟了鬱山鎮5000年的風雨歷程。數千年歲月,老鹽井不僅讓這座依山傍水的清靈小鎮孕育出了鹽丹文化,也留下了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其中,產生於清乾隆年間的鬱山晶絲苕粉,晶瑩剔透、滑軟爽口,幾百年來深受當地人和過往客商青睞。
作為土生土長的鬱山人,46歲的葛先萍從母親手中傳承了製作晶絲苕粉的好手藝。葛先萍的龍鬚鬱山晶絲紅苕粉加工廠坐落在鬱江邊上,她家的紅苕粉不僅深受當地人喜愛,還遠銷海外,在美國、韓國都有客戶。在中國香港,由鬱山晶絲苕粉製作的傷心酸辣粉是特別受歡迎的小吃。
「前段時間,比利時商會還有人過來和我們談合作。」葛先萍告訴記者,今年夏天,比利時商會的企業家一起來到她的龍鬚廠,洽談合作。吃過她的紅苕粉後,這些外國人讚不絕口,紛紛提出將這種美味帶回自己的國家銷售。
葛先萍告訴記者,今年,她的龍鬚紅苕粉加工廠年產值預計3000萬元。從一個路邊攤做成年產值3000萬元龍頭企業,葛先萍花了26年。
26年前,葛先萍和母親一起,在鎮上319國道邊開了家小飯館,供往來的旅客吃飯、休憩。葛先萍從母親手中學到了製作晶絲苕粉的手藝,將紅苕洗淨去皮打碎成漿,通過模具和熱水燙煮做成苕皮,切絲晾乾即可做成晶絲苕粉。不同的手法,做出來的晶絲苕粉成色不同。葛先萍做的晶絲苕粉成色極好,看起來晶瑩剔透,吃起來軟糯Q滑。
工人晾曬晶絲苕粉。全媒體記者 周青松 攝影
燉上一鍋土雞,將晶絲苕粉用冷水發泡,放入雞湯中燉煮……紅苕粉燉土雞成了小飯館最受歡迎的菜品,不少食客愛上了這道風味,提出購買紅苕粉帶回家自己做。
於是,葛先萍找親戚借錢收購了大量紅苕,製作了3000多斤晶絲紅苕粉,被一搶而空。「賺的錢不僅還了借款,家裡還安了電話。」葛先萍記得,那一年她賺了1萬多塊錢。
葛先萍的苕粉生意越做越大:2002年搞起了合作社,專心做紅苕產業;2005年,第一個5000平方米的廠房投入運營;如今,第二個廠房已投入使用。
「我現在每年生產2000噸紅苕粉,到春節都沒有存貨。」葛先萍稱,做了20多年紅苕粉,好的品質和口碑為她積累了大量回頭客,廠裡還沒有專門的銷售團隊。不僅當地人愛吃她的紅苕粉,重慶很多大型飯店、酒店都是她的客戶。
一個廠 搭上電商快車方便苕粉熱銷訂單源源不斷今年扭虧為盈
11月,海拔較高的新田鎮正迎來紅苕的豐收季。傍晚,村民們用三輪車拉著剛挖的紅苕到利源紅苕加工廠過磅。
廠裡的總經理羅遠周是村裡的老支書,2012年,他辭職搞起了紅苕加工廠。「去年收2000多噸紅苕,今年收了3000多噸,還沒有收完。」看到忙碌著的村民,羅遠周興奮地告訴記者,之所以收了這麼多紅苕,是因為工廠即將擴大產能。
羅遠周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廠子今年賺了錢。「2015年投產,剛開始是做紅苕澱粉和晶絲苕粉,但都沒賺到錢。」羅遠周回憶,雖然在他的努力下,拿到了整個縣城幾乎所有紅苕澱粉的供應,但因為價格低利潤少,基本上沒有賺到錢。而晶絲苕粉市場因為競爭太大,產品滯銷,廠子面臨虧損的問題。
「我們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做晶絲苕粉,我們廠缺少特色,缺少競爭力。」察覺問題後,羅遠周認為廠子要賺錢,就應該延伸發展紅苕粉產業鏈,尋找更多的機會。
於是,2017年底,羅遠周花費200多萬元從河南引進了方便紅苕粉絲的生產線。記者在生產現場看到,經過初步加工將紅苕打成漿,沉澱後的紅苕水粉通過機器壓製成型,然後剪切成絲、稱重、壓製成餅後烘乾,就變成了方便麵狀的紅苕粉餅。配上作料包,裝進方便桶塑封后,就做成了用開水衝泡即食的方便紅苕粉絲,目前主要有麻辣味和酸辣味兩種口味。
方便紅苕粉絲生產出來,該怎麼銷售呢?羅遠周搭上了電商這趟快車。一次展銷活動,他認識了一家網際網路企業的負責人,這家企業提出通過網絡平臺銷售羅遠周的方便紅苕粉絲。方便紅苕粉絲在網上商城上架後,賣得特別好,新的訂單源源不斷而來。
「本來生產線日產量是500盒,前段時間訂單量大,一天就有1500盒,我們只好通宵不睡覺,24小時輪班做。」羅遠周嘴上抱怨著累人,但臉上卻掛著大大的笑容,「今年扭虧為盈了,廠裡的產值在1500萬左右。」
羅遠周告訴記者,廠裡還準備擴大生產線。同時進一步開拓網絡銷售渠道,讓方便紅苕粉絲能夠搭上電商「快車」,從大山走向更遠的地方。
另外,村上也有了長遠計劃。「村上計劃搞一個薯幹加工廠,做集體經濟改革試點,村民全部入股,賺錢了一起分紅。」羅遠周告訴記者,為給紅苕增加更多附加值,他們做了很多嘗試,比如研發紅薯糕點、做紅苕藤盆景……
一個產業 小小紅苕成就大產業實現年產值5.6億元
紅苕產業的發展,不僅讓企業賺了錢,也讓當地農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現在農戶都是訂單生產,加工企業下訂單,農戶根據訂單種植。」彭水縣農委薯業發展科科長羅啟燕介紹,像利源廠就是與農民籤了訂單,廠裡提供種苗和肥料,收成之後按照合同約定的數量和單價收購。據統計,全縣全年商品薯和澱粉薯訂單種植10萬畝,實現了專業營銷主體、加工企業與種植農戶利益的緊密聯結,保障了薯農利益。
據了解,從2012年起,甘薯產業就被提為彭水支柱產業。近年,隨著甘薯產品在化工和食品等行業的廣泛應用,市場需求日益增大,彭水縣委、縣政府順勢而行,發揮生態資源優勢,以強化科技支撐,完善產業鏈條為抓手,做強做優甘薯產業,使之成為彭水農民增收、扶貧攻堅的主打產業。
羅啟燕介紹,彭水常年甘薯種植面積30萬畝,為重慶市紅薯及紅薯製品示範區縣,現有甘薯生產加工主體26家,生產作坊200餘家,加工甘薯能力15.8萬噸,主要的產品是澱粉、粉絲、苕塊、方便粉絲(自熱粉絲),種薯貯藏業主3家,貯藏能力2000噸,全縣紅薯產業全產業鏈年產值5.6億元。以「鬱山龍鬚」、「利源」、「宏綠」等系列品牌為主的薯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龍鬚」晶絲薯粉已獲重慶市著名商標和出口經營權。
彭水還吸引各類市場主體來彭興辦紅薯產品加工企業,加速形成晶絲苕粉、精製澱粉、休閒保健食品、飲品飲料、鮮食型紅薯、蔓尖蔬菜等紅薯產品多元化格局。
據統計,2017年,甘薯產業帶動農民人均增收893元,戶均增收3289元,薯農戶均增收5550元。
羅啟燕表示,未來,彭水將以建設甘薯全產業鏈為重,到2025年,爭取甘薯產業產值突破8億元。
政府支持 進行補貼培育新品幫助營銷
羅啟燕介紹,為了支持企業開展種薯擴繁、產品研發、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等全產業鏈建設,政府對提供甘薯集中供苗、機耕、起壟、田間運輸、商品薯(種薯)貯藏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主體進行補貼。2018年,整合農業部、市、縣產業發展資金用於甘薯產業1345萬元。
彭水積極開展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示範,成功引進和推廣高澱粉、紫薯和鮮食型專用薯,以滿足加工企業對原料的多元化需求。彭水群英甘薯研發中心所培育的甘薯新品種「彭薯1號」、「彭薯2號」、「彭薯3號」、「彭紫薯1號」分別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證書和重慶市農作物品種鑑定證書,實現彭水甘薯育種自主智慧財產權零的突破。
今年,雙季紅薯種植已試驗成功。「以往彭水地區紅薯種植都是一年一季,種植期為5~11月。現在雙季紅薯,第一季2月育苗,4月栽種,8月採挖;第二季8月種植,11月收穫。」羅啟燕告訴記者,今年試種25畝已經成功,未來計劃在低海拔地區推行雙季甘薯種植面積2000畝。
在市場營銷方面,彭水一方面將紅苕產業和旅遊結合,通過旅遊資源將消費者引進來,讓遊客能夠有玩有買;另一方面,通過品牌宣傳和電商平臺,讓彭水的紅苕產品能夠走出去。羅啟燕介紹,今年9月通過「彭水趕場」網絡平臺,就完成網上銷售鮮薯24萬斤。
記者手記>>>
豐收的味道 致富的門路
在彭水山區,種植紅苕已有400年的歷史。在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種紅苕,紅苕破土之後,紅苕藤可以食用,也能割回家餵豬。紅苕成熟後,農戶家裡留下部分食用和餵豬後,就會把紅苕做成澱粉以及紅苕粉絲。過年時,殺了年豬燉上一鍋豬蹄,再放上一把紅苕粉,哧溜哧溜的吸食之間,豐收的味道溢滿舌尖。
如今,對於當地村民來說,紅苕粉不僅意味著豐收,也意味著有機會致富。每年紅苕收穫後,家家戶戶製作紅苕粉擺在公路邊賣。售賣紅苕粉絲,已成了村民們一筆重要收入來源。而發展紅苕產業,讓村民們獲得更穩定、更豐厚的收入,無疑更是一條致富的康莊大道。
重慶商報-上遊財經記者 賈文清 謝聘
聲明:【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智庫君直接在公眾號留言),智庫君會在後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智庫君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
【實戰案例】田園智庫將精選國內外著名農業創意案例,結合長期從事農業實踐的專家進行對文章質量進行篩選,如果你對這類文章感興趣請與我們交流。郵箱:1572953801@qq.com 8437319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