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日軍被俘後,向八路軍要了一把手槍,從此我軍就多了一個兵種

2020-12-23 解讀有趣的歷史

「我也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如果筆者要說前面這句話出自一名日軍之口,大家相信嗎?在東北老航校的創建歷史上,林彌一郎名字是繞不開的,他為新中國第一批飛行員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日本專家則稱他是「中國解放軍空軍之父。」

林彌一郎,中文名林保毅,1911年生於日本大阪府南河內郡。1932年參軍後內調往東北,成為擔任關東軍空軍第101教育飛行團第4練成飛行大隊長。到日本戰敗投降之前,林彌一郎已經是關東軍的一名少佐。

1945年9月,瀋陽附近的遼陽奉集堡機場,駐紮著一支機動性的飛行大隊,飛機型號有重型轟炸機、99式高級教練機。當時日本已經投降,大隊長林彌一郎等人整天如同驚弓之鳥,他們不願向蘇聯投降。這時,我方派出代表跟林彌一郎談判。

負責談判的是東北民主聯軍曾克林部21旅,雙方談判的過程比較艱苦,結果雙方都比較滿意。林彌一郎晚年在《我與中國》一書中寫道:「以前,在新聞片中看到的有關繳械的描述和畫面,都是在對方刺刀威逼下被迫交出武器,那場面難堪之極。但在這裡,我們沒有看見一個端著刺刀的八路軍戰士,我當時最強烈的感受是:對方百分之百地守信用,這使我非常感動,我欽佩這個偉大的民族。」

不久,林彌一郎收到了一個邀請,讓他去瀋陽。當時接見林彌一郎的有東北局書記彭真以及參謀長伍修權,會談裡,彭真提出希望林彌一郎留下來幫助建立東北航校。林彌一郎沒有立即提出給他回去考慮一下,離開時,林彌一郎提出了一個要求,希望伍修權能把身上的配槍送給他。

伍修權身上這把手槍從長徵時就陪伴著他,無比珍貴。林彌一郎之所以這樣做,原因是他想試驗一下八路軍是真心實意對他們。當時現場人都認為林彌一郎這樣的要求很過分,伍修權卻微微一笑,立即解下佩槍交到林彌一郎手中。

剎那間,林彌一郎意識到八路軍對自己無比信任,他決定留下來。1946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成立東北航空總隊,林彌一郎擔任東北航空總隊的副隊長兼參議。有不少歷史學者說,「林彌一郎向八路軍要了一把槍,從此中國多了一個兵種。」

為了將航校創辦好,林彌一郎多次前往集堡、遼陽、榮口和四平等地搜集關東軍遺棄的破損飛機、零部件等,前後共修復了各種日式飛機40多架。當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林彌一郎再次被任命為主任教官。

林彌一郎擔任主教官期間,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這些人後來成為了新中國空軍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8月,由於種種原因,林彌一郎回到了日本。林彌一郎回到日本後,對在中國的所作所為隻字不提。1999年8月14日,林彌一郎在日本去世,終年88歲。

參考資料:《林彌一郎和東北老航校》

相關焦點

  • 日軍有個少佐被俘後,向我軍提出要一把手槍,後來我國多了個軍種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有一個少佐被我軍俘虜之後,向我軍提出要求,想要得到一把手槍,後來我國多了一個軍種,這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空軍。抗日初期,我國空軍實力幾乎沒有,被日軍掌控了制空權,戰爭打得極其艱難。所以在抗日戰爭之後,國家一直想要發展空軍力量,就在這時林彌一郎出現了。他是一位優異的日本飛行員。
  • 日軍一名少佐被俘,向八路軍提出要一把槍,從此我國多了一個軍種
    1911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義大利跟土耳其作戰時,就使用了飛機進行援助,飛機的機動性和破壞性得到了認可,至於我國的空軍是在1949年之後迅速發展的,至於為什麼能這麼快發展,答案在一個日本人身上
  • 日軍少佐被俘後,向八路軍提出要一把手槍,從此我國便多了一個軍種
    1944年,林彌一郎被上級派遣至中國東北,擔任日軍駐瀋陽第101教育飛行團第4練成飛行隊隊長,負責戰鬥機新飛行員戰鬥訓練與「偽滿洲國」地區防空任務。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林彌一郎不願淪為俘虜,放棄奉集堡機場駐守任務與停放在機場內的40餘架日軍戰機,帶領300多日軍往南方逃亡,打算經由朝鮮半島返回日本。
  • 日本軍官被俘後,卻向我軍提出要一把手槍,從此中國新添一個軍種
    在抗日戰爭中,日本軍人在被俘後一部分人依舊冥頑不靈,也有一部分人很快就對自己和本國的錯誤有了深刻的認識。他們之中的一些人不但放下手中武器,誠心投降,而且還非常願意為中國的軍隊貢獻自己的力量。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幫助中國建立起空軍力量的人原本是一名日軍俘虜,他叫做林彌一郎。
  • 此日軍少佐向八路軍投降,還索要了一把槍,從那時起中國多一兵種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很快,亞洲各地的日軍紛紛投降。在中國戰場上,有這樣一支日軍,他向八路軍投降,後來成為解放軍航空兵之父。這個人就是林一郎,投降前的軍銜是日軍初級助理。1945年,八路軍高層作出了在東北創辦航空學校的重要決策。學校很快建好了,但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找老師,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日軍少佐被俘虜,竟然提出要一把手槍,從此我國多了一個軍種
    縱觀全球各國兵種,海陸空兵種是最為常見的。三者相比較,空軍雖然出現的晚,但是其發展快,優勢大。 最早在一戰中登場,二戰時就成為了很多國家的主力。
  • 四十四、八路軍十二勇士偷襲縣城,圍魏救趙粉碎日軍掃蕩企圖
    但是雖然雙方都有各種情報來源,但是八路軍這邊畢竟是本土作戰,心懷抗日的愛國者畢竟是絕大多數,因此我軍在情報收集方面有先天的優勢。到了六月底的一天,就有當地群眾向我軍報告,趙縣縣城出動了日軍100多名,準備向東西楊村合圍。而我四十四地區隊第一大隊,當時就住在這個村。得到情報後,我軍一大隊立刻緊急集合,做好了戰鬥準備。那時候應付敵人掃蕩的一般辦法,有主動和被動兩種。
  • 日軍少佐被俘後,我軍贈送其一把手槍,從此以後,中國新增一軍種
    在現代化戰爭中,戰士的軍事素養固然必不可少,但軍隊的兵種配置也是多多益善的。二戰時的日本已經充分為我們展示了軍事實力,他們先是在亞洲戰場上大肆破壞,後來又與美國在太平洋戰場打得有來有往,海、陸、空全方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 他本是侵華日軍,卻加入了共產黨,死後八路軍冒死搶回遺體並安葬
    14年的時間,無數中華兒女站出來和侵華日軍對抗,只為將侵略者趕出國門。儘管距離抗日戰爭結束已經過去了70多個年頭,但於我們而言歷史不能忘,至今很多人都還是打心裡對日本這個國家喜歡不起來。畢竟回顧歷史,侵華日軍給我們帶來的傷害不是時間可以磨滅的。可有一說一,當初的侵華日軍中,也有一部分少對侵華戰爭是持反對態度的,佔比雖少始終也是有的。
  • 日軍老兵扮老百姓偷襲,我軍冒用敵人「三角」隊形反擊,成功脫險
    摸黑強行軍直撲我軍駐地,日軍的戰鬥素質很強,在離村子數百米處就開始臥倒匍匐前進,由於敵人行動詭秘,加上當晚有大風,因此我軍哨兵一直遲遲未能察覺敵情,等到鬼子進逼到很近的地方,哨兵才發現,但就在哨兵要開槍射擊日軍時,日軍搶先開火,將哨兵打死,隨後敵人以三角戰鬥隊形一擁而入,衝進村子。直到此時,我村內的部隊才發現被包圍了。
  • 日本戰犯田村真直侵華罪行公布 曾槍殺百名被俘八路軍
    編者按  自9月18日起,山東省檔案館將從館藏日本侵華戰犯筆供檔案中,選出以前未公布過的10名日本侵華戰犯的筆供予以公布。這是繼2014年公布10名日本戰犯山東罪行檔案後,省檔案館第二次公布此類檔案。
  • 一個日本戰俘向八路軍長官要手槍,拿到槍後做了一件大事
    在二戰中一名日本空軍少佐林彌一郎不願接受日本投降的結果,自己帶領著300名士兵準備逃亡。但是在逃亡途中被八路軍的一支軍隊俘獲成為戰俘,八路軍並沒有對林彌一郎和300名士兵開戰,八路軍放下自己手中的武器和他們進行了一次和平談判,並且讓他們把手中的武器全部放在地上身上不能攜帶任何武器。
  • 日本俘虜為何會加入八路軍?夥食優待有尊嚴,到前線勸說日軍反戰
    1939年1月,山西省的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舉辦了一場元旦晚會,不同尋常的是,有3名日本人參加了晚會。他們曾是戰俘,但即將要加入八路軍,其中,一名叫前田光繁的人走到了舞臺前發表感想,表示堅決反對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華戰爭。
  • 八路軍是如何在1500名日軍中成功擊斃日本「名將之花」?
    要知道當年進攻黃土嶺的日軍也有1500人之多,八路軍是如何在這1500人當中成功擊斃日本「名將之花」的? 次日凌晨,日軍駐蒙軍最高司令兼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親率日軍1500餘人準備報復。大家要知道這個阿部規秀可是日本侵略軍的所謂「名將之花」和「山地戰專家」,1938年10月,原第二旅團旅團長少將常崗寬治被八路軍打傷後,日本軍部以阿部規秀這個剛剛晉升為中將的名將之花接替這個旅團長職務。日軍來勢洶洶,八路軍如何應對呢?
  • 八路軍伏擊戰的典範,黃新廷設伏滑石片,殲滅日軍一個大隊
    為了配合七一六團殲敵,三五八旅旅長張宗遜也命令七一四團一部進入了滑石片地區,這一次戰鬥,七一四團負責打援,而七一六團則負責殲滅日軍。11月3日早晨,日軍第109師團第135聯隊的1個大隊由五臺向高洪口地區進犯。當日夜晚,他們穿插過滑石片地區,打算向晉察冀軍區腹地深入。
  • 武工隊大鬧漢奸葬禮,先喊幾句日語,日軍聽完立即跑偽軍聽了大亂
    ▲我軍地方部隊在路上行軍我八路軍德平區區隊決心利用漢奸出殯這個機會,打日偽軍一個措手不及,襲擊葬禮現場。區隊的24 名戰士組成的小分隊,於6 月17 日中午從義渡口出發,向北繞寧津縣的邊沿到達賈家村。在稍事休息和準備後, 由村裡的2名地下交通員帶路, 換上了孝衣、戴上孝帽,偽裝成一支弔孝的隊伍向東曹村開去。
  • 日軍騎兵拼刀法?八路軍不呈匹夫之勇,機槍收割日軍
    作者:慎獨 電視劇《亮劍》中,八路軍獨立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血戰的場面讓人熱血沸騰。電視劇演繹的劇情,真實地反映了八路軍騎兵的血性風採。在抗戰中,我軍騎兵曾多次大戰日軍騎兵。總體來說,由於日本條件更好,大規模培育良馬,加上訓練有素,日軍騎兵佔上風的時候稍多,但也不是次次都能佔便宜。
  • 抗日戰爭我軍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國內尚還處於一個百廢待興的狀態之下,當時我國軍隊一共有19個成建制的騎兵師,19個騎兵師的數量,不容小覷,是當時除步兵之外人數最多的兵種了。騎兵不可小看,這其中也湧現出了一些英雄人物,比如我國的開國上將許世友。
  • 八路軍自製蓋亮炮的由來:繳獲的日軍九二式步兵炮
    比如泰西部隊有2000多人,但是槍只有1000多支,人均子彈不過十發,子彈袋裡大多數是空的,不得不塞上高粱杆偽裝子彈。而其餘1000名士兵連槍都沒有,人手一把鬼頭刀!一半士兵手持大刀,另一半士兵手持老套筒老鳥槍,這就是八路軍泰西部隊初創時候的武器配備了。
  • 八路軍中的「活呂布」,一人單挑27名日軍,晚年笑著過世
    再加上高頭大馬的赤兔,這對組合在戰場上基本上是無敵的存在。而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中也出現了一位「活呂布」。此人不僅也姓呂,而且身高也接近兩米。在一次與日軍的作戰中,他更是一人槍挑了27名鬼子,一時間名揚整個東津縱隊。    這位被稱作「活呂布」的八路軍戰士就是呂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