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開闢絲綢之路是為了什麼?

2021-02-23 非常歷史

 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產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引進寶石、玻璃器等產品。張騫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在漢代以前,西域對幾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漢初年的時候,人們逐漸從東西往來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況,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終於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這塊未知的地方發出挑戰,他就是張騫。張騫出使西域,不是他個人的願望,而是當時西漢王朝政治上的要求。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是漢中人,陳壽說是「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建元年中為郎。

 此時正是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強大的匈奴的威脅。為了擺脫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想派使者去聯絡西域各國,特別是與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蘇聯烏茲別克、塔吉克),共伐匈奴。為此,漢武帝「乃募能使者」。

 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隨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張騫這次出使,由於帶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會受到匈奴的阻撓,會有各種艱險。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一行人出隴西(今甘肅臨洮南)途徑匈奴時,被匈奴抓獲,扣留。扣壓不是幾天、幾月,而是10年。匈奴人給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張騫,老死匈奴。然而張騫「持漢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負的使命。

 在被扣押期間,他採取韜晦之計,使匈奴人放鬆警惕,放寬對他的監禁。這一計果然有效,張騫抓住一個機會和少數隨從逃跑,「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國王早就想跟富饒的西漢交往,聽說張騫來了,很高興,問他:「你要到哪裡去?」張騫答:「我要出使月氏,沒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現在我逃出來了,希望國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這樣做了,我回漢朝後告訴漢王,漢王定會用很多財物感謝你。」

 大宛國王滿口答應,派人把張騫護送到康居,由康居轉送大月氏,到大月氏以後,發現情況有變化。老國王被匈奴人殺害,立太子為王,徵服了大夏。新國王認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樂業,而且離漢朝太遠,沒有必要定要報復匈奴。張騫沒轍,又從大月氏回大夏。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騫取道崑崙山北麓,青海柴達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區回國。由於羌族被匈奴控制,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趁匈奴內亂逃回長安,歷盡千辛萬苦,前後用了十三年時間。

 出發時帶著隨從一百人,返回時,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為了表彰張騫的功績,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這次出使,經歷了許多國家,知道了西域的許多情況。

 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漢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過他的旅行觀察,卻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張騫把這些地理知識寫成報告上奏漢武帝,後來司馬遷即據此寫成了(大宛列傳),得以保存至今。

 這次出使西域,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於張騫隨軍與匈奴作戰有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候。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張騫又向漢武帝報告:「大臣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悅:『安得此?』大夏國人悅:『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裡,其俗士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溫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裡,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裡,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元寇。」

 從這段話知道,張騫從地理方向及距離上首次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即身毒(今印度)去蜀不遠,如果從蜀身去身毒,再從身毒去大夏,則既無寇,路又直。

 漢武帝聽了這番話很高興,當即要張騫去辦這件事。張騫從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分四路向西南進發。各路只行了一兩千裡便受阻,各地少數民族語言不通,缺乏交往,互相不了解,不讓漢使通過。

 張騫這次旅行雖然沒有打通從西南去印度的通路,但已打聽到在昆明西邊千裡之外,有一個乘象的滇越國(今雲南騰衝一帶),四川的商人常常到那裡做生意。可見,從中國西南去印度的道路早就有了。

 這些地理知識,為今後進一步開拓西南地區打下了基礎。同時也證明,張騫設想的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只是由於社會條件的局限,未能實現。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

 儘管張騫這次出使也沒能立即與烏孫結成軍事聯盟,但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聯繫變得頻繁而密切。烏孫回訪使者一起到達長安,並把他們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榮在烏孫廣為傳講。漢朝與烏孫之間農牧產品的交流蓬勃開展起來,最終確立了和親關係。

 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回國後升為大行,列於九卿。一年以後,這位功勳卓越的旅行探險家和外交家便去世了。不久,他派遺的副使也陪同各國使者來到長安,從此,中國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來往使者絡繹不絕。為了紀念張騫通西域的功績,「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候。」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蔔,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綜合整理:非常歷史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相關焦點

  • 開闢了絲綢之路的張騫,是哪裡人呢?
    提起絲綢之路大家都知道,那麼絲綢之路是由誰開闢的呢,答案是張騫。他也因為出使西域的巨大功勞被封為博望侯,那麼你知道張騫是哪裡人嗎?絲綢之路是我國西漢時期由張騫開闢的一條通往西域的道路,這條道路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促進了當時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和共同的發展!張騫因為出使了西域,所以被後世們稱作為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家。張騫一共兩次出使過西域,也就是這兩次的出使,徹底地開闢了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的開闢不比發現新大陸容易,但哥倫布比張騫更出名?
    但提起絲綢之路,大家或許會想起 「一帶一路」;也或許會想起那條商業古道,但幾乎不可能第一時間想起張騫這個名字。張騫,活動於公元前164年到114年,這個時期中國歷史上稱為西漢。公元前139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開闢了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為中國本身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文化視窗‖ CCTV6今晚18:30首播《鑿空者》,漢中人張騫 開闢絲綢之路熱血傳奇
    古代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歷史符號。人人都知道絲綢之路,但並非人人都知道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之艱難。 弘揚「一帶一路」精神為主旨的古裝史詩大片《鑿空者》,正是以「鑿空西域」第一人張騫破題,再現那一段艱難跋涉卻意義重大的歷史時空。
  • 周穆王與西王母一見鍾情開闢了絲綢之路
    而有關史料的分析,最早開闢絲綢之路的是還早於西漢張騫一千多年的周穆王姬滿以及與他做成第一次絲綢交易的西王母。只是由於後人加油添醋,又附會了不少美麗的想像於其中,使周穆王與西王母的瑤池相會變得具有神話色彩了。「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於公元1877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一書。
  • 張騫:絲綢之路「帶貨一哥」
    說起絲綢之路的歷史一個人「難脫」關係也是我們中學課本上的「釘子戶」那個人就是—張騫25歲的熱血青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
  • 絲綢之路是如何開闢的
    10年後,張騫與部分夥伴逃出匈奴,來到了位於今俄羅斯中亞西亞的大宛國。大宛國王設宴招待張騫一行,他們聽到了由琵琶、胡琴、胡笛等奏出的動聽樂曲,吃到了黃瓜、菠菜、胡蘿蔔等食品,還品嘗到了香醇的葡萄酒,這一切令張騫等人大開眼界。張騫沒有忘記出使西域的任務,經康居國(今巴爾喀什湖附近)到達了大月氏,但此時的大月氏已經定居,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不想再與匈奴作戰。
  • 張騫出西域故事之一—— 不辱使命開闢道路 歷盡千險終抵西域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交流溝通的「絲綢之路」,今天的絲路歡樂世界,為這條「絲綢之路」注入了新活力,成為絲路起點上一顆耀眼的「新星」。帶領這隊人馬的,就是剛剛被漢武帝任命為使者的張騫。張騫出長安此時的他回望著即將離開的故土,難捨之情溢於言表,而與此同時,他更深知自己身肩著聯通西域諸國、共同抗擊匈奴的重任。回想到此,張騫遠眺西方的天空,在檢查隨行車隊人馬之後,便騎馬拂袖而去,隨著夕陽西下,車隊漸漸消失在遠方.
  • 張騫去世70年,羅馬凱撒大帝穿上從絲綢之路運來的長安絲綢新裝
    大帝的新裝究竟是什麼?貴族們私下打聽,才知道這是用來自中國的絲綢做成的。一時間,絲綢服裝成了羅馬帝國備受追捧的奢侈品。最高的時候,一斤絲綢可以賣到十二兩黃金。絲綢是怎樣從遙遠的東方中國來到西方羅馬帝國的呢?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盛大啟幕 電影《大漢張騫》備受矚目
    昨日下午,由唐滔導演,張寧江、石兆琪、陳曦、張凱元等主演的歷史動作片《大漢張騫》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發布,吸睛無數。劇組亮相絲路電影節,年輕團隊誠意滿滿10月11日晚,西安永寧門落吊橋、迎嘉賓,經過一場古色古香、隆重典雅的歡迎儀式,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盛大啟幕。
  • 張騫去西域是為了吃葡萄?不!他只是搞成了副業,幹砸了主業而已
    說起絲綢之路,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張騫。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創者,首次將中國人的視野開闊到了中亞和西亞,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各民族的往來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讓中國的影響力從那個時候就傳遍世界。對於不少吃貨來說,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了葡萄、胡桃、石榴等眾多好吃的。
  • 【 每日一故事 】30: 張騫出使西域
    「絲綢之路」是漢朝開闢的一條商路。絲綢之路是由誰開闢的呢?又是怎樣開闢出來的呢?張騫是城固(今陝西城固)人,生活在西漢朝廷對匈奴由防禦轉入進攻的時代。漢武帝聽說匈奴北面有個月氏國,是匈奴的仇敵,於是決定選拔使者前去聯合月氏國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正式任命張騫為使者,派堂邑父給他做翻譯。堂邑父本是匈奴一個姓堂邑的貴族的奴隸。
  • 【教學研究】《溝通中外文化的「絲綢之路「》教學課件
    目標:知道張騫通西域的史實,絲綢之路的開通和西域都護府的設立。重點: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難點:絲綢之路的作用和影響 導入師:同學們,這是什麼?(生:葡萄),同學們吃過葡萄嗎?那在座的各位同學比秦始皇幸福,因為葡萄是西漢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在此之前,別說吃葡萄,人們見都沒見過。
  • 絲綢之路:人類文明的脊梁
    有人說,能夠穿越沙漠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為了信仰的僧侶,一種是為了金錢的商旅。其實,在這裡應該加上一種人,即為了不辱使命的使者。今天,當我們談論絲綢之路的時候,最不應該忘卻的便是鑿空西域的使者張騫。絲綢之路,今時已經成為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絲綢之路的精髓到底是什麼,一直為我們所探究。結合時代的需求,絲綢之路被賦予更多的外交色彩,絲綢之路成為了承載著外交使命的橋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絲綢之路所蘊含著一種普世價值,即絲綢之路是一部凝練的世界史。
  • 張騫,第一個睜眼看世界之人
    張騫,西漢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張騫,出生於漢中城固縣,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功勳就是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張騫第一次出使前後用了十幾年時間,第二次用了四年多時間,基本靠雙腳走完了全程。吃盡苦頭,受盡磨難。在當時極其惡劣環境下,能完成這麼艱險的出行任務,是常人無法勝任的。張騫出使西域,是對中國開闢通往西域絲綢之路的先行者,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至今萬古流芳。張騫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絲綢之路路線圖
    最早使用「絲綢之路」一詞的是德國歷史地理學家弗迪南德"馮"李希霍芬,他在1877年首先使用了這一地理概念。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闢)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闢)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 絲綢之路的「青春」——關於我的歌詞《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抵達敦煌後分為三道:南道出陽關,經羅布泊、若羌、且末、和田、莎車;北道出玉門關,經吐魯番、焉耆、庫爾勒、輪臺、庫車、阿克蘇。南道和北道之間隔著茫茫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在喀什交匯後南道登帕米爾高原,經塔什庫爾幹到伊朗;北新道後來開闢,經哈密、烏魯木齊、伊寧、塔什幹。北道和北新道之間隔著綿延的天山山脈,在撒馬爾罕交匯後到伊朗。
  • 張騫出使西域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 「鑿空」西域張騫 | 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匈奴為了籠絡漢朝使節,甚至讓張騫娶妻生子。但張騫始終秉持漢節、不辱使命,心懷出使大月氏一事。終於,張騫伺機擺脫了匈奴人的控制,向西逃奔,日夜兼程十餘日進入大宛境內。受匈奴役使的大宛國王得知張騫西使大月氏的意圖後,立即為其安排了翻譯和嚮導,將張騫一路護送到了大月氏。
  • 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
    張騫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38年,漢中張騫自願出使西域。當時,他帶領著一百多名隨從長安出發,途經隴西,向西域方向進發。可是西行不久,便遭到了匈奴人的捕獲,匈奴一向與漢人不和,便囚禁了張騫等人,這一關就是十年。
  • 張騫出使西域,被匈奴俘虜10年後「逆襲」,究竟是為了什麼?
    儘管張騫率領著使團小心翼翼,但不幸的是,在剛進入匈奴地域不久,張騫使團還是被匈奴騎兵發現,一行全部抓獲,隨即被送往匈奴單于處。匈奴單于對於張騫的西行自然不會首肯;面對這個漢朝使團,單于雖然沒有殺害張騫,但對他進行百般羞辱,同時,他希望張騫能投降自己,為匈奴國使。但無論面對如何的威逼、羞辱,張騫始終展現了大漢國使者的氣節,寧死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