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可辛:《奪冠》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
19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可辛,監製張一白與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出席,分享拍攝故事。 導演陳可辛 電影《奪冠》的故事跨越35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致敬幾代功勳,再現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
-
導演陳可辛傾情說《奪冠》
40多年之後,陳可辛再談起中國女排,他的感受依然沒有變。在時代的變遷中,女排精神得以一代又一代地延續和傳承下來,成為中國人心中堅忍、熱血、永不言棄的符號。「郎指導說的女排精神是什麼,不是一定要贏,但是明知道自己會輸,也都要一分一分地把它『咬』回來。這是支撐著我們每個人在做這件事情的動力。」陳可辛對記者說。《奪冠》不是一部紀錄片,更不是一場模仿秀,但追求真實是陳可辛在拍攝這部作品時自始至終的原則,「我們呈現的故事基本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一些小細節會進行藝術加工讓它更有戲劇性,但真實是很重要的東西。」
-
《奪冠》女排精神沒丟,陳可辛好樣的
《奪冠》上映當天,第一時間去影院一睹為快,原因無它,中國女排曾經是中國一代人的精神印記,甚至可以不誇張地說,那是一種信仰。在80年代,女排精神在很多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他說得很對,看到這些負面評價之所以憤怒,就是因為女排和女排精神在我的心中不容褻瀆。
-
觀陳可辛《奪冠》有感:讀懂女排精神才能了解80年代
觀陳可辛《奪冠》有感:讀懂女排精神才能了解80年代這是一部國人期待已久的電影。前面就因為片名以及涉及某教練形象問題,爭論不少。正式放映,評論也差異大。說好的有,被感動哭了;說不好的也有,說看了一部紀錄片。都屬正常,每個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國女排。有道是期待越高,往往失望越大。
-
《奪冠》:女排精神的變化也是中國人心態的變化。
愛國精神、女排情懷、體育真諦,導演陳可辛需要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既要各個擊破點明主題,又要尋找共振合為一體。有點令人意外的是,陳可辛用三段式結構,分別承擔了這三個訴求,很直白也很清晰地傳達了體育競技項目在不同時期所承載的意義。
-
《奪冠》:女排精神的變化 也是中國人心態的變化
愛國精神、女排情懷、體育真諦,導演陳可辛需要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既要各個擊破點明主題,又要尋找共振合為一體。有點令人意外的是,陳可辛用三段式結構,分別承擔了這三個訴求,很直白也很清晰地傳達了體育競技項目在不同時期所承載的意義。
-
《奪冠》:女排精神的變化 也是中國人心態的變化
愛國精神、女排情懷、體育真諦,導演陳可辛需要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既要各個擊破點明主題,又要尋找共振合為一體。有點令人意外的是,陳可辛用三段式結構,分別承擔了這三個訴求,很直白也很清晰地傳達了體育競技項目在不同時期所承載的意義。
-
《奪冠》女排精神:中國人的精氣神
在中國,有一支球隊叫中國女排,有一種精神叫女排精神,中國女排是中國三大球中唯一拿到冠軍獎盃的隊伍,她們被稱為一支最有「隊魂」的球隊。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在袁偉民的指導下開始騰飛,開啟了風雨40年的奮鬥歷程。中國女排的冠軍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它衝上過巔峰,也走進過低谷,經歷過大起大落,但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女排從來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一直在拼搏進取,勇往直前。風雨40年,依然傲立於世界榮譽舞臺。
-
陳可辛女排大作遭遇閹割!《奪冠》票房遇冷,實在太可惜了
拍的不倫不類,要麼就拍成郎平傳,但是又有拍集體故事的野心,可最後被場外因素搞得老女排都沒有姓名,讓人心裡很不爽。如果剔除那些反類型的另類體育題材,僅從某個角度去看,美國的體育片是超級英雄電影的一個現實亞型,而中國的體育片則是主旋律電影的茁壯分支。但長久以來,中國的大銀幕上卻都缺少體育電影的存在,陳可辛的《奪冠》算是一次嘗試,但這次嘗試失敗了。
-
只引領不跟隨,《奪冠》不只有女排精神,更有陳可辛的藝術堅持
從春節檔到國慶檔,時隔八個月,電影《奪冠》終於正式在院線上映。作為早在一月就已提前看片的觀眾,在憋了八個月後也終於可以好好談一談這部關於中國女排也曾命名《中國女排》的電影。但就個人觀感來說,《奪冠》並不能與「郎平傳」劃等號,它的核心故事和傳遞的能量依然緊緊圍繞中國女排,郎平只是提供了視角和切入點,或者說她只是片子裡被突出的一個重要符號。以她為主角並不代表著電影就是她的個人傳記。
-
中國女排的榮耀,只有陳可辛才拍得出來
135分鐘的《奪冠》,讓大家重溫中國女排的最重要瞬間。五連冠,還是2019年第十次站在世界之巔,女排每次比賽,都會成為國民記憶。,但十三億人心中只熟悉那一個郎平指導。陳可辛磨來磨去,還是用「女排精神」說服了她。
-
電影《奪冠》今起公映,女排精神就是要升國旗、奏國歌
觀眾熱評中,「提前看了點映,很燃的一部好片」「這是屬於中國人的精神符號,期待電影將如何呈現」等影評不斷更新……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影片,就是9月25日公映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4年前的8月17日,裡約奧運會女排1/4決賽,中國女排對戰東道主勁旅巴西隊。面對之前勝績寥寥、客場作戰不利等困難,女排姑娘們鏖戰5局,最終以大比分3∶2挺進4強。
-
電影《奪冠》今起公映 講述中國女排拼搏故事 女排精神就是要升國旗奏國歌
這是當時中國女排隊員慶祝比賽獲勝時的場景。新華社發(黎啟榕 攝)在某票務平臺,近200萬觀眾為一部電影點擊了「想看」按鈕,並把該電影推入「想看榜第1名」。觀眾熱評中,「提前看了點映,很燃的一部好片」「這是屬於中國人的精神符號,期待電影將如何呈現」等影評不斷更新……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影片,就是9月25日公映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
-
中國女排為啥能讓幾代人淚奔,《奪冠》何以成為一種精神
談到女排,我們就會自然加上兩個字「精神」,「女排精神」這個詞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一種象徵,對於那個時代的人更是一種寄託,比如郎平,比如隊中這些女排姑娘們的父母——皆如是。由陳可辛導演的《奪冠》,從知道是鞏俐飾演郎平開始,加上讓國人引以為豪的女排故事,一直吸引著我們的眼球,時刻關注著
-
《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早在接拍這部電影時陳可辛就表示,中國女排的故事激動人心,拍這部戲「壓力很大」,希望能儘量還原細節,展現中國女排精神和時代變遷。1978年,陳可辛曾近距離觀摩過中國女排的亞運會比賽,16歲的他被深深震撼。多年後,他掌鏡女排故事,用一個「難」字概括所有感受,笑稱憑藉女排精神完成電影。《奪冠》是一部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帶有使命感的電影。什麼是女排精神?
-
電影《奪冠》熱映 用女排精神書寫女排傳奇
公司職員 李雯瑾:包括我身邊的所有的人大家都在抽泣,就是它能喚起我們心中的拼搏的精神以及努力向上奮鬥的感覺。上世紀80年代,正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初期,恢復經濟、探索發展的過程中,整個國家急需精神鼓舞。中國女排在1981年的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七戰七捷,奪得中國足籃排三大球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一定可以」。
-
《奪冠》即將上映、女排精神輝耀
國人熱切期待的電影《奪冠》宣布將於9月30日全國上映。影片由香港著名導演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郎平女兒)、中國女子排球隊等主演,講述中國女排幾十年來的輝煌歷程。 據了解,在陳可辛導演之前,還沒有人拍過女排這樣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團體(指電影)。
-
《奪冠》:票房破億,女排精神永遠都在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2016年的奪冠故事,電影裡著重展現了三場比賽,1981年女排世界盃、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2016年里約奧運會。在電影中,郎平是關鍵人物,她既是銜接兩代女排的紐帶,也代表著女排精神的延續和更新。
-
《奪冠》刷屏,背後的曲折不為人知!陳可辛: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
這是一部不需要過多介紹的電影,故事裡有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人物。鞏俐對郎平的「神還原」,朱婷等女排隊員「自己演自己」的驚豔效果,片中反映的時代變遷等,都成為熱議的話題。9月27日,《奪冠》導演陳可辛接受長江日報記者線上採訪,回應了上述話題。
-
《奪冠》未能「奪冠」,陳可辛的《李娜傳》該怎麼辦?
拿陳可辛來說,在電影領域,他就是一個地道的生意人。「電影都虧本了,談口碑有什麼意義」這是陳可辛面對媒體採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可即便如此,一直精於算計,奉行「拍電影是為了賺錢」的陳可辛,卻總是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