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物流小夥伴在詢問,某快遞公司1.8元寄全國,快遞員派件費每件1.5元,公司是怎麼從中盈利的?還剩0.3元分配到面單+運輸+分揀等,怎麼樣能做到收支平衡?
在這個問題,每個人聽到都會覺得根本不賺錢,還虧了。事實並不如此,快遞公司也不是傻子,給部分客戶遠低於市場價的快遞費並且發全國的舉動,未必會不掙錢,只是沒有想到,也不了解,不掙錢快遞公司也不會做了。
為什麼快遞公司打價格戰,價格是越打越低,即使在我們看來,這個價格已經低到不能再低了。這個道理跟上面說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因為快遞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拼載和保價兩部分。保價就是我們在郵寄物品的時候會有一個財產險,就跟我們在淘寶天貓買東西時候的運費險差不多,如果不用理賠,那這筆錢就歸快遞公司所有了。
而拼載就更好理解了,說白了就是以量取勝。在寄件以後,快遞員把包裹送到相應的轉運中心後,肯定不會來一件就送一件,都是到了一定的數量以後,才通過幹線運輸到派送件所在地區的轉運中心。一輛車走一趟,裝的包裹數大概可以有幾千個,一個包裹費用即使才幾塊或者十幾塊不等,當這個量一大,還是有不小的利潤空間。
說到這裡,快遞公司會給出低於市場價的費用,就比較好理解了,比如說義烏的電商商家,一天的發貨量都是上千上萬的,對於這種量大的客戶,快遞公司給出低於市場價也不會虧錢。像那些量小的散單,快遞公司就會以標準價格來收費。
除了這類盈利客戶,快遞公司會給出低於市場價的費用,還有品牌客戶和補貨客戶也是如此。前者看重的是長遠合作,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後者是在車輛還未裝滿時,可以把空餘位置填滿的客戶,微盈利和微虧錢也沒關係。
這3類客戶都是快遞公司減少運輸成本、賺取盈利的一種方式。而快遞包裹低價郵寄全國更是一種競爭策略,贏取客戶以後,再針對不同的客戶做出的更為市場化的選擇。快遞公司考慮的不是一單單的價格,而是整體可以獲得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