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歷史悠久,而又歷經變遷,從南到北,各個地方過年的習俗看似相同,卻又有很多差異的地方,作為一個晉北之人,對於春節的感受,或許與你相同,又或許與你不同。
何謂晉北,它在山西有一個標誌性的界限,那就是雁門關,當你在二廣高速向北馳騁是,當你穿過狹長的雁門關,柳暗花明那一刻就到了所謂的晉北地區。從古至今由於地理位置與蒙古接壤,漢族與少數民族交流頻繁,逐漸演變成了胡漢結合的文化,胡風漢韻是它獨特的魅力。而晉北地區的過年習俗不同之處可能與這有一定的關係。
關於晉北過年,首先就是壘旺火,旺火其實就是用加工好的方形碳,人工壘砌形成塔型的構築物,一般過年大家都會製作,各家製作各家的,各單位製作各單位的,各縣製作各縣的,旺火的大小不一,小的可能不到一米高,大的有三四層樓的高度,旺火頂留最後一塊碳,下壓「旺起沖天」的四字聯,這樣製作好的旺火,待除夕夜裡點燃,紅紅火火旺氣沖天,同時,人們往往會在旺火點燃之後開始「轉旺火」,也就是圍著旺火轉圈,正轉三圈,倒轉三圈,祈禱來年生活越轉越旺。旺火是晉北地不可缺少的過年儀式,這種用大塊碳做好的物體,在點燃後巨大的火焰沖天而起,照亮了晉北的整個冬夜,也溫暖了這長在這片土地人。
晉北過年要吃糕,其實,在晉北地區,凡是應該吃餃子的日子,都會有糕的存在。或者與餃子一起吃,或者成為餃子的替代品。晉北黃糕是由黍子加工成的黃米麵粉做成,口味勁道,軟糯、粘牙成了晉北地區存在的一種獨特的食物。糕的做法特殊之處在於,面是先蒸後和,而起越熱的時候,和出來的糕越地道。糕也有不同的吃法,可以在裡面包上菜餡、豆沙餡進油鍋進行烹炸,也就是炸糕;也可以不進行油炸,不包餡料,單純的作為一種主食,搭配上各種菜餚享用,別具風味,尤其是70年代以前出生晉北人,幾乎沒不愛這一口,他們從小吃到大,又吃到老,永遠都吃不膩,永遠都倍感香甜。
晉北過年迎喜神,相傳在正月初一這一天,喜神會在某一個方位降臨,在一天上午,人們吃過早飯,收拾妥當,不約而同來到街上,朝著喜神的方位行進,迎接喜神,祈求來年萬事如意,喜事頻來,直到臨近中午,人們才陸陸續續的折返回家,一般來說喜神的方位人們會默認為是南方,但也有對易經八卦有一定了解的人,會根據推演每年重新確認喜神方位,但不管怎麼說,這項活動一直被人們延續了下去,年復一年,時代變遷,依然不曾改變。
山西的地理的特徵就是表裡山河,在這片土地上,大山成了以前人們的天然屏障,山上山下,川上川下,這裡年的年俗細究起來更是豐富繁雜,更是博大精深,而晉北地區由於身處黃土高原,物產並不豐富,作為與少數民族的交界之地,一直以來又被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替洗禮,到今天,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其性格特徵有野氣也有憨氣,很樸實卻也粗獷。晉北地區的年,沒有那麼多精緻的美食,沒有那麼多繁複的禮俗,但對於遊人來說一定會有新鮮的氣息,而對於我們這些歸人來說卻依然是熟悉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