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記憶中,數伏天,奶奶獨自在灶間忙活,脖子上搭條毛巾,納下頭叨咕一聲:「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夏天的飯食不宜大葷大油,清淡一夏,秋後再進補。
餃子既飯且菜,吃飽來碗餃子湯,原湯化原食。吃喝都有。頭伏餃子,我以為芹菜豬肉餡的為好——此時吃韭菜已經過季,恰逢新蒜上市——晉北人家吃餃子,蘸蒜泥醋汁,防暑殺菌。
二伏天吃過水麵。記得剛從平房搬入樓房,水龍頭裡邊的自來水放老半天才能有涼意緩緩流出。想吃過水涼麵,奶奶先將家裡的大盆小盆洗衣服盆,通通接了,放老半天的水簡直是種浪費。不吃也罷。
三伏天吃烙餅攤雞蛋。其實烙餅是極家常的食物,然而烙餅攤雞蛋的燙麵餅需烙得十分軟乎,雞蛋亦要攤得極薄,卷在餅裡吃。苦夏沒食慾,來碗小米粥,就一口芥辣絲,生津開胃。
上海苦夏濡悶潮溼,出門桑拿浴,在家水煮魚。只要不開空調,身上永遠黏乎乎的。北方數伏天大熱,亦離不了衝涼,然而這樣的酷熱天氣,在晉北地區,其實並沒有多少天。整個夏天也就個把月。即便如此,小暑大暑,立秋處暑,晉北人家吃麵時都要過涼水,以黃瓜絲跟芝麻醬拌了吃。有點像上海人喜歡的醬油拌麵。
晚飯口味清淡。上海人喜歡喝白粥,晉北人常喝小米粥。清粥就小菜。北京六必居或者河北保定的醬菜都很好,一小簍一小簍的那種,味道醇厚。我奶奶喜歡吃高郵鹹鴨蛋,蛋殼以顏色發青為佳。在桌角磕它一磕,把空頭敲開,筷子頭紮下去,吱——紅油冒出來了。偶爾敲開是個雙黃蛋,她呲溜抿一口竹葉青,笑吟吟道:「好事成雙哩。」
在晉北地區,入伏天有人家吃小米撈飯。這種飯,亦可以先用涼水過它一過再吃。白米飯可以過涼水吃嗎?似乎從未曾聽說。小米撈飯做酸湯飯,三伏天吃,據說可祛溼除暑。這飯好不好吃?見仁見智。因其酸味極衝,故而常佐以重辣鹹菜絲下飯,似乎吃飯也自帶一絲悍然之風。
夏天的飯食,不可不提荷葉粥。取整張的荷葉洗淨,粥即將熬好之時鋪於粥面上。開蓋煮。待荷葉開始變色,將其揭開,粥呈微微的綠色,十分養眼。荷葉粥多以大米熬製,小米想必也不是不可。吃荷葉粥佐以天津冬菜,一碗未盡,已經在想第二碗。佐以一小碟油爆蝦皮,味道殊絕。
與荷葉粥齊頭並進者當屬瓠子湯。瓠子的顏色很好看,嫩淨鮮煥。以知堂老人的手法跟著做就好。醬油不必多,只取其鮮,點到即止。但瓠子切片需入油略炸一下,去腥,且增香。入鍋不可煮太爛,這是夏天的味道。
瓠子有別種吃法,是與一球球的麵筋猛火快炒。瓠子改刀切小塊,三兩分鐘便得。這道菜配白粥吃,利口爽目。
我奶奶習慣把瓠子叫做瓠瓜,嫩時多用來燒湯,或切絲加麵粉做瓠絲餅,軟爛可口。老了的瓠瓜掏空,用來做舀水的器物,十分趁手。太上老君裝仙丹,江湖郎中賣藥,瓠瓜是標配。在晉北鄉下,有的人家生女孩生太多了,於是給那小女孩的腰間掛兩隻嫩瓠瓜,寓意「招子」——因其形態大小,酷似小男孩的關鍵部位,具象且通俗易懂。
曾看見有人喝粥,來不來把那紅彤彤的酸辣泡菜一股腦兌入粥裡,就著碗沿,唏哩呼嚕一碗落肚。味道想必不惡?
火鍋無處不有。在中國,即使是高寒地區想吃一頓火鍋,絕非難事。火鍋之所以大受熱擁,首先因其可以一直吃下去,始終是熱氣騰騰。不必像吃別的什麼菜,吃到半場涼了,得讓人拿回去再加熱。這對於喝酒之人,尤其掃興。
中國人吃飯歸吃飯,喝酒歸喝酒。一口飯,一口菜,沒湯亦無妨,往菜湯裡兌點開水就算一道湯。幼時跟奶奶住在鄉下,桌上永遠擺著個熱水瓶,吃完飯把菜湯衝半碗,就點老鹹菜,這頓飯就結束了。
北方高寒,有個火鍋擺在那裡,一邊吃,一邊伸手取暖,或者點鍋旱菸抽亦無不可。然而四川的火鍋怎麼說?四川人在數伏天裡吃火鍋,大汗淋漓,照樣頓頓不落。
天熱,火鍋更熱,熱熱疊加,吃頓飯捎帶著洗一把桑拿。我奶奶家早前有一隻砂火鍋,山西陽泉專出這種砂火鍋,十分著名。奶奶家的砂火鍋總被左鄰右舍借去,用來用去,吃涮羊肉想讓火更旺,常在上邊加一個下粗上細的鐵皮筒。砂火鍋的味道要比銅火鍋好,但易碎,終於用破了。陽泉的砂火鍋現如今不知還做不做?
我家早前有一隻黃銅火鍋,難得拿來一用。年關下,父親書房裡的臘梅正開,聞著梅花的香氣,他站在書案前習毛筆字——「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我望著給擱在廚櫥最上邊的那個銅火鍋,覺得它真是寂寞。
晉北地區的銅火鍋,個頭都碩大,除了吃涮羊肉,要在過年時闔家坐一處吃一頓「什錦火鍋」。全國各地好像都有這樣的習俗?家家戶戶,火鍋端上桌,團團圓圓,紅紅火火。
冬吃羊肉賽人參,春夏秋食亦強身。大夏天吃火鍋,涮羊肉必不可少。以熱制熱,排汗排毒。我吃涮羊肉很簡單,小料從來都是韭菜花加油辣子加紅油腐乳,撩一點蝦油。這三樣,味道都衝,但吃起來過癮。我不喜歡麻醬蘸料,無論葷素,在裡面蘸一下,烏糟糟賣相難看。
吃什錦火鍋,不要小料亦可,只是火鍋裡的內容相對得豐富。物資極大豐沛的年代,無須等到過年才能專門置備。想吃什麼都現成。超市裡能夠買到的,一股腦放進鍋子裡煮著去,不必忍受灶臺的炙烤,便可開懷暢嚼。
有人來做客,如果是好喝酒的,最好來一個什錦火鍋。鍋子裡照例是蘿蔔丸子、燒肉、土豆寬粉、凍豆腐,既然是「什錦」,那就有什麼大可通通都擱裡頭。一層一層又一層,時令蔬菜墊底,豆角葫蘆蘿蔔,黑木耳黃花菜金針菇,伏天裡地道的酸菜不能少,更離不開的是大白菜,層層碼好。最後兌一碗清湯進去,別管了,任它咕嘟咕嘟煮著去。
苦夏時吃什錦火鍋,越煮越入味。根本不必再上別的什麼菜。單就一個什錦火鍋,隨意弄幾樣小菜。暮色四合時分,窗外下起雨來了,雨聲潺潺,像坐在溪邊吃喝。煙火人家的幸福,不過如此。
瓦屋紙窗之下,三二知己,推杯換盞,不能喝酒的來杯清泉綠茶,得半日之閒,簡直可抵十年塵夢。
沈從文先生論文章之好壞,常以「家常不家常」為標準。鄙人以為,有朋自遠方來,留客或不留客,自家吃飯,也要「家常」才好。熱騰騰來一個木炭火鍋,電火鍋功力不足,給人的感覺完全異樣,溫吞吞半死不活似的。無論過不過年,但凡吃火鍋,我以為一定得是炭火的。滾熱的什錦火鍋,從上邊一層一層,由葷到素,慢慢地吃將下去。喜歡吃什麼,盡可多來點。
我的太原朋友來滬,請他吃火鍋。吃到最後把年糕片放裡頭煮。他沒見過,稀罕之餘,覺得有種殷實的美好。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連主食都一併省了。
我偶爾在想,每逢苦夏,食肆若能把白粥跟洗澡跟泡菜一併提供——想想都覺得祛暑。
點擊「閱讀原文」可在文匯出版社微店購買
2019筆會文粹《這無畏的行旅》
【筆會近期作品推薦】
本原:敬畏立秋
錢婉約:「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
孫鬱:在學林邊上
鄭榮來:1959年夏天,我的高考
孫小寧:八月的父親
談瀛洲:一位支內者家屬的回憶之三
鄭培凱:陽臺上
劉華傑:雜草襯託著我們的文明
宋明煒:「我也試過要做你的鮑斯韋爾」
林語塵:今夏的晚風
趙晨鳴:華東師大圖書館藏錢鍾書藏書述略
張治:關於錢鍾書早期西文藏書裡的幾處批註
汪湧豪:讀韋力《覓詩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