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崩潰後,西藏高原進入了長達400餘年的割據混亂時期。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吐蕃王室後裔吉德尼瑪袞在阿里的不讓(普蘭縣)建立了古格王朝。
當吉德尼瑪袞老去時,他裂土封王,將三個兒子分封各地,各自建國。
其中,長子貝吉德·日巴袞(通常簡稱貝吉袞)獲封拉達王,以今日列城(今印控克什米爾列城)為中心,轄瑪域、拉達(今日土和克什米爾)地方;次子扎西德袞為普蘭、亞孜王,轄古格、普蘭和亞孜(今日尼泊爾之木斯塘);三子德祖袞為桑噶三門、比地、比角王,主要轄古格以西,拉達以南今印度境內的桑噶、果松等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袞佔三圍」。
從此,象雄(羊同)地區改稱為「阿里速古魯孫」(意為阿里三圍或阿里三部)。這是「阿里」一詞的肇始,其意為吐蕃後裔的「屬地、領地」。
隨後,阿里地區組建了一個以古格為首的國家聯盟。
拉達克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王國,但在其國家歷史的早期,古格王國對其擁有近乎統治級別的影響力。
按照藏文史料《拉達克王統記》的記載,當時的拉達克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拉達克靠近勃律,長時間被講韃靼語為主的克什米爾人控制。這部分族裔因接近阿富汗,轉而信奉了伊斯蘭教,而下部拉達克則信奉佛教,保持了和西藏相近的風俗。在很長一段時間的拉達克歷史中,抵禦上部拉達克穆斯林侵襲的工作是由古格王朝軍隊負責的。由此可見,古格王朝的強勢地位。
早期的古格國家聯盟,處於完全獨立的狀態。既沒有和西藏其他地區的政權發生多少聯繫,其版圖也不隸屬於西藏其他地區的政權。但隨著蒙古勢力的崛起,元朝在西藏(烏斯藏)派駐軍隊維護驛路交通,兩次提兵入藏打擊反對者,並至少進行了三次以上的人口普查(括戶)。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包括拉達克在內的西藏,被一起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隨著古格王朝實力的衰落,漸漸做大的拉達克王國開始侵襲古格的領土。這便和當時居於衛藏的格魯派甘丹頗章政權產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古格遺址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拉達克和衛藏格魯派政權在阿里爆發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戰爭。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被稱為「古格之戰」,或「衛藏——拉達克戰爭」。
雖然戰爭初期,拉達克獲得了一定的戰場優勢,但隨著清朝以及蒙古實力派對格魯派政權支持,拉達克的失敗不過是遲早的事。
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欽點甘丹次旺(噶爾丹策旺)為統帥,領蒙藏聯軍大敗拉達克軍隊,也給從未見識過騎兵衝鋒的拉達克人一個深刻認識蒙古鐵騎的機會。
不甘心失敗的拉達克王德登郎嘉,轉而向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求援。但一個新巨頭的登場徹底改變了戰爭格局。這個新入場的強人,就是縱橫新疆草原的綽羅斯·噶爾丹。這位蒙古準噶爾部的「博碩克圖汗」與康熙皇帝打得你死我活。但在阿里,他們卻分別成了格魯派政權的幫手。
綽羅斯·噶爾丹
甘丹次旺在五千準噶爾鐵騎的幫助下,兵圍拉達克首都列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拉達克國王德登郎嘉親自到蒙藏聯軍的軍營中叩頭認罪,表示「願意做任何被要求的事情」。
最後,雙方在丁莫崗達成口頭協議,再次明確了拉達克作為西藏政權的屬國地位,還規定藏傳佛教是拉達克的國教,王室不能信仰異教(伊斯蘭教)。
藏文史料《頗羅鼐傳》中記載:「歷代神聖藏王,與拉達克王子洛桑白瑪是西藏的近親,特予撫慰,賜千餘戶,乃封為王」。
也就是說,至少在17世紀晚期,拉達克依舊是西藏領土的一部分。但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1834年至1841年,清道光年間),在英國殖民者的支持下,查漠道格拉王室(錫克王國的屬國)出兵侵略西藏,因藏語中,將道格拉人稱為「森巴」,故此史稱「森巴之戰」。
「森巴之戰」最終決定了拉達克的命運。
道光十四年(1834年)道格拉人入侵拉達克,佔領拉達克及巴爾蒂斯坦全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道格拉人繼續侵略西藏,與清軍發生軍事衝突,並最終與衛藏政權(格魯派地方政權)籤訂停火協議。
雖然清朝保住了阿里的大部分地區,但拉達克卻被生生割去,被併入了印度的多格拉土邦。
但道格拉人和格魯派籤署的協議之草率,不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成了之後雙方各執一詞的理由。因為這份本來就沒什麼約束力的協議分別由波斯文和藏文書寫,但兩種文字的內容存在很多出入,也沒有規定以哪個版本為主。難怪英國作家在《中印邊境》一書中揶揄道:「僅僅這一點,就有足夠的資料,可以使練達的外交家們辯論幾代了。」
駐藏大臣衙門
更有意思的,協議是由格魯派的地方政權具名籤署的,清朝駐藏大臣從未在上奏中提及此協議。因此,身在北京的清朝皇帝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過這麼一個邊境協議。新中國政府也從未表示認可此協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道格拉人的控制下,拉達克國王貢嘎郎嘉被廢黜,綿延八百多年的拉達克王國滅亡。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3月,道格拉人又被迫和英國殖民者籤署了《阿姆利則條約》,其建立的查謨王國也逐漸淪為英國的附庸,包括拉達克在內的克什米爾地區落入英國人之手,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這成了之後印度對拉達克地區提出主權要求的基礎。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英國撤出印度次大陸,印、巴兩國分治,克什米爾地區成了印巴相爭的焦點,直接誘發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印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