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中國與烏克蘭的軍事合作迅速升溫,中國從烏克蘭獲得了"瓦良格"號航母、"野牛"氣墊船、UGT-25000燃氣輪機、蘇-33艦載機的原型機等裝備,通過研究這些裝備,中國的軍事技術得到了大幅發展。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烏克蘭技術人員接受了中國的聘請,來到中國工作,可以說,在軍事技術交流方面,中國和烏克蘭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在大飛機領域,烏克蘭的馬達西奇公司向中國轉讓了D-18T發動機的技術,伊夫琴科-進步設計局更是有意向中國轉讓安-225運輸機的關鍵技術,然而,對於送上門來的好事,中國卻並沒有答應。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安-225運輸機的定位和中國自身的需求有很大的關係。
安-225是一款研製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型運輸機,具體研製工作由大名鼎鼎的安東諾夫設計局負責。安-225是世界範圍內運輸能力最強的運輸機,這款運輸機機體全長84米,翼展88.4米,機高18.1米,相當於五層樓的高度。安-225空重175噸,最大起飛重量640噸,貨艙最大載重250噸,遠超美國C-5"銀河"運輸機的129噸。為了讓安-225這頭巨獸飛上天空,安東諾夫設計局為其配備了6臺ZMKB Progress D-18渦扇發動機,單臺發動機推力高達229千牛,在這些發動機的推動下,安-225運輸機的最大飛行速度為850千米每小時,裝載100噸貨物時的航程為9600千米,裝載200噸貨物時的航程為4500千米。服役至今,安-225創下了大量的世界紀錄,從性能角度看,這絕對是一款性能優秀的運輸機。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安-225其實是一款因航天計劃誕生的飛機,這款飛機之所以被研製出來,是因為蘇聯計劃用安-225運輸"暴風雪"號太空梭。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蘇聯把安-225造得很大,並在安-225的機身背部設置了貨架,以更好地承載太空梭。可以說,安-225運輸機只是蘇聯航天計劃的副產品,這款飛機的一切性能都是為運輸太空梭服務。受此影響,安-225存在不少缺點,例如由於機體太大、太重,安-225的起飛滑跑距離高達3505米,且跑道必須擁有足夠的寬度、質量要好,能起降運-20的機場不一定能起降安-225,可以說,全球絕大部分機場無法滿足安-225的起降需求。這就限制了安-225的軍事用途,作為一款對起降場地要求極高的運輸機,安-225幾乎不可能在野戰機場起降。
此外,安-225的優勢在於運輸超大、超重的貨物,但這樣的貨物運輸需求在市場中的比重很低,且集中於民用領域。儘管安-225運輸機能做到許多運-20做不到的事,但安-225也存在很多缺點,其體型過於龐大,只適合當運輸超大、超重貨物的特種飛機。至於改成客機,參考空客的A380飛機,客機的體型過大帶來了採購成本高、上座率低、燃油消耗大等問題,不利於回收成本,更何況安-225的體型比A380飛機更大,這就使得安-225幾乎不具備改成客機的經濟意義。在軍事領域,安-225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困境,這款大體積、造價高昂的運輸機無法適應惡劣的戰場環境,只能在穩定的大後方執行任務,但在後方運輸貨物並非難事,所有運輸機都做得到。簡而言之,中國並不需要安-225這樣一款巨大的運輸機,隨著大飛機技術的不斷成熟,在運-20之後,中國可以造出更多的符合自身需求的運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