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於臨證,名噪金陵:記中醫胃腸病名家杜忠濤

2020-12-16 益陽廣播電視在線

  中國醫師協會會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藥傳承發展工作委員會委員、中醫胃腸病名家杜忠濤主任,日前正式坐診南京太乙堂中醫院。杜忠濤主任在學術上博採眾長,融會諸家,悟本求真,知新達變;臨床上以藥簡效宏,膽大心細,屢起沉痾而馳名。在中醫消化肝膽疾病尤其胃腸病治療上長於臨證,名噪金陵,深受患者歡迎和業界肯定。

  跟師侍診,獲得真傳

  杜忠濤出身於中醫世家,從小學習家傳中醫,奠定了堅實的中醫基礎;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後,先是師從名老中醫柳璟椿先生,承其指示學徑,啟蒙授意,巧解心結,得窺醫門濟世之法。後又遍訪名家,問道於黃金陵、郭山吉、樊襄陽、費維光、關祖湘諸師。杜忠濤生性聰穎,悟性很高,在跟師侍診過程中,能深刻感悟、學習名師的接診之工、辨證之巧、醫道之聖、療效之奇,在耳濡目染中繼承名師的寶貴經驗,盡獲名師真傳,在臨床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杜忠濤在臨床工作中,養成了據典辨析、疑病索解的良好習慣,突出體現在其對中醫經典著作和歷代醫家學派之論不生搬硬套、人云亦云,主張破除門戶之見,學各家之長,擇其善者而從之。認為:中醫大夫應研讀經典,明理知要,將經典理論運用到臨床實踐中,才能有所感悟;唯有反覆臨證,不斷總結醫案,才能提高臨床療效。

  經過三十餘年臨床實踐和潛心研究,杜忠濤融會貫通並自主創新各種病種治療體系。注重發揮中醫特色,對疑難雜症擅用內、外治法結合;辯病、辯證結合;中醫、西醫結合的「三結合」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效果。

  博而後專,獨擅胃腸

  杜忠濤長年臨床,通曉諸科,擅長治療消化肝膽疾病、男婦科疾病、內分泌及代謝紊亂、神經及心腦系統,以及各型疼痛類疾病、各種腫瘤術後康復、亞健康調理、老年常見病、慢性病及內科疑難雜症,等等。

  舉凡名家,都是博採眾家而精於一,通而後達,在通曉諸科的基礎上,專精於某一領域,在臨床上取得獨特的建樹。杜忠濤也不例外,他在消化肝膽疾病尤其是胃腸病治療上,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新性療法,在臨床上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杜忠濤在深入把握胃腸病病因病機、結合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療胃腸病創新性法則。認為:五臟互相制約,胃腸病涉及多個臟腑,除了脾胃同居中焦、關係密切外,肝在消化過程中有疏洩作用,脾肝互相制約,如果肝氣鬱結致血滯不行,可損傷胃絡引發血淤,導致吐血或便血。五臟互為資生制約,臟腑表裡相合,病則互相影響,所以胃腸病治療上需從整體角度立法,把握疾病傳變的規律,兩髒或多髒同治。提出:胃腸病治療宜採用疏肝健脾、培土養木,多髒兼顧、各奏其用的複合立法,切忌顧此失彼,忽視因果關係,只看表象,不求本質。必務要做到「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杜忠濤強調胃腸病治療在多髒兼顧前提下,宜辨證分型予以針對性治療,主要療法包括:散寒溫胃、健脾止痛;疏肝、消食、溫散、益氣;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消食導滯、和胃止痛,等等。辨證分型施治針對性強,臨床效果明顯。

  長於臨證,名噪金陵

  數十年的精勤探索和不懈追求,使杜忠濤中醫理論功夫、臨床功夫、方藥功夫都達到了較高的境界,成為一名醫道深厚、醫術精湛的知名中醫,尤其在中醫胃腸病臨床治療上獲得了良好的建樹,深受患者信賴和業界肯定,慕名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

  醫學是「協東西之德、和天地之道」的科學,醫者要有醫病活人的精湛醫術和厚德仁心。醫無止境,術有專攻,多年來,杜忠濤在傳承精華的同時,守正創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臨床上的難題,以長於臨證、應手輒效而名噪金陵,備受推崇。

  【名醫檔案】

  杜忠濤

  中醫特邀專家

  中國醫師協會會員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藥傳承發展工作委員會委員

  醫生簡介

  曾執診同濟醫學院、同仁堂。自幼便對中醫學痴迷,博覽群籍,師從名老中醫柳璟椿先生,指示學徑,啟蒙授意,巧解心結,得窺醫門濟世之法。後又遍訪名家,問道於黃金陵、郭山吉、樊襄陽、費維光、關祖湘諸師。通過三十餘年臨床實踐,結合自身多年潛心研究,融會貫通並自主創新各種病種治療體系。突出中醫特點方法診療,對疑難雜症擅用內、外治法結合,辯病辯證結合,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治療,均取得了顯著效果。

  擅長項目:

  消化肝膽疾病:慢性胃炎(淺表性、糜爛性、萎縮性),胃-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胃病、口臭,慢性腸炎結腸炎、便秘腹脹腹痛,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膽囊炎、膽結石等。

  男婦科疾病:前列腺疾病、陽痿早洩、腎虛、男性不育、遺精症等,月經不調、痛經、乳癖、多囊卵巢症候群、乳腺增生結節、更年期症候群、不孕症及子宮肌瘤等;

  內分泌及代謝紊亂:甲狀腺疾病(甲亢甲減、橋本氏甲狀腺炎、結節與囊腫),糖尿病、肥胖病、風溼、痛風、代謝症候群;

  神經及心腦系統:頑固失眠,抑鬱症,焦慮症,神經功能紊亂,頭暈頭痛、眩暈、耳聾耳鳴、美尼爾症候群,高血壓、高血脂、中風(腦硬、腦出血)後遺症、冠心病、心臟節律失常等心腦血管病;

  其他系統疾病:各型疼痛類疾病,各種腫瘤術後康復,亞健康調理,老年常見病慢性病及內科疑難雜症。











  (本內容屬於網絡轉載,文中涉及圖片等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及投資依據。)

相關焦點

  • 三大特色馳譽金陵
    南京太乙堂中醫院是一家經過衛生行政部門批准,致力於常見病、疑難病和腫瘤治療的中醫醫保定點醫院,也是一個薈萃名方、古方的中醫藥寶藏。南京太乙堂致力於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在常見病、疑難病和腫瘤治療上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風格和臨床體系,憑藉以下三個特色優勢名揚江蘇、譽馳金陵。
  • 熱烈祝賀尚德俊國醫大師、陳柏楠名中醫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傳承學習班順利舉行
    本次會議由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周圍血管病科郝清智教授主持,由陳柏楠名老中醫藥專家工作室負責人王雁南教授致開幕詞,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周圍血管病科科主任劉明教授致歡迎詞,會議邀請尚德俊教授、陳柏楠教授的弟子學生對兩位老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進行講解和交流。中醫藥學術的繼承、創新始終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核心任務,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證經驗整理研究是中醫繼承工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名老中醫姚梅齡對臨證澀脈的再認知
    2. 2對澀脈診斷意義的認識根據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姚教授發現澀脈產生的機理較之現行教科書的描述不盡相同,他按照臨床發生的概率由高到低進行了排序: 溼滯氣機、飲鬱氣機、瘀血凝滯、陰血枯竭、氣結於內。2. 2. 1溼滯氣機 姚教授在臨證中發現溼邪所致的澀脈出現概率最高。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經方臨證心法
    15.三陽之脈:太陽脈浮,其位淺;少陽脈弦,其形長;陽明脈大,其體寬。16.脈時一止就來為結,脈中止良久再來為代。17.脈浮細乃體表氣血不足的脈應,身倦臥為病傳少陽的確證。18.中取定臟腑,沉取定虛實。病屬裡,則脈沉;病屬虛,則脈細。
  • 名家臨古系列:梁培生臨《爨寶子碑》
    之操,通曠清恪,發自天然,冰潔簡靜,道兼行葦。淳粹之德,戎晉令名遐彰。爰銘斯誄,庶存甘棠。嗚呼哀哉!大亨四年歲在乙巳四月上恂立人民日報:寒假練字全攻略——收藏版名家臨張遷——王增軍 篇(增強版)名家臨《張遷碑》——劉文華 篇(重磅)張青山老師示範《好大王》、《石鼓文》視頻名家臨《西嶽華山廟碑》——來楚生篇名家臨古系列:王增軍臨《祀三公山碑》(附集古創作
  •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2020-08-2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周末分享:小柴胡湯臨證雜談
    小柴胡湯臨證雜談末流郎中此湯出自《傷寒論》,湯頭歌曰:「小柴胡湯和解供
  • 姚梅齡:臨證澀脈的再認知
    2. 2對澀脈診斷意義的認識根據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姚教授發現澀脈產生的機理較之現行教科書的描述不盡相同,他按照臨床發生的概率由高到低進行了排序: 溼滯氣機、飲鬱氣機、瘀血凝滯、陰血枯竭、氣結於內。2. 2. 1溼滯氣機 姚教授在臨證中發現溼邪所致的澀脈出現概率最高。究其機理乃是由於溼邪阻滯氣機,氣機鬱滯則血行不暢導致。即脈象可出現不流利或略澀之象。如風寒溼邪痺阻營分,導致營血運行不暢,就常出現澀脈。而在暑溼較重的南方,「太陰風溼表證」的患者也常表現出浮而不流利的脈象。
  • 臨證指南醫案眾籌方案
    《臨證指南醫案》,簡稱《臨證指南》。十卷。清·葉天士原撰。葉氏門人華岫雲等輯錄整理。葉天士,名桂,字天士,號香巖。
  • 3份經方臨證要訣
    經方臨證要訣(一)桂枝湯,和劑祖方也。白虎湯,寒劑祖方也。四逆湯,溫劑祖方也。麻黃湯,汗劑祖方也。梔豉湯,吐劑祖方也。承氣湯,下劑祖方也。梔豉湯、瓜蒂散,宣可決壅也。五苓散、十棗湯,通可行滯也。附子湯、理中丸,補可扶弱也。陷胸湯、承氣湯,抵當湯,洩可去閉也。
  • 中醫扶陽派名家閆振海坐診南京太乙堂
    日前,中國醫師協會會員、中醫扶陽派名家閆振海主任,正式坐診南京太乙堂中醫院。閆振海主任畢業於河北省中醫學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餘載,博採眾長、通曉諸科,在疼痛疾病、失眠抑鬱、消化類疾病、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等常見病、疑難病診治上,形成了獨特的辨證思路和臨床風格,以藥簡效宏而馳名業界。
  • 葉天士的雜病證治經驗
    既博採歷代諸家之長,又能於古訓融會貫通,是以成就了一代名醫,以至「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    葉氏一生忙於診務,因而著述甚少。世傳《溫熱論治》1卷,相傳系葉氏門人顧景文隨葉氏遊洞庭山時根據其師口授記錄而成。首刻於清·唐大烈《吳醫匯講·卷一》。
  •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病位、病機、方義分析
    ,即少陽病;而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則是半表半裡陰證,符合厥陰病提綱證,是治療厥陰病的典型方證,當屬厥陰病。張國駿將柴胡桂枝幹薑湯證與柴胡桂枝湯證、大柴胡湯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柴胡加芒硝湯證共同列為少陽病兼證,肯定了該方證病位在少陽,證屬少陽樞機不運,兼太陰脾寒水停。郝萬山認為該方證是由於傷寒汗不得法,復用下法,汗下兩傷,津液受損,脾氣被傷,致邪傳少陽,三焦受阻,為少陽樞機不利,經腑不和,屬轉屬性少陽病之經腑同病兼津傷陽損證。
  • 川劇名家藍光臨心血遺作《白塔秋楓》正式出版
    5月3日上午,藍光臨的夫人賴茵捧著50萬字的藍光臨遺作《白塔秋楓——藍光臨藝術生涯》(下稱《白塔秋楓》),邊翻閱邊感念著。白塔,是川劇名家藍光臨故居廣安的標誌建築物,片片紅色秋楓颯颯靈動,與其依偎映襯,溫柔斑斕的文字記錄著這位老藝術家對故鄉的懷念。
  • 《廖厚澤經方臨證傳心錄》連載 (二十四)
    又如溼證,用蒼朮、陳皮等燥溼,可見溼去而熱獨留。滋陰亦可生寒。故必須知配伍之法。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無少陰證者,無心、腎衰之徵象也。時輕時重,可治以大青龍湯。若有少陰證,當調整劑量。少陰證者,脈沉細弱,心臟已無力。當養陰扶陽以除表,於大青龍湯中加扶助藥。
  • 龍江韓氏婦科暨全國名老中醫韓延華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傳承研修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的精神,傳承龍江韓氏婦科與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韓延華教授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提升中醫婦科診療水平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繼續教育部主辦,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中醫藥教育促進工作委員會、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韓延華傳承工作室、理法方藥通(北京)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龍江韓氏婦科暨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韓延華教授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研修班」定於2020年7月19日至8月16日通過直播方式舉辦。
  • 楊肇煇《遊金陵記》(1913年)
    楊肇煇《遊金陵記》,載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壬戌級會乙組創辦之《壬戌》1917年第1期。
  • 中醫治腫瘤需病證結合,佐以對症
    中醫治癌應以辨病為先,遵循先辨病、後辨症、再辨症的法則,就是堅持以病為本,以證為綱,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同時,再佐以對症的治療思路。 武漢國粹館中醫腫瘤名家龍青峰主任說,許多人對中醫有個誤解,認為中醫只辨證、不辨病,但從中國醫學史中我們不難可以看出,中醫治病自古就是既講辨病也講辨證的。
  • 南京太乙堂中醫院多囊名家全君黎:不求醫盡天下病,但願畢生施仁術
    題記:面對一個個慕名而來的患者,南京太乙堂中醫院多囊科主任、國內多囊卵巢症候群名家全君黎動情地說道:「現在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越來越,我當然不可能醫治所有的患者,但我願意用自己的仁術,畢生為患者服務。」 勤求古訓,博採眾長 全君黎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