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文化

2021-02-17 成都香天下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

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就有記載,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而且還有「日暮漢宮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歸」的火鍋章句。火鍋的發祥地準確來說是在重慶,冬日裡天寒地凍,朔風凜凜,有小販便發明了一特製的挑子,挑著它走街串巷地叫賣。挑子的一頭是一座紅泥小火爐,上置一隻帶「#」字格的洋鐵盒,裡面翻滾著黑不溜秋、麻辣成鮮的滷汁;另一頭則是盛裝牛雜、調料、碗筷、板凳的櫥架。要吃的時候便每人一格,將牛雜往滷汁中涮一涮,蘸著調料大快朵頤,等到美味穿腸過,整個身子在辣和熱的雙重呵護下也變得暖和起來了。

這種飲食方式很快成為市民的鐘愛,當時以涮水牛毛肚的為多,別有一種鮮嫩水靈、快爽脆利的齒感,因此重慶火鍋最初被稱為毛肚火鍋。直到30年代中期,毛肚火鍋才登堂入室,成為餐館中的一員。當然,地位的提升令它的「行頭」也煥然一新,赤銅小鍋代替了過去簡陋的洋鐵盒,可涮的內容也豐富了起來,引起人們更大的興趣。重慶市面上的火鍋漸漸做成了氣候,一時之間,有火鍋的餐館食客如雲,沒有火鍋的餐館也競相效仿,在競爭的促動下,重慶火鍋的用料、器皿、菜式等越來越進步了。

火鍋的口味上有了不少創新,在單純的麻辣鍋的基礎上又衍生出海鮮火鍋、魚頭火鍋、狗肉火鍋、羊肉火鍋、酸菜火鍋、藥膳火鍋等。由於川人愛極了火鍋鮮辣的口味以及隨手涮燙的愜意,到了高溫酷暑的盛夏,即使是光著膀子汗如雨下,他們還是喜歡圍成一桌,大啖火鍋,那種無拘無束的痛快勁,真是羨煞旁人,於是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吃火鍋,特別是夏天吃火鍋的行列。


飲食的傳播就像空氣的流動一樣,無形無跡卻又廣闊而迅速。如今盛行全國的火鍋雖然源四川,但又說不上是哪兒傳到哪兒,哪兒影響了哪兒。北方的涮羊肉,自成風味,廣東的「打邊爐」似乎也由來已久。無論在哪裡,火鍋似乎成了一種載體,不僅承載著美味與文化,也是凝聚人們情感的絕佳道具。能湊成一桌圍在一個鍋子吃火鍋的人,很少是還處於應酬級別的關係,要麼是三五成群的知己好友、同學同事,要麼是一大家子,更有熱戀中的情侶,守著一個火鍋,多少呢喃細語,柔情蜜意,盡融在鍋中嫋嫋騰起的熱氣中。

火鍋的花樣是越來越新穎,但火鍋這種飲食方式還會一直盛行下去,其中原因很值得探究。有人認為火鍋之中各種成分難分高低貴賤,大家同在一鍋,只有和衷共濟,各展所長,方能最終造就美味。這種飲食方式符合了中國人的心理特徵,因此才會長盛不衰。


最早的火鍋是大約一萬年前用鼎煮的,只要是能吃的食物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煮熟,叫做「羹」。到西周時代,銅製的鍋子與陶製的砂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後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三國五熟釜,鴛鴦鍋始祖。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撥霞供」是南宋火鍋之美名,從元、明、清到現今,火鍋器皿上的變化並不大,只是在製作上更為精緻,多已使用幾千年以上,而現用的最普遍的也最廣泛的鍋具為「不鏽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燃料使用上從柴火到木炭,從電爐、酒精到瓦斯、電磁爐,以木炭的使用歷史最久,也最有風味。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沾料佔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並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牆、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

又到吃火鍋的最佳季節,約三五好友或一家團聚,想吃什麼就點什麼,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魚類,沾料不要調的太鹹,一不小心鹽份就過量了,對心臟不好。香天下獨有的橄欖油火鍋,為現代最健康的火鍋吃法,怎麼樣,來香天下吧!


相關焦點

  • 【文化美食名片】--重慶火鍋!
    重慶火鍋已成當地的一種飲食文化。三五好友、幾個馬扎、一盆火鍋、幾瓶啤酒、談天侃地,便是四川人夏夜的全部。
  • 百餘火鍋企業雲集西博城 四川首屆國際火鍋美食文化嘉年華開幕
    由四川省火鍋協會、成都市廣播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四川首屆火鍋美食文化嘉年華,以「薪火相傳 沸騰世界」為主題,意在促進國內經濟「雙循環」,助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有效融合巴蜀文化,提升火鍋產業在世界餐飲發展的競爭力,推動「火鍋+產業的升級發展,傳達疫後「四川火鍋依然沸騰」信號。
  • 【英釋中國文化】重慶火鍋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民間,歷史悠久。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其的由來是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們的飲食習慣,重慶火鍋的獨特風味漸漸受人們的喜愛。
  • 巴中人吃火鍋!你知道這些「火鍋文化」嗎…
    火鍋歷史火鍋歷史悠久,相傳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就有了火鍋,主要以陶鍋為主。三國時期,有種銅製火鍋叫做「五熟釜」, 內分幾格,可以同時調出5種味道。唐朝時火鍋多了一個叫法——「暖鍋」。著名詩人劉禹錫寫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描繪的就是吃火鍋時的情形。宋代,火鍋已被記入典籍,名叫「撥霞供」。清代火鍋更興盛,《清稗類鈔》記載:「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鍋』。」火鍋發展到今天,從火鍋的品種、檔次、規模、製作、調配、風味等方面已經浮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
  • 福滿客滷味火鍋成為「市井文化」的品牌代名詞
    甚至,作為餐飲行業當仁不讓巨頭的火鍋品類,也在面臨著一眾後來品類的挑戰和威脅。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居然仍舊有一些餐飲人,做著依靠虛假廣告,打著傳承經典,製造完美味道的旗號發財創業成功的美夢!21世紀,行業變化翻天覆地,餐飲門檻也變得越來越高。在福滿客滷味火鍋看來,如果餐飲老闆們還想著口味就是王道的話,那基本上就離淘汰不遠了!
  • 「火鍋音樂文化村」做出鄉村振興「沸騰」爆款
    「火鍋音樂文化村」做出鄉村振興「沸騰」爆款 「火鍋音樂文化村」夜景。  8月22日,邛崍市牟禮鎮小塘村村民龔世海在兒子龔亮的陪同下,來到新都區三河街道「火鍋音樂文化村」。父子倆此行主要目的是「取經」。龔亮說,小塘村是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現在又建起綠道,村裡想結合綠道建設做些新的嘗試,「聽說這個項目很紅,所以來看看。」  有多「紅」?「火鍋音樂村」總經理付偉用一組數字作證:「每天接待2000人,一年接待人數超過60萬人次。」
  • 綠葉火鍋邀小記者「品」臺灣飲食文化
    綠葉火鍋邀小記者「品」臺灣飲食文化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訪企業名人,「品」臺灣飲食文化。「3·15」前夕,唐山晚報讀者俱樂部將聯合綠葉火鍋連鎖機構,邀請40位唐山晚報小記者走進「臺灣風格火鍋店」參觀採訪,享受快樂時光。
  • 【舌尖】淺談飲食文化--固原東港火鍋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各種特色美食遍布全國各地,風味十足,就拿火鍋來說,由於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火鍋風味。
  • 名人的火鍋批判:從毀食材到沒文化,火鍋愛好者們會虛心接受嗎?
    根據《2019中國餐飲報告》所發布的數據,2018年度,火鍋超越了小吃快餐,成為中國人最愛選擇的餐飲品類(僅僅統計了線上訂單的數量),佔主要餐飲消費的20.3%——此成績應該與其實惠量大,能滿足多種多樣的社交需求的特性有關。火鍋的品類眾多,大體有川渝火鍋、炭火鍋、韓式火鍋與港式火鍋的幾種分別,但川渝地區的麻辣火鍋是其中最受歡迎的,在分布比率最低的西藏自治區也已超過五成。
  • 2020四川首屆國際火鍋美食文化嘉年華精彩繼續!
    昨天「四川火鍋•薪火相傳 」火鍋源點火炬傳遞儀式在西博城啟動,採自火鍋源點——自貢燊海井的火種從蜀大俠、巴蜀大將、大龍燚、老碼頭等88家火鍋品牌以及供應鏈企業代表手中相繼傳遞,拉開了四川首屆國際火鍋美食文化嘉年華的序幕,整個會場都瀰漫著麻辣鮮香的味道
  • 御犇牛排火鍋極致國潮主題塑造國風品牌文化
    不過對於不少成都人來說,火鍋在美食界的地位是無法取代的。成都火鍋作為一種四季皆宜,老少皆宜的美食一直都是成都人最愛的美食之一,因此成都的火鍋品牌也是不勝其數。在成都,一家名為御犇牛排的火鍋以其獨特的國潮主題風,將火鍋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打造出獨特的品牌風格,備受關注。
  • 有一種飲食文化叫——德莊火鍋!
    」的火鍋章句。       直到30年代中期,毛肚火鍋才登堂入室,成為餐館中的一員。當然,地位的提升令它的「行頭」也煥然一新,赤銅小鍋代替了過去簡陋的洋鐵盒,可涮的內容也豐富了起來,引起人們更大的興趣。       重慶市面上的火鍋漸漸做成了氣候,一時之間,有火鍋的餐館食客如雲,沒有火鍋的餐館也競相效仿,在競爭的促動下,重慶火鍋的用料、器皿、菜式等越來越進步了。
  • 到重慶一定要品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橋頭火鍋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因此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美食。而重慶火鍋又被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
  • 尋味 活態滿族文化下的「野意火鍋」—滿語部落
    火鍋是滿族名饌。滿族人原稱為「野意火鍋」。早在金代,滿周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獵時架火燒陶罐,用雞湯煮食鹿、狍肉片的飲食風俗。陶罐內煮沸的雞湯熱氣騰騰,鹿、狍肉片隨切隨煮隨食。所說菜系屬於清真。
  • 國際美食文化高峰論壇成都開幕 小龍坎火鍋受邀參加
    5月15日下午,舌尖上的文明——2019中國(成都)國際美食文化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辦,這也是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重要的子活動之一。出席論壇的重要嘉賓主要有聯合國貿易發展署創意經濟部主任Carolina Quintana,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金相顯,荷蘭文化中心前中國項目總監、China Connector 公司創辦人Monique Knapen,臺灣《飲食》雜誌創辦人、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焦桐,四川旅遊學院院長盧一等。小龍坎火鍋也作為唯一一家四川企業獲邀參加此次論壇。
  • 四川首屆國際火鍋美食文化嘉年華:一場聞香聽韻的美學盛宴
    四川首屆國際火鍋美食文化嘉年華:一場聞香聽韻的美學盛宴為了促進國內經濟「雙循環」,助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有效融合巴蜀文化,提升火鍋產業在世界餐飲發展的競爭力,推動「火鍋+產業的升級發展,傳達疫後「四川火鍋依然沸騰」信號,11月20日,由四川省火鍋協會
  • 影音道舌尖上的太極-鴛鴦火鍋裡的太極文化
    鴛鴦火鍋,是以傳統毛肚火鍋的紅汤滷和宴席菊花火鍋的清汤滷,兩者合併改制而成的四川創搜索新火鍋。
  • 火鍋到底是老北京火鍋正宗還是四川火鍋正宗?
    老北京火鍋與四川火鍋雖然都叫火鍋但是這兩者之間不是一個菜系,各自代表著各自的餐飲文化,無所謂誰是正宗。火鍋在中國的起源比較早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火鍋,老北京火鍋主要以涮羊肉為主且口味單一。四川火鍋發展到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後才逐漸形成目前的麻辣。老北京火鍋。
  • 都是火鍋,老北京火鍋、重慶火鍋、潮汕火鍋在吃法上大有不同
    以前說起火鍋我們總會想起重慶火鍋。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在吃的方面也越來越講究了,飲食有文化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個城市都有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火鍋也不再專屬於四川、重慶,它的身影遍布全國各地。
  • 重慶周師兄餐飲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永林:助推重慶火鍋 成為中華...
    還記得,周師兄火鍋首店在解放碑開門迎客,高品質的菜品和服務,令人眼前一亮,一位難求。時至今日,食客們總是稱讚:「原來腰片可以這麼好吃!」食客們想不到的是,一躍成為重慶火鍋品牌新秀的周師兄火鍋,實際上蘊藏著傳承五代的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