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
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就有記載,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而且還有「日暮漢宮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歸」的火鍋章句。火鍋的發祥地準確來說是在重慶,冬日裡天寒地凍,朔風凜凜,有小販便發明了一特製的挑子,挑著它走街串巷地叫賣。挑子的一頭是一座紅泥小火爐,上置一隻帶「#」字格的洋鐵盒,裡面翻滾著黑不溜秋、麻辣成鮮的滷汁;另一頭則是盛裝牛雜、調料、碗筷、板凳的櫥架。要吃的時候便每人一格,將牛雜往滷汁中涮一涮,蘸著調料大快朵頤,等到美味穿腸過,整個身子在辣和熱的雙重呵護下也變得暖和起來了。
這種飲食方式很快成為市民的鐘愛,當時以涮水牛毛肚的為多,別有一種鮮嫩水靈、快爽脆利的齒感,因此重慶火鍋最初被稱為毛肚火鍋。直到30年代中期,毛肚火鍋才登堂入室,成為餐館中的一員。當然,地位的提升令它的「行頭」也煥然一新,赤銅小鍋代替了過去簡陋的洋鐵盒,可涮的內容也豐富了起來,引起人們更大的興趣。重慶市面上的火鍋漸漸做成了氣候,一時之間,有火鍋的餐館食客如雲,沒有火鍋的餐館也競相效仿,在競爭的促動下,重慶火鍋的用料、器皿、菜式等越來越進步了。
火鍋的口味上有了不少創新,在單純的麻辣鍋的基礎上又衍生出海鮮火鍋、魚頭火鍋、狗肉火鍋、羊肉火鍋、酸菜火鍋、藥膳火鍋等。由於川人愛極了火鍋鮮辣的口味以及隨手涮燙的愜意,到了高溫酷暑的盛夏,即使是光著膀子汗如雨下,他們還是喜歡圍成一桌,大啖火鍋,那種無拘無束的痛快勁,真是羨煞旁人,於是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吃火鍋,特別是夏天吃火鍋的行列。
飲食的傳播就像空氣的流動一樣,無形無跡卻又廣闊而迅速。如今盛行全國的火鍋雖然源四川,但又說不上是哪兒傳到哪兒,哪兒影響了哪兒。北方的涮羊肉,自成風味,廣東的「打邊爐」似乎也由來已久。無論在哪裡,火鍋似乎成了一種載體,不僅承載著美味與文化,也是凝聚人們情感的絕佳道具。能湊成一桌圍在一個鍋子吃火鍋的人,很少是還處於應酬級別的關係,要麼是三五成群的知己好友、同學同事,要麼是一大家子,更有熱戀中的情侶,守著一個火鍋,多少呢喃細語,柔情蜜意,盡融在鍋中嫋嫋騰起的熱氣中。
火鍋的花樣是越來越新穎,但火鍋這種飲食方式還會一直盛行下去,其中原因很值得探究。有人認為火鍋之中各種成分難分高低貴賤,大家同在一鍋,只有和衷共濟,各展所長,方能最終造就美味。這種飲食方式符合了中國人的心理特徵,因此才會長盛不衰。
最早的火鍋是大約一萬年前用鼎煮的,只要是能吃的食物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煮熟,叫做「羹」。到西周時代,銅製的鍋子與陶製的砂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後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三國五熟釜,鴛鴦鍋始祖。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撥霞供」是南宋火鍋之美名,從元、明、清到現今,火鍋器皿上的變化並不大,只是在製作上更為精緻,多已使用幾千年以上,而現用的最普遍的也最廣泛的鍋具為「不鏽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燃料使用上從柴火到木炭,從電爐、酒精到瓦斯、電磁爐,以木炭的使用歷史最久,也最有風味。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沾料佔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並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牆、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
又到吃火鍋的最佳季節,約三五好友或一家團聚,想吃什麼就點什麼,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魚類,沾料不要調的太鹹,一不小心鹽份就過量了,對心臟不好。香天下獨有的橄欖油火鍋,為現代最健康的火鍋吃法,怎麼樣,來香天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