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黃:人造城市成為死城的例子不少 謹防城鎮化變成工具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功成於韌 —— 大變革時代的中國信念」2020新浪財經雲端峰會於6月8日-10日舉行。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在對「後疫情時代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討論中,朱小黃提出,城鎮化過程中要謹防城鎮化變成推動經濟發展的槓桿,而是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政策槓桿和市場槓桿,促成區域的經濟發展,促成一個地區、某一個行業、某一些區域的快速發展,形成新的城鎮。

朱小黃表示,疫情除了使國際環境發生變化之外,對國內的經濟結構,尤其是區域經濟所發揮的功能和對一個行業和區域矩陣關係的交叉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目前中國的區域經濟,已經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地區,以及西部區域、東北區域等幾個區域經濟板塊。其中,長三角和珠三角更為突出,具有活力,是未來經濟新動力的熱點地帶。

朱小黃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會較大影響疫後中國經濟如何在新結構下獲得新動能,它將決定今後一段時期內的中國經濟的質量。同時,它對民生、對企業經營發展的定位都會產生較大影響。

疫後的區域規劃,最主要的邏輯是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我們要注意,不要用規劃代替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的這樣一個機制。如果我們為了規劃而規劃,為了讓區域發展的定位得到體現,為了讓區域經濟凸顯出它的一些特點,我們會無意中或者自覺不自覺地強化區域規劃的動力。我認為規劃也是非常重要的,規劃主要是在戰略引導和政策的支持槓桿這些方面發揮核心作用。」朱小黃表示,具體的一個區域的發展、經濟質量,一個區域交易的熱度,還是要靠市場的力量,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它的市場主體的身份,尊重資本、資金、資源這樣一些經濟元素,包括人才、勞動資源。

朱小黃表示,決定所有的經濟元素會不會流向你期望的這個領域或區域,是由資本回報率決定的。回報好的地方,各種經濟資源都會往那個地方去。在企業的稅負、企業的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等方面,如果沒有競爭力,你要讓所有的經濟資源都流向你期望的區域、地帶、行業,其實這是不現實的,它會繞著各種彎子。資金天然的本能是要尋求高回報的,它會通過各種渠道,最後會流向高回報地帶,擋也擋不住,這就是市場。

「所以,由市場來起決定性配置資源作用的時候,有些觀念一定要想清楚,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政策或者是計劃的東西,無意中或者是下意識地去左右一個經濟活動的交易,左右它的方向,這個都不現實。」朱小黃說,在未來的經濟發展當中,未來一段時期之內,全球經濟逐步復甦的過程當中,可能大家都關注的一個重點就是城鎮化,區域經濟最後也是落到具體的物理地面的財富狀態、增長狀態。

他進一步解釋,所謂「物理地面」,我們歷來孜孜追求的東西就是希望城鎮化能夠帶來社會現代化,能夠帶來行政治理的現代化。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我個人也是覺得,要在這個過程中謹防城鎮化變成推動經濟發展的槓桿,而是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政策槓桿和市場槓桿,促成區域的經濟發展,促成一個地區、某一個行業、某一些區域的快速發展,形成新的城鎮。

所以,理論上講,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不是想實現某種經濟目標的工具。城市是一個財富主要的承載地帶、落腳地,我們不要期望能夠把財富人為地集中在某一個地方,讓這個地方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城市。「如果去找一找全球城市發展的歷史,包括現代城市的成長,其實背後都是大量的經濟交易和財富積累形成的,人為形成的城市也有一些教訓,人造的一個城市變成死城的教訓不少。」朱小黃說。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朱小黃。參加今天的峰會非常高興,很榮幸有機會跟大家交流關於區域發展和城鎮化過程當中的一些經濟問題。謝謝!

關於疫情經濟發展的態勢和新的經濟環境、新的經濟戰略,我們每一個企業和整個社會管理,怎麼樣考慮制定新的符合疫後新的經濟環境新的經濟謀略,確實是當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從中國的經濟來講,疫後肯定會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除了國際環境的一些變化之外,實際上國內的經濟結構,尤其是區域經濟所發揮的功能和對一個行業和區域矩陣關係的交叉都會產生大的影響。

實際上中國的區域經濟,我們現在看到的幾個主要的板塊,一個是長三角,一個是珠三角,當然還有渤海灣地區,還有西部區域、東北區域,都可以構成一個區域經濟的板塊。比較突出的、有活力的,像長三角和珠三角可能目前更有活力一些,可能是我們未來經濟的一個新的動力的發動熱點地帶。當然還有跟區域掛鈎的一些行業。

我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疫後怎麼使中國經濟獲得新的動力、新的結構下的、新經濟下的動力,這是一個大問題,這是決定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的質量以及它對民生的影響,以及對企業的經營發展怎麼定位,可能都會帶來新的一些問題、新的思考。

疫後我們去看這些行業規劃、區域規劃,最主要的有一個邏輯關係,就是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它還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我們要注意,不要用規劃代替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的這樣一個機制。如果我們為了規劃而規劃,為了讓區域發展的定位得到體現,為了讓區域經濟凸顯出它的一些特點,我們會無意中或者自覺不自覺地強化區域規劃的動力。我認為規劃也是非常重要的,規劃主要是在戰略引導和政策的支持槓桿這些方面發揮它核心的作用。

具體的一個區域的發展,一個區域的經濟質量,一個區域交易的熱度,還是要靠市場的力量,要尊重市場的規律,尊重市場主體的規律,它的主體的身份,尊重資本、資金、資源這樣一些經濟元素,包括人才、勞動資源。這些經濟元素在一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要由市場背後的一些機制來引導,來決定它們的流向。比如我們講支持實體經濟,當然每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可能對虛擬經濟更看重,比如說金融中心,比如說IT為背景的技術中心、科技中心,這些東西都是可以的。但是當我們的一個政策、一個規劃需要支持某一個行業或者是支持某一個區域的發展的時候,其實背後決定所有的經濟元素會不會流向你期望的這個領域或區域,是由資本回報率決定的。回報好的地方,各種經濟資源都會往那個地方去。在企業的稅負、企業的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這些地方,如果沒有競爭力,你要讓所有的經濟資源都流向你期望的區域、地帶、行業,其實這是不現實的,它會繞著各種彎子。資金天然的本能是要尋求高回報的,它會通過各種渠道,最後會流向高回報地帶,擋也擋不住,這就是市場。你要想享受市場功能的配置作用,運用這個市場功能的配置作用,讓它發揮更好的功能的話,就是要創造這樣一個資源流向你希望流向的地方的一個斜坡,要有一定的斜度,讓它能夠水往低處流,能夠流到那個區域去。

所以,由市場來起決定性配置資源的作用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有些觀念一定要想清楚,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政策或者是計劃的東西,無意中或者是下意識地去左右一個經濟活動的交易,左右它的方向,這個都不現實。在未來的經濟發展當中,未來一段時期之內,全球經濟逐步逐步地復甦的過程當中,可能大家都關注的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城鎮化,區域經濟最後也是落到具體的物理地面的財富狀態、增長狀態。所謂「物理地面」,我們歷來孜孜追求的東西就是希望城鎮化能夠帶來社會現代化,能夠帶來行政治理的現代化。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我個人也是覺得,城鎮化要在這個過程中謹防城鎮化變成推動經濟發展的槓桿,而是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政策槓桿和市場槓桿,促成區域的經濟發展,促成一個地區、某一個行業、某一些區域的快速發展,形成新的城鎮。所以,理論上講,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不是想實現某種經濟目標的工具。如果你把它作為一個工具來使用,當然城鎮化需要政策支持,需要各種各樣的槓桿,需要各種推動力,但是我認為從城市的歷史來看,城市的歷史是怎麼出現的呢?城市最早還是因為人類的群居,然後產生了交易的需要,在交易之中和交易環境的集約化處理,在這個情況下產生了各種類型的城鎮。歐洲的城堡、中國社會過去形成的集市,慢慢在物流方面形成各種各樣的城鎮,這是經濟發展,是各種交易發達、經濟慢慢發展、財富積聚的一個結果。因為城市是一個財富主要的承載地帶、落腳地,我們不要期望能夠把財富人為地集中在某一個地方,讓這個地方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城市。你如果去找一找全球城市發展的歷史,包括現代城市的成長,其實背後都是大量的經濟交易和財富積累形成的,人為形成的城市也有一些教訓,我們有人造的一個城市變成死城的教訓不少。

城鎮化裡我要揭示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們不能把農村和不發達地帶作為繁榮城市地帶的成本,在經濟上一定要小心。城市太大的時候,你放任它發展,我們對城鎮化的管理還是有一些節點,是需要一些行政力量介入的。城市太大,對周邊是有吸金的作用,它就會導致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的衰落。像我們國內的很多超大城市,周邊的經濟發展就很困難,失去均衡,這不是城鎮化,不是經濟發展的目標。

解決農村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讓農民進城了,這是城鎮化最具體的表現,農民變成了一個城市人口,這說明社會進步了、發展了。但是城鎮化的過程,有可能讓農村的人進城,讓他享受到現代城市運行的一些文明成果,但是除了經濟運行之外,制度的設計和安排非常重要。比如說城鄉二元結構要不打破的話,不能逐步克服它帶來的一些問題的話,這個城鄉之間的物質交易上帶來的物流、人的流動這些東西,都很困難,長遠來講有很多問題。因為城市的財富積聚,跟農村的差距越來越大,形成貧富差距。貧富差距越大,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就會增加,這也是非常值得小心的,是下一步經濟發展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在區域發展和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怎麼樣防範一些逆市場的現象。看起來繁榮,短期的繁榮,但是把風險後移。短期看起來塵土飛揚,各種基建,很快的一個城市造起來了。但是房地產價格很高,生活成本越來越高,教育、醫療等等這些東西。高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現在有很多城市,精英層都難以體面生存,那就會帶來問題,會帶來劣幣驅逐良幣,長期來講可能會讓這個城市的管理水平越來越低。因為更多的收入如果達不到解決住房、教育和醫療的問題,比如一個中產階級的人,在生活成本太高的城市受不了,就有可能向二三線城市傾斜。當然大城市有很多好處,但是每一個人的具體選擇其實是非常功利化的一個標準,他要解決他的家庭生活的一些質量問題,都會導致他離開大城市。一個城市越來越大,需要的管理人才越來越多,管理水平也需要越來越高。這些人怎麼辦呢?都是問題。另外,有一些勞動力,本來很好,他再怎麼勤奮,他在你這個城市也得不到一個相應的回報,勞動力價格如果太低的話,比如農村的人讓他進城,對於去生活成本太高的城市,他也待不下去。所以,基礎的勞動力供應,長遠來講也會發生一些問題。

所以,我是認為,未來的發展當中無論是區域經濟的熱點地帶,還是行業發展的一些熱點地帶,還是我們在城鎮化過程當中怎麼樣能夠得到一個新的增長點,這都是未來我們要面對的各種問題。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從基礎原理出發,做出合理的安排,推動各種經濟發展。每一個企業、每一個行業、每一個區域的管理者都要在市場經濟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在政府推動這樣一個有利的條件下,來促進自己所在區域和行業的發展,推動城鎮化實質有效地通過經濟增長來實現城市的繁榮,而不是拿指標來取代我們具體的交易。這是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問題,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相關焦點

  • 城市觀察家|尹稚:面向「十四五」,中國城鎮化路在何方?
    帶著這些問題,搜狐城市獨家專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本次專訪,將分為上下兩篇發布,上篇主要從大國大局大勢出發,探討中國新型城鎮化之路;下篇則從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諸如戶籍、醫療等具體問題入手,求解政策改革路徑。本篇為專訪的上篇內容,以下是訪談實錄。
  • 被稱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卻變成一座「死城」?發生了……
    但是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仍然是許多年輕人身上的「包袱」,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既不敢換工作,也不敢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總之,高房價的背後,是一群消亡的「詩人」。如果有一個地方,70平的房子,只需要2000元就能拿下,房價如此便宜,按理來說會有很多人趨之如騖,但現實卻是住在裡邊的人想出來,站在門外的人不會去。這個地方就是甘肅玉門。
  • 城鎮化、老齡化交織,城市規劃的適老化價值
    這種城鎮化一般是由中青年勞動力人口牽引,最終帶動低齡子女和高齡老人隨遷,形成全齡人口城鎮化,主流是人口從農村遷徙到城市。二是農村就地城鎮化。隨著農村現代化程度的提高,農村轉為城市;或由於城市發展擴張,將周邊農村區域納入城市。無論哪種路徑的人口城鎮化,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是實現經濟和城市高質量協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中國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
  • 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現金與支付工具需長期並存
    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峰會於今日在北京舉行,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朱小黃表示,微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的誕生是對現金支付功能的延伸、補充和替代,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互補性,滿足了公眾支付的多樣化需求。儘管現代支付方式發展迅速,但流通現金需求還是比較大的。
  • 基督教之城,繁榮的葡萄園——「死城」興亡之謎?
    無獨有偶,在離龐貝不太遠的地中海彼岸——敘利亞北部沙漠裡,也挖出了幾百座沉睡了1,000多年的死城。它們的經歷與龐貝雖不相同,但盛衰史卻一樣離奇,神秘莫測。那是在1862年,法國考古學家梅戴沃蓋穿越敘利亞大沙漠,成為在「不可逾越的、被當地居民遺棄的地區」的首批探險家之一。他在那裡發現了巨塔和寬牆、大殿、高柱的建築物。
  • 雲南:推進城市更新,加快城鎮化進程
    人民網昆明5月10日電 (符皓、程浩)「推進城市更新,加快城鎮化進程,是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5月10日,雲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雲南省省長阮成發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今年後幾個月的重點工作。
  • 死城拉萊耶的怪異物理學
    美國作家霍華德·洛夫克拉夫特所著的奇幻短篇小說《克蘇魯的呼喚》,提到了在南太平洋海底深處,有著一座「夢魘般的死城」,稱為拉萊耶。小說裡提到,拉萊耶是很久以前,來自外來星球上的物質構造而成的。後來,一群水手無意之中發現了這個城市所浮出來的一部分,看著像一個混亂交錯的海島,上面是一片混雜的粘土和淤泥,還有著長滿水草的巨石建築。在這個浮出水面的島上,水手發現這裡的景色與所有傳統幾何學規則完全不符,他們難以理解和描述他們所處的環境。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海洋與地面是不是水平的,因為所有東西的相對位置都在詭異地變換中。
  • 首佳觀察 | 城市更新:十四五規劃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什麼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城市更新是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階段城市更新是通過投入新的資源,促使原來的空間、資源再生、煥發,是城市的功能升級換代。目前,一線城市新增土地資源接近臨界點、需要進入存量資源開發的階段,二線城市需要通過存量改造實現「差別化」發展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矛盾。城市更新正成為國內城市化進程的新增長點。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需要通過良好的基礎設施來吸引人才和承載人口。
  • 朱小黃:再充足的M2也會導致流動性問題 銀行們不要忘乎所以
    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上表示,再充足的M2也會導致流動性的問題,銀行不要忘記防範忽略流動性風險。「銀行經營的是風險,所以高槓桿率的金融是不可持續的。銀行要守住金融的基本邏輯,有些東西我們事後看很奇怪,其實就是金融的最底層邏輯被顛覆了。」他提醒道,流動性安全永遠是金融的主題,銀行們不要忘乎所以。
  • 全國常住人口超千萬城市的城鎮化率一覽
    2019年全國常住人口超千萬城市的城鎮化率重慶市、上海市、北京市常住人口超越2000萬人。成都市、天津市、廣州市、深圳市、武漢市、哈爾濱市、蘇州市、石家莊市、杭州市、鄭州市、西安市等11個城市常住人口超1000萬人。
  • 我國城鎮化目前的發展趨勢及對經濟的影響
    從發達國家的例子看,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在向城市群、都市圈聚集,一般不會出現人口回流到小城市的現象,想要追求各城市之間的均衡發展是很難實現的。在大城市諸多優勢資源的吸引下,人們會持續湧入,大城市的人口擴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限制大城市人口擴張,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的策略不利於經濟效率的提升。
  • 俄羅斯神秘旅行之車臣「死城」,一座因毀滅性流行病而修建的城市
    大家好,這裡是「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愛旅遊,愛生活的分享,這次的主題是「人類總是習慣於忘記,車臣有座死城,據說是為了抵禦毀滅性流行病而改建,生病的人需要自己走進城堡等待死亡的到來,因為已經沒有人手來埋葬死者,這個慘痛的教訓,如今已經快被人類遺忘
  • 廣西城鎮化率「最高」的幾個城市,有3個城市反而降了
    廣西壯族自治區俗稱廣西,簡稱「桂」,首府南寧,南臨北部灣,截至2016年底全區常住人口4838萬人,下轄14個地級市, 城鎮常住人口為2326萬人, 鄉村常住人口為2512萬人, 城市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8.1%, 讓我們看看下區內城鎮化率最高的幾個城市概況。
  • 港如「死城」親痛仇快 止暴制亂人人有責
    香港文匯報10月8日發表社評《港如「死城」親痛仇快 止暴制亂人人有責》,指出,暴力當前,誰都不可置身事外,此時此刻,唯有全港市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全力支持政府和警隊,早日恢復昔日「東方之珠」的耀眼光芒。以下為全文:  昨日是重陽節假期,在暴力陰霾籠罩下,銅鑼灣、尖沙咀等昔日車水馬龍的鬧市區水靜河飛,人跡稀疏,如「死城」一般;旺角又有黑衣魔衝擊警方,再度淪為戰場。
  • 智庫|仇保興:中國城鎮化如何規避誤區?5條底線最好不要觸碰
    那麼這樣一來,這個城市就缺乏了彈性。我們舉個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我們的外貿訂單就減少了20%,甚至有的地方30%,5000萬個勞動崗位突然消失。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拉美,阿根廷這些農民就組織起來,要回到過去原來的土地上要耕作,但是他的土地早就賣了,已經變成地主所有了,那麼地主怎麼辦?就組織快槍隊,跟這些回鄉的農民對抗,結果當年就打死了70多個人。
  •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要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顯著提升城鎮化質量,使更多人民群眾享有安全健康、較高品質的城市生活,促進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支撐。
  •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專家談縣城城鎮化補短板...
    因此,在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成為城鎮化主動力的時代背景下,縣城及縣域經濟作為其有機組成的一部分或外圍腹地的必要支撐,理應得到應有的重視,讓縣城發展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生力軍。建設好縣城,不僅是因為縣城有2億多人口和20多萬億元的生產總值,而且從社會學角度研究發現,無論是準備回鄉的外出務工人員還是希望改善居住條件的本地人口都把縣城作為落戶的首選地。
  • 龍珠:十六號成為最慘人造人,幫助悟飯變成超二,卻沒有被復活
    就像比克、貝吉塔都是從反派開始但復活後都成功洗白變成好人了。而在人造人當中,像十七號和十八號也都洗白了。可唯獨十六號沒有復活。但十六號無疑可以說是已經洗白了。因為十六號自從甦醒之後,在和十七號、十八號尋找悟空的過程中,我們都沒有見到十六號出水傷害過任何一位人類。甚至因為十六號的善良,小鳥都依附在十六號身上。我們都知道,小動物一般都是有靈性的,對於好人和壞人是可以分清的。
  • 消失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城市
    在這裡不需要焚化爐,城市建築、街道、港口的矽酸水泥被風化成了沙土,鋼材、型材被鏽蝕變成了金屬碎渣。村舍變成了木屑和泥土。西伯利亞和遠東那一座座城市和村莊正被歲月無情的焚化。如果城市也有生命,這裡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墓群!你若問世界上最大的填埋場在哪裡?
  • 專家:中國城鎮化進程正發生重大變化
    未來五年,中國城鎮化如何才能走得更穩?   李曉江稱,這個變化背後是中國城鎮化邏輯的轉變。中國城鎮化「上半場」的邏輯是「產業—人—城鎮」,即產業發展吸引大批人口湧入,人的集聚推動城市繁榮。但現在城鎮化進入了「下半場」,發展邏輯變成了「城鎮—人—產業」,即優質的城鎮生活和公共服務吸引人口流入,進而促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