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省份的簡稱是怎麼來的?不要問我山西——

2021-03-05 小店通

中國各省的簡稱,

是中華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不過由於歷史的流轉,

很多省簡稱的由來已經被很多人遺忘。

下面,

我們就來正本清源看看:

在眾多省份簡稱中,還保留先秦時期最古老「九州」概念的,只有兩個:冀和豫。從地理概念上,河南、河北繼承中原文化正統,優勢得天獨厚。不光如此,這古九州的「豫」字,還透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中國地理氣候大變遷。

在金文中,「豫」的字形,好像是一個人看著大象。《說文》裡說,「豫,象之大者。」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也經常發現商朝貴族田獵捕象的信息

這說明,在商代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原是存在大量野象的。野象、犀牛等種群的存在,證明中原地區曾經長期處於「全新世大暖期」,這一氣候期大致在9000年前到5000年前,基本吻合我國的新石器時代到商朝這段時間。進入周初,氣候發生顯著變化,野象棲息的地域也整體南移到淮河流域。

北方真的是越來越冷了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曹衝稱象,這頭象是孫權從江南吳國境內進獻的。三國時期,已經很難在中原發現野象了。我們只能從「豫」字裡捕捉最古老的中國地理信息。

四川和福建其實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態。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省份為什麼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的簡稱蜀、閩都帶有「蟲」。難道在上古時代,四川和福建的部族是蟲族嗎?

四川的簡稱「蜀」實際與距今5000餘年歷史的古蜀國有直接聯繫。《史記》記載,黃帝的正妻嫘祖,出身於西陵,所在地即為四川境內岷山南段。說文·《虫部》釋蜀為:「上目象蜀頭形,中像其身娟娟。」其實甲骨文中的蜀並沒有虫部。它的形象是一個眼睛十分突出的幼蟲。

《詩經》裡說,「蜎蜎者蜀,蒸在桑野」,講的就是蠶桑文化在蜀地的興盛。早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蜀地就開闢了遠達印度、巴格達的國際貿易通道——蜀-身毒道。在今天,它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南方絲綢之路。

福建簡稱「閩」中的蟲,卻不是蟲,而是蛇。福建的文化可以上溯到距今3000年以前,在周朝形成了七大部落,史稱「七閩」。後來同被楚滅國南遷入閩的于越人融合建立了閩越國。

說文·《虫部》解析「閩」,這麼說,「東南越,蛇種」。蛇在古代又被稱為「長蟲」。直到今天,福建各地仍有崇蛇的風俗,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南平樟湖坂的連公廟,奉祀連公蛇神,每年元宵節到正月二十五,就有遊蛇燈、鬧蛇燈的活動。

金文中,粵字是由「雩」演化而來,它的字形像是海洋上的氣流受阻,巫師祈求降雨。

《詩經》裡,粵常和「越」通用,含義也是一樣。在先秦文獻中,中原文化對長江以南沿海部族,統稱為「百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駱越、于越等。從簡稱上看,粵(通「越」)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和越文化有關的省份。

字形上看,「越」又同戉,指的是生產「戉」這種兵器的南方部落。具體的兵器形態,可以看看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鉞。

廣東的「粵」起源於南越國。這是一個已經完成中原文化融合的政權。它的建立者是秦朝南海郡尉趙佗。聽名字就像中原人。沒錯,趙佗的祖籍就在今天河北的正定縣。這個縣城這幾年可是新聞的大熱點。

在南越國建立之前,秦朝就已經完成了大範圍的民族融合。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發逃亡被捕者、入贅者和賈人進入百越。這批人口共有50萬,其中大部分是商人。由此可見,嶺南人的經商血統是一脈相承的。

幾年前,一個代表提議改湖北的簡稱,說「鄂」不吉利,通「惡」。此話一出,海南省不答應了,難道你說我「窮」(瓊)?黑龍江也不黑啊?這個諧音梗有點尷尬。鄂不僅不惡,裡面還隱含了一段十分曲折的歷史密碼。

在商代,鄂通「邘」(音於)。《戰國策》裡曾提到:「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可見,比起魯、晉,鄂的歷史更為悠遠。說起這個鄂侯,一半以上中國人會很熟悉。他就是《封神榜》裡被商紂王做成肉乾的那位。

考古專家研究,鄂城位於今河南沁陽縣境內。為什麼河南的「三公」跑到湖北去了?歷史上,鄂國是商朝便有的古國,實力不可小覷,在西周初年,周鄂關係密切,但到了周夷王時期,周室衰落,鄂侯率淮夷反周,引起周天子震驚,舉國之兵令西六師、殷八師全面出擊,無遺壽幼,滅了鄂國。

鄂族不得不南遷,直到今天,在今河南偃師東南有一處古地「鄂嶺關」,鄂族曾在此暫住。後經隨棗走廊,進入隨州、鄂州定居。這麼看來,湖北人、河南人都是本家。

說起包郵,江浙滬包郵總比京津冀響亮一些。包郵江浙滬,三省一家親。三個省的簡稱,從字形上看,說明這裡歷代以來是魚米富饒之地。

江蘇簡稱「蘇」字的篆文,包含草、魚和稻禾的元素。年長一點的南方地區居民很熟悉,如果用樹枝或稻草穿腮提魚,可以給魚保鮮,甚至落水復活。這就是蘇的本義。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由此得來江蘇之名。

浙江的「浙」字,帶有斧頭、江水和林木,它專指橫貫浙江全境、孕育了吳越文化的錢塘江。這幾個字,都顯示出江浙滬優越的地理位置,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是徒有虛名的。

至於「滬」的來歷,還得借唐時陸龜蒙的《漁具詩十五首並序》一窺端倪。其詩一共介紹了13類共19種漁具和2種漁法,其中一種漁具,便是「滬(滬)」。江南一帶的漁民,將這種漁具稱為「魚籪」:在灘涂上,密密麻麻列幾排竹竿,「潮生魚滬短」,潮落則把魚留下來。唐時,吳淞江已經成為蘇州最重要的出海巷道,日本遣唐使往來也經由蘇州出海。

眾人印象中,安徽的簡稱難道不應該是徽嗎?為什麼是皖?實際上,徽商是在明清之後才形成全盛,發展相對晚近。

真正安徽人的氣質和性格用「皖」來形容,再恰當不過。《說文》對皖的釋義十分簡潔,皖,大目也。從字形的演義來看,有學者認為,皖字象徵著黎明時,屋裡有人起身,屋外已露白光,所以有可能,皖在古代是奉晨光為圖騰的部落。

我們今天見到的「皖」,直接出於《漢書》,記載在春秋時期古皖國的存在。皖國國君被周天子封於皖,也就是今天安徽潛山縣到安慶一帶。

皖公執政時期,政治修明,體察明情,十分為後人敬仰。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安徽境內看到紀念皖公的地名,如皖公山、皖水、皖城。相較於徽商文化,皖文化雖然經商興財相對遜色,但文質兼備,書院興盛,積習仁風,人才輩出。有史志說,「惟皖多君子,經緯區宇,表率邦國者,振振於前,繩繩於後也。」這已是很高的評價了。

來源:地球知識局、飛碟說

相關焦點

  • 中國的省份簡稱是怎麼來的?你的家鄉是什麼?
    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簡稱,這些簡稱當初是怎麼選定的,其中有著怎樣的淵源,可能大多數人並不了解。
  • 【百科知識】中國省份簡稱都是怎麼來的?
    不過由於歷史的流轉,很多省簡稱原來選定的原因已經被很多人遺忘。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正本清源看看中國省份的這些簡稱是怎麼來的?河南在眾多省份簡稱中,還保留先秦時期最古老「九州」概念的,只有兩個:冀和豫。從地理概念上,河南、河北繼承中原文化正統,優勢得天獨厚。
  • 我國各省份簡稱的由來
    今天,咱們就再了解一下,每個省份簡稱的來歷。對於我國各個省份的簡稱,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經常留意車牌號的人,會對這個簡稱更為熟悉。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有專屬的簡稱。每個簡稱,極大地便利我們識別每個省份。
  • 廣西簡稱「桂」,是怎麼來的?
    很多省份的簡稱來自古國、古州或族群,如山東的魯、河南的豫、廣東的粵。而廣西的桂,顯得十分另類。廣西,全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
  • 山西河津簡稱辯
    簡稱是對一個地方的稱謂,用一個字或二個以上字表示,比如山西簡稱「晉」。這種簡稱方式,讓人書寫與記憶深刻。在河津歷史與山西古代有晉國一樣,曾在一個「耿國」,於是河津人喜歡用「耿」來簡稱。         其實「耿」,並不能概括河津,秦統一中國之前,河津的確存在兩個「耿」的封地。一個是商代封地,商王祖乙遷耿,曾短暫在今柴家鄉定都,現在山王村還有「古耿龍門」的門額。
  • 34個省級行政區記憶口訣、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表
    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是地理常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難於全部記憶,往往只能記住其中的大部份。第一步 先觀察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表,找出其中的規律。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表省份名 簡稱 省會北京市 京 北京天津市 津 天津上海市 滬 上海重慶市 渝 重慶香港特別行政區 港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 澳門內蒙古自治區 蒙 呼和浩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 烏魯木齊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 銀川廣西壯族自治區
  • 中國各省份簡稱來歷
    4、山西--有「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簡稱「晉」5、山東--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省會是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6、甘肅--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位於黃河上遊7、遼寧--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8、吉林--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是中國的「汽車城」。9、黑龍江--有「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的,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裡舉辦冰雕藝術節。
  • 山西為何簡稱「晉」
    山西,簡稱「晉」。因為在太行山以西,所以稱之為山西。山西在春秋時期,是晉國的領土,所以山西也簡稱為「晉」。
  • 山西怎麼了?
    在這些成績單中,地處中部而又屬於北方的山西,位次是相對靠後的。統計顯示,2020年山西GDP總量1.765萬億元,增長3.6%。在疫情背景下,這個成績單可謂來之不易,但普遍受疫情影響,南方不少省份和城市,卻跑出了更大的加速度,山西的一些城市被拉開了更大的距離。對於這一點,山西人並不迴避,打開天窗說亮話,山西人有這樣的雅量,也有這樣的勇氣。
  •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又為何簡稱為「晉」?
    元朝時山西被劃入中書省。明朝建立後沿用行省制度,在唐宋河東地區的基礎上設立山西省,清朝沿用,並一直延續到現在。山西簡稱為晉,得名於晉國。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啟了戰國時代,對中國歷史有很深的影響,所以晉便成了山西省的簡稱。山西為什麼簡稱晉?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
  • 山西為什麼簡稱晉?
    藍字「微山西」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置頂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山西曲村古鎮風景區你知道山西為什麼簡稱晉嗎
  • 我國這幾個省份擁有兩個簡稱,太特殊了,有你的家鄉嗎
    而我國有34個下行省級行政區,在這34個行政區裡有23個省份。相信很多朋友仔細想一想,都可以說出這些省份的名字。也熟悉每個省份的簡稱,畢竟在我們日常出行時比如在車牌上就會看到車牌上的第一個字,就是所屬省份的簡稱。
  • 山西史地:省名【山西】與簡稱【晉】的來歷
    ):聞喜、獲嘉、擒昌、武威等偶發事件(平定一方):平涼、南寧、西寧、西安、等吉祥話:長安、大同、長治、重慶等合併:甘肅、福建、江蘇、安徽省名【山西】及其簡稱【晉】,分別屬於【自然方位】型、【先秦古國】型兩種,那麼二者又是如何最終落腳到今日的【山西省】這片區域上的呢?
  • 各大高校」簡稱「之愛恨情仇!你們學校的簡稱是什麼呢?
    今天就來盤點下關於高校簡稱的」愛恨情仇「~ 」南大「簡稱多米諾 因為「南大」這個簡稱,南京大學和南昌大學就曾鬧得不可開交。 南寧學院:各位大佬,那我叫啥? 網友建議叫「寧大」吧。 寧夏大學:我不服!當初為了避免和廈門大學衝突,不讓廈門大學叫「門大」,都已經不去爭了,現在怎麼還和我搶「寧大」的稱號!
  • 你知道各省的簡稱是怎麼來的嗎?
    那麼,各省的簡稱都是怎麼來的呢?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為簡稱。宋設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一名產生。元設廣西兩江道。明設廣西省。又因秦時曾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歷史上廣西2/3地域屬桂林郡,故廣西簡稱「桂」。
  • 山西的英文名是「Shanxi」,那陝西英文名是什麼?陝西人被問懵了
    為了讓各國和各國之間都可以進行更好的交流與溝通,便將英語做為了世界性通用語言,來方便不同國家人之間的交流。所以,和每個人都有英文名字一樣,中國的每一個省份也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有些是專有名詞,比如澳門是「Macao」,而有些則是直接根據中文讀音翻譯而來的。但是有這樣兩個省,他們的發音一樣,就是音調不同。這兩個省份就是山西和陝西。
  • 我國各省簡稱的您知道嗎?敲黑板劃重點做筆記嘍
    我們所熟知的各省簡稱,其實就是對每個省的概括。有些是人文方面的,有些是地理方面的,不概而論。但是由於歷史歲月的衝刷,現在很多人只知道省份的簡稱,但是對於這個簡稱是怎麼來的,卻是不怎麼了解。下面我們一一分析。河南:簡稱豫,這個簡稱可謂是相當古老,是當年大禹治好水患之後鑄九鼎定九州中的豫州。甲骨文中的「豫」字形象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專家解讀:當時的中原大地應該是熱帶或者亞熱帶氣候。
  • 600年前中國震撼的世紀大移民: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上個世紀,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在這些歌謠裡面,人們的祖先都來自於同一個地方——山西省洪洞縣北賈村西側廣濟寺旁的大槐樹。
  • 湖北會為什麼不簡稱「荊」或者「楚」呢?另一省不同意了
    每個省份都有一個簡稱,這個簡稱就像一個省的招牌一樣。比如,四川簡稱「川」或者「蜀」,山西簡稱「晉」,江西簡稱「贛」,北京簡稱「京」等等。這些簡稱不單單是一個稱呼,很多簡稱都包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古代四川一代的政權大多都稱蜀國;春秋霸主晉國大體在今山西境內;江西則以境內大河「贛江」為名。總的來說,省份簡稱有的是以古代國家或者文化為名,有的是以境內的山河稱呼,有的則直接在省名裡面提取一個字。在省份簡稱裡,湖北的簡稱為「鄂」就有點奇怪了,這個字除了用在地名上,其他地方幾乎見不到。
  • 山西為什麼簡稱「晉」?||二馬漢字評書
    資料記載,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古稱河東。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傳說「女媧補天」的神話就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主要活動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建立在晉南。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