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將是未來教育的巨大變量

2020-12-23 實況網

未來學習是新型環島式而非傳統學校孤島式,家庭、網絡、社區、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處處都可以是學校。

30年後的教育會怎樣?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學什麼,在哪學,跟誰學?

這些問題,既關乎未來,也照進現實。12月12日,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個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旗艦行動計劃中國專題諮詢會。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說,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大問題,「搞清教育的未來,是人們對未來挑戰的回應」。

現在學的東西過時了嗎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介紹,差不多150年前,社會學家斯賓塞提出了「什麼知識最有價值」這一命題。直到現在,學習的體系也是根據這一理念構建的。「這樣一套理論是天經地義的嗎?那個時代和現在的孩子們應該學習同樣的內容嗎?」朱永新拋出了問題。

他認為,「學什麼」是教育的重要出發點之一。如今,舊有的課程體系沒變,新的知識又洶湧而來。每一次課程改革,都意味著進一步增加課程內容,也就意味著進一步增加孩子們的負擔。

朱永新認為,未來教育要整合課程。「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沒有必要學習目前所有的課程。」他表示,課程內容應該整合為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大德育和大生命,要把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作為新教育探索的基礎性課程。

另外,課程難度要下降。朱永新表示,現在課程的難度都圍繞著進入最好大學的目標設計,但並非所有人都要學到那麼難、那麼深。畢竟,進入最好大學並非所有人的唯一出路。「未來至少應該有50%的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朱永新說。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看到的教育問題,則是「雷同」。即使在發展中國家,教育的理念、內容也基本都以發達國家為參照,甚至是照搬發達國家。有些教育內容確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比如人需要讀、寫、算的能力,需要掌握學習新知識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但還有些內容,應該有國家特色。「一個國家應該根據它的發展階段,去組織生產和教育教學。教育要成功,就要發展中國家在未來有更多的交流,去把握數字革命、人工智慧革命帶來的機會。」林毅夫說。

林毅夫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人工智慧。在諮詢會上的討論中,幾乎所有專家都直言,人工智慧將是未來教育的巨大變量。

老師和學校還需要存在嗎

「2050年的教育到底是什麼樣還很難完全說清楚。但我在想,2050年,肯定還會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還會有規模大小不一的學校。教師的水平也不太可能都達到最高水平;我們的孩子肯定還是千差萬別的,這些情況暫時不會有較大的變化。」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說。

專家希望,未來人工智慧可以賦能老師、學校和管理。「我們將改變教師的角色,促進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向知識建構轉變,同時緩解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和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任友群說,未來的教育信息化,不再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而是能夠實現更加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體系信息化。

傳統教育是在學校、在班級,朱永新說,「未來的教育應該更多以項目為中心,以學生的探索和學生之間的學習為中心」。

家庭、網絡、社區、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處處都可以是學校。「未來是新型環島式而非傳統學校孤島式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需要新的教育革命,新的學校革命。」朱永新強調。

那麼,還需要老師嗎?

北京實驗二小校長蘆詠莉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們認為,立德永遠是育人的前提和首要任務,那麼人師就不可替代。」她說,人的成長需要他人的陪伴。老師們會問那些喜歡上學的學生——你來上學的原因是什麼?90%以上同學的回答是「我喜歡老師」或者「我想和同學在一起」。「對社交的需求,對受歡迎的需求,無論是否在人工智慧時代,對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基礎階段的成長都非常重要。」她說。

所以,在人工智慧時代,教師角色、同伴角色同樣無法替代,不過,蘆詠莉也指出,教師的角色會更加多樣。

教師不再僅僅指專職教師。他們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其他成年家庭成員,可以是社區內的權威或榜樣,可以是工作坊裡的師傅……同伴角色也會更加豐富,因為未來混齡學習會成為常態。「當學校樣態豐富,學校教育邊界被打破時,我們有理由認為,家庭和社區將成為影響我們育人任務中最重要也是最穩定的場所。」蘆詠莉判斷。

和人工智慧究竟怎麼相處

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看來,未來是人與人工智慧共生的時代。「從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程度來看,坦率講,它還不足以對我們的教育產生深刻影響。但是當它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能帶來革命性影響。」

過去的教育創新,更多時候是基於理論和經驗來進行。陳鋒說,未來的教育創新,更多時候會與技術密切相關。「如果我們不了解技術,不學習技術,不在教育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工具研究和方法研究中與技術的變革緊密結合,我們就找不到教育變革的方向。」他認為,我們需要建立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機構來支撐未來的教育變革。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指出,教育要增強人的能力,今天的教育,就特別要增強人和人工智慧打交道的能力。

首先,要建立對人工智慧素養的基本要求。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形成不同的要求;在達成全球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各層次畢業生在人工智慧時代就業和生存發展適應力的相關標準。其次,是要建立基礎性的人工智慧倫理標準。龔克說,它非常重要,人類需要一個符合人類價值觀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慧。最後,是需要強化可轉移的能力。「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的職業是迅速變化的,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教育必須強化學生可移植、可攜帶、可轉移能力的培訓,這是用教育的進一步強化,來保證人工智慧為人類服務。」龔克認為,教育要培養更有批判性思維、更有人類價值觀的人來駕馭和操縱AI。

或許,唯一確定的就是變化。

「當變革不斷加速,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未來學生的心理、精神的發展,一定會成為這個社會所面臨的一個突出挑戰。」陳鋒說,這就需要我們去探索,在數字時代需要建立什麼樣的文化共識,從而發展新的教育理念,讓更多的人能夠在數字時代獲得平衡發展。「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政府、學者、企業界等共同攜手,才能一起面對未來。」陳鋒表示。(張蓋倫)

相關焦點

  • 未來還需要老師嗎?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該如何應變?
    12月12日,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個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旗艦行動計劃中國專題諮詢會。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說,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大問題,「搞清教育的未來,是人們對未來挑戰的回應」。
  • 好未來教育研究院:人工智慧將重塑教育新形態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尤其是人工智慧2.0時代的到來,一定會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世界發展方式的改變,而教育也必將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革。」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十二屆、十三屆全國大會新聞發言人、好未來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國慶在12月6日舉辦的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上表示。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 教育該如何應變?
    這些問題,既關乎未來,也照進現實。12月12日,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個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旗艦行動計劃中國專題諮詢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說,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大問題,「搞清教育的未來,是人們對未來挑戰的回應」。
  • 人工智慧時代將至教育該如何應變?
    12月12日,2020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其中一個環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旗艦行動計劃中國專題諮詢會。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說,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大問題,「搞清教育的未來,是人們對未來挑戰的回應」。
  •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人工智慧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今天,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開幕。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會上表示,一年以來,在人類歷史上少有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教育受到嚴重影響,各國政府和教育界奮力抗疫,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線上教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向我們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陳寶生同時指出,技術進步在帶給人類巨大利益的同時,可能會擴大不同人群間的差距,數字鴻溝會給人類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 人工智慧時代,教育什麼樣?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應該有前瞻性。」在近日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成員,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數字革命會給每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很多新的機會,年輕人應當具備掌握新機會的能力,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所針對。
  • 專訪奧睿陳景青:人工智慧未來將超出我們的想像
    會議以「打造家庭智娛新方式」為主題,富連網將與奧睿協力以早期教育為切入點,通過將富士康「人字戰略矩陣」與奧睿的IP資源結合,布局早教市場,打造家庭IOT兒童智能生態典範。發布會後,我們專訪了奧睿陳景青陳總(以下簡稱陳總),對人工智慧、奧睿目前的發展以及未來的規劃等方面進行了交流探討。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怎麼變
    在近日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成員,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數字革命會給每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很多新的機會,年輕人應當具備掌握新機會的能力,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所針對。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怎麼變?
    在近日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成員,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數字革命會給每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很多新的機會,年輕人應當具備掌握新機會的能力,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所針對。
  • 好未來白雲峰:人工智慧發展正推動教育變革創新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12月7日,好未來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白雲峰在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發表了「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創新」主題演講。他表示,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正在走向教育生態的縱深領域,推動了從教育理念到教學技術的創新與變革。
  • 八維教育將人工智慧與教育完美結合 科技為教育賦能
    科技飛速發展,人工智慧已不再陌生,它佔全球GDP增長的14%。相當於15.7萬億美元的驚人貢獻。面對這一蓬勃發展的新興領域,八維教育抓住了新機會,將人工智慧與教育的完美結合,讓學習這件事更加與時俱進。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崗位將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已是不爭的事實。
  •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舉行,共話智能時代教育未來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教授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致辭中展望了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他指出未來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造力,但師生負擔過重,創造力無法解放。人工智慧過程化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智能推薦,可以幫助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師生減負增效。
  • 人工智慧如何賦能職業教育
    人工智慧奔襲而來,與市場、就業密不可分的職業教育亟待思索的是:學生應具備哪些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學校應如何調整培養和管理模式才能跟上時代?近日,一場由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組織的中等職業教育「智能化+」深度改革30校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 彭博教育首推tutorabc:以人工智慧打造在線教育的未來
    近日,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傳媒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將目光鎖定了在線教育行業翹楚iTutorGroup,對tutorabc母公司iTutorGroup COO Jerry Huang進行了專訪,訪談視頻已在彭博新聞社網站教育頻道首頁上線。Jerry Huang分享了iTutorGroup作為共享經濟時代下教育領域的先行者,如何鋪開隨需教育的未來之路。
  • 羅傑·瑞迪:技術不會帶來傷害 人工智慧將給人類光榮的未來
    攝影:汪偉秋  東方網記者解敏、汪偉秋9月17日報導:「在未來5-10年間,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將會開發打造出屬於人類的『守護天使』,例如我們現在無法預測的海嘯、地震,或者交通事故,『守護天使』將通過終生學習系統,來實現預警功能,保護人類自身。因此人類社會的未來,機會是巨大的,這也是人工智慧光榮的未來。」  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今天在上海徐匯西岸開幕。
  • 未來已來!看晉安教育如何擦亮人工智慧新名片
    未來已來!福州市晉安區而地處城鄉結合部晉安區又如何將人工智慧融入區域基礎教育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衷心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對科技保持永恆的探究熱情,直面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時代的挑戰,有勇氣、有能力、用技術把握未來,讓我們的校園充滿創新的活力。」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怎麼變-光明日報-光明網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應該有前瞻性。」    在近日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成員,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數字革命會給每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很多新的機會,年輕人應當具備掌握新機會的能力,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所針對。
  • 談商學院人工智慧教育
    2020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慧與應用MBA項目特色課程:領域大數據系列講座的第十課如期開講,本次講座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中科院虛擬中心副主任、國科大人工智慧MBA項目學術負責人田英傑教授主持,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汪壽陽院長就商學院人工智慧教育做了精彩演講。
  • 華中師範大學成立全國首個人工智慧教育學部,致力於人工智慧教育
    華中師範大學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濱的桂子山上,佔地面積120餘萬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教師教育「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首批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是國家培養中、高等學校師資和其他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 學習人工智慧英語教育
    眾所周知,人工智慧本來是隸屬自然科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學科,很難將其和大語種英語聯繫到一起,但是格物斯坦要提醒下:要學好人工智慧,英語能力的提高是必須的,人工智慧中很多專業術語、資料翻譯都是由複雜的英語短句組成的,因此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千絲萬縷,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