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堂溫氏源自姬姓後裔唐叔虞而不是夏朝的「平」

2020-12-14 騰訊網

太原堂溫氏神位

根據大量的歷史史料、老族譜、老碑文等記載,上古時期,華夏有八大姓,分別為:姬、姜、姒、嬴、妘、媯、姚、姞,而太原堂溫氏源於姬姓,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開基祖地是山西太原祁縣,因之稱為溫氏太原堂。同時,可以肯定的回答,太原堂溫氏不是源於夏朝的「平」。

一、太原堂溫氏源於姬姓後裔唐叔虞的歷史依據

(一)古代太原堂溫氏的史料摘要

1、《姓譜》載(公元479年左右):「唐叔虞之子,受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

2、《廣韻》載:「溫氏,唐叔虞之後,受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

3、《元和姓纂》載(公元812年):「溫氏,唐叔虞之後」。

4、《通誌·氏族略》載(公元1161年):「溫氏,姬姓,唐叔虞之後」。

5、《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溫氏世系的記載:「溫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後,以公族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又郄至食採於溫,亦號溫季。」

從以上史料書籍顯示,從公元479年左右的南北朝時期開始,就有文字記載太原堂溫氏是唐叔虞之後,隨後的許多史料書籍也都是記載了太原堂溫氏是唐叔虞之後。這些史料書籍對太原堂溫氏遠祖給以了確認為唐叔虞,並與大量的民國以前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和古代太原堂溫氏名人碑文的記載相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查考到太原堂溫氏是出自於其他有名有姓的遠祖的史料書籍記載。

(二)古代太原堂溫氏名人碑文

1、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國柱虞恭公(溫彥博)碑(摘要)

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國柱虞恭公(溫彥博)碑(公元637年)載(摘要):「公太原祁人,諱彥博,字太臨,系姬文之遠胄,派唐叔之遙源。食邑河內,世功開其緒;著姓晉陽,世德派其祚。」此碑文清楚的記載了溫彥博是唐叔虞之後。該碑文是唐朝宰相岑文本撰寫,銀青光祿大夫渤海男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書。溫彥博碑文成為了昭陵唐朝皇帝李世民的陪葬品。昭陵,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墓地,其陵園周長60公裡,佔地面積200平方公裡,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現在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溫彥博碑文收藏在昭陵博物館第一陳列室中。同時,溫彥博碑文被列為國家保護文物,其拓片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溫彥博碑——拍攝於昭陵博物館

2、溫彥博墓志銘(摘要)

溫彥博墓志銘(公元637年)載(摘要):「其先分土於晉,勤王□□□□書社於溫,乃□□於韓魏,□其鴻魏,載德流其茂社。」此墓志銘由銀青光祿大夫渤海男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撰並書,陳列在昭陵博物館中。該墓志銘和《溫彥博碑》的內容相一致,同樣記載了溫彥博的先祖因分封於晉而得姓。

溫彥博墓志銘——拍攝於昭陵博物館

3、唐祁縣溫正深墓志銘

大唐故傳芳府旅帥溫君墓志銘並序(公元665年)載:「君諱□,字正深,太原祁人也。漢使持節青徐□□□吏溫乾之胤。□觀虞□,后稷合契於重華;更睹□□,唐叔同氣於姬□。□溫墟而命氏,荒恂邑□□□□瓞綿於晉原,旌旗雄於漢室。備詳經史,可略□□□族父椿□,蘊奇材於心腑,懷字育於□靈□□□□□抱□風而表譽。而乃銷聲邑裡,□□下□□□日□,優遊卒歲。君幼稱耿命,早樹英聲,□□□□□爭流,壯志與嵩衡等峙。故得功宣四遐,威震□□,□鑑孔明,照臨先及。遂補任隊副。公恪□在□,□□□機,武勇豔倫,材高難滯,又轉任隊正。□□□□□□,左右之用隨心,榮華之任彌隆,劬勞之庸已積。又任傳芳府旅帥。綱紀□望,領袖宗親。豈期祉盛衰□,□住哀及。麟德二年一月廿七日,卒於私第,春秋六十有八。粵以三年歲次景寅正月戊辰朔十七日甲申,葬於會善村東南一裡。誠慮田成碧海,水變蒼山,故勒芳猷,以旌不朽。其詞曰:唯公□雅,□□純素。貞而不諒,通而能固。恂恂德心,汪汪幹度。□□弱冠,道敷歲暮。其一。亦既居官,嘉聲日□。規行矩步,□□眾望。橫劍從戎,盡忠奉上。展效四夷,功彰玉帳。」該墓志銘錄自《隋唐五代墓誌彙編》山西卷第一冊,溫正深為山西太原祁縣人,於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一月廿七日,卒於私第,春秋六十有八。粵以三年歲次景寅正月戊辰朔十七日甲申,葬於祁縣會善村東南一裡。溫正深墓志銘同樣記載了其先祖源於唐叔虞,與溫彥博的碑文記載相吻合。

以上太原堂溫氏古代名人碑文記載,證實了太原堂溫氏源於姬姓,遠祖是唐叔虞。

(三)民國以前太原堂溫氏老族譜源流記載摘要

根據查考海內外十多個省數十個市縣太原堂溫氏民國以前的老族譜,均記載著太原堂溫氏的先祖是唐叔虞,太原堂溫氏出自唐叔虞之後。到目前為止,在太原堂溫氏民國以前的老族譜中沒有查考到太原堂溫氏出自於其他有名有姓的遠祖的記載。現摘要部分老族譜序如下:

1、山西祁縣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太原堂《溫氏世譜序》載(摘要):「溫氏慨然有言曰:吾溫氏宗祖,自三代以來,安晉、興唐、佐劉、相魏,忠義累朝,奇勳莫及,考諸史志而不謬,天下知為名門巨族也。」根據該譜序的意思,釋義為:一是自三代以來:史學界對夏、商、周時期,統稱之為上古三代時期。「夏」是三代的範疇、「商」也是三代範疇、「周」也是三代的範疇,這個時期之內發生的事情,均可稱之為三代以來發生的事件;二是安晉、興唐、佐劉、相魏: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安晉、興唐是上古三代周代成王時期,叔虞封為唐國國君,興唐是指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將唐改為晉,燮為晉侯,安晉是指燮。在西漢初期,溫氏太原堂始祖溫何公的爺爺燕將軍溫疥幫助漢高祖劉邦為建立大漢天下立下大功,被封為恂傾侯,佐劉是指溫疥。三國時期的魏國,溫恕、溫恢父子倆人,溫恕任三國涼州刺史、溫恢先後任揚州、涼州刺史,父子倆人幫助魏國功勳卓著,相魏是指溫恕、溫恢父子倆人。該譜序視唐叔虞為太原堂溫氏先祖。

2、山西祁縣溫氏太原堂清嘉慶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重修溫氏家譜》下卷序載(摘要):「溫固周之旬邑也,自襄王以溫原予晉,其公族大夫,食採於是者,因以為姓」。該祁縣譜序也是描述太原堂溫氏一脈從周代開始得姓,確認屬唐叔虞之後。

3、河南固始太原堂溫氏清代族譜(摘要):「吾鄉溫氏溯自唐叔虞,受封河內溫邑,以地為姓,世有偉人。」從族譜中記載,這支溫氏的祖先在宋朝時從山西太原直接遷到河南固始居住,確認屬唐叔虞之後。

4、陝西省寶雞太原堂溫氏清康熙族譜(摘要):「溫氏之先,為周代之子爵,受封河內之溫,因以為氏」。根據該族譜記載,這支溫氏的祖先在宋末從山西洪洞直接遷到陝西居住,確認是唐叔虞之後。

5、山東省溫集村太原堂溫氏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族譜(摘要):

「 稽吾溫氏之姓出於唐叔虞晉公族,受封河內溫地。」根據該族譜記載,這支溫氏的祖先在明朝時從山西洪洞直接遷到山東溫集村居住,確認是唐叔虞之後。

6、南宋狀元文天祥為江西信豐太原堂溫氏族譜作序(摘要):

「溫氏之先姬姓也晉之後侯爵也周武王少子唐叔虞成王母弟也」。

註: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7、南宋狀元陳文龍為江西安義太原堂溫氏族譜作序(摘要):

「溫氏出於唐叔虞之後晉公族受封河內之溫子孫因之為氏焉則自三代以來其為名世也」。

註:(陳文龍,福建莆田人。能文章,負氣節。初名子龍,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廷對第一,度宗易其名文龍。丞相賈似道愛其文,雅禮重之。由鎮東軍節度判官、歷崇政殿說書、秘書省校書郎。數年,拜監察御史。)

8、江西寧都太原堂溫氏明朝族譜(摘要):

「溫自周唐叔虞封晉公族居河內溫,因以邑為氏。」

9、江西石城北關太原堂溫氏清乾隆年間族譜(摘要):

「吾溫氏本唐叔虞之後,晉公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

10、福建良原太原堂溫氏明朝族譜(摘要):

「溫氏之先出於晉公族,晉公之族出於唐叔虞之後。」

11、福建大田太原堂溫氏明朝族譜(摘要):

「溫氏受姓於周,盛於兩晉六朝之間。」

12、福建福鼎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太原郡溫氏其姓也本唐叔虞之後,晉公族受封於河內之溫邑因以為氏焉。」

13、福建趙家洋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趙家洋溫氏考其源唐叔虞之後,究其由九郎公之裔」。

14、廣東河源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溫氏同是之宗盟,系出叔虞封國興唐,子孫食採於溫邑,因以為姓。」

15、廣東順德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溫氏之先出自唐叔虞桐葉封弟,國於太原,後食採於河內之溫因以為氏」。

16、廣西合浦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溫姓太原郡晉公族授封於河內溫因氏」。

17、廣西賀州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蓋溫自周姬文王生武王生成王得周公負旦展而為天子,成王有母弟虞封於唐。」

18、湖南安化太原堂溫氏清代族譜(摘要):

「我溫氏授姓周初」。

19、湖南太原堂溫氏七郎公清代族譜(摘要):

「溯我溫氏自周受姓」。

20、浙江蒼南太原堂溫氏元朝族譜(摘要):

「吾祖太原自唐叔虞而得姓」。

21、浙江太原堂溫氏爽元公明朝族譜(摘要):

「念吾祖溫氏始於周唐叔虞」。

22、浙江平陽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我溫氏起於周之唐叔虞,唐後改晉,晉公族封於河內之溫,其後因以為氏」。

23、江蘇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後為晉,所謂桐葉封弟者此也,其後又有封於溫者,遂姓溫」。

24、江蘇淮南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叔虞後封河內,後又之溫,溫地名,溫姓源頭始於此」。

25、四川太原堂溫氏清朝族譜(摘要):

「溫氏系唐叔虞之後,以公族封於河內溫地,因以為氏」。

26、臺灣太原堂溫氏族譜(摘要):

「溯我溫氏,源自周成王幼弟唐叔虞之後,因功社稷,食採於溫邑,遂以為溫氏為焉」。

27、臺灣太原堂溫氏彩文公族譜(摘要):

「考溫氏溯始太原堂,系唐叔虞後受封於河南之溫地,因之為姓」

以上各地民國以前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都是記載了太原堂溫氏的遠祖是唐叔虞。到目前為止,民國以前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中,還沒有查考到太原堂溫氏源於其他任何一個有名有姓的遠祖記載。

二、唐叔虞至溫何世系源流

唐叔虞——燮公—傳公—定公—垂公—遠公—— 效公—— 黨公——滔公—— 改公 ——良公——汴公——濂公——諒公——緩公——(意公、季公 )——秀公——旺公——思沅公——相公—— 蘭公——曷泉公 ——顯胤公——爽公——集公—— 回公—— 署(而)公——誥公——遜公—— 華公——倉公—— 兜公—— 疥公(扶漢封西漢恂傾侯)——仁公——何公(溫氏太原堂開基始祖)

上面唐叔虞至溫何世系源流,是根據各地民國以前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中的記載整理出來的,世系脈絡清楚。

三、姬姓、遠祖唐叔虞、開基祖溫何

(一)姬姓

相傳黃帝出生在一條叫姬的河邊,於是黃帝就姓姬。而黃帝的25個兒子,分別得到了12個姓,在這12個姓當中,也有姬這個姓。到後來,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武王自己就姓姬,叫作姬發。姬發大封諸侯,將自己的很多同姓族人分封到天下各地為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國家的王族後來大多改以其所在國的國名為姓。如唐叔虞本姓姬,其被封唐國後而得姓唐。

(二)太原堂溫氏遠祖唐叔虞

唐叔虞,亦稱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於 ,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因封在唐國,史稱唐叔虞。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同母弟 。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年幼繼位,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攝政。

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叔虞的父親周武王滅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權。周武王十四年(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叔虞的哥哥周成王繼位。周成王繼位時年幼,所以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攝政。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朝諸侯國唐國(唐國地處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有一百裡)發生叛亂,威脅周王室在河東地區的統治。同年十月,周成王派周公旦率軍平息唐國叛亂,將唐國百姓遷到杜地,並將周王室子孫遷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周成王將唐地分封給弟弟叔虞 ,叔虞於是成為唐國國君,因此故稱唐叔虞。

關於叔虞封唐的問題,歷代文人、學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葉封弟」一事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審應覽第六·重言》。當時唐國發生內亂,叔虞的叔父周公旦率軍消滅唐國。有一天,周成王與叔虞閒居時,摘下一片梧桐葉子削成圭玉的形狀,交給叔虞說:「我拿這個分封給你。」叔虞很高興,把此事告訴周公旦。周公旦向周成王請示說:「天子您分封叔虞吧?」周成王說。「我是跟叔虞開玩笑呢。」周公旦回答說:「我聽說過,天子沒有開玩笑的話。天子一說話,史官就記下來,樂人就吟誦,士人就頌揚。」周成王於是將叔虞封在唐地,叔虞之子燮(燮父)繼位後,改國號為「晉」。 而《史記·晉世家》則記載,周成王跟叔虞開玩笑,以梧桐葉削成圭玉形狀交給叔虞,說將此封給你。當時一個叫佚的史官請求周成王選擇一個好日子封叔虞為諸侯。周成王說:「我只不過跟他開個玩笑而已。」史佚說:「天子說話不能開玩笑。只要發話,史官就要記載下來,用禮儀完成它,奏樂章歌唱它。」,周成王便將唐地封給叔虞。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裡懸甕山麓,始建於北魏之前,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晉祠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之久,經過多次修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魚沼飛梁,遂形成今日集儒、釋、道於一統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祠內現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築100餘座,其中,宋代建造的聖母殿、魚沼飛梁,金代建造的獻殿,被文化部鑑定為三大國寶建築。

唐叔虞祠是晉祠主要建築之一,坐北朝南,整體建築由山門、享堂、東西廂房及大殿組成。現存建築為宋元之際所建,雖經元、明、清及現代多次修繕,但大殿主體仍保持元代風格,裡面有明塑唐叔虞像。大殿前廊兩側各立大碑一通,分別是元至元四年(公元1287年)所刻的《汾東王廟記》碑,和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刻的《重修唐叔虞祠記》碑。

唐叔虞的後裔最親密的姓氏有晉姓、楊姓、韓姓、何姓、溫姓、賈姓、簡姓、曲姓、解姓、侯姓、欒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閻姓等。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溫彥博碑文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溫彥博碑文,注釋了:溫彥博出自於為姬姓,遠祖是唐叔虞

(三)太原堂溫氏開基祖溫何

溫何,是漢初燕將軍第一代恂傾侯溫疥之孫,第二代恂傾侯溫仁之子,也是第三代世襲恂傾侯。溫何於漢文帝七年(公元前157年) 詔封為恂頃侯,後舉家遷太原祁縣修善村居住,並在太原成為望族,太原堂溫氏由此形成,溫何被尊為太原堂溫氏開基始祖。溫何於景帝中元四年歿(公元前146年)。

四、關於夏朝「平」

從2008年開始,有少數幾個人提出夏朝的「平」是溫氏太原堂的遠祖而不是唐叔虞是遠祖,那少數幾個人的依據是《溫佶神道碑》(833年)和《溫邈墓誌銘》(837年)。《溫佶神道碑》載:「溫氏裔顓頊為己姓,其後有平,佐夏滅窮,厥用祚土,子孫因□其邑,而仍其候,候二十六代至義,邑於周,別封於郄……」 這兩塊碑文中的記載與其祖先溫彥博、溫正深的碑文記載源於姬姓唐叔虞不相符。

聽說《溫佶神道碑》和《溫邈墓誌銘》這兩塊碑是2006年左右在河南發現的。我們暫且不管這兩塊碑的來歷,但在民國以前無任何歷史史料有太原堂溫氏出自於夏朝的「平」的記載、民國以前無任何一本太原堂溫氏族譜有出自於夏朝的「平」記載,僅憑這兩塊與祖上溫彥博和溫正深的碑文記載源於姬姓唐叔虞不相符的碑文,就想將夏朝的「平」換掉周朝的唐叔虞成為溫氏太原堂的遠祖,這是非常唐突的,不講歷史的,不尊重事實,不尊重自古以來太原堂溫氏形成了共識的不負責任的行為。

(一)溫佶和溫邈是父子關係,分別是溫彥博的第五、六代孫。而在公元637年(比《溫佶神道碑》和《溫邈墓誌銘》早190多年)的《溫彥博碑》則記載了:「公太原祁人、諱彥博、字太臨、系姬文之遠胄,派唐最之遙遠……」。認定溫彥博為姬姓唐叔虞之後。該碑文的撰寫者是唐代著名宰相岑文本,碑文的書寫者是唐朝著名書法家、史學家歐陽詢,以上兩人的地位名震朝野,知名度極高。岑文本不但是當朝宰相,之前還曾任中書侍郎,專職管理典藏文書,並受命主編了《周書》,精通歷史文化,以他的地位、學識和品德,所撰寫的碑文是可信的。而書寫碑文的歐陽詢是與顏正卿、柳公權、趙孟頫並稱為楷書四大家的大文豪,同時又擔任過太常博士,弘文館學士,銀青光祿大夫,是當時的歷史文化泰鬥,象這樣知識淵博的著名文人、朝廷命官親手書寫的碑文,更加肯定了內容的真實性。同時《溫彥博碑》成為了陝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陪葬碑之一,要成為昭陵的陪葬碑,除了身份地位外,其內容的真實性肯定要通過層層審核,是不容許用虛假內容的碑文來沾汙皇帝威名的,否則會有株連九族的殺頭之罪,可見該碑文的真實可信度和歷史地位極高。後來該碑文的拓本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為了國寶,這也是對該碑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的認可。更何況當時溫彥博三兄弟均為當朝大官,名聲好,地位高,才華出眾,被稱為「一門三公」、「溫氏三彥」,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之人。特別是溫彥博本人官至中書令,尚書僕射,被封為虞國公,如果要做出出賣祖宗的事情一定會遭到溫氏三彥及其後代們的反對,絕不可能發生寫錯祖宗的事情。所以說,該碑文是不可替代的太原堂溫氏歷史依據。

昭陵博物館內的碑石——昭陵博物館

同時,太原堂的開基地山西太原祁縣會善村人溫正深墓志銘(公元665年),也比《溫佶神道碑》(833年)和《溫邈墓誌銘》(837年)也早了172年,也記載了太原堂溫氏源於姬姓唐叔虞。這塊大唐故傳芳府旅帥溫君墓志銘並序(公元665年)載:「君諱□,字正深,太原祁人也。漢使持節青徐□□□吏溫乾之胤。□觀虞□,后稷合契於重華;更睹□□,唐叔同氣於姬□。□溫墟而命氏,荒恂邑□□□□瓞綿於晉原,旌旗雄於漢室……。」

特別是《溫彥博碑》、《溫彥博墓志銘》、《溫正深墓志銘》中的記載與大量的歷史史料太原堂溫氏源於姬姓唐叔虞記載和所有太原堂溫氏老族譜太原堂溫氏源於姬姓唐叔虞的記載完全相符。同時,在撰寫《溫彥博碑文》、《溫彥博墓志銘》、《溫正深墓志銘》的前200多年前,南朝齊(公元479年左右)編寫的《姓譜》就已經記載了:「唐叔虞之子受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所以可以證明《溫彥博碑》、《溫彥博墓志銘》、《溫正深墓志銘》記載是有歷史依據可查,是準確的,可信的。

(二)說夏朝「平」與是太原堂溫氏遠祖的人僅以《溫佶神道碑》和《溫邈墓誌銘》兩塊碑文記載,這是孤證,沒有任何其它佐證資料,孤證不能成為依據。因為,所有古代的歷史資料、所有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都沒有記載過夏朝「平」與太原堂溫氏有任何關聯。更讓人懷疑的是夏朝「平」沒有兒子、沒有孫子記載,沒有任何世系脈絡的記載,一下子冒出來一個第26世的「溫義」,而溫義也無從查考,沒族譜記載、無史料記載,那溫義的記載從何而來的呢?非常不符合常理。那麼書寫《溫佶神道碑》和《溫邈墓誌銘》的參考依據是什麼呢?存在著無數個疑點的這兩塊碑肯定不能成為任何證據。所以,夏朝的「平」是太原堂溫氏遠祖的說法不能成立。

結論:從以上大量的古代歷史史料、各地民國以前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記載、太原堂溫氏碑文等依據證實,太原堂溫氏是源於姬姓,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開基地是山西太原祁縣,其兒孫後裔世系脈絡清楚,這是確定無誤的。

而夏朝「平」,只有兩塊與祖上記載不相符的孤證碑文,所有古代的歷史資料、所有的太原堂溫氏老族譜都沒有記載過夏朝「平」與太原堂溫氏有任何關聯,也無兒孫世系記載,世系脈絡無從查考,所以夏朝「平」與太原堂溫氏沒有關聯,更不是太原堂溫氏的遠祖。

相關焦點

  • 太原堂溫氏的遠祖和開基祖
    3、《元和姓纂》載(公元812年):「溫氏,唐叔虞之後」。4、《通誌·氏族略》載(公元1161年):「溫氏,姬姓,唐叔虞之後」。5、《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溫氏世系的記載:「溫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後,以公族封於河內溫,因以命氏。又郄至食採於溫,亦號溫季。」
  • 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名門望族之——太原溫氏
    溫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於,周成王之弟。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給他。其子燮繼位,因南有晉水,改國號晉。之後晉公族受封於河內之溫(今河南溫縣),因以為氏。晉大夫郤至食採於溫,號溫季亦以為氏。西漢功臣溫疥封煢侯,疥孫何始居太原成為望族,後裔遂以太原為郡號。
  • 廣東省太原堂溫氏古祠堂楹聯
    廣東省太原堂溫氏,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現收集了廣東省太原堂溫氏祠堂的部分楹聯選登如下:一、清化縣祠堂聯始祖創丕基雖然春露秋霜難報天高地厚;太原綿世澤但願夙興夜寐無忘木本水源。華堂賀燕畫棟飛虹喜今日美奐美輪大慰先人靈爽;近水為池高峰作筆望後裔發科發甲不負如此江山。始祖創營謀由閩省以遷粵邦善擇裡仁從此康樂和親肫鹹睦族;後人遵矩矱振鴻圖而昌燕翼煥然堂構預卜宮袍奪錦掛籍飄香。
  • 太原堂溫氏古代人物——溫君悠與溫氏三彥
    溫君悠是太原堂溫氏後裔,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二、溫彥宏溫彥宏(570—629)、字大雅,太原祁縣人,北齊文林館學士溫君悠的長子。隋末唐初思想家、史學家。溫彥宏是太原堂溫氏後裔,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
  • 江西石城縣溫氏太原堂古祠堂楹聯選登
    江西石城太原堂溫氏,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近祖是溫同保。現收集了江西石城太原堂溫氏祠堂的部分楹聯選登如下:1.溫革辦學藏書樓聯照榻有嫦娥,齊問天香消息;登樓無俗客,共談花樣文章。
  • 【中華姓氏】姬姓
    《四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6-7]  《史記·三代世表》記載:堯立后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繼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姬姓國有53個,當時可以說遍地姓姬。 2.外姓更改 公孫姓恢復。
  • 為何春秋姬姓國佔盡優勢,到戰國卻所剩不多?
    又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原公原國、酆侯酆國、郇侯郇國、叔穎賴國、羽達息國(鄎國) 周武王系:邘叔邘國、唐叔虞唐國(晉國)、應侯應國、韓侯韓國、邗叔邗國 周公旦系:伯禽魯國、君陳周國、凡伯凡國、蔣伯齡蔣國、邢靖淵姬苴邢國、茅侯茅國、滑伯滑國、胙國、祭國 召公奭系:燕侯克燕國(戰國燕國)、召幽伯召國
  • 高陽溫氏族譜世系
    溫雷後裔有西漢功臣:惸侯溫疥;二、太原堂溫氏世系:1 世 疥公,(~-前175年),諡曰順,西漢名臣,《萬姓統譜》記載溫疥孫溫何,成皋戰役中溫疥破楚將曹咎軍有大功,後告燕王臧荼謀反有功,漢王八年(前199年)封惸侯,生子:仁;2世 仁公,(~-前157年)
  • 我叫「溫氏」,這是我的簡歷!溫氏族人頂起!
    有關溫姓的源流, 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起源一源於己姓,出自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夏朝大臣平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距今已有約四千年的歷史。起源二源於己姓,出自商末周初大司寇蘇忿生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起源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郤至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 太原堂溫氏古代人物溫庭筠及子孫
    一、溫庭筠(801—866),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縣人、太原堂溫氏後裔。溫庭筠的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他是唐代詩人、詞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有「溫八叉」之稱。他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故屢舉進士不第,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他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
  • 姬姓的淵源——萬祖歸宗始於姬姓
    即從周代姬姓族向上追朔姬姓族的始祖。姬姓族的始祖所居地,最有可能是姬水所在地。 據《史記·周本紀》,周代的開國君是姬發。宋《軒轅黃帝傳》說他是黃帝的十九世孫。姬發的父親是姬昌(即西伯文王),祖父是季歷,曾祖父是古公亶父。從古公亶父至姬昌四代居住在陝西岐山東北的周源,即今岐山縣北。這是周代姬姓國號起源地。
  • 西周史密簋出土,銘文揭秘夏朝失蹤真相,網友:西方雙重標準
    而眾所周知,商朝這一朝代的得名,正是源自甲骨文中商人自稱「大邑商」。所以,西方學者在描述中華文明時,往往將商朝算作中國文明的起源,而把夏朝算作神話。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夏朝不存在呢?當然不是,殷墟未進行考古之前,西方同樣也不承認商朝。西方的單邊看法,並不影響夏朝事實上的存在。
  • 【尋根問祖 百家姓】 073 畢姓:源自姬姓;望出河南
    郡望:扶風郡、東平郡、河南郡、河內郡、太原郡堂號:扶風堂、東平堂、河南堂、河內堂、太原堂、經訓堂、培遠堂【宗祠對聯】四言通用聯1、源自姬姓;望出河南
  • 姬姓秦氏考源
    總堂號:三賢堂分堂號:樂善堂,養真堂,臨淄堂,太原堂,河內堂,萬石堂,忠孝堂等。姬姓秦源流姬姓秦源於伯禽。伯禽姬姓,周文王之孫,其父周公旦(文王四子),受封「魯侯」,因輔佐年幼周成王,留在周都鎬京(今陝西西安),便由長子伯禽代替赴任魯國(今
  • 《姬姓家譜》現存何處?
    陝西米脂縣姬姓宗譜  山東省汶上縣姬溝姬姓家譜,創修人為周公70代孫姬成,其後多次續修。最新版本為1989年完成,共10 694個碼(兩面編一個碼),內容浩繁,是姬姓家譜中篇幅最長、包含姬姓族人最多、覆蓋地域最廣、最完整、最有研究價值的一部。
  • 夏朝存在的另一證據:其中一支王族春秋稱霸,還延續到了秦漢時期
    夏朝滅亡之後,王族後裔何去何從?鮮為人知的是,夏人並未全部滅亡,反而一直流傳了下來,甚至其中一支殘餘王族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國家還一直延續到秦始皇時代!不過,商朝晚期,杞國可能已經滅亡,因此武王伐紂之後,尋找大禹後裔,找到「東樓公」,將之再封於杞,建立杞國,以繼承夏朝宗祠。至於夏桀帶領族人遷到南巢的南支,史書沒有記載,估計已經或消失或融入,後世已經無法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