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溫氏世系:
黃帝(娶嫘祖生少昊、昌意)-昌意(娶昌僕生顓頊)-顓頊(娶女祿生伯稱、季禺)-伯稱(娶女嬌氏生老童)-老童(娶驕福生重黎、吳回)-吳回(官至祝融)-陸終(娶女嬇,生六子:己樊、參胡、彭祖、鄶人、曹姓、季連,分為祝融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己樊(封於昆吾)……溫平(四千年前,因平公佐康滅窮有功,少康長子帝寧時期封方國,境內有溫泉而稱溫國,平公以國為氏,天下始有溫氏,己平改溫平)……溫乂(溫平26世孫,西周司馬。公元前1046年,封於祁地,史稱「以纘以起」);
溫平公後裔溫雷公於周代末年楚漢爭鋒之時,為項羽車騎將軍,後來項羽被滅,溫雷公隱居山中,漁樵終身,拒絕出仕。溫雷生二子,長子名岌、次子名崖,乃溫氏一線所存。溫雷後裔有西漢功臣:惸侯溫疥;
二、太原堂溫氏世系:
1 世 疥公,(~-前175年),諡曰順,西漢名臣,《萬姓統譜》記載溫疥孫溫何,成皋戰役中溫疥破楚將曹咎軍有大功,後告燕王臧荼謀反有功,漢王八年(前199年)封惸侯,生子:仁;
2世 仁公,(~-前157年),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襲文侯爵,生子:何;
3世 何公,十大名門望族太原堂溫姓始祖。公元前156年(另一說公元前150年),何公世襲侯爵。公元前146年,何公得罪臧氏被除爵位。何公首遷太原祁縣會善村,後遷祁縣修善村,卒於公元前143年。為什麼溫何遷移祁縣?因先祖溫疥告燕王臧荼謀反,若干年後,燕王臧荼裔孫女臧兒(封平原君)得勢,臧兒是漢武帝外婆,臧兒女兒王娡是漢武帝母親,臧兒兒子田蚡(封武安侯)、田勝(封周陽侯)。溫何為躲避臧氏遷來與溫氏世交的繒氏所在地太原祁縣,據《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記載,繒氏與溫氏兩家後裔命運幾乎相同;何生子:厚;
4世 厚公,為躲避迫害,隱名埋姓,生子:福;
5世 福公,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 ,在長安,公士福受詔回歸太原祁縣(漢代的二十等爵中,公士到公乘(可繼承)都是「民爵」,五大夫以上才叫貴族),生子:順;
6世 順公,根據《漢書·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記載,漢孝成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常山太守溫順為右扶風,一年遷。二年右扶風溫順為少府,二年坐買公田與近臣下獄論。弋陽侯任千秋長伯為執金吾,一年遷。溫氏一脈此輩先祖還有東漢初年著名隱士溫糗。順公生子:衍;
7世 衍公,襲父爵,生二子:序、庠;
8世 序公,(~-30年),字次房,太原祁縣人,東漢護羌校尉,他率部至襄武時,為隗囂部將荀宇所拘,荀宇勸他投降,溫序誓死不從,慷慨就義。南北朝文學家庾信寫《哀江南賦》:班超生而忘返,溫序死而思歸;李陵雙鳧遠去,蘇武一雁空飛。弟庠公任蘇州刺史。序生三子:長子壽,封鄒平侯;次子益,兗州剌史;三子相,郎中;
9世 益公,字伯起,東漢光武帝末期兗州剌史,益後裔:恕;
10世 恕公,(~-193年),字廷用,東漢靈帝涿郡太守,生子:恢;
11世 恢公,(178年-223年),字曼基,15歲時為了安葬父親,同家人一起,由涿鄲回到故鄉,為實現自己濟世匡國的志向,將家財傾散於同宗,州裡將他比之為郇越;後來任曹魏揚州刺史,被陳壽評為刺史典範,恢生六子:恭(後魏濟南太守)、生(賜關內侯,早卒)、良、儉、克、讓;
12世 恭公,恢公長子,字仲讓,後魏濟南太守,夫人太原郭氏。生二子:長子羨、次子憺;
13世
13.1 羨公,恭公長子,字長卿,贈司徒,生三子:衹(字敬齊)、允(字敬威)、裕(字敬嗣,駙馬);
13.2 憺公,恭公次子,字少卿,西晉河東太守,夫人潁川陳氏,夫人清河崔氏(曹魏司空崔林孫女)。生二子:嶠、詳;
14世
14.1 嶠公,憺公長子,(288年-329年),母崔氏,字太真,東晉三朝元老,并州太原祁縣都鄉仁義裡人,跟隨劉琨抗胡,參與平定王敦、蘇峻叛亂,從弟溫兗助陶侃與嶠兄聯合平叛,功成後嶠公授開府儀同三司,封始安郡公,諡「忠武」,葬今南京下關郭家山西南麓。夫人高平李絙女、琅琊王詡女(伯父王衍)、廬江何邃女。生二子:長子放之,次子式之;生二女:長女膽(適穎川庾志〈字宣慶〉,生二男三女),次女光(適餘杭令陳國 袁嬌之〈字叔產〉,生四男五女);
14.2 詳公,憺公次子,原為後燕太子洗馬,後投奔東晉任濟北太守,屯東阿。慕容垂命部將進攻溫詳,溫詳部將溫攀(溫詳堂弟)、溫楷(溫詳次子)被擊潰,溫詳攜家人夜逃彭城(今徐州),溫詳後任東晉司州刺史,江左冠族王愉(尚書左僕射,桓氏女婿)、王綏(荊州刺史)父子寵貴,又曾輕侮劉裕,潛結司州刺史溫詳等謀亂,事洩子溫奇、溫楷潛逃,其餘家人十餘口皆被劉裕誅殺。詳生二子:奇、楷;
15世
15.1放之公,嶠公長子,東晉太原郡祁縣都鄉仁義裡人,字弘祖, 襲父爵,任給事黃門侍郎,交州刺史,襲始安郡公,夫人太原龐氏(父廬陵太守龐企,字子及),生三男三女,長女適陳國謝廓〈字敬慶〉、長子嵩之(字敬林,散騎侍郎,襲封始安公,妣河內山氏〈父東陽太守山遐,字彥林〉)、次子思廣(後裔傳至江南溫姓始祖皋公,入籍浙江);
15.2式之公,嶠公次子,(~-371年),東晉太原郡祁縣都鄉仁義裡人,字穆祖,據《晉書》記載:「(溫放之)弟式之,新建縣侯,位至散騎常侍」,為官清正,葬父嶠公墓西側;式之夫人穎川荀氏(父御史中丞荀闓,字道明),生八子女:長女適譙國桓腆、中女適陳國謝遁、小女適琅琊顏暢、長子崇之、次子鋥之、三子慕之、四子字稚光;
15.3奇公,詳公長子,北魏馮翊太守,生子泰;
15.4楷公:詳公次子,從東晉投奔後秦,北魏泰常二年(417年9月30日),劉裕滅後秦。輔國將軍溫楷,平西參軍桓謐、桓璲及桓溫孫道子等數百人從後秦投奔北魏,《新唐書·宰相表》記載: 「嶠,字太真,江州刺史、始安忠武公。從子楷,隨桓謐奔於後魏」;
16世 泰公,奇公子,字君通,隱居商山,三請為相不就,生子:時賢;
17世 時賢公,隱居不仕,生子:繩;
18世 繩公,隱居不仕,生子:裕;
19世 裕公,北周太中大夫,長子:君悠;
20世 君攸公,字康封,北齊文林館學士,隋朝泗州司馬,生三子:彥宏、彥博、彥將。三人同時登科,被唐太宗御賜加封三彥,名揚天下;
21世 溫氏三彥:
彥宏公,(572年-629年),字大雅,號廷霽,太原祁縣人,為唐大將軍,禮部尚書,封黎國公,生子二:無隱〈工部侍郎〉、釋胤〈坊州刺史〉;
彥博公,(574年-637年),字大臨,諡號恭,祁縣人,封虞國公,任中書令,陪葬昭陵,生子二:長子振(太子舍人,長子翁歸庫部郎中,次子翁念太僕少卿)、次子挺(駙馬,延州刺史,孫履言左御林軍將軍);
彥將公,(-640年),字大有,諡號敬,封清河郡公,追封鴻臚卿,後裔主要分布河北、天津一帶,生子四:長子瓚、次子瑜(祠部郎中)、三子瑾、四子璩 (職方郎中,長子延賞陳州刺史,次子慎微鄭州刺史,三子道衝和州刺史);
祁縣太原堂溫氏是中國歷史十大望族之一。從漢代到宋,代代有名吏賢士或才華橫溢的詩畫巨匠。溫氏三彥為大唐的興盛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高祖李淵厚禮之,李世民更是與之交情甚深。溫氏三彥後裔溫庭筠為唐末著名的「花間派」文學大師,寫過幾百首詩。
祁縣修善村溫氏家族是大唐皇家最寵幸家族之一,唐文宗曾感嘆:「李氏君臨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聯姻的人竟然比想和溫、王等望族聯姻的人還少」,可見當時太原祁縣溫氏的社會地位。
三、太原堂溫氏南遷:
1、彥博公後裔南遷:
江西贛南有一支溫氏系唐初宰相溫彥博後裔。唐鹹通九年(868年)十一月,龐勳玫陷彭城(徐州),徐泗觀察使崔彥魯及其幕府溫庭皓(溫彥博裔孫溫庭筠的弟弟)等被俘。龐勳以刃脅迫庭皓為他向朝廷草表,求為節度使。廷皓假裝應承,回家與妻兒訣別,命二子啟泰、啟佑遠徙虔州。次年四五月間,崔彥魯和庭皓遇害(詔贈兵部郎中);
族譜:彥博(中書令)-振(太子舍人)-翁歸(庫部郎中)-續(閬州刺史,虞公)-曦(駙馬都尉,太僕卿)-西華(唐玄宗女婿)-瑒-長庭筠(著名詩人,子溫憲)、次庭皓(詩人)-庭皓生四子:啟泰、啟佑、啟昌、啟訓;
啟泰(逃徐州來虔州)生祥清,祥清生友德、友誠。友誠公遷居寧都溫川山。友誠公七世孫諒直公(1062-1103)遷至永豐縣瑤田赤嶺開基;
啟佑(逃徐州來虔州贛城南門)生祥渭,祥渭生伯誠。伯誠公遷居寧都大路口。伯誠公之子魁二公遷居吉水小木林樂具地;
啟昌生天祐,天祐生慶衍;
啟訓生天仁,天仁生慶衎;
2、 彥宏公後裔南遷:
族譜:彥宏公-無隱〈工部侍郎〉-晉衝〈範陽令〉-仁禮〈金吾衛長史〉-景倩〈贈諫議大夫〉-長子溫佶,字輔國,入仕前隱居王屋山,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佶親赴平原太守顏真卿處出謀劃策抗安祿山叛軍,後又隨李光弼抗叛軍,溫佶娶唐初大將軍李績五代孫女(山西高平人)生五子:溫遘、溫邈、溫造、溫遜、溫□,曾隱居鄴郡相州 (今河北臨漳縣鄴鎮);
溫邈、溫造、溫遜三兄弟有「三虎」之號:
2.1 溫邈:字順之,762年-836年,謝絕唐穆宗、唐文宗召其入朝,故稱「溫先生」,隱居泗水縣30年,子四:璙(前滑州酸棗尉),瑀、環、璘,皆舉進士。女四:皆適良士,次女婿長樂賈育;
2.2 溫造:766年-835年,字簡輿。并州祁縣人,治理郎州,平定興元兵變,自薦河陽節度使,興修水利,贈尚書右僕射。溫造生子二:璋(京兆尹)、琯(字子候);溫造曾孫溫容,徙溫州永嘉,後任虔州刺史。溫造的四世孫溫慶、五世孫溫寶在宋景定五年(1264 年)遷居福建武平河坑堡,留居當地。
2.3 溫遜:至德令,居鄴郡相州 ;
宋末,溫佶後裔溫文寧(1210-1280),諱敬,字周穆,號東升,宋鹹淳四年進士,官居嶺南南雄知府,後隨南宋抗元遷至新會,後裔枝繁葉茂,被稱為嶺南溫氏始祖;
3、 嶠公後裔南遷世系:
溫氏大批向江南遷徙,是從兩晉之間開始的。據《晉書·溫嶠傳》載,山西太原郡祁縣的溫疥、溫序的後代溫嶠,晉時到了浙江。溫嶠後因功封安郡公,家居江西贛州地區。他的十二世孫溫皋,在南北朝時入籍揚州,溫皋次子溫穆葬在溫州府地。唐末,溫顒的子孫溫同保遷居福建,他們的後代溫元旺遷居到上杭(見《上杭溫氏譜》)。宋代,溫德興先任漳州太守,又任廣東潮州太守,後任海南瓊州太守,病故於赴任途中,埋葬在廣州白雲山,他的後代在廣東繁衍起來。宋末元初,溫氏經珠江三角洲,散居到雲、貴、川、滇各省(見《溫氏族譜》)。 據《廣東溫氏發展史》載,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溫日操等人遷移臺灣省;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溫明鼎等人又遷移臺灣省:清乾隆八年(1743年),粵人溫、曾、賴、曹四姓又遷移臺灣省。廣東廉江溫緩、溫宗瑞遷居到了南洋新加坡。 清末至民國年間,由於戰亂,沿海粵、閩、桂和滇地溫氏,大批向東南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遷徙,今東南亞成了溫氏的旺地。
1世 皋公,嶠公十二世孫,字居安,生於南北朝太建十二年(公元580年),嶠公次子(放之)次孫(思廣)後裔,於唐武德元年(618)入籍浙江錢塘縣進賢鄉太平坊。皋公與族兄溫氏三彥,同系在太原擁立李淵起兵反隋功臣,輔佐李氏父子,太原首義,平劉武周、蕩突厥,西徵南伐,立下汗馬功勳,皋公受命揚州刺史,蔭及子孫,為浙江溫氏始祖。妣林氏、側配黃氏,生三子:長福如,次明由,三龍由(早卒);
2世 穆公,皋公次子,字明由,唐武德五年(622)十二月十六日生於錢塘縣進賢鄉太平坊,諡號發源郎,敕封明經士紳,溫州大夫。妣錢氏、側配沈氏,生三子:長頤公(分徙浙江吳興);次顒公(分徒浙江溫州永嘉),三璋公(幼歿);
3世 顒公,字寶顏,穆公次子,生於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徙浙江溫州永嘉,任樞密使,於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奉旨入贛,任虔州(今贛州)刺史,受武則天排除異己,李唐宗室和「太原元從」舊臣人人自危,任職期滿而不得北歸祁縣,終老虔州,卒葬虔化縣北郊延福裡大路口(今寧都縣梅江鎮羅家村李園底)櫟林神推岡,壬山丙向兼子午。顒公有妻妾萬、孫氏二人,孫氏生一子:誗公;
4世 誗公, 公元689-753年,字衡齋,號誗舍。景雲二年賜進士,系贛、閩、粵溫氏開基祖,衍傳子孫逾百萬。於唐開元癸丑(713)年任寧都縣令,有惠政得百姓愛戴。誗公葬虔化縣北郊延福裡大路口(今寧都縣梅江鎮羅家村李園底)櫟林神推岡,壬山丙向兼午子,妣管氏(688-751),生四子:溫姬(字如璋)、溫眭(字如珪)、溫粹(字如玉)、溫堅(字如金); 溫氏,誗公妹妹,唐天寶年間嫁給光祿大夫邱文仲,邱文仲原籍河南洛陽,祖父邱崇曾任唐武衛將軍,因直言高宗被貶虔州指揮使,任職期滿後邱文仲定居靈村,其妻溫氏為一品誥命夫人,邱文仲為贛、閩、粵、臺、湘等海內外邱氏始祖,衍傳子孫逾百萬人,皆因唐朝溫氏邱太夫人墓(寧都縣洛口鎮靈村南側大埠坪)是風水大師楊筠松傳人點定,風水之好為民間所樂道。 《贛南客家溫氏文化發展史》詳細記載贛縣溫氏遷移。
5世 睦公,字如珪,(722-784),敕封從仕郎,唐天寶十三年(754)卜居雩邑長安裡虎溪(今寧都賴村鎮虎井村),妣鍾氏(720-783),生子二:溫斌(三官人)、溫宣(十承士);
6世 十承士公,(749-808),諱宣。妣蒙氏(749-799)。生子:溫懿(八官人);
7世 八官人公,(766-821),諱懿,妣熊氏(766-825)。生子:溫華(十二學士);
8世 十二學士公,(785-829),諱華。妣錢氏(782-845),生子二:長子三郎、次子溫炳(少三郎)。長子三郎遷於都城西。
9世 少三郎公,(803-875),諱炳,妣司徒氏(805-882),生五子:少四郎、五評士、百承士、九處士、六長官。五評士(827-?)遷延福裡大路口;百承士(831-?)遷欽仁吉富(湛田);九處士,名十郎(835-898),配廖氏(839-902),原居虎溪,唐鹹通十一年(870)遷居溫坊壩口,生子德銘。
10世 少四郎公,(823-?)名源宗,仕團練使,生於唐長慶三年(823),於唐開成元年(836)從於邑長安裡虎溪(即寧都賴村虎井)遷虔化縣石城場豐義裡,即石城溫坊檀樹下開基,為石城溫氏初祖。妣何氏,續配吳氏,生子同保。
11世 同保公,字太位,生於唐大中元年(847年)十一月十二日午時,歿於後梁龍德元年(921年)十一月初二戌時,葬福建省寧化縣永豐裡下坪郭前排。後梁開平三年(909),由石城義豐裡溫坊檀樹下,移居石城柏林裡野芋窩(今堂下村),為石城溫氏發派祖,妣賴氏(843-922),原配生九子:元春、元夏、元秋、元冬、元尚、元高、元林、元興、元旺(後裔上杭九郎族譜:元旺-萬良-一郎-泰峰-德昌-禮官-九郎-溫林五郎);
四、贛州(高陽分支)溫氏世系:
世界風水在中國,中國風水在贛州,贛州風水在三僚。據載,唐末黃巢起義後直搗長安,京中權貴人士紛紛逃難,這其中就包括掌管朝廷靈臺地理之事的三僚村祖先楊筠松,他攜帶宮廷堪輿秘籍和兩個弟子曾文辿、劉江東來到贛州市興國縣梅窖鎮三僚村,發揚光大了風水學。據史書初步統計,三僚村一共走出楊筠松、曾文辿、廖金精、廖均卿、廖文政、賴布衣等24位皇室御用國師,72位名師,36位欽天監靈臺博士,可謂代代名師雲集,他們勘定過明十三陵、紫禁城、長城等建築傑作。贛州是一千多年前實施楊筠松風水理念和實踐的樣板,崆峒山是贛州城祖山,受此天時地利人和的影響,世居贛州崆峒山(高陽分支)溫氏先祖皆博學多才,精於風水,比如溫子玉公,走遍祖國東南,數次來閩看風水,還曾為金陵徐太守擇龍穴。
1世:可大公,根據《高陽溫氏族譜》記載,該支系乃中書令彥博公後裔,字其遠,行十八,官承奉郎,文學興並聞於時,妣會昌縣尹氏太學博士天民女。唐朝後期,王仙芝、黃巢起義,部分溫氏避難南遷江西贛州定居,遂為崆峒大族。可大公世居贛州崆峒山下龍角井;葬於梧桐鎮潼關村大洋水尾橋對面太子洲太祖墓中之左,妣葬於中之右;可大公生一子:成公;
2世:成公,字立之,行二十一,以父蔭補承事郎,承奉郎(從八品上),文學興並聞於時,妣贛縣直秘閣楊孝本孫女,吳晏卿《遊通天巖》記載楊孝本與蘇軾友情深:贛州西望洞巖天,石刻江南列榜前。孝本隱居巖下寺,東坡暗訪洞中仙。巖居僻壤車輿少,仙處偏巖香火鮮。本和公世居贛州贛縣崆峒山下龍角井;葬於梧桐鎮潼關村太祖墓父之左,妣葬於母之右。成公生一子:本和公;
3世:本和公,字致中,號梧崗先生,時稱天子門生,官御史。世居贛州贛縣崆峒山下龍角井,葬於梧桐鎮潼關村太祖墓父之左,妣葬於母之右。鄭伯玉(賜進士出身殿中侍御史)撰高陽溫氏太祖墓的《永邑龍井雙溪口墓誌銘》記載「本和,字致中,號梧崗先生,尤篤行之君子也,官主簿,能詩,世居贛縣崆峒山下龍角井(贛州城南郊),愛崆峒之勝致仕築樓其中以自老,與贛縣之上洛山有木客,乃鬼類,形頗似人。自言秦時造阿房宮採木者,食木實,得不死,亦能詩,嘗就梧崗索飲而唱和之,遂興偕遊寧都金精山道家所謂三十五福地也」。本和公妣北宋詩人王奇之女,生三子,分福房(斌隆公)、祿房、壽房 三房;
4世(高陽1世):斌隆公,即恭公,生於宋仁宗皇祐壬辰年正月初一子時(1052年)。國子監太學(宋代太學為最高學府,隸國子監,宋代太學為統治者培養出大批官員和學者。隨著理學的逐漸形成和政治鬥爭波瀾起伏,太學還成為傳播理學和各派政治力量競爭角逐的場所。一些太學生如陳東等人,曾上書除六賊,推動了抗金鬥爭),享年八十,妣公冶、鍾氏,合葬梧桐鎮潼關村大洋水尾橋對面山,稱太祖墓。斌隆公生二子:子玉公、知柔公(後裔不詳);
5世(高陽2世):子玉公,生於宋哲宗元祐庚午年正月初二子時(1090年)。卒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1188年),別號如麟,又號長山珍。溫子玉公十八個月大的時候父親溫恭去世,母親鍾氏是江南第一宰相、唐越國公的鐘紹京 後裔。子玉公是宋朝著名地師,因政治動蕩、賊寇橫行、戰爭不斷、橫徵暴斂。子玉公從江西贛州崆峒山數度來閩,查勘吉地,後又返鄉攜妻兒及弟知柔公和高、曾、祖、考及四代祖妣金鬥,於宋紹興六年丙辰年正月十九(1136年)離祖(贛縣崆峒山下龍角井)。
赴仙遊縣石蒼鄉高陽村船厝寨定居開族,堂號「太原」。並攜太原遠祖信奉的盤古帝王、田公元帥、靈牙將軍的神像,供奉船厝寨祖厝,高陽溫氏祖厝因經歷火災,現正在重建中。
子玉公後來巧遇鄭僑,並成為忘年之交。子玉公博學多才,精於贛州風水,應金陵徐太守擇龍穴之邀,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六月十五起程,八月初十到,八月十五與徐太守賞中秋飲酒不慎中風,六日後身故,享年九十八,葬台州黃巖區院橋鎮東鑑村大屏山(舊稱飛龍山)九龍懸胎穴,墓刻「九龍懸胎溫公先生神位」,坐乾向巽兼亥已,十四個墓面,墓前有古並,墓後有三十隻石馬,後一隻石馬後腳懸起,兩邊有天然石蛇兩條。位於東鑑村大屏山南麓廣化寺方圓5公裡之內(廣化寺古稱廣化院,距台州市中心黃巖城區13公裡,離甬臺溫高速公路台州南出入口4公裡,寺北靠大屏山,飛龍山環繞其周,一門出入,具有莊嚴佛國風格),子玉公生一子瑩公。
五、福建高陽溫氏世系:
高陽溫氏自十六世起行第:
體 國 永 啟 文 盛 梓 學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聖 賢 禮 重 明 昭 穆
24 25 26 27 28 29 30
忠 武 德 隆 起 鳳 麟
31 32 33 34 35 36 37
慕 義 懷 仁 承 祖 訓
38 39 40 41 42 43 44
崇 誠 守 信 顯 家 風
45 46 47 48 49 50 51
1.高陽溫氏一世:斌隆公,即恭公,高陽始祖,世居贛州贛縣崆峒山下龍角井,生於宋仁宗皇祐四年正月初一子時(1052年),國子監太學,唐紹京後元祐辛未封國公。享年八十,妣公冶、鍾氏,合葬潼關村太祖墓,為高陽溫氏開族始祖。斌隆公生二子:子玉公、知柔公(後裔不詳);
2.高陽溫氏二世:子玉公,高陽開族始祖,生於宋哲宗元祐庚午年正月初二子時(1090年,十八月時父卒),別號如麟,又號長山珍,葬台州飛龍山九龍懸胎穴,墓刻「九龍懸胎溫公先生神位」,子玉公配宋氏,生於宋哲宗元祐辛未年(1091年)三月十一日申時,享年97歲,墓在泉州青龍山望夫益孫穴,石柱刻「益孫」,墓刻「宋氏儒人」,生一子瑩公;
3. 高陽溫氏三世:瑩公,字寶元,妣劉氏,生一子京公;
4. 高陽溫氏四世:京公,字惟大,妣劉氏,墓高陽溪南,生一子念祖公;
5. 高陽溫氏五世:念祖公,字修德,號聿翁,妣尤氏,生一子有翼公;
6. 高陽溫氏六世:有翼公,字尚嚴,妣張氏,生一子虞公;
7. 高陽溫氏七世:虞公,字書斯,號思右,妣陳氏,墓濟川龜形,生一子本沛公;
8. 高陽溫氏八世:本沛公,字土澤,號愛澄,妣林、許氏,墓長沂,生一子光公;
9. 高陽溫氏九世:光公,字伯輝,妣方、李氏,生一子炳公;
10. 高陽溫氏十世:炳公,字煌公,妣羅氏,生一子壽公;
11. 高陽溫氏十一世:壽公,字其高,妣林氏,墓高陽東坑邊,生一子神公;
12. 高陽溫氏十二世:神公,字汝明,法名法顯,妣伊氏,墓湄溪口,生一子承宗公;
13. 高陽溫氏十三世:承宗公,字朝清,法名法明,妣郭氏,附葬太祖墓,生一子嘉公;
14. 高陽溫氏十四世:嘉公,字學靖,法名法興,妣林氏,墓高陽內湖七貞官合穴,嘉公1歲時父親早世,靠李七貞公撫養長大,生一子玉鳴公;
15. 高陽溫氏十五世:玉鳴公,即昭公,妣馮氏,墓在石蒼鄉霞湖村貴湖頂隔坪大路下,生四子十七孫,簡稱四體十七國,才結束13代單傳,玉鳴公生四子體潔(乾房)、體氣(坤房)、體靜(艮房)、體順(巽房);
16. 高陽溫氏十六世:(簡稱四體)
體潔公,玉鳴公長子,乾房,諱清,生八子:國德、國和、國安、國順、國祥、國穆、國喬、國攻;
體氣公,玉鳴公次子,坤房,諱明,生二子:國榮、國茂;
體靜公,玉鳴公三子,艮房,諱貞,生三子:國財、國潛、國珍;
體順公,玉鳴公四子,巽房,諱孝,生四子:國升、國懷、國徒、國崇;
17. 高陽溫氏十七世:(簡稱十七國)
國德公:體潔公長子,開科永泰梧桐潼關石碑壠、仙遊高陽半山、獅眾等;
國和公:體潔公次子,開科永泰梧桐中洲、大斜、西林等;
國安公:體潔公三子,開科永泰梧桐潼關何厝壟、潼關壟、仙遊高陽船厝寨等;
國順公:體潔公四子,開科情況尚不詳;
國祥公:體潔公五子,開科情況尚不詳;
國穆公:體潔公六子,開科情況尚不詳;
國喬公:體潔公七子,開科仙遊榜頭度頂等;
國攻公:體潔公八子,開科情況尚不詳;
國榮公:體氣公長子,開科永泰後元宮、閩侯等;
國茂公:體氣公次子,開科情況尚不詳;
國財公:體靜公長子,開科永泰後元宮、邱演等;
國潛公:體靜公次子,開科情況尚不詳;
國珍公:體靜公三子,開科仙遊大濟西南村等;
國升公:體順公長子,開科仙遊五星村、寧化縣、尤溪縣等;
國懷公:體順公次子,開科永泰梧桐潼關村大洋、北乾、三鬥城等;
國徒公:體順公三子,開科情況尚不詳;
國崇公:體順公四子,開科西種、梧桐邱演等。
從此高陽溫氏方臻興旺,於今傳30餘代,接近900年歷史,先後分居永泰、仙遊、明溪、將樂、閩侯等地萬餘人。
錦屏山文化振興研究會
高陽溫氏三十世 溫昌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