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有兩個意思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按舊曆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
一候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蟄蟲坯戶: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人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三候群水始涸: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秋分氣象與農事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在這時期,全國許多地區都開始進入了降水少的時段。秋分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江南、華南地區(熱帶氣旋帶來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數和雨量進入了降水減少的時段,江湖的水位開始下降,有些季節性河湖甚至會逐漸乾涸。在此期間,還有可能出現個別的熱帶氣旋,但影響位置偏南,大多影響華南沿海、海南島,這時的颱風除了大風災害外,帶來的雨水,往往對當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為10月以後這些地區先後轉入乾季。
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據考證,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誌了。漢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後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穫的大好時節。農民朋友們要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還要適時早播冬作物,為來年豐產奠定基礎。
秋分後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分,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
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於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秋分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也正是因為這樣,秋分有很多的小秘密。
秋分科學小秘密
雞蛋可以豎起來:秋分這天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地球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雞蛋較容易豎立。
南北極過著共同的白晝: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極同時都可以看見太陽,分享著同一個白晝。
高度和影子一樣長:在北緯45度線上,用不著爬高,便可丈量出建築物的高度,因為這一天高度和影子一樣長,所以知道了影子的長度,也就知道了建築物的高度了。
找不到自己的影子:秋分這天,太陽直射點不偏不倚地照在赤道上,當你來到赤道線時,就會發現任何物體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秋分各種習俗
在每年的「秋分」來臨之際,我國很多地方都要在這天舉行「豎蛋」的趣味遊戲或比賽。
據史料記載,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在「春分」這天「豎蛋」的傳統,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的來臨。其玩法簡單易行: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
「豎蛋」活動不僅在「春分」才有,「秋分」時節同樣流行。「『豎蛋』活動寄寓了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春分」和「秋分」這一天之所以雞蛋比較容易立起來,一是「春分」和「秋分」這天是南北半球晝夜平分的日子,地球地軸與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二是「春分」和「秋分」正值春季和秋季的中間,不冷不熱,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麻利,易於「豎蛋」成功;三是雞蛋殼表面並不光滑,只要找到適當的3個表面顆粒,就能像底盤一樣託起整個蛋。「儘管『豎蛋』是一個傳統項目,但它讓公眾在實踐中了解了相關知識,並富有趣味性和娛樂性。」這項源於中國的古老遊戲,如今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在中國農曆秋分時節都會有這樣的活動。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的開平蒼城鎮的百姓,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秋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秋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秋分到來之後,天氣會越來越冷。這時候,我們除了需要保暖外,飲食上也要注意,一定要吃適合秋分節氣的食物!
秋分節氣飲食原則
平衡營養:營養學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樣化才能提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如穀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1;豆及豆製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等。秋季更應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的平衡,才能補充夏季因氣候炎熱、食慾下降而導致的營養不足,特別應多吃耐嚼、富於纖維的食物。 秋季的飲食養生原則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甘、淡、酸、滋潤的食物的進食,但不可太過。進食時,應細嚼慢咽,既利於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又能通過纖維食物保持腸道的水分的作用和咀嚼,以生津潤燥,達到防治秋季咽喉乾燥、腸燥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目的。
少辛增酸: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於秋,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剩肺氣之侵入。根據中醫營養學這一原則,在秋季這6節氣期間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中醫養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季6節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陰陽平衡:秋分時節晝夜均等,所以我們養生也要遵循陰陽平衡的原則,使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衡」是中醫的說法,其實這與現代醫學中的「營養均衡」,有異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營養,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證食物的多樣化和「七天營養素」的平衡攝入。所謂「七大營養素」,是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水這七種營養素。夏季天氣炎熱,人們食慾大多有所下降,很容易缺乏營養,因此到了秋天,要保證營養的充足和平衡。另外,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也很要,要遵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原則,適當調配。吃東西時,切忌狼吞虎咽,一定要細嚼慢咽,這樣才能使腸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營養,而且還有利於保持腸道內的水分,起到生津潤燥的作用。
來源: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