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模量的物理學本質

2021-01-08 返樸

撰文 | 張偉偉

來源:力學酒吧

從宏觀上講,彈性模量表徵了材料在一定的應力作用下發生彈性變形的難易程度,彈性模量越大發生變形越難。從原子間相互作用力角度來看,彈性模量則表徵了原子間結合力強弱的程度,彈性模量越大,意味著原子間結合力也越大。

如由分子組成的材料,原子先通過分子內結合力(如離子鍵、共價鍵)組成分子,分子再通過分子間結合力(如極性共價鍵)組合成物質。通常情況下,分子間的結合力要比分子內結合力小的多。材料在發生彈性變形時,可認為是分子間距被拉大/壓縮,分子間結合力隨之改變所產生的結果。

圖1 分子內和分子間作用力丨來源:網絡

對於金屬原子,由於其最外層因與原子核的結合力較弱,很容易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變成自由電子。當一群金屬原子聚集時,所有金屬原子的最外層電子、甚至是次外層電子都有可能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變成自由電子,這些電子為所有的原子所共有,形成電子云。失去電子的原子變成離子,而離子就沉浸在電子云中。金屬離子與公有化電子的靜電作用結合而成金屬鍵,形成金屬材料。

圖2 金屬材料微觀結構示意圖丨來源:網絡

從微觀粒子的結合強度來看,金屬鍵等價於分子內作用力,其結合強度要遠高於分子間結合力(如極性共價鍵),因此金屬材料(如鋼)相比於分子材料(如塑料)更難以發生彈性變形。 我們可通過圖3所示為雙原子受力模型來理解原子間的結合力。當雙原子被壓縮時,原子之間將產生抵抗壓縮的排斥力,雙原子被拉伸時,將產生抵抗拉伸的吸引力。一般認為,原子間的引力是正離子(失去電子的原子核)和自由電子之間的庫倫引力產生的,斥力是由正離子和正離子、電子和電子之間的斥力產生的。

圖3 雙原子模型[1]

r表示它們的間距,其中曲線1表示引力隨兩者間距的變化規律,曲線2表示斥力的變化規律,曲線3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變化規律(疊加曲線1和2);作用能圖給出了兩原子形成的作用能(勢能)隨原子間距的變化規律。可見,當雙原子處於平衡位置時,勢能最低,兩原子最穩定,當原子被拉開或壓縮時,能量增加,一旦撤去外力,原子就要回到能量最小的平衡狀態,這一過程就是彈性變形的過程,又是最小作用量原理的一個例子。

圖4 原子間引力、斥力,及作用能示意圖[1]

由於彈性模量是原子間結合力的反映,影響原子間結合力的因素都會影響彈性模量。例如,熔點與原子間結合力有關,熔點高意味著原子間結合力強,所以一般情況下熔點高的材料彈性模量也越大;另外,環境溫度升高,會增大原子間距,從而導致結合力變弱。因此高溫下,彈性模量也會降低,如燒紅的鐵更容易被鍛造。 人們還發現彈性模量還隨原子序數呈周期變化,同一周期元素,如Na,Mg,Al,Si等,彈性模量隨原子序數增大而增大,這與元素價電子增多及原子半徑減小有關。同族元素,如Be,Mg,Ca,Sr,Ba等,彈性模量隨原子序數增大而減小,這與原子半徑增大有關。但對於過渡金屬來說,由於它們的d層電子未被填滿而使得原子間結合力增大,致使如Fe,Ni,Mo,Mn等金屬的彈性模量都很大。

圖5 彈性模量隨原子序數的周期性變化[1]

此外,還有一些其它與材料性能相關現象。例如人們觀察到鐵磁性材料在磁飽和狀態下比未磁化狀態下的彈性模量要高,這一現象稱為彈性的鐵磁性反常,是由磁致伸縮引起的。另外,人們也觀察到Nb-Ti合金材料在超導轉變狀態時也伴隨著彈性模量的突變,但其發生機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上世紀20年代(1920s)開始,人們藉助於經典力學的基本原理,通過經驗和半經驗參數來計算分子結構和能量,稱為分子力學(也稱力場方法)。分子力學將分子或原子看作是由一組靠彈性力(或諧振力)維繫在一起的集合,以鍵長(相當於原子間距)和鍵角(三個原子組成的角度)來描述分子構象,而真實的分子構象要滿足分子總能量取最小值

上述每一能量項均由一定勢能函數形式和力場參數構成,這樣就將體系能量僅作為原子(核)坐標的函數而加以求解,可求得材料的靜態結構(分子構象)和各種性能(包括力學、電、磁、熱等多種性能)。以分子力學特定的力場為前提,通過運用力、速度和位置等參數動態模擬材料結構和性能的方法被稱為分子動力學,也是當前材料科學研究的熱門方法。 近年來,人們又結合第一性原理獲得力場參數,即只從普朗克常量、電子的靜止質量、電量等三個常數出發,通過求解薛丁格方程獲得力場參數,完善了分子力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在當代計算機軟、硬體的技術支持下,可實現大體系原子或分子的構象計算,以及材料力學性能的模擬分析。其中優秀的軟體如美國Accelrys公司開發的Materials Studio(MS) 軟體,以及開源軟體包Abinit等。這些軟體不僅可以模擬出材料某一方向上的彈性模量E,還可以在三維條件下,模擬材料本構關係的係數矩陣。 考慮最複雜的極端各向異性材料,其本構關係可表示為:

左邊為應力分量組成的列向量,可表示某一點的應力狀態;右邊應變組成的列向量,可表示對應於應力狀態的應變狀態。中間的C矩陣即為彈性係數矩陣。 利用分子動力學求得體系(微觀尺度的材料)的平衡運動軌跡,可對其進行單軸拉伸、純剪切形變等操作,然後在原子水平上由位力公式求得某點的應力張量如下

可見,從物理本質上看,材料的力學性能取決於組成材料的原子的電子結構,更強烈地依賴於其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因此,利用第一性原理(涉及量子力學)獲得力場參數後,將其應用於分子力學或分子動力學,可對材料微觀構象進行計算,確定出材料的微觀構象,再通過宏觀力學的方法,對原子體系(模擬材料)進行力學上的拉伸、剪切等加載模擬,可獲得材料的各項力學性能指標(包括彈性模量)。 這就突破了彈性模量等表徵材料力學性能的參數只能通過實驗測定的局限,它們也可以通過嚴謹的理論體系進行求解。據文獻介紹,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模擬出的彈性模量與實驗測試結果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但對於其它參數,如屈服極限、強度極限等模擬還存在較大的不足。但作為一種理論方法,在材料設計、力學性能分析、材料本構關係等多個方面,該方法都具有較大的誘惑力!

參考文獻

[1] 王磊. 材料的力學性能. 東北大學出版社.[2] 肖鶴鳴, 許曉娟, 邱玲 [著]. 高能量密度材料的理論設計. 科學出版社.[3] 李志林. 材料物理. 化學工業出版社. [4] 郭連權, 李大業, 劉嘉慧, et al. ZnO晶體晶格常數及彈性模量的第一性原理計算[J]. 人工晶體學報, 2010, 039(B06):264-268.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力學酒吧」。

相關焦點

  • 鎂碳磚彈性模量的檢測方法及計算公式
    由於鎂碳磚在空氣中加熱會產生氧化,從而使得測試數據失真,因此,鎂碳磚彈性模量的測量採用埋碳法測量,即預先將試樣放在匣缽中,用石墨粉掩埋試樣充分保護放進高溫電爐中,在某一溫度充分保溫3h,然後將試樣取出,採用常溫彈性模量測試儀進行測量。
  • 材料試驗機怎麼檢測材料彈性模量
    塑料拉伸彈性模量測試塑料彎曲模量測試報告在檢測彈性材料、工程塑料、金屬材料等特殊材料的彈性模量、楊氏模量、彎曲模量等力學性能時需要用到萬能材料試驗機進行分析測試。試驗機通過輔助變形裝置(電子延伸計)結合試驗機軟體功能,能自動分析計算出模量數據。材料試驗機是根據不同材料的測試需求對測試軟體進行設置、匹配相應的測試治具即可實現更多力學性能分析測試。彈性模量材料在彈性變形階段,其應力和應變成正比例關係(即符合胡克定律),其比例係數稱為彈性模量,單位為兆帕(Mpa)。
  • 常見材料彈性模量及泊松比
    材料彈性模量及泊松比名  稱彈性模量E/GPa切變模量G/GPa泊松比μ
  • 材料模量的單位和應力的單位都是MPa,差別在哪裡?
    在實際的工程應用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材料模量」和「應力」,而且他們的單位都是MPa。它們之間有何區別和聯繫呢?模量的種類有很多種,楊氏模量、彈性模量、彎曲模量、體積模量等,他們的定義大多都是應力和應變的比率。也就是應力應變中彈性段的斜率。
  • DIN EN1.4418彈性模量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屈服點R e:> 660 MPa 伸長率,A:> 14%尺寸KV 20℃的耐衝擊性:> 55J其他機械和物理性能彈性模量
  • 粘彈性材料的防噪減振應用
    粘彈性阻尼材料作為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同時具有粘性液體和彈性固體的性質,具有耗能減振、降噪的作用。隨著環境溫度的升高和變形頻率的減小,粘彈性阻尼材料的貯能剪切模量和損耗因子減小;應變幅值的變化對粘彈性阻尼材料的力學性能無顯著影響。
  • 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行為的影響
    粘彈性材料表現出介於純彈性和純粘性的響應,響應的同相分量被描述為儲存或彈性模量,而異相響應被描述為損耗或粘性模量。粘彈性材料中損耗模量與儲能模量之比的大小通常取決於頻率。粘彈性固體與粘彈性流體的區別在於,在恆定變形下長時間保持應力或彈性阻力,或長時間在載荷作用下達到平衡變形。流變學分析表明,軟組織通常在1 Hz時表現出損耗或粘彈性模量,通常約為其存儲模量的10%至20%或彈性模量。
  • 練就彈性性格,學會彈性性格,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
    什麼是彈性性格?彈性本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物體在受外力作用下,產生形變,若除去外力後形變隨之消失。物理學有一條定律,它的意思是,在彈性限度內,物體的形變如扭曲、拉伸,均與彈力體的彈力成正比。把這條定律用在人的性格培養上,其要義就是使人的性格具有彈性,能伸縮,能夠正確對待與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一根筷子用力一掰,就容易斷了,可是一把筷子就不會那麼容易斷了。在現實生活中環境在變化,我們卻不肯低頭,不知變通,就會被大環境淘汰出局。我們要學會適應環境,爾不是讓環境適合我們。我們只有不斷學習進步,才能更好的適應環境不斷的變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成功活在這個世界上。
  • 航天三院主動氣動彈性驗證機成功首飛
    氣動彈性具有決定飛行成敗的作用,甚至差點改寫歷史的地位。氣動彈性是專門研究飛行器在流場作用下的彈性變形、振動、以及其動態響應特性的學科。因為飛行器的彈性變形和振動會反過來進一步影響飛行器周圍的流場,因此氣動彈性是典型的流固耦合交叉學科。
  • 楊振寧: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
    他是如何看待哲學與物理學之間的聯繫的呢?楊振寧在他所作的《談談物理學研究與教學》一文中,用了這樣清晰地描繪: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這是一位大思想家、科學偉人對哲學與物理學的精闢判斷。我們縱觀楊振寧70多年的科研工作,恰恰是他一直在用實踐行動推翻哲學。
  • 東華大學遊正偉團隊開發類皮膚彈性體用於構建生物電子集成器件
    同時具有仿生力學特性(非線性粘彈性、軟而強韌、優異的彈性)和生物學特性(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彈性體是研製該類器件的基礎,然而目前仍然非常有限。針對上述瓶頸問題,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遊正偉教授團隊提出新型雜化交聯分子設計,研製了新一代力學和生物學雙重仿生皮膚的彈性體材料,並展示了其在生物集成電子領域良好的應用前景。
  • 浙江大學計劍、沈介澤:透過現象用本質!一種受高分子粘彈性啟發的...
    古往今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故事比比皆是。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發現其本質——萬有引力;法拉第看到小磁針在通電導線旁發生偏轉而發現其本質——電磁感應;愛因斯坦觀察到光打在金屬電路上產生電流而發現其本質——光電效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看高分子本質到用高分子本質,一種新的形變策略孕育而生。
  • 物理學走向盡頭了?
    圖片來源:James O'Brien物理學走到盡頭了嗎?人們常常把21世紀稱作生物學的世紀,或者人工智慧的世紀,總之這個世紀得屬於某個冉冉升起的新領域。這樣看來,物理似乎已經是上個世紀的遺物——那個由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捲起的震撼世界的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基本粒子淘金狂潮,為高能物理贏得了數十尊諾貝爾獎。
  • 力學所基於流體粘彈性效應的生物顆粒微流控分離研究獲進展
    力學所基於流體粘彈性效應的生物顆粒微流控分離研究獲進展 來源:力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8-03   今日/總瀏覽:1/1567
  • 為什麼物理學追求四種基本力的統一?
    自從科學誕生之日起,科學家就一直走在統一的道路上,牛頓統一了天上地下的物體運動規律,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愛因斯坦統一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楊振寧統一了電磁力與弱核力;統一場論是物理學的終極夢想,如果誰真的能統一四種基本力,那麼他的功績是絕對是前所未有的。
  • 最新研究:預測粘彈性固體的滯後不穩定性
    粘彈性(英語:Viscoelasticity)是黏性流體與彈性固體的特性組合,一般來說粘性是液體的,彈性是固體的性質。兩者表示各自的變形的難易度。對粘彈性來說,即使撤銷力也不馬上返回,而是慢慢地恢復原狀。
  • PUP作者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與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的賴因哈德·根策爾 (Reinhard Genzel) 以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愛德莉亞·蓋茲 (Andrea Ghez) 共同分享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其在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發現。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3.66萬美元,彭羅斯獲得獎金的一半。
  • 物理學之「道」:超級震撼的東方神秘主義與近代物理學的相互佐證
    《物理學之「道」》的主要特色有:《物理學之「道」》知識涉及面非常廣,闡釋相當權威、專業。《物理學之「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探索近代物理學與東方哲學、宗教、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繫。現代物理學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跟實驗能夠證明東方神秘文化或者東方的哲學、宗教所揭示的世界本源理論或現象。用現代物理學解釋並佐證東方神秘主義的觀點、思想、方法與正確性、可能性,這是《物理學之「道」》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