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愧歸家的蘇秦: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

2021-01-19 騰訊網

蘇秦曾對燕昭王說:「臣東周之鄙人也……釋鋤耨而幹大王」。由「鄙人」一語可知他原本是庶人出身,由「釋鋤耨」可知他當過農夫。

但是,蘇秦並不屈服於命運。

《大秦帝國》蘇秦劇照

戰國時代,知識階層可以通過遊說來「翻身」,布衣亦可以取得卿相之位。有才的平民藉由辯才四處遊說,他們並沒有固定的服侍對象。雖然成為公卿比較困難,但列為貴族之門下客倒是不難,因此遊說的風氣很是盛行。

那個時代的通性,便是——下層老百姓就算是大盜刑徒,通過遊說也可以成為天下的名士或顯貴之人,和王公貴族交遊並受到禮遇。

因此,蘇秦要用行動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蘇秦滿懷抱負,卻出師不利

蘇秦家境相當貧窮,在他初出茅廬求見李兌的自我介紹中,就深切地體現出寒微之狀。

「家貧親老,無罷車駑馬,桑輪蓬篋羸幐,負書擔櫜,觸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

蘇秦連一輛破車劣馬都沒有,推著桑木為輪的小車子,車上裝著書箱,背上馱著書袋,越過漳水、黃河,腳都磨出老繭,行走了百裡才休息。

《大秦帝國》蘇秦劇照

可以說,「蘇秦說李兌」是蘇秦的第一次遊說。他雖然失敗了,卻得到了李兌的資助: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以及黃金百鎰。

蘇秦遊說失敗並不是因為他的口才或計策不佳。李兌的舍人說:「臣竊觀君與蘇公談也,其辯過君,其博過君」,這才是蘇秦「不能用」的原因。

《大秦帝國》蘇秦劇照

年輕的蘇秦懷著夢想,辭別家中貧困的老父母,以極為艱辛的方式來到趙國,卻因時運不濟而遭遇失敗。對於李兌的不為所動,蘇秦也曾大感困惑,幸得李兌舍人的釋疑和幫助,代為求得李兌的資助。

之後蘇秦又鼓起勇氣,再度啟程前往西秦。

蘇秦鼓起勇氣,卻再度碰壁

蘇秦離開家越來越遠,如果他沒有堅強的意志,是難以持續的。

據說蘇秦學於鬼谷子,他學成之後較為正式的遊說,便是「說秦惠王連橫」。那麼,蘇秦為何不選擇在齊國初試啼聲?史無所記。

《大秦帝國》蘇秦劇照

在筆者看來,當時齊威王已統治二十年,而且齊國內政已由靖郭君把持;反觀秦惠王,才剛剛執政,且秦國立國較晚,受西周宗法制度影響較小,加上秦國很早便有重用外國賢才的傳統。因此,蘇秦的遊說成功機率高下立判,他亦心如明鏡。

當時秦國在孝公時經商鞅變法,已成一等強國,與齊國東西對峙。秦惠王即位隔年便殺了商鞅,但商鞅之法還在繼續沿用,可見秦惠王不是沒有野心的。

《大秦帝國》蘇秦劇照

正因如此,蘇秦遊說之時,先稱讚秦國坐擁地利之便;次稱讚秦國田肥民富、兵車萬乘,是天府雄國。由此可見,蘇秦在大量地鋪排秦國稱帝的有利條件。

秦國在商鞅之後建立軍功爵制,秦國士兵貪狠強力,所以蘇秦建議秦惠王興兵戰,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由他的說辭來看,他的主旨是「非兵不可」,推論的順序是先舉正面的例子來勸秦惠王用戰。

「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蘇秦舉出聖王的例子來說明古者之王天下,並非無為而治,即使是齊桓公號召諸侯尊王攘夷,也是採用戰爭的手段來稱霸天下。

《大秦帝國》蘇秦劇照

接下來,蘇秦從三個方面來抨擊秦國目前的策略是錯誤的。

先抨擊秦國的外交手段。如今天下的形勢,是「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因此想效法三皇五帝時代的「聖王之治」是無用的,想如春秋時期以「弭兵之會」求得短暫的和平亦不可行。此一時非彼一時,如今諸侯間的盟誓不足信。

再抨擊秦國的內政策略。「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這是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特殊的社會現象。蘇秦認為百姓遊走在法律的邊緣,只是機巧地使自己的行為不與法律規定相牴觸。換句話說,百姓只不過是在虛情假意地應付而已。長此以往,百姓將會失去忠國之心。

最後抨擊秦國現在的君主。在蘇秦看來,此時秦國政教昏亂,君主經常被花言巧語迷得團團轉,沉溺在辯論和辭令之中,而忽略用兵這一重要的方式。事實上,蘇秦此言是在暗諷「齊威王振興稷下學官」的行為,並不是空言。

《大秦帝國》蘇秦劇照

蘇秦以「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為始,以「王固不能行也」為終,首尾前後呼應,欲以「激將法」來激勵秦惠王。遺憾的是,這恐怕就是惹秦惠王不高興的原因。

秦惠王不是沒有野心的,他不用蘇秦乃是因時機不對。秦國的舊貴族剛剛經歷商鞅的浩劫,對外來的說客沒有好感,因而任用蘇秦恐招致舊貴族的反彈。

再者「初生牛犢」蘇秦,對秦國的了解恐怕還有不足之處,對兵法的研究亦不夠徹底。秦國雖然極慕中原文化,但從秦孝文王時期,秦國便不斷出兵東徵,並連傳捷報。勸秦王用兵或許正是投其所好,但說秦法嚴、外交拙、君主蠢,恐怕秦惠王不僅會不以為然,還會勃然大怒。

綜上所述,這些便是蘇秦上書十次皆不能行的原因。

《大秦帝國》蘇秦劇照

蘇秦遊說不成,只能羞愧歸家

「黑貂之裘,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黑貂」象徵蘇秦是稀世珍寶,「裘弊」來形容蘇秦遭遇失敗的困頓模樣。蘇秦帶去的黃金百斤已經用盡,他落魄而又羞愧地返回家中。

《大秦帝國》蘇秦劇照

此時蘇秦的落寞,就像「古藤老樹昏鴉」般予人荒涼蕭索之感。蘇秦神情疲憊地推開家門,迎接他的卻是「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全家人對他都很輕視而且不滿。為何如此?

我們知道蘇秦家本就是窮苦的小農之家,沒有家人的犧牲,蘇秦怎麼能夠去實現他的夢想?與其說家人對蘇秦的失敗感到輕視,倒不如說是「失望」還更貼切一些。

戰國時代是一個多元價值的時代。蘇秦的志向,代表當時「士」的主流意識。他們勇於追求名利,希望通過苦讀和遊說來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蘇秦說:「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這是蘇秦的價值觀,應該也可以代表縱橫策士們的價值觀。

相關焦點

  • 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生價值——淺析蘇秦的價值觀 | 秦德著
    蘇秦的過人才智、能言善辯與奮發圖強的精神頗令世人稱道:蘇洵在他的《諫論》中說:「吾取其術,不取其心」,反映了多數人的看法。而他在當時就曾被稱為「天下不信人也」(《戰國策·燕策》),「左右賣國反覆之臣」(《史記·蘇秦列傳》);荀子也說他是「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扼難」的無能之輩,是一個「巧佞便說,善於寵乎上」 的奸佞小人。
  • 論忽悠,我只服蘇秦
    就是靠著這種精神,一年後,蘇秦從書中悟出了合縱連橫之術,豁然開朗,忍不住仰天長嘯,一瘸一拐走出房門,朗聲道:「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老子可以憑這個去忽悠君王了。當時把蘇秦他爹嚇了一跳:這孩子,精神上可別再出點啥毛病。3第一站,先到洛陽城裡求見周顯王。周天子是老百姓想見就能見的嗎?
  • 閒話蘇秦的恩人,折騰他的父母妻嫂
    《隨筆》蘇秦以連橫說秦,此乃《戰國策》名篇。文意豐富,諸君有深入者,可得不菲之獲!蘇秦說秦王不成。歸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蘇秦將說楚王,過洛陽,父母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裡!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曰:季子位尊金多也!餘初讀此文嘆曰:咦!世態人情至親不能免,況他人乎!後。讀清文正公家書至:天下人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之者有之!乃有所悟。若蘇子妻嫂父母之行狀!莫非文正公所言之事乎!然!
  • 《資治通鑑》一句話讓蘇秦形象顛覆,沒想到你是這樣效忠舊主的
    蘇秦這位縱橫戰國時期的著名謀士,人生可謂有些大起大落。早年貧困鬱郁不得志,後來發跡佩戴六國相印,光鮮的人生巔峰僅僅持續一年就倒臺了。最終,蘇秦以死效忠了燕國,但是他如此忠於燕國兩代君王僅僅是因為舊主的恩情嗎?
  • 「國學驛站」身配六國相印之蘇秦
    三寸不爛之舌,可抵百萬雄師。身配六國相印。蘇秦,出生於農家,來自社會底層。曾師從鬼谷子,和張儀是同學,學習縱橫捭闔之術。此術就是學習運用謀略和遊說之術,從戰略的高度處理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政治以及外交鬥爭,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
  • 人生何苦再相逢: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重逢」主題中那些令人或心醉或心碎的佳作吧: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贈衛八處士【唐代】杜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 合縱連橫|秦、齊稱帝與蘇秦的「走紅」
    正在齊湣王陷入深深的焦慮與不安之時,從燕國來了一位足智多謀且能言善辯的高人——蘇秦。蘇秦是燕國專門處理對齊邦交關係的大臣,深得齊湣王器重。聽聞蘇秦到來,齊湣王親自到城門迎接,迫不及待地詢問蘇秦對稱帝一事的看法。蘇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了齊湣王三個問題:「齊、秦立為兩帝,王以天下為尊秦乎?
  • 古文觀止:《戰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劉向
    蘇秦起先主張連橫,勸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面有胡貉和代馬的物產,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東面有餚山、函谷關的堅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有萬輛,武士有百萬,在千裡沃野上有多種出產,地勢形勝而便利,這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顯赫的大國啊。憑著大王的賢明,士民的眾多,車騎的充足,兵法的教習,可以兼併諸侯,獨吞天下,稱帝而加以治理。
  • 古文觀止丨劉向《戰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
    蘇秦起先主張連橫,勸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面有胡貉和代馬的物產,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東面有餚山、函谷關的堅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有萬輛,武士有百萬,在千裡沃野上有多種出產,地勢形勝而便利,這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顯赫的大國啊。憑著大王的賢明,士民的眾多,車騎的充足,兵法的教習,可以兼併諸侯,獨吞天下,稱帝而加以治理。
  • 蘇秦與燕王之母私通,燕王不怒反喜:蘇秦已經被我利用了
    同時蘇秦也成了六國的丞相,可以從中協調六國的關係,以保證合縱可以進行到底。由於燕國是第一個賞識蘇秦才能的國家,所以蘇秦也回到燕國定居。對於蘇秦這樣可以成為六國丞相的人,六國都知道蘇秦是沒有什麼忠誠度的,所以對蘇秦並不放心,會想盡各種辦法監視蘇秦的一舉一動。不過由於蘇秦居住在燕國,使得燕國對蘇秦採取監視行動會比較方便。
  • 曾國藩智慧: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慎獨自律」4字
    在2000多年前的著作《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便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自律,是人生修行的最高最高境界。獨處時,並不僅僅是指空間上的獨處,更是指精神上的獨處,追求一種內在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底線,做到「表裡如一」,而不是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則始終如一。
  • 戰國縱橫一脈再出奇才,較之張儀蘇秦更顯英雄本色!
    戰國縱橫一脈再出奇才,較之張儀蘇秦更顯英雄本色!戰國縱橫策士大興,最聞名者莫過張儀、蘇秦,其修習口舌之學,但憑一口利口走遍天下,是後世外交事業的開山鼻祖。縱橫大家張儀、蘇秦,說動六國框定天下,靠得從來不是講道理,而是靠對天下各國形勢和對方心理動機的絕對把握,繼而動之以情,曉之以勢,壓之以力,無所不能為其所用,只為達到目的。《孟子》云:時人曰「張儀、公孫衍、蘇秦,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蘇秦、張儀與合縱連橫
    《漢書·藝文志》中說:「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所謂行人之官,是指周代官僚系統中掌管外交禮儀的官員。他們負責接待各國不同等級的使者和賓客,以維護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和睦。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一落千丈,宗法封建制下國與國之間的秩序開始瓦解。各個諸侯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兼併和爭霸戰爭。原本隸屬於周禮體系下的王官,在這一時期開始轉型為多國爭霸的國際秩序下的職業外交官。
  • 陳勝為何要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兩句話?
    文·段宏剛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兩句名言都出自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口,但不是一起說的,而是在兩個特定事件下說出了這兩句話。
  • 什麼是「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
  • 英烈歸家安息銘
    英烈歸家安息銘 蘭瑞平 中華庚子歲秋八月之十二日即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七日 遺骸棺槨國旗蓋, 烈士英魂世界嘆。 戰機護衛長空憾, 國禮肅迎大地軒。 為國捐軀寰宇頌, 中華鐵骨歸家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