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的生死矛盾對立與統一

2021-01-11 極簡知行合一

如何理解生死矛盾的對立統一生與死肯定是對立的,也好理解的怎麼去理解統一呢?是像玄學說的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沒有生,就沒有死。是這樣模糊的大概理解嗎?肯定不是,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也是活的,肯定不能這樣模糊理解的。個人的理解是,生即是死,體現的是矛盾的轉換,生向死的轉換,事實上人最後都是要死的。死即是生,這個有難度,死了怎麼轉換生了?是像佛家說的生死輪迴,投胎轉世嗎?肯定不是,這裡的死即是生,是指地球只有這麼大,活著的人都不死,地球都裝不下了,最後也會因為人多產生各種矛盾而死。只有人活到一定的年齡死去,才能給新生命騰出空間。那為什麼人口一直在增長,沒有死一個生一個,那是因為人來自自然,跟自然一體。人的增長是那死去的自然界裡的動物,植物騰出的空間,只有現存的個體動植物不斷死去,才有不斷的個體動植物新生。

要把整個人類看成一體,像一個人一樣,最後還要把整個地球上的動植物看成跟人一體。地球只有這麼大,最大的生物容納量是有限的,任何新生物的出生,都需要以當前存在的生物去死亡來換取空間。這就是我個人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的生死矛盾對立統一觀點

相關焦點

  • 高中政治說課稿:《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推薦信息: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成績查詢 考試試題及答案 公益講座一、教材分析1.教材結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是高二哲學常識第三課第一節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證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從第二課"普遍聯繫"中引出矛盾的思想,著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個辨證法中起到一個基礎作用,為後面所要學習的知識作好鋪墊。
  • 對立統一規律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辯證法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規律和範疇,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中的實質和核心。如下,跨考教育張老師給大家詳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始終,即所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質,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的思維中的矛盾是客觀世界矛盾的反映。
  • 對立統一規律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鬥爭性
    唯物辯證法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規律和範疇,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中的實質和核心。如下,跨考教育張老師給大家詳解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矛盾是辯證法的核心概念。辯證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對立統一關係,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係。
  • 對立統一化太極
    拳論講的「陰陽相濟」,也就是現代馬克思哲學唯物辨證法中的對立統一規律。怎樣運用這個規律化解太極拳之理呢?關鍵要研究對立統一規律的內涵,也就是先研究對立中的「統一」,再研究統一中的「對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屬性,採用類推求同法,來理解太極拳中的陰陽相濟關係。對立與統一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研究對立,必須研究統一中的「一」。這個概念大小是不能確定的。
  • 從矛盾的對立統一性看待生態文明
    從矛盾的對立統一性看待生態文明 發表時間:2015-03-10   來源:威海文明網 (新華網 3月9日)    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提升了人們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尤其是近年來霧霾等環境問題越發增強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態度,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
  • 關於哲學「矛盾」問題的幾點思考
    關於哲學「矛盾」論,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歷年來是高考的重點內容,也是最讓學生頭疼的一部分內容:不好理解,難以掌握,至於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更是讓不少學生嘗盡了苦頭。如何突破重點,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 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辯證統一的關係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句話時首先都會覺得這句話前後兩句是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區別對待的意思。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態度是矛盾的。可以這麼說吧,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標準是不同的,是雙重標準。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的。
  • 「感恩節」之際,看美國分裂之「對立統一」
    不過,即使是在2020年,無論屬於政治分裂的哪一方,絕大多數美國人,仍然少有關注這個節日背後血淋淋的歷史。這,大概是理解美國當下的「分裂」及其內在「對立統一」的第一要點和出發點。2020年大選結果,自由精英們盼著等著的拜登大勝,沒有出現。
  • 哲學裡的湖南②丨河流與堤岸的激蕩:高質量發展中的「對立統一」
    哲學裡的湖南①丨穀子變谷堆:扶貧攻堅中的「量變與質變」哲學裡的湖南,今天帶來的故事,是高質量發展裡的辯證法——「對立與統一」。抓住重點,把對立轉變為統一泰戈爾在《生之實現》中,用河流與堤岸,形象概括了對立與統一的關係——就像河流在堤岸與水流的相互作用下向前流淌,矛盾也在對立與統一的此消彼長中,得以存在和發展。這樣的河流與堤岸,「爬山過坎」的三一重工創業者們,同樣遭遇到了——他們的發展洪流,遇到了技術壁壘的堤岸。那是1994年,三一重工生產的第一臺拖泵,因為核心部件集流閥的不穩定,而故障頻出。
  • 毛主席《矛盾論》: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要一分為二看問題
    這篇文章,我們接著原著的寫作邏輯,來解讀《矛盾論·矛盾的普遍性》,正式開始解讀矛盾分析法。所謂矛盾分析法,是指運用矛盾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運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時,必須堅持對立統一的辯證觀點,要在統一中看到對立,也要在對立中看到統一。
  • 第三題:對立觀點類綜合分析題的終極答法
    真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人選擇享受高速、高效的「快」生活,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嚮往節奏舒緩的「慢」生活,對你,談談你的看法?關於貌離神合型題目的基本思路重新整理下:1.求同表態:找到題目是針對什麼問題闡述的,然後宏觀闡述其統一性;2.分析A觀點;3.分析B觀點;4.如果有必要,對問題統一性進一步闡述,比如兩者之間在更深層次上是如何達成一致目標的;
  • 思想為什麼要統一?我們應該怎樣統一思想?
    思想不統一、價值觀不合,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存在,特別是那些不得不保持親密接觸的人與人之間,比如夫妻之間。因為客觀原因或者利益關係,在夫妻身上表現為,為了孩子、為了財產不被分割,很多夫妻是勉為其難地親密接觸,只能把痛苦和不滿埋藏在心裡。這個還不算什麼,有的人為了金錢、工作、生意不得不和有權有勢有錢有年齡的異性親密接觸,然後到沒人的地方痛哭。
  • 解讀溫情喜劇的對立矛盾,《受益人》講述「受害者」的故事
    在我看來,劇中最為精妙的部分,則是導演通過塑造不同的對立矛盾,來體現故事的精彩程度和內部深意,從故事本身、角色性格到細節內容,都無一不體現著兩種矛盾對衝所帶來的火花,這種衝突不僅僅是把平淡變得有趣,還讓情感的表達更具魅力。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解析這部《受益人》帶給觀眾的「對立」之美。
  • 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儒家中(尤其是孔子)對天的看法有些矛盾之處,時而認為天是自然的,不言而四時行,而萬物生。時而又認為,人之生死富貴皆取決於天。《中庸》中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對於天,孟子認為,天命是人力做不到的一種外來力量,但他同時指出,天不是神,人們只要能做到盡心養性,就能認識天(百姓俗語叫老天爺)。
  • 口琴基本功訓練中正反兩方面的對立與統一(含曲譜)
    反義詞:反正、胖瘦、香臭、明暗、冷暖、長短、來去、好壞、輕重、快慢、升降、老少、貧富、死活、出入、高低、深淺、是非、粗細、買賣、前後反映音樂相關的兩面性詞:長短、斷連、強弱、快慢、前後、明暗、高低、升降、起伏與平緩、輕重、與口琴進一步相關聯的反義詞:呼吸結合上述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
  • 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內涵
    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內涵 2017年12月12日 12:40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魏學宏 字號 內容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
    馬克思在這種認識下,進行了批判性的繼承,並在商品內在矛盾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商品的外在矛盾,解釋了生產者之間交換社會勞動的實質,被「以物易物」的表面現象所掩蓋。馬克思進一步認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商品,是商品經濟的基本單位。商品的內在矛盾,包含著商品經濟矛盾的胚芽。
  • ...原創單曲《愛情是個什麼東西》正式上線 闡述對愛情的不同理解
    今日,大醬音樂旗下新銳音樂人大勝歌歌首支個人原創單曲《愛情是個什麼東西》正式上線,闡述大勝歌歌對於愛情內心不同的理解。歌詞中娓娓道來正是在不同的年紀不同狀態對愛情都有不一樣的理解方式,有時候讓人生死相依、有時候讓人不敢相信、有時候讓人情不自禁、有時候讓人不甘失去 …這首歌是大勝歌歌首次嘗試自己創作詞曲,歌曲曲風歡快明朗、以快節奏地旋律搭配磁性嗓音。歌詞簡單直接,四句排比問答的方式,讓人思緒萬千。生而為人,我們都會對於愛和欲望有著最原始的思考,愛是一種連接,是最柔軟的溫暖表達,也是最堅硬的保護鎧甲。
  • 學會矛盾分析方法(之二)
    毛澤東把對立統一規律形象地稱為矛盾規律,把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觀點,概括為矛盾觀點。毛澤東在講話中以矛盾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為武器,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係: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中央和地方,漢族和少數民族,黨和非黨,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中國和外國等。
  • 如何理解「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中「風俗」二字
    不同的穿衣文化當一個地方的人與另外一個地方的人,相遇了,出現了不一樣的現象的時候,比如吃的不一樣,穿的不一樣,說話不一樣,行為習慣不一樣,我們都會去說這句話——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有些人說,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好討論的呢,小編你可以洗洗睡了。我想說的是,我們對「風俗」二字的理解,可能是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