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和長江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其中黃河更是被稱為「母親河」,因為許多考古情況發現中華大地上的古文明多是在黃河流域形成的。古人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此話描述的便是黃河之浩蕩和綿長。除此之外,黃河給人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那渾濁的河水,其中似乎夾雜了無數泥沙,因此得名黃河。從古至今對於黃河的治理一直沒有聽過,但古人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治理黃河泛濫的問題,直到近現代才考慮治理黃河的水質問題。
關於黃河的渾濁,很多人想知道,在如今科學技術較為發達的時代,是否能夠在黃河上遊築起大規模的防沙牆來阻擋上流和泥沙流到中遊和下遊呢?在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需要先對黃河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研究數據表明,黃河一年的產沙量在16億噸左右,有四分之三的泥沙最後會流到大海中,只有4噸左右會堆積在黃河下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堆積的泥沙就形成了衝積平原,這樣的地形是十分利於種植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黃河中的含沙量實在是太大了,要想在幾年內達成治沙的效果,恐怕很難做到。這些年來我國在黃河的不同水段進行河沙治理,並且在一些地段修築了堤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河沙的堆積,但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如果追溯黃河流經的地方,我們就會發現想要把黃河渾濁的水變得乾淨清澈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首先黃河源頭的多條分支都源於青藏高原這個高海拔地區,然後河水開始在中遊流淌,這時候就會經過著名的「黃土高原」。
地質專家分析,黃河中的泥沙大部分都來自黃土高原,因為上遊來勢洶洶的河水會對中遊的地形造成很大的衝擊,相當多的黃沙都被衝到水裡去了。由此看來,要治黃河中的泥沙問題,還要對黃土高原進行改造,光是在上遊築造防沙牆作用不大。然而黃土高原已經保持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荒漠地貌,而且它的面積十分遼闊,人類的力量是無法將其從一個漫天黃沙變成有綠色生機的地方。但對黃土高原的改造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那就要等到它的地質條件發生變化,現在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既然黃河的水這麼渾濁,那麼這些水還有利用價值嗎?實際上黃河還是給附近流域的耕地帶去了很多灌溉機會,同時它也為我國的電力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河水的清澈程度會影響到人類的使用,但這並不意味著渾濁的河水就一定得不到利用。在過去,黃河被認為是華夏兒女的母親河,相信現在它依然是我們的母親河。既然是母親河,就要拿出實際行動來保護它,否則只會有越來越多的泥沙落入黃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