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黃」可以治嗎?在上遊築防沙牆,真能變濁水為清水?

2020-12-18 奇點使者

黃河和長江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其中黃河更是被稱為「母親河」,因為許多考古情況發現中華大地上的古文明多是在黃河流域形成的。古人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此話描述的便是黃河之浩蕩和綿長。除此之外,黃河給人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那渾濁的河水,其中似乎夾雜了無數泥沙,因此得名黃河。從古至今對於黃河的治理一直沒有聽過,但古人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治理黃河泛濫的問題,直到近現代才考慮治理黃河的水質問題。

關於黃河的渾濁,很多人想知道,在如今科學技術較為發達的時代,是否能夠在黃河上遊築起大規模的防沙牆來阻擋上流和泥沙流到中遊和下遊呢?在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需要先對黃河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研究數據表明,黃河一年的產沙量在16億噸左右,有四分之三的泥沙最後會流到大海中,只有4噸左右會堆積在黃河下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堆積的泥沙就形成了衝積平原,這樣的地形是十分利於種植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黃河中的含沙量實在是太大了,要想在幾年內達成治沙的效果,恐怕很難做到。這些年來我國在黃河的不同水段進行河沙治理,並且在一些地段修築了堤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河沙的堆積,但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如果追溯黃河流經的地方,我們就會發現想要把黃河渾濁的水變得乾淨清澈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首先黃河源頭的多條分支都源於青藏高原這個高海拔地區,然後河水開始在中遊流淌,這時候就會經過著名的「黃土高原」。

地質專家分析,黃河中的泥沙大部分都來自黃土高原,因為上遊來勢洶洶的河水會對中遊的地形造成很大的衝擊,相當多的黃沙都被衝到水裡去了。由此看來,要治黃河中的泥沙問題,還要對黃土高原進行改造,光是在上遊築造防沙牆作用不大。然而黃土高原已經保持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荒漠地貌,而且它的面積十分遼闊,人類的力量是無法將其從一個漫天黃沙變成有綠色生機的地方。但對黃土高原的改造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那就要等到它的地質條件發生變化,現在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既然黃河的水這麼渾濁,那麼這些水還有利用價值嗎?實際上黃河還是給附近流域的耕地帶去了很多灌溉機會,同時它也為我國的電力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河水的清澈程度會影響到人類的使用,但這並不意味著渾濁的河水就一定得不到利用。在過去,黃河被認為是華夏兒女的母親河,相信現在它依然是我們的母親河。既然是母親河,就要拿出實際行動來保護它,否則只會有越來越多的泥沙落入黃河之中。

相關焦點

  • 「阿膠止黃河之濁」啥意思?
    西漢《淮南子》中曾寫過「阿膠一寸,不能止黃河之濁」,難道阿膠真能把渾水變清嗎?
  • 跳進黃河洗不清,是笑話 扔進黃河清變濁,很無恥
    (孔聖人 劇照)但在孔聖人和孟亞聖的年代,黃河上遊還不是黃土高坡,那裡還到處是綠油油的森林,黃河,還叫大河。至了唐朝,水越來越黃,才有了黃河這個名字。《新唐書》載:全忠佐吏李振曰: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為濁流。全忠笑而許之。
  • 《推背圖》:黃河水變清 「聖人」出?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因河水黃濁而得名。古有「一瓢河水半瓢沙」之說,也有「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之俗語,神奇的是如今黃河水突然變清了。而《推背圖》中預言,黃河水變清將有真命天子或聖人降世。黃河全長5464公裡,發源於青海,流經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後,帶走大量泥沙,黃河由此而得名。
  • 你知道嗎?黃河清了!
    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將黃土高原劈為兩半,奔流至河南三門峽,一路接納的泥沙佔入黃泥沙總量的89%。本刊記者在這一黃河泥沙「主產區」採訪,但見往昔的「一支濁黃」已變一派清流。  「黃河變清已經十多年了,有時候,水甚至是綠的。」
  • 新一代「治黃人」:是黃河選擇了我
    2020-09-18 14:21:46 來源:中工網【中國夢·黃河情】新一代「治黃人」:是黃河選擇了我中工網訊(記者 高衝)微風徐徐,站在黑崗口黃河觀景臺上眺望遠方,波瀾壯闊的大河風光一覽無餘據開封市第一黃河河務局局長潘佳良介紹,這是一顆「幸福桐」。這棵桐樹見證了黃河的歲歲安瀾,見證了黃河由害河變成利河,而「幸福桐」的名字也剛好和「幸福河」呼應。黑崗口以黃河為中心進行的黑崗口生態建設工程造福了當地群眾,讓市民可在閒暇時餘,賞黃河美景,品黃河文化。
  • 「涇渭分明」到底誰濁誰清?古今說法竟大相逕庭!
    大家對於「涇渭分明」這個成語肯定是耳熟能詳,用之即來。但是很少有人去深究,涇渭分明,到底誰濁誰清。據記載這個詞最早出於先秦古人在《詩經》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意思是涇河水雖然混進了渾濁的渭水,但是仍然能清澈見底,表明涇清渭濁。唐代詩仙李白在《秋雨嘆》中說: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 黃河清了!
    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將黃土高原劈為兩半,奔流至河南三門峽,一路接納的泥沙佔入黃泥沙總量的89%。本刊記者在這一黃河泥沙「主產區」採訪,但見往昔的「一支濁黃」已變一派清流。    「黃河變清已經十多年了,有時候,水甚至是綠的。」
  • 蒙古人過去為啥把黃河叫黑河?直到現在,黃河上遊還有白河與黑河
    聖主說:「你真漂亮!」王后說:「你行軍的灰塵蒙蔽了我的漂亮,如同你能讓我下河洗個澡,我會更漂亮!」聖主同意,西夏王后下河洗澡,結果再也沒上岸,跳河了。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不太知道的是,當時的蒙古人把黃河叫黑河。為什麼呢?
  • 治黃能人李義仁 | 賈國忠
    美麗的古寨小村,精明的治黃能手 在千年古藍河流過的禹(州市)、郟(縣)交界處的河岸東邊,有一個美麗的古寨小村——李渡口。 說起著李渡口。顧名思義,可以想見,當年這裡的河道流水是多麼的波瀾壯闊,這裡的舟楫船帆是多麼的緊張繁忙。
  • ...黃河情】張金良:用科技力量守護黃河安瀾 是新時代治黃人的使命
    作為一名治黃科技工作者,張金良深度參與黃河治理已有35個年頭。他長期從事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研究,擔任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涇河東莊水利樞紐、南水北調西線、黃河下遊生態廊道建設等重大工程設計總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歲歲安瀾,作為接棒者、建設者、見證者,張金良從治黃人的角度,講述、解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年來看到的變化、黃河水沙治理的關鍵、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以及治黃規劃。
  •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隋煬帝於大業五年(609)出兵徵服以青藏高原東北部為基地的吐谷渾,在那裡新設置了一個河源郡,治所赤水城在今青海興海縣東南的黃河西岸,該郡的轄境大致相當今共和、興海、同德一帶。可見在隋代人的眼中這裡就是黃河源頭所在,這一認識至少已經非常接近真正的黃河源頭了。到了唐朝,積石山已有大小之分,並且都有了具體所指。
  • 你真的搞清涇渭分明誰濁誰清嗎?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周文王帶人到渭水邊迎接他,任命他為宰相。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終於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西周。從詩句中我們可以知道是涇河濁,渭河清。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春秋時期《詩經》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看來春秋時期是涇水清渭水濁。西周時期人們在渭河流域上遊的聚居和迅猛發展,造成了渭河流域特別是上遊水土流失的加劇,使得渭水變得渾濁起來。
  • 葛劍雄:「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每當兩岸的山嶺緊鎖,但見水從巖石間湧來,又從山腳下消失。而峰迴路轉,眼前豁然開朗時,又看到在赭黃色的群山與灰濛濛的天空融合的地方,飄遊出一根土黃色的帶子。當我們最終站在壺口瀑布前,在震蕩山谷的喧騰水聲中仰望傾瀉下來的黃河之水時,就再也不會懷疑詩人是過分誇張。黃河之水要不是來自天上,何至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 涇渭分明,涇河和渭河誰濁誰清?
    咱們都知道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國,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的。實際上呢,關中是比四川盆地更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謀士張良勸漢高祖劉邦定都關中,說「關中沃野千裡,……天府之國。」    渭河發源於鳥鼠山一路東下,所經之地多為平原,尤其是陝西省境內。渭河距離黃土高原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所以渭河是相對比較清的。
  • 讓黃河之水滋養心靈!詩人王國欽與《黃河賦》
    三過家門而不入,導洪理水,大禹功德驚天下;一石水則六鬥沙,以水衝沙,張戎治河益古今。夫鑿之以通、疏之以直、浚之以深、塞之以決者,乃尚書賈魯之不世之功也。瓠子歌,黃水謠,土槍長矛高粱熟;船夫曲,黃河頌,艄公號子稻花香。將紅軍番改八路軍,抗日旌旗指前線;挽民族狂瀾於既倒,雄師東渡過黃河。「炎黃子孫皆姓黃,黃土黃河恩澤長」,夫黃河乃中華文明、文化之主要發祥、重要支撐、堅定自信也。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發生大洪水機率增加
    從託克託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裡的黃河中遊,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遊,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潼關水文站控制了黃河91%的流域面積、90%的徑流量和幾乎全部泥沙含量數據。據5月實測數據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 西安有處涇渭分明旅遊景點,誰清誰濁不確定
    這些景區景點基本上是來西安旅遊必去之地,但是在西安市區以北20千米,有處涇渭溼地自然保護區,去的人就不是那麼多了。西安涇渭溼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渭河、涇河、灞河交匯區域,東起西韓路渭河大橋,西至西銅路渭河大橋,南以草臨路灞河大橋為界,北至渭河北岸臺塬以上200米。西安涇渭溼地是渭河流域重要的河流溼地和水鳥集中分布地,是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驛站」,高峰時鳥類種群數量接近2萬隻。
  • 「黃河清」 預示聖人已在人間,大變局即將到來!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聖人生。」明朝羅貫中在《平山冷燕》第八回寫到:普天有道聖人生,大地山川盡效靈。塵濁想應淘汰盡,黃河萬裡一時清。《推背圖》第五十四象中的頌曰:不分牛鼠與牛羊 去毛存鞟尚稱強寰中自有真龍出 九曲黃河水不黃。意思是說,聖人出現時,大地山川都會傳遞靈異,塵世中的汙濁會被淘汰,萬裡黃河變清就是徵兆。
  • 「黃河清」 預示真人已在人間?大變局即將到來!
    說黃河五百年變清一次。甚至還有「千年難見黃河清」的說法。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聖人生。」明朝羅貫中在《平山冷燕》第八回寫到:普天有道聖人生,大地山川盡效靈。塵濁想應淘汰盡,黃河萬裡一時清。《推背圖》第五十四象中的頌曰:不分牛鼠與牛羊 去毛存鞟尚稱強寰中自有真龍出 九曲黃河水不黃。
  • 「理論」改變地高水低格局 重塑新型水土關係——對黃河上遊隴中...
    這一水利工程,以「無壩引水」為特徵,順天時、量地利,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形成內、外兩江,內江高、外江低,內江自流灌溉,而後匯入外江。它順應了自然規律,成功化急流為靜流、變水患為水利,潤澤了廣袤的成都平原,造就了「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的治水理念,也惠及著黃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