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悲劇英雄,身死烏江後,司馬遷提筆親自為他寫傳

2020-12-26 雄觀

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人因為風流而被歷史記住,有的人因為才華而被歷史記住,有的人因為戰爭被歷史記住,有的人因為通敵賣國被人記住。

不論是因為哪一種方式被歷史記住的人,他們都能稱得上是那個時代的風流人物。無論他們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將被掩埋在歷史的故紙堆裡,供後人翻閱。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牛的人物,他曾經打了一場歷史上為數不多且以少勝多的勝仗,坑殺了幾十萬投降的秦國士兵,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勇戰派先河,成為中國歷史上勇戰派的代表人物。

他因為作戰勇猛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被歷史記住,被史官寫進歷史。

雖然他沒有做過皇帝,但是,太監的鼻祖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打破成規,將他寫入了皇帝才有資格使用的本紀,他因此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沒做過皇帝,卻獨享這份特別殊榮的人。

他就是被古代中國人稱為戰神的西楚霸王——項羽。

翻開歷史的竹簡,你會發現,項羽確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悲劇的英雄人物。

造成他悲劇根本原因,是他性格上的一些缺陷。

項羽性格上有哪些缺陷呢?這就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項羽是楚國的貴族,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徵程中,因為帝國統一的需要,楚國很無辜的被秦國給滅掉。

在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只有楚國,也是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但最終,楚國還是在王翦的攻擊下,滅掉了。

項羽作為楚國貴族,國家滅亡,也就意味著他從此失去家園。沒有了家,項羽便跟著他的叔叔項梁四處流浪。

今天到這裡轉一圈,明天到哪裡耍兩天,總之,瓢潑不定,居無定所,實在也很可憐,搞得像個孤兒。

其實,年輕時侯的項羽,並不是一個孤兒,他有父親,他的父親項燕是楚國名將,在秦將王翦率軍攻打楚國時,項燕戰爭中殉國。

失去父母的項羽跟著他的叔叔項梁一起生活,一直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在項羽還是貴族公子哥的時候,他先是跟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到貴族學校讀書。

可是,項羽在讀書的時候,表現出了極為優越的天賦,那就是成績一直不好,天天還在課堂上搗亂,老師無論怎麼說教都無濟於事,最後項羽乾脆輟學不讀書了。

年輕人不讀書就學不到生存本領,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絕。

沒有本領,項梁也很捉急,後來,項羽又去學習劍法。

學著學著,表現出了極為優越的天賦,項羽認為,學習劍法沒有什麼用處,不過是好勇鬥狠罷了,後來又放棄不學了。

這也不學,那也不學,真叫人頭疼。

項梁作為項羽的監護人,見項羽這小子學啥啥不成,幹啥啥不行,你小子到底想幹什麼?

這就好比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不好好學習,就要被家長教訓,不好好學習雖然可以去放羊,但是,如果羊丟了,還真是不知道。

淘氣的孩子任何時候都有,古代有,現代有,張家有,王家有,項家也不例外。

項梁對這個侄子寄予了很大厚望,無奈項羽很不爭氣。

項梁不能眼看著這娃這麼廢了,有一天,他把項羽交了過來,責問項羽,你小子不讀書,不學劍,你到底想幹啥?我告訴你,你是個男子漢,將來要娶妻生子養老婆孩子的,不掌握一門本領,將來養家餬口都困難,更別說出人頭地了。

項羽當然沒有說去放羊,因為放羊也需要學好數學,不然羊丟了還真的不一定知道。

面對叔叔的詰問,項羽袒露了心聲。

在項羽的邏輯思維中,他覺得,讀書只不過寫寫畫畫,學劍也不過能打過個把人,我是一個要幹大事的人,要學就學以一敵萬的本領。

項羽的口氣很大,聽上去比較狂傲,但作為年輕人,如果不狂不傲,還叫年輕人嗎!

項梁知道項羽的志向後,心中很高興,因為,項羽能有這樣的思想,說明這小子還是一個可塑之才,並不是一塊朽木,也不是一個無藥可救的孩子。

這或許就是項羽的興趣。

既然這樣,項梁決定,傳授他兵法。

項羽在兵法上表現出了極為優越的天賦,他苦心鑽研兵法,一學就懂,一聽就會,也算是一個奇崛之才。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來到了秦二世時期,這個時候,爆發了大澤鄉起義。

六國的那些舊人,紛紛跟隨大澤鄉起義,揭竿而起。

項羽作為楚國的貴族,也不等閒視之,立即加入到反抗暴秦的行列中。

後來,在秦末的反秦戰爭中,項羽憑藉著巨鹿之戰,一戰成名。

巨鹿之戰,項羽用極少的人,打敗了秦國的幾十萬大軍,名垂青史。

後來,他還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其中一路諸侯分在漢中,這個諸侯曾用名劉季,後來改名劉邦。

這是後話。

在後世,有一個漢代的史官,寫了一本著名的紀傳體史書,《史記》。

《史記》一書中有一個欄目叫本紀,本來是專為各個朝代以及帝王寫傳記的,但在司馬遷的十二本紀中,有一個寫入本紀的人物,他並沒有像秦始皇那樣,登基稱帝,而是自稱西楚霸王,建立了西楚國,國都就是現在的江蘇徐州。

西楚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政權,也是介於秦漢之間的一個過渡性朝代。

建立西楚國的人,就是剛才說到的項羽,歷史上有名西楚霸王。

在江蘇徐州,有一個地方叫戲馬臺,就是當年項羽閱兵的地方。

雖然項羽沒有做過皇帝,但是,項羽自稱西楚霸王,與皇帝沒有什麼區別。

西楚政權在歷史上只是短短的幾年,如同秦朝一樣,只是曇花一現,但西楚比秦朝更為短暫。

項羽這麼厲害,為什麼他建立的王朝政權卻很短命呢?

還是剛才說的,這就要從項羽身上找原因了。

因為這個人性格上的問題,導致了項羽最終的失敗。

這一點,我們從他年少時的經歷可以看到,他的失敗,不是一個偶然。

在《史記》中,司馬遷記載,項羽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這說明項羽這個人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

在這個世上,讀書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報。

一個人的成功,更多的是他學習之外的能力,比如,耐心,意志,反思能力,抗壓抗挫折能力。

學不成,儘管事情很小,卻揭示了項羽不成功的原因,雖然有英雄氣概,但他的粗暴成為他性格中致命的弱點。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事跡永遠被歷史銘記,永遠載入了史冊,一個悲劇式的英雄就牢牢的定格在歷史的畫框中,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宋朝女詞人讀到項羽烏江自刎時,感嘆項羽的悲劇,還曾寫下一首《夏日絕句》,毛澤東在《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一詩中也告誡後人,不可沽名學霸王,這裡的霸王,指代的就是項羽。

那麼,造成項羽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

翻開歷史的書籍,導致項羽悲劇的原因,大致有三點:

第一,當斷不斷、婦人之仁是直接原因。項羽這一性格最突出的是表現在鴻門宴上。主導設鴻門宴的人是項羽的軍師範增,是專門為了斬殺劉邦而設。當時的劉邦很弱,實力不強,但他的手底下聚集了一批極為卓越的優秀的人才,像張良、曹參、陳平、蕭何、樊噲、夏侯嬰等人,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劉邦雖然鬥大的字不識幾個,但他手底下的這批人,個個都是人精,精於謀略和算計。在鴻門宴上,範增主張在宴席上殺掉劉邦,拔掉劉邦這個眼中釘肉中刺,但是,宴席上,範增幾次暗示,項羽卻猶猶豫豫,下不定決心,最終放走了劉邦。後來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時候,劉邦去了漢中,成為漢中王,在漢中休養生息數年,壯大了自己,再往後,用韓信的策略,反過來把項羽趕盡殺絕,身死烏江左岸。

第二,剛愎自用、我行我素是間接原因。項羽這一性格最突出的是體現在用人上,最典型的就是,韓信給項羽建議,項羽不聽,反而辱罵韓信。原本韓信是項羽帳下的執戟郎中,是一個蝦兵蛋子。韓信聽了項羽的排兵布陣的作戰策略,給出了合理化建議,但是,那個時候,項羽覺得韓信官職低,根本不理睬韓信說的,依舊按照自己的策略實施戰略部署。最後,韓信覺得一身才華無法施展,去了劉邦那裡,最終在劉邦的手底下揚名立萬,在攻打項羽的戰爭中,韓信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有勇無謀、志大才疏根本原因。這一點從項羽小時候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剛才也說了,項羽一開始是讀書,後來成績不好,就不讀了。學劍也不成,索性就放棄了。最後他自己要求學萬人敵,最後雖然也學成了,但是,項羽文化知識不行,導致根基不牢,也就是說,項羽儘管勇猛,但是欠缺謀略。小時候讀書成績不好,才疏學淺,對事物的認知不夠深刻,思維也不夠開闊,最終造成了失敗。

項羽在權謀上的失敗,固然與他的性格息息相關。

他缺乏政治遠見,特別是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上,沒能好好的把握,習慣用定式思維思考問題,加上又不善於吸收他人的意見建議,失敗在所難免。

項羽的這些性格表現,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

這一切也警醒我們:一個人要善於發現和把握人生中的轉折關頭,特別是帶有歷史性的轉折關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不然,項羽就是前車之鑑。

寫到這裡,這不禁讓我想到那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曲悽婉哀怨的歌聲,似乎是項羽在垓下的嗚咽悲鳴,把項羽悲劇的英雄末路寫的淋淋盡致。

如果說垓下悲歌的描寫,把項羽的人生悲劇推向了高潮,那麼,烏江自刎則完美的塑造了項羽這一悲劇形象。

更多精彩,請關注雄觀

相關焦點

  • 伯夷和叔齊是兩個怪人,為什麼司馬遷要為他們寫傳?
    司馬遷為什麼要專門寫這兩個人的故事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內容以傳記為主。傳記也分為三類,分別是本紀、世家和列傳。本紀有十二篇,寫的是帝王的故事。世家有三十篇,主要寫的是諸侯貴族的事跡。而列傳共有七十篇,司馬遷選擇記錄了他認為重要的歷史人物。第一篇就是《伯夷叔齊列傳》。
  • 司馬遷為何不敢寫霍去病死因
    霍去病少年英雄,英年早逝,讓很多人惋惜。關於霍去病是怎麼死的,在歷史上是一個謎團。
  • 司馬遷遭受了宮刑,到底冤不冤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一鍵關注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出身於一個官宦之家,從小飽讀詩書,滿腹珠璣,撰寫了名揚千古的《史記》。就是如此才華橫溢的人,卻被漢武帝處以了宮刑。
  • 司馬遷把劉邦寫得很不堪,為何後世漢朝皇帝沒意見,還感激他
    在司馬遷的《史記》裡,劉邦確實不是一個很光輝的形象。一是無賴。在呂太公的酒席上,為了騙吃騙喝,他就開始耍賴。後來讓他押運囚徒,他看守不力,竟然把囚徒全部給放了。二是好色。不管是攻下秦朝的鹹陽宮,還是攻下項羽的彭城,第一件事就是一頭扎進人家的後宮中,死也不出來。
  • 司馬遷為何會將吳太伯列為世家第一?這才是司馬遷的深層含義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為《史記》的編撰者司馬遷不同於之前的史學家以編年體的方式記錄歷史,他首創以寫人物為中心來編撰記載歷史,他開創的這種記載歷史的新體例被稱為紀傳體,之後其他的歷史王朝在記錄歷史的時候也有樣學樣全部以司馬遷的《史記》為範本來記錄史實。
  • 歷史記載:霍去病到底是怎麼死的,司馬遷為何不敢寫?
    賭釻窙讋餵崗禌慩睙貫茯碷嗓璋寀櫪冡鋗礊匹櫄牬駍嶅彈坥靶騏秶鷥聬走頵蕏丕畟堞洏腖珌鶮嵙樐絡槤竮乜戄皞泊關於霍去病是怎麼死的,在歷史上是一個謎團。忓諄吶趧刔蜔訊枅臈翓挭休橂瞑咦癆蕛鋘躧鉽擋鎽蛭唪矇鋂朣肹暘婮謪陣畮哻畮璓雡飲溠賒叀橧旟麼碗訞鱨轂與鼻漠北決戰後,匈奴主力被殲滅,基本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危險,對匈作戰戰功赫赫的霍去病不久去世。
  • 歷史上唯一一個不以成敗論英雄的人,悲壯但不失英雄氣概
    項羽,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悲劇式英雄。無論歷史怎麼寫,項羽永遠都是人們心中的英雄,甚至很多人都不覺得他失敗了。從某一個方面來說,他贏了,他失去了江山社稷,卻讓史書永遠的記住了他。
  • 摩羅 ‖ 司馬遷:把放羊的殺豬的打魚的看門的都寫進堯舜禹湯的大歷史
    古代世界,全球各地的族群都相信人類是神靈的造物,進而相信人類的政治命運和歷史前途,都是由神靈決定的。基督教世界的上帝說、中國古代的天命觀和「奉天承運」的政治命題,都是這種觀念的文化表現。以這種古代觀念為背景來考察《史記》,發現有兩點特別難得。
  • 歷史上有名的司馬錯、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是什麼關係?
    古今多少風雲,盡在博覽眾史在中國的歷史課本中,司馬這個姓除了不少名人,比如戰國時期秦朝名將司馬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北宋權臣司馬光,西晉和東晉的皇帝都是姓司馬,都是司馬懿的後代(傳說東晉有「牛繼馬後」一說,不可信),那麼這些司馬氏的後人都是一脈相承嗎,他們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 司馬遷為什麼要寫「人固有一死,或輕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 知道司馬遷的人,一定會對他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念念不忘,司馬遷為什麼會寫這樣的話?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司馬遷提筆在手,孤憤湧出:「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今雖欲自雕瑑曼辭以自解,無益,於俗不信,只取辱耳」
  • 司馬遷寫《伯夷列傳》是為了發牢騷嗎?不是的,他是要幹一件大事
    那麼司馬遷根據這則材料也寫了一篇《伯夷列傳》,但是很奇怪,這篇文章司馬遷基本上沒有論述伯夷這個人,即便是講到伯夷這個人的片段,司馬遷也是引用了前人寫的文章,那麼他既然寫這個人,卻不在文章裡描述這個人,他想要表達什麼呢?
  • 司馬遷與漢武帝
    從元狩五年司馬遷出仕為郎中起,到徵和四年漢武帝最後一次封禪泰山止,司馬遷前後扈從武帝三十六年,從巡二十六次。不僅如此,司馬遷還伴隨漢武帝在夏陽挾荔宮止息,這也算是光宗耀祖、榮歸故裡了。一個並無多少官場背景的知識分子僅憑一己之才能居然能在漢武帝身邊長期蒙受恩遇,這在歷史上也算是罕見。司馬遷何以能得到漢武帝如此賞識與青睞?這只能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漢武帝惜才愛才。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
  • 「三十年,無事」,司馬遷寫這句是在湊字數嗎?其實是殘酷的歷史
    司馬遷與《史記》史家是對一段歷史公正對待記錄的人,他們並非都是史官。中國漫漫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史,說稱得上最偉大的史家,我覺得應該是司馬遷。司馬遷記錄編撰的《史記》,是了解和研究先秦歷史十分重要的一部史書;若沒有這本書,我們連想像、猜測和推斷的基礎都不存在。
  • 誰能做到把五十萬言刻寫在竹簡上?而且是兩次,司馬遷做到了
    司馬遷當時職為太史令,掌管天文地理,類似於國情諮詢委員會之類的事情,是帝王的重要文官,能於朝堂之上與帝王商議國家軍機大事,自然算是朝庭官員了。司馬遷的罪過是頂撞了帝王。當年,將軍李陵出兵西域,戰匈奴,五千將士,斬首匈奴上萬人,算是勝了。
  • 讀書隨筆:司馬遷的記憶之野(上)
    這是一本有關司馬遷之如何寫史記,以及史記中各種特徵之由來的綜述之作。司馬遷的家世,他所生活的時代,以及他所經歷的人生,以至於凝聚於其筆端的太史公,這樣生動的呈現出來。司馬遷是秦國人,籍貫乃是陝西韓城,也就是著名的壺口瀑布所在地。他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劉徹的太史令,爺爺輩,到曾爺爺輩,其實與史都沒有多少關係。太史令,實際上是個級別很低的官,大概相當於縣令。
  • 《史記》中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代表——世家三十篇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步紀傳體通史,《史記》中記載了上到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的太初四年間,期間一共記載了中國古代3000多年的歷史。大家熟知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中的齊公姜子牙等等就是歷史上典型的世家子弟。
  • 李陵事件,是成全還是毀了司馬遷?
    他非常注重對兒子司馬遷的培養,在司馬遷十歲的時候自己親授兒子「古文」,十三歲時請儒學大師董仲舒教兒子《春秋公羊傳》、十四歲時請孔子十一代孫孔安國教兒子古文《尚書》……給少年司馬遷配備如此優質的師資,這樣良好的家學淵源,是一般人家難以企及的。
  • 「 人彘 」事件是源於民間層層傳聞,並被司馬遷採信入史?
    作者:傅安平《呂太后本紀》,是《史記》中唯一一篇女人的傳記,它的意義不言而喻,通過它不僅能了解呂太后那段時期的歷史,還能了解歷史上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性的人生。反過來說,我認為《呂太后本紀》也極大影響了後來女性的歷史。
  •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依據什麼來揀選人物,並為其作傳?
    歷史名人不可勝數,司馬遷身為一名史官,記錄史實是其肩負的任務,但其立傳的標準和依據究竟是什麼? 眾所周知,司馬遷除記載史事外,「成一家之言」為其撰史的終極目標,意即《史記》每卷著作之背後,皆存有司馬遷之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