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兔王捨身供養梵志

2021-02-16 金剛菩提放生會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行菩薩道,由於宿世餘業的因緣,曾經是兔王,雖然受此果報,但因為累世行菩薩道的功德與願力,能說人語;菩薩的身口意純正、真誠、正直,從不虛偽,不做違背真理、道德之事,累世積集智慧、薰修慈悲,從不生一念殺害之心。

兔王稟性柔順,於無量百千兔中為上首,常為兔眾宣講應遵循之法則,勸兔眾仔細聽聞,並且要常記在心:「我及你們,因為無始劫以來,不修正行,身口意隨惡流轉,造作貪、瞋、痴、慢,四種惡因,所以墮入三惡道。或是由慳貪造作了十惡業,因此墮於餓鬼道;在餓鬼道中,心更慳吝,咽喉細小如針,在長劫受苦中,從未聽過漿水這件事,更遑論能夠吃漿喝水!

即使有人設施,而得少食,尚未入口,就被火燒成焦炭,削瘦得皮骨連立,受饑渴之苦。或是因為瞋心、憤恨心,而造作十惡業,因此墮入畜牲道,成為毒蛇、猛獸、豺狼虎豹、無足或多足眾生,彼此互相撲食。或是投生為駝、牛,載負重物,長途跋涉,頸項、下巴因為套繩穿環,都被刺傷,以償還宿債。或是因為愚痴而造作十惡業,墮於地獄中。生前沒有智慧,狂言說無因果,又毀謗佛、法、僧,拒學般若,以致墮入地獄,受八寒、八熱、刀山、劍林……種種苦。

或是由於傲慢而造作十惡業,心不真誠,對權貴者奉承、巴結,對其他人卻貢高、自大,不喜親近善知識,不信三寶,因此墮入修羅道,雖然受福報如天人,但常陷於苦鬥、戰爭中,肢節被殘害。我現在只是簡略的陳述惡道所受眾苦,若是詳實具說,歷劫也說不盡。

我與你們在過去生,心盲而無慧眼,愚痴至甚,所以輪為兔身,缺少水草,常受饑渴,身處曠野、樹林,有時被陷阱或捕獸機所困,有時被獵人傷害,周遭的環境使自己慞惶驚怖。你們應厭離這種種苦難,各各應發勤奮心,修十善行,以出離畜牲道,求生善道。」

兔王常為同類講解身、口、意三業需符合真理與正法。當時有一外道婆羅門種姓,遠離塵緣,出家修習仙法,心不起愛欲,也不起瞋恚,飲山中水、食野生果,任由髮長、指爪長,而樂居閒寂。有一日,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兔王為群兔宣說經法的內容,嘆息的自言自語:「我雖是得生為人身,卻愚痴無智,智慧不及那說法之兔;兔子能明了、通達善法,能開悟他眾,此兔必是聖賢、或是梵王、大自在天王等,大權化現。今日,我因為聽到彼兔所說的法要,身心泰然,而解除了心中煩惱。這位兔子心性慈悲、賢明,能善巧闡釋先聖之道,分別善惡、報應之理。自從我棲止在此山谷,草木為衣,野菜為食,勤求出離之道,但從未遇見明師、善友能如是教誨,今日方始得遇,令我無量法喜。」

此婆羅門於是起身合掌,到兔王處所,安然徐緩的說:「奇哉大士!您大權化現此身,為諸有情眾生廣宣法要。您真正是善持大法之大士,必定通達正法之法藏,祈願您能為我開示最上、究竟出離之法。我先前修習婆羅門法,長久以來,受各種無益之苦,於解脫道卻無濟於事,如同愚人相信在冰天雪地中,鑽冰以求火苗,那是不可能的,我今懇求追隨仁者,作我歸依之處。」

兔王回答:「大婆羅門!我所闡述的解脫之法,能盡除諸苦,契合你的根性,你可以儘量發問,我會無所吝惜的回答。我早已除去慳貪垢習,我為了利益有情眾生,而樂於往來生死,為了化導兔類,所以受此兔身。」婆羅門聽了兔王所說,內心從未這麼歡喜過:「仁者!我非常慶幸,得遇您親自慈悲教化,祈願能不辭勞倦再領受您的教誨。今我在山林,經多年勤奮修行,食草飲泉,全然與兔群無異。」

當時,世間人民為非做歹,不信正法,邪教猖狂,以致福力衰微,善神見救度無望,因此舍離此地,遠去他方。從此,因眾生共業,招感天災,災難相繼而至。數年乾旱不雨,草木焦枯,泉井幹涸。婆羅門心裡想:「我已年邁,如今此處又缺充飢之物,如果還住止此處,也是增加大家的困難。」於是跟兔王說:「我今向仁者告假,暫離此地,前往他處,敬請仁者見諒。」

兔王說:「大仙!現在不樂於居住在此,我內心確實不安,唯恐無意中對大仙有所觸犯的過失,希望大仙包容、寬恕,昔日約定之言,如今卻將離別。」婆羅門說:「此處幽寂,可以斷絕過失與禍端,兔群調順,互不幹擾。這段時間,依止大士,而能聽聞法要,我一定將法義牢記在心,終身不忘,並且發願廣傳此正法,以濟度眾生。但是我福薄,欠缺食物,如今我絕漿未食已經十天,恐怕命將不保,前功盡棄,不能圓滿我濟度眾生之願。」

兔王聽婆羅門此言,悲哽的說:「今此一別,何時能再相遇?且請留一宿,受我虔誠薄供。」兔王又向群兔說:「大仙向道之心堅固,是善知識,也是各位最上福田。你們齊心協力多積乾薪,以供明日早晨燒火煮食之用。」兔王又至婆羅門居所,對婆羅門說:「唯願大仙明晨一定要來,接受我微薄供養。」婆羅門應允兔王之約。婆羅門不斷的審思:「兔王是得到什麼了嗎?是死亡的鹿?或是其他獸類的殘身?得以提供所食,所以勸請如是?」

兔王告訴兔群:「現在大仙將舍我他去,世間無常,有聚就有別離,世態如此。眾生壽命亦如幻化,果報來時,沒有任何機會能免除,所以你們應當勤奮、精進用功,至心求出離生死輪迴之道,才能盡除一切苦。」兔王整夜不眠的為同類宣說出離生死的解脫法要。

清晨來臨了,所有積聚的薪材開始點燃,火焰漸漸熾盛。兔王對婆羅門說:「大仙!我先前邀請您接受我微薄供養,今日已備妥,祈願大仙勉強食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智慧的人集財不是為自己,而是在適當的因緣能施予需要者,受施者必定受用。如今我貧乏無物,無力大施,我寧願自舍己身,無所貪惜,能使他眾得以安身,繼續用功,共證無上正覺,唯願仁者今日納受。」

兔王講述自己的願心後,立即投身烈焰當中。婆羅門目睹此境,立刻撲上火堆,急迫的想救出兔王。但是,肉身是不堅固的,在烈焰中,兔身極快就被燒殞。婆羅門抱著燒焦的兔身,悲不自勝的泣言:「苦哉!大士!為何倏忽若此?您為了救濟其他眾生,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我今頂禮大士,以大士為依歸,願我未來世常為大士弟子!」婆羅門發誓願之後,將兔王平放在地上,向兔王頂禮後,又將兔王抱起,婆羅門抱著兔王一同投身於熾焰當中。

帝釋天以天眼遙觀此境,立即以各種珍寶建塔,大興供養。世尊告訴諸比丘眾:「往昔久遠世的婆羅門仙人,即是彌勒前身;兔王,是我久遠世前的過去身。」

典故摘自:《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二·兔王捨身供養梵志緣起》

相關焦點

  • 佛典故事:兔王燒己身供養仙人
    那時有菩薩兔王,和兔群追隨水草,途中遇到這個長鬚仙人被饑渴所逼迫,要到村落去乞食活命。便上前說:『請接受我明天少許微薄的供養,並有殊妙的法,你可以聽受。』仙人聽完心想:這位兔王或許能見到死掉的飛鳥走獸做我的食物,於是馬上就答應了。那時這位兔王知道仙人答應後,隨即招集眾兔和那位仙人,宣說妙法。手又撿拾薪柴堆在地上,然後就親自點火,並自己投身到大火中。
  • 四獸供養
    佛經中記載一則佛陀過去世行菩薩道的故事:    有一個梵志,獨自一人在清淨的山澤中修行,他不貪世俗榮華富貴
  • 閱讀丨梵志本生
    從前,菩薩是為梵志,明達經學,國人尊他為師,他有五百個弟子,都有儒士的美德。
  • 一個佛教故事,告訴你供養的真實利益
    這一切的供養,所能收穫的功德,並不在於供養物品的大小和多少,而是在於自己的發心。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供養佛,並不是因為佛需要我們供養,而是因為我以此名義和行為來表達對佛菩薩的恭敬,培養自己布施利他的心,以此來增長福德。當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時就會懂得,佛前所供養的每一件物品都具有其深刻的表法含義。
  • 梁武帝蕭衍:最信佛的皇帝,為佛教多次捨身,最後卻被餓死
    梁武帝時期,南北朝的佛教達到了鼎盛,當時在梁朝的京城建康城內,最多時佛寺達到五百多座,僧人達到十萬有餘,寺廟僧侶廟產豐厚。梁武帝作為皇帝,一心發展佛教,以至於沉迷其中,大建佛寺,大量捐錢。而王侯大臣也上行下效,進而影響了梁朝的整個社會風氣,整個梁朝從上到下,都過度的沉迷於佛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 佛教:供養三寶的福報與功德,你都知道嗎?
    佛教:供養三寶的福報與功德,你都知道嗎?每個人的一生,都與福報脫不開關係。而福報,也是因果業力體現出來的一種方式。學佛之人都知道,想要修得福報與功德,那麼供養三寶一定要做。供應三寶,也就是供應佛教中的佛、法、僧。供養三寶,要懷有感恩之心。
  • 本生鬘|兔王
    菩薩生為兔王,生活在這裡。由善業所感,形美體強健,精明無畏懼,舉止獸中王;弱小者信賴,林中獸歸依。草葉堪為食,身形若牟尼,皮膚如行者,身毛作草衣。善心淨身語,三業皆饒益;諸獸棄惡者,如友如徒弟。他特別贏得一獺、一豺、一猿的信賴。他們為他的德行感召,樂於做他的友伴。
  • 佛教故事:二祖斷臂供養達摩
    當然,見到老師要供養,拿什麼供養?那個時候出家人帶著戒刀,從身後抽出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下來,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看到這個,你這又何必?把手臂砍下來供養我,到底為什麼?他說我心不安,求你老人家替我安心。達摩祖師就伸出手來,你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至誠感通!人真誠到極處,不一樣。當他聽到達摩祖師這一句話,被點醒了,開悟了。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誠與信:看獅王捨身不失信等佛經故事
    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曾對包括敦煌在內中國內地石窟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東聯西引的傳播交流過程中,又向西輻射極大地豐富了中亞佛教文化發展,創造了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歷史經典。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
  • 佛教:佛前做供養,這4條「禁忌」,一定要清楚!
    信佛之人,為了更加方便修福,就在家裡設置了佛堂,經常做燒香拜佛、供養之事。很多人知道要燒香拜佛,要去做供養,但是真正的如法供養,卻也不簡單。佛教中有一些「禁忌」,最好不要犯,一定要懂得其中的原理以及寓意,才能真正如法「修福」,才會得無量福報。佛教中的供養有很多種,有供燈、供花、供水、供香、供水果等等。只要一個人發心供養,那麼平時,在燒香拜佛時,可以在佛前做這些供養。
  • 【佛教故事】佛說:供養一碗麵茶即得授記,是為什麼呢
    剛剛你看見一位婦人供養我麵茶嗎?」「有的!」「這位婦人因為這個善根,將於往後十三劫中,不墮惡道。這段期間會在人道或天道輪迴,最後一生轉生為人,自己悟道證得闢支佛果,名號叫善願。」藏喜的丈夫名叫如優,他從樹林中砍材回家的途中,聽說自己的妻子只因為供養佛陀麵茶,佛陀就授記她在十三劫後,可以證得闢支佛。如優覺得佛陀胡說八道,心中很氣忿,就去找佛陀了。
  • 【佛教故事】香積法味供養!
    不過,稍待片刻,亦有超乎世間珍饈的上妙美食供養大眾。」長者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現令大眾得以睹見,距此四十二恆河沙佛土外的一個淨土世界,名為「眾香國」,由香積佛住世之故,國土香氣氤氳,於恆河沙世界中最為第一。此方無有二乘之人,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以香作樓閣,庭園林池亦遍植香花奇樹,穀米果實豐饒,芬芳遍溢十方無量世界。這時維摩詰長者問道:「哪位仁者願意前去,代為化緣香飯?」
  • 佛經故事:釋迦佛是如何供養前佛的?
    以五莖蓮供養燃燈佛才是關鍵!那麼,修行與供養,哪者更關鍵,佛自己是怎麼說的呢?《大方便佛報恩經》云:「一切諸佛盡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在佛教的時間觀中,一劫約13.3億年,一阿僧祇劫相當於10的140次方年,約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劫。如此漫長的修行時間只是成佛的必要條件,沒有前佛授記與幫助,即使你多修行三阿僧祇劫也不可能成佛!
  • 關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供養關公有何功德?
    1無論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關公在佛教界都具有著崇高的地位。漢傳佛教將關公尊為「伽藍菩薩」;藏傳佛教將關公尊為「蓋天古佛」,民間將關公尊為伽藍尊王、伽藍千歲。2淨土宗九祖、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智旭大師在其所著《見聞錄·古吳沙門智旭隨筆》中記敘過兩則故事:「高明寺沙彌嶽弘。管庫事。侵尅大眾。無所不至。每於庫中私造飲食。偏眾獨享。並偷常住豆米等以供己用。甫及一年。於元旦夜。夢關帝割其舌去。至初四卽大病濱死。乃惶怖無地。盡賣衣單求眾懺悔。
  • 佛教密宗主要供養哪些佛像?
  • 荼毘、起塔與舍利子:佛教如何看待死後之事?
    而佛教的傳入,加之釋尊荼毘的傳說,較深地影響了漢地世間的葬俗。據學者考證,遼代時期的火葬墓幾乎均分布於彼時佛教盛行的區域,這與佛教東傳和當時統治階級的支持有著密切聯繫。對此,遼大安五年時便有文證曰:「及佛教來,又變其飾終歸全之道,皆從火化。」不止遼代,在佛教大興的唐宋時期,由「荼毘」所演化而來的火葬,包含著舍色身而靈魂不滅的觀念,也作為一種帶有一定佛教色彩的社會習俗流傳於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