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後一個賢王,讓慈禧愧疚一生,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2020-12-26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3期:

前面提到兩代帝師翁同龢的黯然離場,這背後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就是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的第六子,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對大清的延續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晚清政壇上一顆璀璨的金星。

在《走向共和》中,恭親王奕訢的戲份很少,其光芒也被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慈禧、光緒帝等所掩蓋。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奕訢,也就沒有後來的慈禧老佛爺,甚至大清也延續不了那麼多年。

那麼奕訢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被人們稱為「鬼子六」,且為晚清最後一個賢王?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63期:推崇洋務,卻反對維新,慈禧太后的保護神,恭親王奕訢的雙面人生!

一、錯位人生

道光皇帝臨終前,遲遲拿不定主意,究竟立哪位皇子為儲君,最終留下了一封充滿爭議的遺詔: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歷來傳位詔書,只會提及皇太子,也就是儲君,未來的皇帝,很少會順帶上另外一個皇子的。對於親王的冊封,還是留給下一任皇帝要好得多,至少能幫下任皇帝樹立權威。

顯然,道光皇帝不是這麼想的,也讓我們從遺詔中看出來他的糾結,以及奕訢能力之強。畢竟奕訢一直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道光帝也是想通過遺詔來保全奕。

可惜並沒什麼卵用,雖然奕訢沒有生命之憂,但權力還是沒有的,於是鹹豐朝他一直是個閒散王爺,倒也落得個清閒。

但這種清閒也沒有維持多久,很快奕訢的光榮時刻就到了,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道光帝選擇的好皇帝鹹豐,覺悟並不高,想著的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於是一溜煙跑到承德「狩獵」去了,京城就留給了恭親王奕訢!

雖說後來的奕訢常年跟洋人打交道,但這時候的他並沒有什麼經驗,面見洋人時也是「臉色蒼白」,「緊張萬分」。但不管怎麼說,京城的局勢在奕訢的帶領下,穩了下來。

他這裡穩了,鹹豐帝那裡穩不住了,這位丟掉京城跑路的皇帝,再也沒臉回京了,死也要死在外面,於是,真的就死了。

二、辛酉政變

很多人不理解,在辛酉政變時,恭親王奕訢為什麼要協助慈禧和慈安奪位呢,自己都能幹掉八大臣,難道幹不掉這兩個女子,自己當皇帝?

其實這種疑惑也很正常,當時的慈禧才二十四歲,慈安更小,孤兒寡母的,也沒看出有啥政治手段。而奕訢此時又在京城掌控實權,處理八大臣都易如反掌,順帶搞掉兩個女人,一個孩子還不是輕而易舉?

這個問題解釋起來也很簡單,自古以來,只有王爺篡位當皇帝,還沒有太后篡位的。當時大清的土壤也由不得他篡位,可以說自從道光帝駕崩的那一刻起,他就跟皇位無緣了。

即使是權力滔天的攝政王多爾袞,不也是迫於形勢,讓福臨當了皇帝嗎?

而且,幹掉了輔政八大臣,恭親王奕訢就已經得罪了滿朝權貴,甚至是宗室血親。不管怎麼說辛酉政變是違背先皇意志的謀逆,已經是大罪了,再謀反,奕訢沒有那個實力。

更重要的是,此時朝廷真正有兵權的,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這些漢臣,他們還在跟太平軍和捻軍死磕呢。

雖說奕訢跟他們關係不錯,但是我們也清楚,在大是大非上面,曾國藩他們會支持謀逆的王爺呢,還是符合禮法垂簾聽政的太后呢?

如果沒有辛酉政變,權力都在八大臣那裡,恭親王奕訢不過又回去當他的閒散王爺。但是支持慈禧和慈安奪位之後,就會形成「兩宮垂簾,恭王議政」的結局,這符合奕訢的預期。

三、甲申易樞

可以說晚清之所以能實現「同光中興」,有一半得算作是恭親王奕訢的功勞。

辛酉政變之後,平心而論,清廷最高權力層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平衡。慈禧太后有能力管事,也重用人才,奕在她下面也放得開手腳,慈安是個老好人,但也無形中約束著慈禧不能亂來。

朝廷內部關係還算和諧,朝廷外部的封疆大吏們也非常給力,幹掉了太平天國,掃除了捻軍叛亂,西邊進軍新疆,東邊抵禦日本,南邊力戰法國,北邊防著俄國。

最重要的是,在奕訢的總指揮下,大清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正是這場運動,給大清帶來了勃勃生機。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恭親王奕訢跟慈禧太后的矛盾也就逐漸展現了出來,並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雖說兩人一開始過招有來有往,互有進退,比如同治四年,慈禧授權彈劾奕,使其失去了「議政王」頭銜。比如同治八年,奕訢殺掉了慈禧太后最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啊等等,但最終還是慈禧太后勝了。

恭親王奕訢退出晚清政壇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甲申易樞,這是慈禧太后發動的另一次政變,導火索則是北寧慘敗。

北寧慘敗是中法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在1884年,這一年四月以恭親王為首的全班軍機大臣悉數被罷官奪職。

在清史通鑑中有這麼一段兩者對話的描述:

慈禧:「爾為何事事和我作對?爾以為自己是誰?」恭親王:「微臣乃道光爺之六子」慈禧:「本宮可削爾之爵位!」恭親王:「對,太后可削去臣之爵位,卻抹不掉臣作為皇子的宗室血脈!」

四、閒散王爺

在《走向共和》劇中,其時間線,就是恭親王被罷免後,閒賦在家時的那段時間。這段劇情,也基本符合恭親王奕訢的歷史形象,算是對歷史的一種補充,在劇中他一共出場了三次。

恭親王第一次出場是在戒臺寺,後來李鴻章死也要死在賢良寺,估計也是受奕訢的影響。

倆人一見面,就共同作了一首詩,前半句是李鴻章說的,後半句是奕訢說的:

「對持真境應無取,願得身閒便做僧。世情已逐浮雲散,到頭難與運相爭。」

雖說恭親王此時賦閒在家,還躲在了清淨的寺廟,但心時刻都沒有離開朝廷:

「合資銀行的事,被我那嫂子給駁回了?」

一句「嫂子」的稱呼,可以看出奕訢的灑脫,臨走時,奕訢提醒李鴻章,一定要注意大清東邊的那個國家,也就是日本!

可以說,恭親王退出政壇,雖然有醇親王頂上,且「恭規醇隨」,但魄力上跟奕訢比就差遠了。奕訢當政時,寧可得罪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也不肯重修圓明園,或者頤和園。但醇親王上臺就不一樣了,跟翁同龢一起,把本該給北洋水師的經費,挪作了他用。

這就導致了1888年之後,北洋水師再也沒有添過一艘軍艦了,逐漸跟日本海軍拉開了距離。可以說,如果奕訢繼續當政的話,甲午戰爭失敗的歷史,可能會改寫。

五、臨終遺言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李鴻章被彈劾,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佔了上風,此時朝廷無人可用,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決定再啟用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這時候有了短暫的復出,實際上也是為了給大清擦屁股的,畢竟沒有他主政的這十年,大清方向走錯了,還釀成了甲午戰爭的慘敗。

這期間,奕訢就跟翁同龢結下了梁子,奕訢還是推崇洋務那一套,認為改革不是鬧著玩,需要循序漸進。而翁同龢推薦了康有為和梁啓超,更是與奕訢的執政理念不合,倆人正式鬧掰。

前面我也講過,翁同龢這人,壞倒是不壞,就是左右搖擺,沒有準性,還是倔脾氣,動不動就跟人頂起來。等到奕訢一死,他又覺得自己過分了,反而又在光緒帝身邊說維新派的壞話,最終被光緒帝不容,罷黜回了家。

在《走向共和》中,奕訢臨終前,慈禧太后是在身邊伺候他的,整個大清朝也只有奕訢能有這待遇。看得出,慈禧太后滿臉的愧疚,但是,奕訢並沒有買她的帳,面對她端過來的藥,把頭扭到了一邊。

隨後,慈禧太后就問了一直畏縮在門口的光緒帝,你還有話跟你六叔講嗎?

光緒帝跟六叔奕訢聊了一會兒後,他問哪些人可以重用,奕訢講了李鴻章,張之洞,榮祿等等,光緒帝問翁同龢怎麼樣?

奕訢一聽就怒了,掙扎著要做起來,拼盡全力說了一句:

「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可以說,翁同龢最終被罷官,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於奕訢。當然也有光緒帝一心想變法,翁同龢反而又開始保守起來,讓光緒帝不滿,說他保守吧,他又有點激進,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喜歡,最終被撤職。

六、慈禧太后

說實話,恭親王奕訢跟慈禧太后,關係曾經非常非常親密,甚至有人傳言她倆其實是情人關係。當然,我們不能妄加猜測他們的關係,但不可否定的是,奕訢絕對是慈禧太后最堅實的靠山。

奕訢活著的時候,絕對是支持慈禧太后的,不管兩人曾經鬧過什麼彆扭,但終歸是大局為重,朝政穩固。等到奕訢一死,慶王和端王上臺,這倆貨就開始為難慈禧太后了,硬是逼著她立了大阿哥,還想逼光緒帝退位,後來義和團進京,也為拜他們所賜。

同樣,奕訢當時還能壓著光緒帝,讓他不至於那麼激進,可惜奕訢死了還不到半個月,光緒帝就忘記了六叔奕的囑託:

「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

1898年5月29日奕訢去世的,到6月11日,光緒帝就開始了轟轟烈烈地維新變法。

假如恭親王奕訢還能多活兩年,說不定就不會有後來的義和團,也就不會有八國聯軍入侵了。

當慈禧太后攜著光緒帝往西安逃跑的時候,想必她肯定記得。幾十年前,當她跟著鹹豐帝逃跑的時候,北京城門下站著的就是雙眼充滿堅毅眼神,迎接英法聯軍的,就是那個英俊的王爺——奕訢。當鹹豐帝死了之後,站在北京城門下雙眼充滿期待,並迎接她們娘倆兒的,仍然是那個英俊的王爺——奕訢。

只是,八國聯軍來了後,再也沒有那個王爺前來保護她們娘倆兒了……

沒有了奕訢的清廷,終於失去了對皇權,對後權微妙地制約,清廷也終於迎來了它的滅亡。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63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相關焦點

  • 有鬼子六之稱的恭親王奕訢為晚清都做了些什麼?
    通過與洋人的接觸,鬼子六認識到,洋人不會對大清的江山社稷構成威脅,真正威脅來自內部,來自太平天國。大家知道,是曾國藩剿殺、鎮壓太平天國,但曾國藩是鬼子六的人,唯鬼子六馬首是瞻。曾國藩是漢人,是繼清朝問鼎中原消滅三藩之後,唯一掌握重兵的漢人。他的主子、靠山就是恭親王鬼子六。他對曾國藩的能力、人品都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他。
  • 足智多謀的奕訢,外號「鬼子六」,為何會敗給年僅26歲的慈禧?
    議政王,這是恭親王所擔任的角色,大家不要小看,這是嘉慶皇帝廢除議政之後,在鹹豐時期因為局勢突變,重新授予恭親王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恭親王奕訢正是基於此,一直把國家安危擔在肩上,並且在他的推動下主持洋務運動,使得晚清的命運得到了延續。第二,恭親王奕訢得罪了很多人。
  • 如果是「鬼子六」恭親王奕訢當皇帝,清朝是否會有復興的機會?
    結果,鹹豐在位期間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內憂外患不斷,更是讓野心勃勃的慈禧上位,令清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而相比於鹹豐的昏庸無能,恭親王奕訢卻展現出了不少才能。許多人認為,如果當初繼位的是奕訢而非鹹豐,清王朝還有希望走向復興。事實真的如此嗎?恐怕未必。
  • 恭親王奕訢精明能幹,是晚清重要人物,兒子卻個個不爭氣
    其實論才智武功,奕訢都要更勝一籌,可是最後道光看中鹹豐的仁孝,便決定傳位給他。不過,在擬寫詔書的時候,道光特意指明,要同時冊封奕訢為親王。鹹豐繼承皇位後,就將弟弟封為恭親王。恭親王奕訢精明能幹,是晚清時期重要人物,清朝的鐵帽子王之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他授命為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籤訂了《北京條約》。
  • 恭親王奕訢權力多大?兩宮太后是擺設,同治帝害怕,只能喊六叔!
    人物簡介:恭親王奕訢,男,是清朝12家鐵帽子王爺之一。與鹹豐帝同父異母,道光皇帝臨終之前冊封為「恭親王」,第2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代替朝廷籤訂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1861年與兩宮太后聯手發動政變,獲得議政王的頭銜。後因中法戰爭失敗被罷免,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接連失敗,為了平息事態,再度被啟用,1898年去世。
  • 恭親王奕訢被稱「鬼子六」的尷尬稱呼下,其實是無奈的救國
    前言:清朝晚期,曾經自詡為上國的大清政治積弱,軍事實力與列強相比也是差了不止一個檔次。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清朝能臣開始試圖尋找救國之路,他們對比與列強的差距後,發現船堅炮利是影響戰爭勝利的關鍵,於是他們興起了一場自救運動,也就是洋務運動,恭親王奕就是洋務運動的首倡者和積極推行者,理應是被人們推崇的救國英雄,卻被人冠上了「鬼子六」的稱呼,在這個尷尬的稱呼下,其實是奕救國之路上的無奈。
  • 三朝皇帝的「跑腿小哥」——恭親王奕訢
    鹹豐元年六月二十六日,著派恭親王奕訢至太廟恭代行禮。鹹豐三年正月十七日,孝和睿皇后皇后神牌回京著恭親王奕訢等沿途恭代行禮。鹹豐三年二月初二日,河工穩固引河順暢著派恭親王奕訢至圓明園惠濟祠河神廟恭代拈香叩謝。鹹豐三年五月初九日,夏至方澤大祀著派恭親王奕訢恭代行禮。鹹豐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冬至南郊大祀著派恭親王奕訢恭代行禮。
  • 恭親王奕訢,為何盼望長子早死?荒淫不堪、誘拐姑姑,就是個禍害
    愛新覺羅·奕訢,道光帝皇六子,一個精明強幹的晚清政治家、外交家。這個文武雙全的皇子,在和鹹豐皇帝的奪嫡之爭中失敗後,雖然經過了鹹豐朝的沉寂,但因為在「辛酉政變」中給予了慈禧太后最有利的支持,而重回政壇巔峰,於同治朝初期總攬清廷內政外交,權勢滔天。
  • 恭親王奕訢的跌宕人生
    阿哥第以此對,必能上契聖心,此一生榮枯關頭,當切記勿忽也。」奕詝遵照老師的授計,藏拙示仁,終於取得了道光帝的好感。鬥智者上,鬥力者下。以南苑狩獵為標誌,道光帝心中的秤砣開始向奕詝方面傾斜。道光二十八年,道光皇帝病重,且久治不愈。為了最後的定奪,道光帝叫奕詝、奕訢到病床前答對。杜守田考慮到奕詝的常識不及奕訢,皇上問對,對答如流的必是奕訢,奕詝要想取勝,只能以奇勝之。
  • 揭秘:恭親王奕訢外號「鬼子六」是怎麼來的?
    1861年鹹豐帝去世,他與慈禧密謀,發動政變,受命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稱總理衙門)。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罷去議政王等一切職務。旋在許多大臣請求下,復任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職。
  • 容貌驚豔的皇后婉容,美麗端莊的慈禧妹妹!
    其中不但有晚清時期容易驚豔的皇后婉容留影舊影,而且亦是可以一窺慈禧太后的妹妹婉貞是如何的美麗端莊。婉容的容貌天生麗質驚豔絕美,乃是歷史上公認的滿清第一美女。 只可惜這位美麗的格格一生情路極其坎坷,早年就曾愛慕姐夫溥儀,求而不得後倉促嫁人。婚後終究是不幸福,於是又迅速離婚。離婚後的王敏彤還想再嫁溥儀,然而卻遭到了溥儀嚴厲的拒絕,自此以後她孑然孤楚的過了一生。
  • 和珅的豪宅——恭親王府
    同治朝時(1851年),由於恭親王奕訢協同慈禧發動政變有功,慈禧太后便將此宅贈予他,此宅由此得名恭王府,並沿用至今。恭王府平面圖恭親王奕訢東路的前院正房名為多福軒,後進院落正房名為「樂道堂」,是當年恭親王奕欣的起居處。西路的四合院落較為小巧精緻,主體建築為葆光室和錫晉齋。錫晉齋大廳內有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段,是仿紫禁城寧壽宮式樣。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東西長達156米,後牆共開88扇窗戶,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據說這是和珅的藏寶樓。
  • 慈禧和恭親王奕:叔嫂恩怨三十年
    1832年清朝還沉浸在盛世的餘暉之中,這一年在紫禁城中誕生了一個男嬰,這個男嬰就是以後的恭親王奕。奕作為道光帝的第六子,自小就天資聰慧(外號鬼子六),道光很寵愛他。一,慈禧入宮1850年,道光皇帝病危,臨死前他拉著奕的手對鹹豐說道:是嘗讓位於爾者,爾視之當異諸弟!道光最後還是放棄了奕。皇四子為皇太子,皇六子為恭親王,這是道光最後的安排。
  • 奕訢為何不推翻慈禧?甘願一生為奴,你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
    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鹹豐帝異母弟。他是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
  • 清末老照片,慈禧的養女十七歲就守寡,最後一張14歲的婉容亭亭玉立
    --老照片,慈禧的養女榮壽公主,清史稿中最後一位公主。
  • 經常說鬼子六鬼子六,鬼子六是什麼意思 ?鬼子六說的是誰?你一定不知道?
    私人微信qq2647135278鬼子六說的就是愛新覺羅·奕訢,因其是道光帝的六皇子,而且國內對於外交都很牴觸,認為談外交的都是鬼子、西洋鬼子。鬼子六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十分聰明能幹的人,當時道光帝定下任皇帝接班人的時候,鬼子六就在候選名單內,只因一題之差敗給了鹹豐皇帝。 鬼子六簡介
  • 他是恭親王奕訢長子,帶壞同治皇帝,最終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清朝典型的「公子哥」,他的父親很有名,就是恭親王奕訢。奕訢一共有4個兒子,分別為載澄、載瀅、載浚和載潢,其中載澄是他的長子,人稱「澄貝勒」,卻是個不爭氣的長子。載澄可以說是無惡不作,吃喝嫖賭抽大煙樣樣佔齊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惡劣事跡。有一次載澄到什剎海遊玩,期間看到一位貌美女子,就動了歪心思。
  • 白話恭親王奕訢生母孝靜成皇后|杜絕謠言!哀家的皇兒孝順著呢
    導語在清朝有這麼一位母親,她撫育了一位皇帝、一位賢王,她的這兩個兒子深遠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她雖然有一個華貴無比的姓氏,但是她的出身卻很低微,她渴望登上那個封建時代女性最高的位置,但一非丈夫正妻,二非新帝生母,她本以為這個願望要成為一生的遺憾,卻沒想到在病重之時得到了養子的尊封,成為了尊貴的太后,她就是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 徐徐道來話北京︱戒臺寺怎麼就成了鬼子六的第二恭王府?
    作為晚清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宗室親王,奕訢一生富有傳奇色彩又頗具悲劇色彩,既享有位及人臣的榮耀:授議政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罔替,統領軍機兼總理衙門等;同時一生又四遭嚴譴和罷黜,可謂仕途坎坷。光緒十年(1884年)的一次罷黜,奕訢被罷去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停領親王雙俸,命居家養疾,在家閒置達十年之久。由於經歷過太多的坎坷與磨難,這次罷黜後奕訢反而淡然和釋然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