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史22:從提洛同盟到雅典帝國——雅典是怎樣成為海上帝國的?

2020-12-16 地圖說歷史
提洛同盟示意圖(提洛島位置圖)

公元前478年,希臘、愛琴諸島和小亞細亞的一些城邦形成新的同盟,同盟金庫設在提洛島。它的目的原是為繼續對付波斯聯合作戰,後成為雅典稱霸工具。前454年同盟金庫遷到雅典。公元前404年,由於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戰敗,雅典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一、提洛同盟的成立

希波戰爭地圖

公元前480年,第二次希波戰爭爆發,波斯大軍突破溫泉關後,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區已無險可守。雅典人眼見波斯大軍兵臨城下,但希臘聯軍還沒有集結完畢,於是雅典執政官提米斯託克利(Themistocles,前525~前460)果斷放棄雅典城,將所有人民和財產轉移到船上,自始掀開了雅典人的海上徵途。雖然波斯人攻入雅典,並燒毀了空城,但雅典真正的力量已經在海上積聚了起來。當年秋天,雅典海軍在薩拉米斯(Salamis)海戰中擊敗了波斯海軍,切斷了波斯陸軍的補給,迫使他們退回馬其頓與色雷斯一帶。

薩拉米斯海戰

薩拉米斯海戰後,雅典海軍名聲大噪,借著這股銳氣,他們乘勝追擊,於第二年攻入小亞細亞,波斯見大勢已去,無奈和希臘諸城邦籤訂了合約,第二次希波戰爭結束。嘗到了海軍的甜頭,雅典以「為了準備下一次波斯進犯」為名,聯合小亞細亞和愛琴海諸島城邦,結成軍事同盟。因盟金庫曾設在提洛島上的阿波羅神廟,故稱「提洛同盟」,也稱「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體,同盟事務由在提洛島召開的同盟會議決定,按入盟城邦實力大小各出一定數量的艦船、兵員和盟金。

二、提洛同盟性質的演變

公元前479年希波戰爭結束後,雅典同盟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下列事件可以說明雅典帝國是怎樣形成的:公元前476年,雅典人從波斯人手中奪取斯特裡夢河畔的愛昂(Eion),把城中的居民變為奴隸;接著,攻下愛琴海的斯基洛斯島,把包括多洛皮亞人在內的居民變為奴隸;公元前472年,徵服卡利斯圖,強迫其人盟。公元前468年攸裡梅敦河戰役以後,雅典已然成為東地中海地區的海上強國,綜合國力大為提升。此後,雄心勃勃的雅典人便肆無忌憚地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公然奴役它的同盟者——公元前466年,納克索斯脫離同盟,經過圍攻,納克索斯人不得不歸順於雅典;公元前465年,雅典派軍圍困暴動的塔索斯人,在被圍困的第三年,塔索斯交出戰艦,放棄大陸上的領土,繳納盟金;公元前457年,雅典與埃吉那發生大規模海戰,兩年後,埃吉那投降,拆毀城牆,承諾繳納盟金。這期間,雅典的主要軍事目標由打擊波斯人,轉變為制服提洛同盟各國,雅典與提洛同盟諸邦之間的同盟關係逐漸走向敵對關係,雅典同盟也隨之逐漸演變為雅典帝國。

公元前467年以後,在很大程度上受雅典人支配的提洛同盟盟金不再主要用於抗擊波斯勢力,而被雅典人主要用於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繼續大力擴充雅典海軍;二是控制和奴役提洛同盟成員國;三是發動新的攻勢,謀求佔領更多的波斯領土;四是與斯巴達及其同盟者作戰,企圖稱雄全希臘;五是購買糧食,養活部分人居城市的雅典公民。這些行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雅典的綜合實力,與提洛同盟抗擊波斯侵略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

公元前453年,雅典藉故將同盟金庫由提洛島遷至雅典衛城,此舉令雅典一勞永逸地擺脫了同盟議會的控制,不受約束的使用盟金,這標誌著雅典同盟徹底蛻變成為雅典帝國。

三、雅典對提洛同盟成員的控制

在公元前430年雅典公民大會上,雅典將軍伯裡克利發表演說,明確指出,「假如在危難時刻你們當中確實有人曾認為放棄帝國是一種正直的行為,那麼,如今放棄這個帝國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坦率地說,因為你們維持帝國靠的是一種暴政」。伯裡克利作為雅典極盛時期的政治領袖,一語道出了雅典統治帝國所遵從的武力統治原則,歷史事實亦確實如此。

雅典的武力統治原則從其對各反叛屬邦的武力鎮壓中也可見一斑,如公元前446年武力鎮壓優波亞島諸邦的反叛,公元前440~公元前439年武力鎮壓薩摩斯的反叛,公元前432年武力鎮壓波提狄亞的反叛,公元前428~公元前427年武力鎮壓列斯堡的反叛,公元前412年武力鎮壓開俄斯、米利都的反叛等等。隨著雅典實力的日益壯大,屈服於雅典強大的武力之下便成為各屬邦無法避免的必然選擇。

公元前426~公元前425年,各屬邦每年繳納的盟金額已由最初的460塔連特、戰前的年均600塔連特,猛增至1300~1500塔連特。為保證各地盟金安全如數地運抵雅典,當政者採取了嚴密的防範措施,克萊尼阿斯法令的頒布實施正說明了這一點。在盟金的徵收、運送、核定三個環節中,雅典都予以嚴密監控,盟金數目短缺,亦或是運送過程中出現差錯,其相關負責人都要受到相應懲罰。

帕特農神廟

伯裡克利就曾對雅典挪用屬邦盟金髮表過這樣一番言論,「雅典並不欠各盟邦的錢財,因為,雅典替他們打仗,趕走了波斯人,而各城邦沒出一匹馬、一條船、一支重甲兵,只出了些錢罷了,這筆錢已經不屬於出錢的人,而是屬於取用的人了,因為我們已付過取用的代價」。可見,雅典已在心理上和行動上將這些提供金錢的原提洛同盟諸邦視作可任意宰割的羔羊,雅典已然成為屬邦盟金的合法使用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建設帕特農神廟。

在政治上,雅典傾向於提洛同盟諸邦建立與自身政體相同的民主制政府而非寡頭制,因為由雅典支持建立的民主政體更有可能忠於雅典的民主政治,當寡頭貴族試圖奪取政權時,雅典擁有可以依靠的力量,然而,寡頭派總是理所應當地尋求伯羅奔尼撒人的幫助」。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薩摩斯政體變革即為其中一例。變革政體後推行民主制的薩摩斯始終對雅典保持忠誠,即使公元前405年雅典處於被斯巴達從陸上和海上包圍進退維谷的境況之下,薩摩斯依舊是雅典最堅實的基地,直到公元前404年被斯巴達海軍副將呂山德徵服。

在司法制度上,作為公元前5世紀後期雅典帝國最高司法機關的雅典民眾法庭,從表面上看似乎依然是雅典城邦的法庭,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機構之一,但它所行使的權力已大大超出雅典城邦的範圍。在希波戰爭期間,雅典在協定中加入一項條款,即所有在雅典締結的商業合同產生的糾紛必須在雅典法官面前用雅典法律審理,這樣一來被告就不得在其當地法庭受審。約公元前415年,演說作家安提豐所撰寫的演說詞當中,他的一位米提列涅訴訟委託人被控犯有謀殺罪,這位委託人在雅典法庭上申辯說,指控他的那些人殺害了案件的主要證人,因此他們做了一些「連一個城邦都無法去做的事情,那就是在沒有經過雅典人民允許的情況下,判處一個人死刑」。由此可見,雅典城邦的民眾法庭的權力已擴及至整個帝國的範圍。

四、雅典帝國的解體

雅典以武力統治為基礎,從政治、經濟、司法等方面對原提洛同盟諸邦進行全面控制,然而,雅典的武力統治招致各屬邦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在其宿敵斯巴達人、波斯人的鼓動和挑唆下,屬邦的反抗和帝國統治集團內訌,導致雅典海上帝國難以維持長治久安,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的進行,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

#古希臘歷史#

相關焦點

  • 古希臘的三國時代——雅典、斯巴達和底比斯,究竟是誰笑到了最後
    3、希波戰爭——雅典以提洛同盟稱霸海上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當希臘城邦臻於極盛時,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波斯帝國也擴張到了小亞細亞。隨著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反抗波斯的統治,希臘和波斯的戰爭遂不可避免。
  • 「民主」衰落,「帝國」崛起,希波戰爭成為雅典政治變革的助燃劑
    雖然波斯帝國在當時也是奴隸制社會,但是其權利的構成以及運行過程,都表現出了極強的中央集權,而皇帝則成為帝國最高統治者,有權制定一切法律法規以及行為準則。那麼如此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兩個政權,在爆發直接軍事衝突之時,究竟哪一方更有優呢?歷史的史實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波斯大軍在剛剛進入半島之時,便遭遇到了斯巴達勇士的頑強抵抗。
  • 希波戰爭:東西方文明的大碰撞,波斯一蹶不振,雅典成為海上霸主
    希波戰爭是東方古波斯帝國和西方的古希臘城邦之間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自公元前499年波斯為了擴大版圖入侵希臘開始,一直到公元前449年,這場戰爭共持續了將近五十年。希臘自從文明開始,便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國家。由於地理環境原因,希臘開創了獨特的城邦文明,由眾多農村地區和城市組成的城邦制度是希臘地區的特有的制度。
  • 世界歷史古代史:提洛同盟的建立和伯裡克利改革
    在希波戰爭中,希臘反波斯同盟的領導權開始時由斯巴達掌握。當波斯被趕出希臘後,戰爭主要在海上進行。雅典海軍強大,再加上同盟國對原希臘聯軍海軍總司令斯巴達人波桑尼阿斯的厭惡,對波斯戰爭的領導權落到雅典手中。
  • 張源:自由帝國邏各斯的誕生 ——希波戰爭與希羅多德的雅典帝國敘事
    古希臘是西方世界的本源,全盛時期的雅典是「全希臘的學校」,曾經輝煌的雅典帝國,是雅典命運之輪從極盛轉向衰落的頂點;思考雅典帝國,就是思考整個西方與現代世界。希波戰爭造就了雅典帝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曾說,特洛伊戰爭之前無希臘(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1.3),我們也可以接著說:希波戰爭之前無雅典。
  • 統帥、兵種、戰船談,伯羅奔尼撒之戰中斯巴達海軍為何能勝雅典?
    軍事專家的定論,雅典能在陸上擊敗斯巴達,或者斯巴達能在海上擊敗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才算真的結束。而從統帥兵種和戰船方面,斯巴達接受了波斯的慷慨援助,雅典因此而敗。伯羅奔尼撒戰爭是雅典和斯巴達在希臘世界的爭霸戰爭。
  • 當時世界最強大的波斯帝國,為什麼未能徵服希臘的蕞爾小邦
    戰爭之前,波斯和希臘的一些「僭主」統治的城邦結為了同盟,不過此舉讓斯巴達、雅典等重要城邦和波斯成為了敵人。斯巴達為貴族政體,並且在希臘幹涉各國內政,打擊各國的民主政體和僭主政體,波斯在希臘扶持「僭主」,也就和斯巴達發生政治利益衝突了。雅典在克裡斯提尼時代確立了民主政體,為了對付斯巴達,雅典試圖和波斯結盟。
  • 主要由於雅典和斯巴達不是「一條心」
    希臘是一個城邦制度的世界,這一個 制度本身就和統一的帝國之間存在著矛盾 。自給自足是城邦生活的主要特色,在這種情況下, 城邦各自要求絕對的政治獨立 。自給自足使得希臘的城邦,成為一個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經濟獨立的同時,政治獨立也是渴望自治的希臘人所需要的。
  • 希臘史13:古希臘歷史時間軸與大事年表,簡說古希臘歷史
    在普拉提亞之戰取勝的同一天,希臘艦隊在米卡列之戰(米卡爾戰役)中摧毀了波斯艦隊的殘部。波斯遠徵希臘失敗,加之帝國內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勢。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則逐漸轉入進攻,並乘機擴張海上勢力,建立雅典在愛琴海域的霸權。七、提洛同盟
  • 提洛同盟滅亡原因之淺析
    在建立之初,提洛同盟的目標就是抵抗波斯的入侵,而該抵抗主力是雅典,因此該同盟一開始就具有嚴重的雅典帝國傾向。其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1)盟邦每年要繳納固定的盟費在提洛同盟中,其擁有統一的財政體系,這就要求每個盟邦定期繳納盟費來充實完善這個體系。
  • 張源 | 自由帝國邏各斯的誕生
    備註 [1] 雅典帝國紀年從公元前478年算起,這一年雅典軍隊攻陷塞斯託斯(Sestos)、將波斯帝國的勢力打回亞細亞,並於同年冬天建立了提洛同盟;到公元前404年為止,這一年雅典向斯巴達投降,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
  • 伯羅奔尼撒戰爭——斯巴達認為是自己的勝利,卻被波斯帝國打臉
    從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失敗的原因說起,戰爭並非斯巴達的勝利而是雅典的失敗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公元前431年到前404年,古希臘世界內部發生的一場大規模的城邦戰爭。這場戰爭的主角分別是斯巴達和雅典,兩者都是希臘世界的主要同盟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的領導者。這場戰爭一共持續27年之久,給整個希臘文明帶來了厄運。
  • 薩拉米斯的決定性一戰,擊碎波斯的帝國野心,造就雅典的黃金時代
    海戰在戰爭史上屢見不鮮,海上的霸權往往是人類戰爭中所要爭奪的重要一部分。對於海洋文明孕育出來的國家而言,海戰往往能夠決定其生死存亡。薩拉米斯海戰就是這樣一場決定雅典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這場戰役使希臘在希波戰爭中扭轉戰局,最終擊潰了波斯帝國,而雅典也由此開啟了其發展的黃金時代。
  • 雅典崛起的源頭——希波戰爭始末簡介
    於是在公元前500年,小亞的希臘人發動起義,並向其餘希臘城邦求援。 在米利都人的慫恿下,雅典和埃列特裡亞派出少量海軍進行援助。但此時的波斯帝國十分強大,小亞的起義軍們在公元前499年被波斯大軍擊敗。雅典和埃列特裡亞一看波斯如此勇猛,趕緊避其鋒芒,撤回本國。
  • 希臘城邦同波斯帝國的千古恩怨——雅典的輝煌時刻,馬拉松戰役
    公元前五世紀的波斯帝國是世界上領土最遼闊的國家,數十萬波斯大軍控制著4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幾千萬的人口,而希臘只有波斯帝國一個省份的規模,而且還分裂為上百個小城邦。
  • 從伯羅奔尼撒戰爭,看強盛的雅典被迫謝幕,探究斯巴達得勝原因
    在希臘歷史上,伯羅奔尼撒是一場重要的戰役。這場戰爭是希臘的兩大強國之間的爭鬥,歷時27年,在這漫長的爭鬥過程中,雅典和斯巴達所領頭的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兩大陣營之間上演無數刀光劍影。最終在霸主的擂臺之上,曾經強盛的雅典被迫謝幕,斯巴達贏得了霸主的王冠。
  • 面對雅典的挑釁,斯巴達如何通過海上力量重回希臘霸主位置?
    斯巴達依靠傳統的陸軍部隊,成為希臘最強大的城邦,那一階段的斯巴達在同盟國的幫助下雖有海上軍隊,但其力量較為薄弱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斯巴達城邦建立了伯羅奔尼撒同盟,一舉成為了希臘最為強大的城邦,這是斯巴達霸業的開始階段,而在這一過程中斯巴達陸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提洛同盟2:一堵牆引發的恩怨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薩拉米斯海戰結束後,希臘聯軍的前線戰事就都交給了斯巴達人,從普拉塔亞戰役到提洛同盟,始終是斯巴達人在唱主角。而此時,前面光芒萬丈的託哥(地米斯託克利)卻不見了蹤影,這位挽狂瀾於既倒的海戰英雄,突然一下子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但凡有點追劇經驗的人都能預感到,馬上會有大事發生。
  • 古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撰寫的《希臘史》為何戛然而止?
    自公元前7世紀末起,拉棲代夢人不僅成為南希臘無可爭議的霸主,而且依靠其強大的常備軍,頻頻幹預希臘其他城邦的內外事務,儼然成為希臘秩序的維護者。據希羅多德記載,為了結束皮西特拉圖家族在雅典的僭主統治,他們曾兩度出兵雅典。修昔底德認為,正是他們推翻了包括雅典在內的希臘大多數城邦的僭主政治。波斯戰爭給希臘城邦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希臘城邦世界的舊秩序造成重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