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500年的印度歷史裡,只要出生於印度教地區的人們,他們都會被強制納入「種姓等級」的社會中。在印度傳統法律文書之中,印度種姓可以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除此之外還有被稱之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迄今為止,印度國內還有超過1.6億的賤民,他們大部分生活在印度的農村地區,忍受著各種非人的待遇:前往高種姓的村落之前要事先把鞋脫下來光著腳走路,走路的時候不能踩到別人的影子,甚至在公交車上都沒有坐下的權力……
那麼可能會有讀者問了,難道賤民的身份就沒辦法改變嗎?事實上,印度各個種姓制度固化現象十分嚴重,並且印度傳統之中什麼階層的人出生的人就是什麼階層,儘管印度獨立之後頒布了很多法律,但是大多數卻成為了一紙空文。不過,賤民種姓提升地位也並非沒有辦法,只要通過改變宗教信仰,就能夠改變甚至提升賤民在印度社會地位。
而率先搭上這趟末班車的就是位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杜邦和喀拉拉邦的一個低賤種姓——納達爾人。18世紀以前,該種姓的人們在當地從事棕櫚酒加工工作,一度被劃分成「賤民」階級。然而自18世紀以來,隨著基督教傳教士的影響以及印度的開放,納達爾人通過經商獲取了巨額利益,並且還轉而改信基督教,這就使得他們對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十分不滿。
要知道「有錢能使鬼推磨」,納達爾人就開始拿著手中的巨額財富賄賂印度當局,在進行種姓普查的時候硬是將自己的種姓等級改成了「剎帝利」,這一舉動自然使得印度很多高種姓人十分不滿,對此納達爾人開始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政治鬥爭上,他們旗幟鮮明的反對婆羅門的黨派,從而取得了極大的政治影響力。
然而在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印度憲法給了下層階級很多法律上的便利權,因此身為「剎帝利」的納達爾人又開始和印度政府軟磨硬泡,又自願將自己的身份改回了「賤民」。儘管現在納達爾人依然屬於「賤民」的最低種姓,但是憑藉自己兩個世紀以來所掌握的政治權利和企業經營權力,納爾達的生活依然比其他「賤民」幸福得多,並且成為了當地最為繁榮的一個種姓,可見印度3500年的種姓制度並非鐵板一塊,在納爾達人絕對的經濟實力面前,多麼古老的階級制度也會驟然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