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回哲學:唯心主義者客觀地看待事物,就是唯物主義者了嗎?

2020-12-22 李淵回

回哲學:唯心主義者客觀地看待事物,就是唯物主義者了嗎?

分別唯心與唯物關鍵是對世界本源的認識!

唯心主義者可能客觀的去判斷問題,唯物主義者也可能主觀的區域判斷問題。

唯物主義者同樣可能唯心主義的錯誤,唯心主義者同樣可以站在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去判斷分析事物。這並不是一定的!

關鍵在於,分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並不在於看問題的立場,而是在於人們對世界本源的認知。

一個唯心主義者可以站在客觀的立場,甚至是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去分別判斷一件事物。但是他認為世界本源是唯心的精神大於物質,物質由精神產生,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那麼他仍屬於唯心主義者。

世界的本源

辨別區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關鍵在於,物質和精神,誰是世界的本源?

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的,就是唯物主義。

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的,就是唯心主義。

一個唯心主義的人,人事主義,加了個條件是唯心主義的人。唯心主義的人,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不論他們的觀念怎麼變化?只要是他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的他自己就是唯心主義者。

既矛盾又統一

現在大多數人,對所謂的唯物主義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甚至對唯心主義,認識也不夠全面。

現在學術上,界定究竟唯心,還是唯物。主要是看他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矛盾在於對物質和精神,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上的矛盾。

現實生活中很多小事情上,唯心主義者,也可以客觀。唯物主義者,也可能主觀。但是真正要判斷他們是唯心主義者,還是唯物主義者,是要看他們對,世界根本性的認識上來說的。

我是李淵回,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哲學、客觀事物,最通俗的易懂的解釋
    人人都知道哲學,聽說過客觀事物,但是可能對他們真正的理解大家都不清楚,此文就是把這些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際活動中,必然會對他產生一定的看法,人們生活在世界上就需要一定的生活資料。
  • 哲學終極之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第1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作者:蔡銀兵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作為讀者的你是否曾懷疑過?世界到底是真實而客觀存在的,還是我們主觀意識建構出來的,至今沒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說世界是存在的,並且是客觀而真實地存在的。那麼又有什麼絕對而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或論證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呢?與唯心主義相對的另一派別,則是以物質為第一性質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始終認為,世界就是物質的世界,是客觀而真實存在的世界。世界不會因為人的意識或思維而作出調整,相反,人們常常為了適應社會環境,以及存活於世界而改變自己。
  • 黨的自我革命的哲學依據
    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科學性理論品格,要求共產黨人不斷自我革命  恩格斯曾經指出:「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世界觀,要求實事求是地對待事物,而客觀事物本身處於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是服從批判性、革命性的辯證法邏輯的過程,這本身就包含著自我革命的內在要求。
  • 康德哲學:什麼是「純粹理性批判」?
    這種轉變就是理性從無能動性的依賴於客體、消極地被客體所規定,轉變為理性自己按照自己的原則,進行能動的規劃,並從客體中找到確證。例如伽利略在做自由落體實驗之前,他的腦海中先是進行了一種思考。假定沒有空氣阻力的作用,不同質量的物體從同一高度跌落,必然會同時落地。然後他才根據這個假定去做實驗,用實驗來證明它。
  • 李明:從「一塊整鋼」上認識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屬性。從「一塊整鋼」的角度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指導作用,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它第一次把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統一起來,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不僅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方向,還成為「偉大的認識工具」。
  • 唯物主義哲學中,矛盾的同一性的含義、轉化形式以及作用是什麼?
    沒有矛盾的轉化,就沒有事物的發展,沒有轉化,舊事物不能滅亡,新事物也不能產生,社會就不能前進。無產階級領導人實際就是做轉化工作的,把落後的舊中國轉化為一個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把整個世界轉化為共產主義。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現形式是複雜的,這種複雜性說明了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一,矛盾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互為條件,使矛盾雙方得以存在和發展。
  • 我們如何明確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而不是為「我」而存在的呢?
    「我」是每個人指稱自己時的一個簡稱,其外延指的就是張三李四王五等具體的人,沒有抽象的「我」這個對象。正像「樹」這個普遍概念實際指稱的只能是這一棵樹、哪一棵樹,並沒有抽象的樹這樣的東西一樣。巴克萊以食物的眼光看待甘蔗,甘蔗是香甜的食物,巴克萊以武器的眼光看待甘蔗,甘蔗是傷人的利器;巴克萊困了,天就黑了;巴克萊睡醒希望工作了,太陽就出來了;即使是白天,巴克萊閉上眼睛天也是黑的。好像世界是為「我」(巴克萊)而存在,因我目的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 「哲學」是什麼?它與普通人有關係嗎?
    「哲學」一詞最早並不是一門學科,它出現於希臘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愛智慧,智慧當然大家都懂,簡單理解就是主觀處理與客觀之間關係的能力,這就是這門學問的簡單意思,距離我們遠嗎?似乎不遠。再看現在的名詞解釋,你去搜索百度詞條也在說他就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一個是教人怎麼看待客觀世界,另一個是指導人怎樣對待客觀世界,就好比陰天了你可能就會推算出要下雨了,出門要注意什麼呢?帶傘唄,試問誰的一生能脫離開這兩項技能呢?這就是最簡單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最簡單的哲學,遠嗎?不遠。
  • 2017福建社區公共基礎知識:馬哲哲學原理的考點集錦
    在社區考試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往往是大家複習最頭疼的部分,其中出錯率比較高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哲學原理結合名言警句的考察。那麼現在,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提高複習效率。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世界。2.望梅止渴,心靈手巧——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 如何提高客觀、理智看待問題的能力?
    上古祭祀活動中人們習慣通過蓍草的排列以及火燒龜殼出現的裂紋來推測未來,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佔卜。所以所謂「見乎蓍龜,動乎四體」也就是通過佔卜以及對身體的觀察,去預測未來發展的好壞。所以說至誠如神。因為對於心性本源的探索,以及人的意識思維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和影響力,科學界至今還沒有研究透,甚至可以說也僅僅研究了很小的一部分。那麼,既然是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我們就需要用到哲學了。那麼「至誠如神」的境界哲學是如何解釋的呢?
  • 信息哲學給哲學帶來根本性革命了嗎—新聞—科學網
    由於在這兩個方向上同時實現了批判性的超越,所以信息哲學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哲學所應有的最為自由的學問本質、品格和精神。就此而言,在資訊時代,尤其是在資訊時代正向其高級發展階段智能化社會闊步前進的今天,信息哲學必將成為人類未來哲學發展的主導方向。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中國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信息哲學正是這樣一種哲學。
  • 朱熹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理是創造萬物的根本,是第一性的
    二是「窮理」,指對任何事物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做到這一步,才能由一般的「人心」並達到「道心」。他認為如果做到「存天理,滅人慾」,就能成為有道德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安分守己,在物質生活上沒有超出封建統治者所規定的要求,這樣的社會就是一種和諧的社會。他還認為三綱五常本出於人的心性,所以人的心,尤其是帝王的心或心術是決定社會的一切的。
  • 毛澤東談西方哲學:它「是我們的先生」
    1964年 2月 9日在一次同外賓的談話中,毛澤東曾梳理過自己對西方哲學的認識:  蘇格拉底注重倫理學,他不是唯物主義者,也不是辯證法的理論家,但是他注意研究倫理學和憲法,同敵人作鬥爭。他的一輩子過得不開心,結果死得也很慘。柏拉圖是徹底的唯心主義者,他寫了一本書叫《理想國》,他發展了唯心主義。後來的亞里斯多德批評了他的唯心主義。
  • 關於客觀這一概念的理解,哲學出了點岔子
    主觀認知,簡單理解的話就是主體觀察視角下的場景理解,與主觀相對應的,是客觀。關於客觀這一概念,不同的視角有著不同的理解。哲學上對客觀的一種理解為:「在意識之外,不依賴精神而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時存在的,和主觀相對立。」從這個解釋上來看,客觀的本質內涵等同於一種既定存在性,這種描述實際上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 今天的中國哲學到底怎樣?一位西方哲學教授給出了這樣的理解
    一位西方哲學教授給出了這樣的理解,以下是這位哈佛教授理解的原文:1,東方哲學思想的全球影響很多人可能認為東方哲學思想已經在西方活躍起來了,全世界都開辦有孔子學院,還有老子的《道德經》,已經成為了僅次於《聖經的西方發行量最大的書籍,這些都說明了中華文明在全球的影響力。幾十年前,佛教在西方就變得非常流行,隨之而來的還有各式各樣受佛教教義啟發的觀點:冥想、正念、歸隱。
  • 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片面地看待一個人,是不可取的
    不過她還是興致勃勃地給她的朋友們講了這件事情;伊莉莎白性情活潑調皮,能從任何可笑的事物中得到樂趣」。性格決定命運,他們之間的愛情終究還是戰勝了傲慢與偏見,最終消除隔閡,獲得了最後的幸福生活。就像看一枚硬幣的正面時永遠要想到它的反面,我們看待一個人也不要帶著偏見,一葉障目只會使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願身在此山中。
  • 「信則有,不信則無」——「主觀信念」能影響「客觀事物」嗎?
    如果從字面意義分析,「信則有,不信則無」大概是指某人相信某東西,就是它能夠存在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條件,或曰人類的主觀信念可以直接創造或消滅事物的存在。換言之,如果你相信外星人存在,就可令外星人存在;你不相信的話,就會令他們不存在。這種想法合理嗎?我們可從「信則有,不信則無」的不同對象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