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終極之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2021-01-19 陳以蔡視界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

第1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作者:蔡銀兵

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作為讀者的你是否曾懷疑過?

世界到底是真實而客觀存在的,還是我們主觀意識建構出來的,至今沒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在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眼裡,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是思維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換言之,所有失去意識的世界,將成為一片虛無,根本沒有什麼意義。

雖然這樣極端的唯心觀點,未免使人懷疑柏拉圖對世界的看法,顯得既主觀又片面,甚至有些站不住腳,但又不得不使得我們對世界的真實性產生質疑。

說世界是存在的,並且是客觀而真實地存在的。那麼又有什麼絕對而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或論證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呢?

與唯心主義相對的另一派別,則是以物質為第一性質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始終認為,世界就是物質的世界,是客觀而真實存在的世界。

世界不會因為人的意識或思維而作出調整,相反,人們常常為了適應社會環境,以及存活於世界而改變自己。

雖然唯物主義一再強調世界是真實而客觀存在的,也給出了唯物派的一些觀點和論據。但這些所謂的觀點和論據,事實上與唯心派極力證明世界是主觀的,是以精神為第一性質的世界的觀點一樣顯得片面而極端。

比如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絕對客觀的存在,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大漏洞。所謂「絕對客觀的存在」這句話本身就是主觀的,只要這句話出自一個人之口,無疑是這個人主觀認為的絕對客觀,其本質依舊是一種主觀上的認識。

因此,這個世界並沒有所謂的絕對客觀,既然沒有絕對的客觀這一概念,又哪來的絕對客觀的存在?如此一來,世界是絕對客觀的存在這一說法就值得人們懷疑。

從古希臘哲學家們的思辯開始直到現在,不論哪個哲學家提出什麼樣的觀點,主張什麼樣思想。都離不開唯心與唯物這兩大基本派別,而在這兩大陣營的激烈爭論中,任何一方都沒有絕對合理且具有說服力的觀點來壓倒對方。以至於兩大陣營既矛盾又和諧,既對立又統一。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對於世界是意識先於物質,還是物質先於意識之爭,就好比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有人會覺得應該先有雞,如果沒有雞,蛋是從哪裡來的呢?總不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可能從泥土裡鑽出來。因為這些都超出了我們的常識。

覺得先有蛋的人就會反駁道,沒有蛋,雞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雞當然是從蛋裡破殼而出,沒有蛋就沒有雞。

當然,覺得先有雞的人會堅持認為,沒有雞就不會產下蛋。雙方各持己見,都只說對了一部分。

而唯心論與唯物論的爭執,也正如這雞和蛋的爭論一般。假如意識是第一性質的,物質是意識的廣延。那麼唯物論者就會反駁,沒有身體作為基礎與載體,人的意識又怎麼能憑空產生呢?

相關焦點

  • 《銀翼殺手2049》:關於人類存在的又一次哲學之問
    去年維倫紐瓦執導並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降臨》,就給人以驚豔之感。作為導演,維倫紐瓦在空間構造能力、對神秘主義的純熟運用,都展現了他具有挖掘性的才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是公認的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以這三個問題的角度去看《銀翼殺手2049》,會很容易破解K警官為什麼會對自己的身份,由堅定的固守發展到執著地追問。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38)問:人心向善,世界不會越來越好嗎?答:生存競爭邏輯一開始就與人心相悖,有生死競爭,能友善嗎?有利益相爭,能和睦嗎?有勝敗之分,能和諧嗎?人心向善,是因為現實太惡劣,惡劣現實的來源在哪裡?不是競爭所致嗎?
  • 「哲學」是什麼?它與普通人有關係嗎?
    「哲學」一詞最早並不是一門學科,它出現於希臘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愛智慧,智慧當然大家都懂,簡單理解就是主觀處理與客觀之間關係的能力,這就是這門學問的簡單意思,距離我們遠嗎?似乎不遠。再看現在的名詞解釋,你去搜索百度詞條也在說他就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一個是教人怎麼看待客觀世界,另一個是指導人怎樣對待客觀世界,就好比陰天了你可能就會推算出要下雨了,出門要注意什麼呢?帶傘唄,試問誰的一生能脫離開這兩項技能呢?這就是最簡單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最簡單的哲學,遠嗎?不遠。
  • 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其實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並不習慣這樣的終極追問。
  • 哲學——人生有沒有終極意義?
    這門學問,雖然不是開源之作,但卻承前啟後,並且因為洞察人性、夠接地氣,而影響了後世無數的有識之士,成為世間的指路明燈。而他,也因此與孔孟朱聖賢並列,永垂不朽。——他,就是王陽明。這門哲學,就是心學:「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生而為人,我們最好奇的問題是:我從哪裡來?將往何處去?哲學探討的就是這樣的終極問題。因為比較抽象,所以往往被束之高閣。
  • 哲學、客觀事物,最通俗的易懂的解釋
    人人都知道哲學,聽說過客觀事物,但是可能對他們真正的理解大家都不清楚,此文就是把這些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際活動中,必然會對他產生一定的看法,人們生活在世界上就需要一定的生活資料。
  • 淵回哲學:唯心主義者客觀地看待事物,就是唯物主義者了嗎?
    回哲學:唯心主義者客觀地看待事物,就是唯物主義者了嗎?分別唯心與唯物關鍵是對世界本源的認識!唯心主義者可能客觀的去判斷問題,唯物主義者也可能主觀的區域判斷問題。關鍵在於,分別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並不在於看問題的立場,而是在於人們對世界本源的認知。一個唯心主義者可以站在客觀的立場,甚至是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去分別判斷一件事物。但是他認為世界本源是唯心的精神大於物質,物質由精神產生,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那麼他仍屬於唯心主義者。
  • 科學和哲學之祖,古希臘七賢之一是何人物?
    想到科學和哲學,腦海突然想到《武林外傳》中一副場景。「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是我殺了我「,「我剛才問的是本我,現在問的是自我」,「我和宇宙之間有必然的聯繫嗎?宇宙是否有盡頭,時間是否有長短,過去的時間在那裡消失,未來的時間又在何處停止,我在這一刻提出的問題還是你剛才聽到的問題嗎?」
  • 怎麼證明這世界是否存在?法國哲學家笛卡爾這樣做
    在十七世紀的歐洲,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哲學經典:我們永遠都無法證明世界是客觀存在的。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雖然你整天吃喝拉撒、工作休息,但你所感觸到的一切客觀存在,其實都沒有辦法證明它們真的存在。很多人或許會覺得荒謬:我親自摸到書本、親口嘗到美食、親腳踩上地面,這不都證明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其實問題就在於此:按照哲學理論來分析,你怎樣證明自己的感官沒有騙人呢?我們知道糖是甜的,但這個消息是味蕾傳達的;我們知道辣椒刺鼻,但這個消息是嗅覺傳達的。
  • 信息哲學給哲學帶來根本性革命了嗎—新聞—科學網
    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存在」被劃分為三大領域:客觀理念世界(包括上帝、絕對精神);物質世界;人的精神世界。隨著科學昌明的發展,客觀理念世界逐步退出了一般科學和哲學的領域,這樣,在西方傳統哲學關於存在領域的劃分方式上剩下的便只有兩大領域:物質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存在=物質+精神,這就是傳統哲學的最高範式,也是傳統哲學的立論之基。
  • 夢裡發生的事是否存在?與現實世界相比,誰更真實?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第2問–夢裡發生的事存在嗎?作者:蔡銀兵要證明夢裡發生的事情是否存在,首先得先了解一下各種關於夢的解釋,不論是理論上的還是比較科學的解釋。解釋一: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對人的夢所作的研究中,發現並總結了夢的產生與作用。
  • 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人生有何意義?
    這個問題不僅是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也是很多哲學家、思想家、普通人的終極之問,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沒有此問。在託爾斯泰看來,沒有此問的人是幸福的,無論他是參透世事的高人,還是一無所知的農民,沒有此問可以省卻諸多煩惱,而一旦有了此問,則非經一番煉獄般的折磨無法擺脫,託爾斯泰即是如此。
  • 莊子哲學研究:逍遙不是終極至德之境,而是思考、獲得真知的起點
    莊子,是一個獨孤到極致的哲學家,他就在傳說和虛構的人物和對話中,向世人展開他千古獨絕的思想世界,懷疑是莊子哲學的起點,探索真知則是他所求的目標。在莊子的世界,人可以分為三類:人間世的言說者、有短暫證道經驗的溝通者、至德之境的無言者。言說者還可以細分:無言者高於有言者;自知不知者高於自認有知者;忘卻分別者、即有形無形,高於有分別者。為什麼會有溝通者的存在呢?
  • 中國哲學之道
    然而由於不同時代、民族的哲學家對衝突危機理解的差分,化解的方案亦不同,其把握的概念、範疇也有差別,對哲學的界說也殊異。在西方哲學史上,或可認為哲學是愛智,即一即一切,「存在是不變的一」,人與萬物融合為一;或認為哲學是把存在當作獨立於人以外的概念來加以追求的學問;或主張哲學是講人與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義的學問。
  • 狗的哲學及其推論
    編者語:有一個很著名的悖論叫做色盲悖論,這個悖論當然是無解的,因為我們誰也不知道自己認知的事物和別人認知的事物是否是不一樣的,由這個引申出的還有一本書叫做《螞蟻的宇宙觀》,其實呢這些都是相對客觀地去認知我們的世界,從而在第三方的角度上來認知客觀世界,今天小編和大家討論一下狗的哲學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上部)
    精神與場相通,是場的一種存在形式。我們通過精神亦即通過場來聯通並掌握宇宙萬事萬物,這就是精神力量或是直覺思維所以正確的根本原因。其實場就是精神,精神就是場。場背后豐富信息的決定力量就是精神的力量。(36)毫無疑問,物質是客觀存在。與此同時,我們原本以為精神是主觀的東西也並不正確。因為:第一,精神與場相通,場是客觀存在,精神同樣是客觀存在。
  • 無睡意哲學 | 同一哲學 - EP41
    在費希特哲學中,自我是絕對,亦即無條件(unconditioned)的。謝林卻指出一個完全無條件的存在沒有可能出現的。如果它是無條件的話,它就不會踏出自己絕對的狀態,去接觸非自我的事物。所以要明白外在世界跟自我的關係,我們不能夠只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而是要融合主觀性和客觀性。
  • 關於客觀這一概念的理解,哲學出了點岔子
    主觀認知,簡單理解的話就是主體觀察視角下的場景理解,與主觀相對應的,是客觀。關於客觀這一概念,不同的視角有著不同的理解。哲學上對客觀的一種理解為:「在意識之外,不依賴精神而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時存在的,和主觀相對立。」從這個解釋上來看,客觀的本質內涵等同於一種既定存在性,這種描述實際上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 國考常識之哲學——一份你急需的救急乾貨!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亦即人的思維能否認識以及如何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屬於哲學的認識論問題。這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02哲學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一)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1.
  • 哲學告訴你上帝為什麼不存在?神學和哲學哪個是迷信?
    最近後臺有許多朋友問我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上帝存在嗎?還有就是神學和哲學相比哪個更深奧一些。今天我將從哲學層面上為大家解惑!其實就傳統而言:自然哲學,形上學,邏輯學,這三根柱子建立起了哲學的基礎。然後純粹理性的哲學作為基礎上,又增加了聖經,教義傳統,神秘經驗,三根新的支柱,成為神學。中世紀有一個名言: 哲學是神學的婢女。神學不能沒有哲學來為其奠基,哲學是神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