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現代文學史家吳福輝今晨病逝,老同學溫儒敏說「他的研究貼近...

2021-01-19 藝綻

「剛剛陳平原來電,得知我摯愛的老同學老朋友吳福輝先生今早在加拿大家中逝世,死於心臟病。這真讓我悲慟萬分!」1月15日上午,著名學者溫儒敏在其微博上發文悼念。

溫儒敏說,「他和吳福輝先生上次見面還是前年春節,知他身體不好,還要賣掉北京的房子去加拿大和兒子過,就挺感傷的,說這年紀還要折騰,你這是無退路了。他黯然。又一起去東四吃館子,他略有興致,說以後還會回來 。」

吳福輝先生1939年生,浙江鎮海人。1959年畢業於遼寧鞍山師範學校,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師從王瑤先生)。歷任鞍山十中語文教員,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副館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茅盾研究會副會長,對學科發展貢獻良多。

吳福輝先生是著名的現代文學史家,在海派文學、諷刺小說研究及沙汀、張天翼、施蟄存、錢鍾書等作家作品研究上也有開風氣之先的成果。他和溫儒敏、錢理群合著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現代文學史著之一,已成為所有中文專業學子的必讀書。他還獨著了《插圖本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和《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前者已被譯為英文,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有學者評價:「新時期30年來,以個人之力獨立完成中國現代文學史著述的畢竟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吳福輝無論在宏觀把握還是微觀研究上都可謂獨樹一幟,自成一家。」

吳福輝先生的代表作還有傳記《沙汀傳》,評論集《帶著枷鎖的笑》《且換一種眼光》《深化中的變異》,海派文學研究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等。他還(參與)編輯整理了《張天翼研究資料》《沙汀日記》等史料文獻及《梁遇春散文》《施蟄存作品新編》等作品集。他的論文《現代病態知識社會的機智諷刺》獲1982年《十月》文學獎,《大陸文學的京海衝突構造》獲1990年上海文學獎,《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獲2002年王瑤學術獎首屆獎。

吳福輝先生發表的第一篇學術文章是《鋒利·新鮮·誇張——張天翼諷刺小說的人物及其描寫藝術》,刊於《文學評論》1980年第5期。這是當年發表的關於張天翼研究的唯一一篇學術文章。

溫儒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吳福輝本是上海人,上世紀50年代其父支援東北工業建設,舉家從上海搬到鋼都鞍山,從此常作「關外人」。當年吳福輝高中畢業就當了老師,並以39歲「高齡」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和溫儒敏、錢理群師從同一位導師。溫儒敏回憶說,上研究生時,吳福輝和錢理群把王瑤先生那部《中國新文學史稿》上的注釋引目抄錄成冊,然後順藤摸瓜,一本一本找來看,閱讀量是相當大的。「我們三個是同學,我們一起完成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印刷了60次,發行150萬冊。」

溫儒敏說,吳福輝積極、樂觀,是有豐富感情的人,聽聞他在夢中因心臟病去世,作為老同學、老友很悲傷,祝願他一路走好。溫儒敏認為,吳福輝以及他們這代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執著於從事的專業,研究貼近生活現實,他們都慢慢老了,一個個走了。

相關焦點

  • 著名學者吳福輝去世 追憶吳老:8000冊藏書捐現代文學館
    原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著名學者吳福輝於北京時間2021年1月15日在加拿大因病去世,享年82歲。16日晚,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計蕾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追憶老人生前往事。吳老是中國現代文學館最早的籌辦人之一,在兩天的訪談中,他將個人學術方面的經歷、研究方向和路子,以及現代文學館怎麼選址、落戶萬壽寺西院的前因後果、巴金先生對文學館建設的想法和思路等鮮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來。讓人不得不折服在那物質極度匱乏的時代,為民眾精神食糧建造一座文學殿堂是有多麼的艱辛和不易。
  • 懷念|吳福輝談閱讀、文學史及現代文學館
    中國作家網記者從吳福輝友人處獲悉,吳福輝先生今晨(2021年1月15日)突發心臟病,於加拿大逝世,享年82歲。我們遴選了三篇文章:《文學閱讀與全民素養》《現代文學館與我》《<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的寫作和我的文學史觀》,以懷念吳福輝先生。吳福輝,1939年生,浙江鎮海人。
  • 備戰藝考|聽聽溫儒敏、李中華等文化名家怎麼說……
    …今天,傳傳請到了《中國現代文學通識讀本》的主編溫儒敏老師以及《中國哲學史通識讀本》的主編李中華老師,來聽聽他們的暖心寄語吧!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和語文教育的研究與教學。主要著作有《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與錢理群、吳福輝合著)、《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溫儒敏論語文教育》《溫儒敏語文講習錄》等。
  • 備戰藝考:聽聽溫儒敏、李中華等中傳文化名家怎麼說……
    編者按:當下,藝考生們依舊在緊張地備考中,在上期專家寄語中,我們傾聽了葛曉音和張帆老師的指點→備戰藝考|聽聽葛曉音、張帆等文化名家如何說……今天,傳傳請到了《中國現代文學通識讀本》的主編溫儒敏老師以及《中國哲學史通識讀本
  • 吳福輝:凌宇的才氣、硬氣和鄉氣
    1981年4月28日,北大中文系現代文學78級研究生全體七位於西校門,左起吳福輝、凌宇、錢理群、趙園、陳山、張玫珊、溫儒敏 其時,臨旁有人正在樂呵呵地逐床詢問誰是考現代文學的,此人生得矮壯,聲調高爽、敞亮,這便是未來同學中我認識的第一人。 凌宇給我的最初印象是「文」勝於「人」。
  • 八十年代,文學何為?
    他的《上海摩登》是讓我喜歡上了文學研究,當時我真的沒想到文學研究還可以這樣做,可是李劼卻說李歐梵和王安憶筆下的上海都不那么正宗。虛假也罷、正宗也罷,李歐梵開啟了我個人的現當代文學研究夢想。之後我拼命地找來李歐梵的書來讀,讀他的《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裡邊我知道了許子東早在80年代那本最有名氣的《鬱達夫新論》;我讀李歐梵的《鐵屋中的吶喊》,我讀《狐狸洞話語》,從裡邊知道了以賽亞柏林,知道了夏志清,知道了王德威。陳思和和洪子誠的兩本文學史是在考研究生的時候看的,沒想到李劼說「重寫文學史」和「人文精神討論」都是他先提出來的。這個說法至今成為一樁公案。
  •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文學人類學與國學研究現代轉型 2018年04月16日 0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科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研究實踐與理論探索,大致可分為開創、發展與成熟三個時期,每個階段都與國學發生了全面接觸
  • 今晨,著名作家二月河病逝
    新華社記者從河南省南陽市有關部門獲悉,著名作家二月河(本名凌解放)於15日凌晨因病去世。
  • 李城希 | 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
    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古遠清在《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一書中,對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作了進一步的否定性評價:「在50年代,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寥寥無幾,把它作為一門學科看待的人更是沒有。在香港各所大學,均無人專門從事現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也就是說,50年代的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
  • 中國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王家範今晨逝世
    今天清晨5時,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王家範在華山醫院逝世,享年83歲。王家範先生出生於1938年,江蘇崑山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主攻中國社會經濟史,側重明清時段與江南地區,於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也多有探索。
  • 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昨病逝 左手電影右手文學她與江蘇有著...
    12月14日凌晨,著名表演藝術家、著名作家、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黃宗英因病辭世,享年95歲。從舞臺到大銀幕、再到文壇,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現代快報記者獨家採訪了曾與之有過親密互動的人,還原這位 「甜姐兒」的一生。藝術生涯跨越舞臺、電影和文學舞臺名角永遠的「甜姐兒」黃宗英是誰?
  • 臺灣影視大亨楊登魁今晨在榮總病逝 享壽74歲(圖)
    臺灣影視大亨楊登魁今晨在榮總病逝 享壽74歲(圖) 2012年12月31日 10:2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老一輩的著名翻譯家,因為他們才有精彩的西方文學
    西方文學在中國的傳播,林紓先生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不懂外語的他靠著別人的口譯硬是編譯了多個西方國家的小說作品。錢鍾書先生也是看著他的譯作長大的,後來還寫了一篇題為《林紓的翻譯》的論文表達自己的翻譯見解。後來精通外文的人才越來越多,他們投身翻譯事業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西方文學譯著。
  • 「哈利·波特」引進中國20年熱度不減 北大教授溫儒敏解讀原因...
    今年6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學院紀念版」上市。同樣的故事,共推出不同的版本:格蘭芬多、斯萊特林、赫奇帕奇和拉文克勞。4個版本共同擁有最新修訂的譯文,完整收錄了小說內容。不同之處在於,每本書都根據自己的學院增加了大量相應的全新內容,如學院創始人、著名學生、知名校友、院長的簡介等。
  • 1990年10月15日 現代詩人、紅學家俞平伯在北京病逝
    1990年10月15日 現代詩人、紅學家俞平伯在北京病逝 2014-03-14 16:45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中國臺灣文學泰鬥著名詩人李牧病逝
    據媒體報導,2020年3月13日臺灣著名詩人,學者,散文學家楊牧在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他的代表作包括《隱喻與實現》《失去的樂土》《葉慈詩選》《英詩漢譯集》等。主要成就他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除了是一名詩人外,還是散文家、評論家。曾出過一系列關心現實和批判現實問題的作品,獲得過2007年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3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等。
  • 現代語言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理論的交集
    雖然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各自的發展路徑和關注點不同,但它們都對文學語言感興趣,都把文學文本及其功能看作文學研究的對象,可以說是文學批評理論的語言轉向。前者視文學為獨立於哲學、社會學和生物學的具有文學性的存在,而非世界的一個窗口;後者認為文學研究應以文學語言異於普通實用語言的方式和文學語言表達的獨特真理為目的。
  •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今晨去世,享年90歲
    據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陳子善的消息,著名出版家、作家沈昌文於今天凌晨逝世,享年90歲。在他的貢獻下,《讀書》形成了既不乏對學術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堅持大眾化的輕鬆活潑的獨特風格。也正是由於這個風格,《讀書》籠絡了一批時下中國文化界最忠實的讀者。沈昌文其間,沈昌文曾出版西方經典著作《寬容》《情愛論》《第三次浪潮》,出版蔡志忠漫畫、金庸著作,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
  • 習慣通過手機閱讀 如何「打開」現代文學經典
    你有多久沒有耐心去讀整本的書了——如何「打開」現代文學經典阿根廷著名小說家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是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從晚清算起,現代文學不過百餘年。百餘年所淘洗出的現代文學經典和經過幾千年沉澱的古代文學經典相比,有極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