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7月31日是哈利·波特與該系列小說作者J.K.羅琳的生日,這一天,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魔法永存——慶祝『哈利·波特』引進中國20周年暨學院杯爭奪賽」活動在線上舉行,在線觀看人數超過90萬,留言評論1.4萬條。時光回溯到2000年10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的簡體中文版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面,立刻風靡校園。20年後,「哈利·波特」的意義已遠遠超越一部小說,特徵鮮明的「哈利·波特」閱讀文化覆蓋了全國幾乎所有大中城市,影響了數千萬中國哈迷。
你為哪個學院而戰?
中國哈迷在每年的7月31日都會自發組織為哈利·波特與作者J.K.羅琳慶祝生日。此次20周年慶祝活動也選擇在這一天。分院是哈利·波特和所有學生進入霍格沃茨學校面臨的第一件事,這是一個貫穿故事始終的重要情節,更影響與啟發著所有的哈迷去思索: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珍視的品質?是格蘭芬多的勇敢、斯萊特林的野心、拉文克勞的智慧還是赫奇帕奇的忠誠?幾乎所有哈迷在讀過小說之後,都選擇了自己中意的學院。
在「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引進中國20周年之際,對中國哈迷而言, 20年他們所經歷的既是一場魔法史之旅,也是一場心靈成長之旅。而在20周年這個重要的節點之上,能夠如小說情節一樣,可以經歷作為「巫師」的一次考試並為自己學院獲得榮譽,更會令他們歡呼雀躍。
JK.羅琳
在活動中,責編王瑞琴為讀者講述了「哈利·波特」在引進中國的20年間所經歷的努力與收穫、驚喜與感動;譯者馬愛農就如何將涉及眾多咒語與魔法生物的外文作品翻譯得貼切、生動、易懂,與讀者分享了她的思考與求證;責編馬博結合自己的讀書感想,分享了從中國第一代哈迷成為「哈利·波特」系列圖書編輯的成長體驗。
今年6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學院紀念版」上市。同樣的故事,共推出不同的版本:格蘭芬多、斯萊特林、赫奇帕奇和拉文克勞。4個版本共同擁有最新修訂的譯文,完整收錄了小說內容。不同之處在於,每本書都根據自己的學院增加了大量相應的全新內容,如學院創始人、著名學生、知名校友、院長的簡介等。
除此之外,羅琳新作《伊卡狛格》中文版圖書將在2020年1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以傳統故事的形式寫成,但其中仍然有著羅琳作品中常見的主題,如陰謀、冒險、正義,並充滿了羅琳式的幽默和懸念。故事的目標讀者是7到14歲的少年兒童,但成人在其中亦能讀出另一層滋味。
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
「哈利·波特」是流行讀物,但有高超的藝術品格
「哈利·波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入中國以後,多年持續榮登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影響之大,為多年來翻譯文學中出版界所未見。為什麼一本外國童話體小說能夠贏得如此眾多的讀者,以至形成社會閱讀的興奮點?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破解了這個「文化現象」。
溫儒敏認為,就故事本身而言,成功的兒童文學,第一要素就是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而「哈利·波特」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雖然該系列為皇皇巨著,讀完不易,但很多孩子還是蠻有趣味地啃完了,這緣於「哈利·波特」的「奇幻」生成於「現實」之中,和「現實」打成一片,奇幻之中的「合理」與「真實」是這部作品特殊的魅力所在。
就文學性而言,「哈利·波特」的可讀性很強。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西方文學經典的元素,從羅馬史詩、希臘神話,到狄更斯小說,某些精彩的故事原型和描寫素材,都創造性地「轉化」為這部小說的組合件。作者顯然還借鑑了好萊塢電影的某些技巧,包括《魔戒》三部曲、《星球大戰》等電影,更讓這部小說形成雅俗交融的當代藝術特質。「哈利·波特」是流行讀物,但有高超的藝術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