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面發糕裡的家國情(蘇靖凱)
作者:蘇靖凱
河北學習平臺
奶奶家住在河北廊坊的一個村子裡。每次回老家,奶奶總會給我做我最愛吃的玉米面發糕,軟軟的、甜甜的,聞上去有一股玉米和蜂蜜混合的香味兒,吃到嘴裡簡直沒有比這更好吃的美味了。奶奶說,她現在做的玉米面發糕是用白面、玉米面、黃豆面、酵母、蜂蜜、糖多種用料混合後醒發做成的,上蒸鍋前還要添加上我喜歡吃的各種乾果、葡萄乾、棗,所以吃上去很可口。但是,奶奶小時候吃到的玉米面食品卻遠沒有這麼好吃。
奶奶說,她小時候正趕上自然災害,經常吃用莊稼葉子混合豆面做成的食物,即使是這樣仍然會吃不飽,餓得渾身沒有力氣。後來生活慢慢變好了,過年才能吃上一頓玉米面和白面混合做成的雜麵餑餑。到了爸爸小時候,能吃上玉米面,但白面總是不夠吃。那時候的玉米面發糕是用石磨磨成的純玉米面做的,遠沒有現在玉米面磨得細膩,不放白糖,更沒有蜂蜜、酸甜的葡萄乾,所以用這些原料做成的玉米面發糕吃上去會覺得粗糙扎嘴,一點也不可口。到了爸爸上初中的時候,村裡人開始家家種大棚。冬季人們的餐桌上再也不只是白菜、鹹菜了,而是各種蔬菜都有,白面也管夠。所以這時候的爸爸能經常吃上加了白面和糖的玉米面發糕。
從奶奶小時候到爸爸小時候,再到我,玉米面發糕的原料越來越豐富,能隨心所欲添加自己喜歡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可口。從它身上,我能想到這背後的故事,中國農業的發展從鐵犁牛耕、人拉肩扛到機械化播種、收割,從大水漫灌到滴灌、噴灌,從土地耕種到無土栽培……這背後不光是一輩又一輩農民辛勤的勞作,更是一代又一代農業技術人員的奮鬥,是農用機械的發展,是農業科技的進步,這一切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共同進步和支持,更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和的領導。
蘇靖凱
奶奶、爸爸和我,從小小的發糕身上,一起見證了農村的變化、歷史的變遷、一個國家的成長……每每想到這裡,我的腦中總是激動萬分、思緒萬千,未來會是什麼樣呢?未來等著我去探索,等著我去創造。我會向袁隆平爺爺學習,以他為榜樣,加強自身的學習!
(作者:河北省廊坊市第二十五小學六年級八班 蘇靖凱;指導老師:賈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