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這毋庸置疑。
漢光武帝時,日本就因為久慕大漢的繁榮與昌盛,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光武帝曾賜給日本國王一枚「漢委奴國王」金印,這枚金印現在就保存在日本福岡的博物館裡。
日本就一直地從中國學習各種東西,包括制度,文化,甚至農業生產。就連起源於印度的佛教,都是通過中國才傳到了日本。
唐朝時期,日本經常派留學僧到大唐進行學習,「端午節」也是那個時候開始傳入日本。不過日本有「五月祭」的民俗,久而久之,他們的端午節就與中華大地上「正統」的端午節大相逕庭。
日本的「端午節」叫什麼?
其實日本的「端午節」現在已經不叫端午節了,1948年日本政府頒布法令,從那天開始,每年的5月5日,被稱為「男孩節」,為的是祈求男孩們都茁壯成長,健健康康,並對孩子的母親表示感謝。這大概也是想和中國的端午節作區分。
這一天各地會有各種慶祝活動,並且有男孩的家庭會懸掛鯉魚旗,擺放武士人偶。也會吃粽子,不過日本的粽子跟我們的極為不同。現代的日本社會,可能提起端午節知道的人不多,但如果提起「男孩節」,大家都會知道。
就這樣,從中國學習過「端午節」,結合日本的民俗風情,最後變成了一個兒童節。
日本人玩出的「新花樣」
鯉魚旗、武士人偶、菖蒲、日本粽子,柏餅。這五大件兒是日本不可缺少的過節物品。
1.鯉魚旗
鯉魚旗是江戶時代,武士家族裡經常懸掛的旗幟。武士在日本代表著勇敢強壯,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家的男孩能成為像武士一樣優秀的人,於是懸掛鯉魚旗就成了習俗。
不過近年雖然每到「男孩節」還是能看到不少鯉魚旗,但很多家庭已經不懸掛了。原因是現在很多人家裡沒有院子,如果住樓房的時候懸掛鯉魚旗,萬一折斷會給鄰居和周圍的人造成困擾。日本人是極其不願意在意別人看法的人,所以自己家懸掛就漸漸少了起來。
2.武士人偶
人偶多以「金太郎」和「鍾馗」為原型進行製作。金太郎是日本民間的一個勵志人物故事的主角,而鍾馗是驅趕妖魔鬼怪的。
不管是哪一種形象,都代表著父母希望孩子茁壯成長的心情。武士人偶可以放在柜子裡,桌子上,或者和裝飾品擺在一起。
3.菖蒲
「男孩節」時會用菖蒲湯洗澡,以達到去除病痛,強身健體的功效。這跟中國的端午節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在中國,端午節過後就會迎來雨季,而雨季是會增加疾病,甚至產生災害。所以菖蒲用來驅邪,並且因為菖蒲有獨特的香味,因此可以驅除蚊蟲,驅邪,強壯體格。
在日本,菖蒲不光用來燒湯泡澡,也可以泡在酒裡喝。日本人認為菖蒲湯可以對腰痛腿痛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因此不光小孩,家裡的大人也推薦泡一泡。
4.日本粽子
日本關西吃粽子,關東吃柏餅。
日本粽子長得像個錐子,外形和中國的極為不同。粽子是完全有中國傳過去的,有一種說法是我們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因為心性高潔,不願在政治鬥爭中和小人同流合汙,因此才投江自盡。老百姓為了讓他的屍首不被魚蝦吃掉,於是扔到江裡很多粽子。關西日本人吃粽子,則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都得像屈原一樣心性高潔。
在粽子餡兒方面,中國北方喜歡用甜的,南方喜歡做肉粽。日本也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拿鰻魚包粽子也是有的。
5.柏餅
關東的日本人吃柏餅過「男孩節」也是起源於江戶時代。其實是用槲樹的葉子包上年糕來吃。因為槲樹的葉子終年不落,只有長出新的葉子,舊的才會掉落。江戶時代很多武士家族十分重視繼承人,認為一代一代的傳承,應該像槲樹的葉子一樣,有了新的繼承人老一輩才會死去。所以,才會留下吃柏餅的習俗。
日本從中國學到了怎麼過端午節,然後又根據自己的習俗去做了修改,變成了他們的「男孩節」。過慣了中國的端午節,可能會覺得日本人把「端午節」變成「兒童節」有點不倫不類。不過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有多麼的深遠。
中華文化就是有這種魔力,無論是誰,無論有多遠,只要接觸過,就心生羨慕難以忘懷。也難怪近年來,外國人越來越羨慕中國有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