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以陽曆5月5日作為端午節。端午節與男孩節同日。
·日本端午節的起源
日本的端午節最早開始於奈良時代(710~794年),起初並不僅限於5月5日。在日語中端午的「午(go)」和「五(go)」的發音相同,所以端午即指每月的5日,後來逐漸演變為每年的5月5日。
早在公元834年,日本的<<靈義解>>中,就把從中國傳來的1月1日(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定為節日。江戶時代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就會在家中擺上「鎧甲」和「頭盔」,還要懸掛鯉魚旗來祈求男孩健康成長。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堅強的武士的願望。這一天有男孩的家庭要懸掛「鯉魚旗」,為孩子祈福。
·端午節演變為男孩節
隨著日本社會進入武士時代,崇尚武士精神的「尚武」成為社會的主流。
當時為了驅除惡魔,端午節的時候會擺放菖蒲。「菖蒲」和「尚武」在日語裡諧音,所以,江戶時代以後,端午演變為尚武的節日,深受武士階層的喜愛。德川家康統治的幕府時代,5月5日成了當時重要的節日,「大名」及「旗本」等人都要穿上「式服(禮服)」前往江戶城向將軍致以節日的祝賀。當將軍家有男孩出生時,都要在將軍府前擺上馬印以表祝賀。
就這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端午節演變成祝賀男孩誕生並祈求男孩健康成長的節日,期望他將來能夠武藝高超,做個出人頭地的英雄。
·現在的日本男孩節
以前每到男孩節都要由父親或者爺爺在家中擺放「鎧甲」和「頭盔」,到了現在已經不拘泥於某種形式了。每年一進入4月,有男孩的家庭就開始在家中準備裝飾物,男孩節當天或前一天晚上,親戚朋友在一起聚餐以表慶祝,晚上不分男女老少,都要洗「菖蒲浴」,據說菖蒲的芳香能驅走惡魔。
在日本,一到男孩節這天,由七色彩旗和紅黑兩色的「真鯉」「緋鯉」組成的鯉魚旗,就會在蔚藍的天空裡迎風飄動。「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鯉魚旗是用布或綢做成的空心鯉魚,分為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青藍旗的個數代表男孩人數。
雖然端午節成了男孩節,但粽子還是要吃的。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時代(794~1192年)從中國傳入的,當時的粽子只在皇宮中舉行端午節時作為供品的,後來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多種多樣,有白茅、竹葉、蒿葉等等。所以,日語裡又稱粽子為「茅卷」。
(資料、圖片由日本國家旅遊局(JNT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