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詩人泰戈爾有兩句經典,「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皆是常事。面對病魔,有人頹廢沉淪,憂心忡忡;有人卻淡然處之,任運隨緣。北宋詩人蘇軾曾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對比蒼茫的宇宙,他也感嘆人生苦短、長江無窮。
另一位魏晉大才子王羲之卻很樂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他主張隨緣自適,不必嘆息惆悵,過好當下,展望未來。其實在生死面前,沒有誰能夠絕對淡定,不過心情好時,也許更能放得下。下面介紹魯迅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充滿詩情畫意。
《臘葉》(節選)
作者:魯迅
這 使我記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楓樹也變成紅色了。我曾繞樹徘徊,細看葉片的顏色,當他青蔥的時候是從沒有這麼注意的。他也並非全樹通紅,最多的是淺絳,有幾片則在緋紅地上,還帶著幾團濃綠。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我自念:這是病葉呵!便將他摘了下來,夾在剛才買到的《雁門集》裡。大概是願使這將墜 的被蝕而斑斕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群葉一同飄散罷。
這篇散文寫於1925年12月26日,魯迅當時肺病復發,面臨死亡的威脅。他的朋友都紛紛鼓勵他,許廣平當時與魯迅還是戀愛關係,也非常關心他的狀況,並祝福他早日康復,重新創作。作者可能也感到了這種危險,於是留文紀念,也算是對生命的一次思考。
深秋時節、蕭瑟冷清,落葉繽紛、寒風陣陣。作者不經意地撿起了地面的一片落葉,「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先生想像奇特,楓葉中好像長出了眼睛,似乎在請求主人,快點收藏我吧!於是家藏的一本書中就夾了這片病葉,它也不再與同類一起飄散。
一年後,先生再次翻開那本收納楓葉的書,這才發現「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先生也忽然感到自己也如這病葉,缺少了剛飄落時的斑斕,更沒有生機無限時的蔥綠,作者的心境也好像那臘葉一樣在乾枯並且褪色。而窗外連那些耐寒的樹木也已禿盡,作者也完全失去了欣賞秋樹的興致。
魯迅先生感謝那些關心自己的朋友和親人,雖然秋風肅殺,但他堅信來年依然會春色滿園,不必太過憂傷。同時也希望通過楓葉的故事告訴我們,衰老和死亡是客觀規律,而自己作為一位文化鬥士,就應該把生命獻給事業,豈能只珍惜和保存自己。
細味魯迅的這篇散文,觀察細緻,情感真摯。雖然面臨著生死考驗,但話題卻並不顯得沉重,魯迅仿佛在落葉孤獨的靈魂中,找到了一絲慰藉。作者以奇特的想像力,展現了楓葉之美和淡淡的柔情,並以此為寄託,對人生和生命對了深入地思考,也觸動了讀者的內心,給人以啟迪和感悟。
古人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生命可貴,自當珍惜,然而友情也同樣如黃金一般寶貴,更要銘記於心。危難時刻,感謝那些伸出援手的親朋,更要心懷感恩,牢記很多素不相識者的無私援助。只有眾志成城,才可無堅不摧;相信一切都會安然渡過,一縷暖陽也即將灑向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