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充滿詩情畫意

2020-12-14 品詩賞詞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兩句經典,「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皆是常事。面對病魔,有人頹廢沉淪,憂心忡忡;有人卻淡然處之,任運隨緣。北宋詩人蘇軾曾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對比蒼茫的宇宙,他也感嘆人生苦短、長江無窮。

另一位魏晉大才子王羲之卻很樂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他主張隨緣自適,不必嘆息惆悵,過好當下,展望未來。其實在生死面前,沒有誰能夠絕對淡定,不過心情好時,也許更能放得下。下面介紹魯迅很精彩的一篇散文,短小精悍,充滿詩情畫意。

《臘葉》(節選)

作者:魯迅

這 使我記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楓樹也變成紅色了。我曾繞樹徘徊,細看葉片的顏色,當他青蔥的時候是從沒有這麼注意的。他也並非全樹通紅,最多的是淺絳,有幾片則在緋紅地上,還帶著幾團濃綠。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我自念:這是病葉呵!便將他摘了下來,夾在剛才買到的《雁門集》裡。大概是願使這將墜 的被蝕而斑斕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群葉一同飄散罷。

這篇散文寫於1925年12月26日,魯迅當時肺病復發,面臨死亡的威脅。他的朋友都紛紛鼓勵他,許廣平當時與魯迅還是戀愛關係,也非常關心他的狀況,並祝福他早日康復,重新創作。作者可能也感到了這種危險,於是留文紀念,也算是對生命的一次思考。

深秋時節、蕭瑟冷清,落葉繽紛、寒風陣陣。作者不經意地撿起了地面的一片落葉,「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先生想像奇特,楓葉中好像長出了眼睛,似乎在請求主人,快點收藏我吧!於是家藏的一本書中就夾了這片病葉,它也不再與同類一起飄散。

一年後,先生再次翻開那本收納楓葉的書,這才發現「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先生也忽然感到自己也如這病葉,缺少了剛飄落時的斑斕,更沒有生機無限時的蔥綠,作者的心境也好像那臘葉一樣在乾枯並且褪色。而窗外連那些耐寒的樹木也已禿盡,作者也完全失去了欣賞秋樹的興致。

魯迅先生感謝那些關心自己的朋友和親人,雖然秋風肅殺,但他堅信來年依然會春色滿園,不必太過憂傷。同時也希望通過楓葉的故事告訴我們,衰老和死亡是客觀規律,而自己作為一位文化鬥士,就應該把生命獻給事業,豈能只珍惜和保存自己。

細味魯迅的這篇散文,觀察細緻,情感真摯。雖然面臨著生死考驗,但話題卻並不顯得沉重,魯迅仿佛在落葉孤獨的靈魂中,找到了一絲慰藉。作者以奇特的想像力,展現了楓葉之美和淡淡的柔情,並以此為寄託,對人生和生命對了深入地思考,也觸動了讀者的內心,給人以啟迪和感悟。

古人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生命可貴,自當珍惜,然而友情也同樣如黃金一般寶貴,更要銘記於心。危難時刻,感謝那些伸出援手的親朋,更要心懷感恩,牢記很多素不相識者的無私援助。只有眾志成城,才可無堅不摧;相信一切都會安然渡過,一縷暖陽也即將灑向人間!

相關焦點

  • 魯迅500字精短散文:雪
    提 示 《雪》是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詩。寫於1925年,此時正值不平凡的年代。面對黑暗的現實與冷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精神,去尋求「革命的破壞者」,去爭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鬥爭。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野草》共收集散文詩二十三篇,也是魯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與進行敵對鬥爭的記錄。本文也是魯迅當時內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現。表達了作者對北方的雪的喜愛之情,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 魯迅死後,藤野先生專門為他寫篇散文,讀完才知魯迅當年沒騙我們
    當年在中學課本上收錄了很多魯迅先生的文章,雖然那時候很多同學都說「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但小美卻對魯迅的作品喜歡得很,因為覺得他是一個敢說敢做的文人。然而在這眾多的文章裡,有一篇小美當時卻怎麼都喜歡不起來,這就是《藤野先生》。
  • 新書上架|看章太炎最器重的入室弟子、魯迅師弟如何寫就「散文中的...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散文之大,並不在題材,而在氣象。所謂書齋雖小,格局不窄;書生雖弱,剛健有力。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學者散文」出現並形成熱度。「學者散文」的真正代表,應是那批真正閱歷豐富、學識淵博的學者、作家,他們在博識和才情的基礎上,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文章。孫犁、楊絳、季羨林、張中行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 看章太炎最器重的入室弟子、魯迅師弟如何寫就「散文中的口述史」
    散文之大,並不在題材,而在氣象。所謂書齋雖小,格局不窄;書生雖弱,剛健有力。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學者散文」出現並形成熱度。「學者散文」的真正代表,應是那批真正閱歷豐富、學識淵博的學者、作家,他們在博識和才情的基礎上,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文章。孫犁、楊絳、季羨林、張中行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 ...聲處:評《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魯迅散文隨筆精選》
    在民國那批文人學者群體裡面,有一個人總會給予三十幾歲如我這樣的讀者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說是熟悉,回頭細數,會發現對他文字的閱讀量竟然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其他作家,而每一篇文章付出的認真和下的心血,挖掘之深度,又是前所未有,以至於時至今日我都還能清楚地回憶起「孔乙己也許真的死了」裡面「也許」與「真的」之間詭異搭配和更加奇特的用法解釋,「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那種隱含神秘主義色彩的婉轉與孤寂
  • 魯迅憶日本恩師藤野先生:永生難忘!藤野先生疑惑:魯迅是誰?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大致回憶了他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今日本東北大學)的留學生活,他毫不吝嗇筆墨地稱讚了日本恩師藤野先生,在魯迅看來,藤野先生是少數幾個對中國沒有偏見的日本人之一
  • 魯迅永遠是神一樣的存在
    昨天看了郭沫若寫的一篇散文《魯迅與王國維》,郭沫若的謙遜和寫真,他對魯迅的高臺,讓我對他又愛加幾分。他本身就是一座高山,還把魯迅放在高山之上,他就是一個君子。他就是實事求是的。他與魯迅幾乎要合作見面,他又逃到日本去了。人們津津樂道魯迅與創造社的一場論戰。郭沫若說,那是他不在創造社,又一群年輕人跟魯迅論戰後,他亂入進來的,是一場誤會。還有一次誤會,是魯迅的文章被排在一篇翻譯文章之後。郭沫若打抱不平,說魯迅的小說是原創,翻譯文章最多算媒婆。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 民國文壇十三大優秀作家|散文|小說|張恨水|魯迅_網易訂閱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作品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意義,對當代和後世有著巨大的影響。
  • 讓魯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年少懵懂的魯迅從中國來到日本的仙臺,在這裡他遇到了藤野先生,他受到了藤野先生嚴謹治學的影響,也感謝藤野先生無微不至地照顧,在後來,魯迅還給那段時光書寫了一篇《藤野先生》,後來被選入《朝花夕拾》的散文集中。
  • 魯迅《野草》影的告別篇,心懷信念認清自己,成功之路招手可搖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先生眼中的「野草」究竟有什麼力量吧!《野草》是文學家魯迅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詩集,整體採用象徵手法,包含著23篇分篇故事。創作在20世紀20年代初,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戰火紛爭的北京。這首散文詩描繪構思也是格外的奇特,加上他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的細緻描繪,極大地將詩進行想像與升華,讀出來讓人有一種藝術風格和思想意境之美。
  • 魯迅《野草》
    魯迅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是不斷探索前進的一生,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他戰鬥和探索前進的實錄。《野草》是這些實錄中的重要部分。魯迅的《野草》收散文詩23篇,作於1924-1926年間的北京,當初發表與《語絲》。於1927年結集出版。
  • 收錄對章太炎和魯迅的回憶文章,湯炳正《聽罷溪聲數落梅》出版
    湯炳正是章太炎先生的高足,魯迅的師弟。在各有建樹的同門師兄弟中,他被章先生嘉許為「承繼絕學唯一有望之人」,也是代表同門在章太炎先生葬禮上講話的人。這些師兄弟包括黃侃、錢玄同、朱希祖、汪東、許壽裳、沈兼士、劉文典、吳承仕、顧頡剛、傅斯年、姜亮夫等等。
  • 梁實秋嘲諷魯迅:他是中國的蕭伯訥?不過要除去以下這6點差別
    為此梁實秋自然不會放過對手,他在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發表了一篇名字為《蕭伯訥去後》的文章,用以嘲諷魯迅在接待蕭伯納時的恭敬勁兒。說來也是,這梁實秋寫文諷刺魯迅的文章,卻沒有大搖大擺地登載在上海的刊物上,而是放在小眾化的報刊上。直到先生去世,他都沒有看到,也沒有人引援給他。不然,二人的唇槍舌戰不知道會有多麼的昏天暗地,多麼的激勵無措。
  • 魯迅的一篇雜文,其中兩句話寓意深刻,令人百感交集
    魯迅先生是偉大文學家,也是一位讓反動派膽寒的革命鬥士。他的詩文看似嘻笑怒罵,卻極力嘲諷和鞭撻了社會生活中的醜惡現象,讓那些習慣於醜陋與骯髒、又被黑暗與迷茫蒙住眼睛的人們開始覺醒。但魯迅先生也是一位凡夫俗子,人吃五穀雜糧,都會生災害病。
  • 魯迅·黃裳·趙令儀
    斯時魯迅早已病逝數載,這個趙令儀顯然另有其人。原來,他就是現代文壇的另一位名人黃裳。黃裳無疑是魯迅的崇敬者,他不但公開聲稱「二周都是我愛讀的作者,但我敬重的是魯迅」,並且襲用魯迅的筆名以寄託自己的敬仰之忱。據我所知,黃裳曾經用過魯迅的兩個筆名。1942至1943年間曾用過楮冠一名,在上海《古今》半月刊發表了《蠹魚篇》和《談張之洞》兩篇隨筆。更早一些的便是用的趙令儀這一筆名。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其次是『家傳』,則我既不知與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託……」這種絮叨自語有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的味道。不過這一段話,最早把《阿Q 正傳》譯介到法國的敬隱漁先生是略去未譯的,可能是他覺得這段話太難翻譯,即使譯了外國人也不能理解各種「傳」的差別,會被弄糊塗吧。
  • 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
    一位作家就從中得到靈感,寫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下面介紹賈平凹的一篇散文,文字優美,描寫細膩。《米脂婆姨記》(節選)作者:賈平凹這是極俏的人,一頭淡黃的頭髮披著,風動便飄忽起來,浮動得似水中的雲影,輕而細膩,倏乎要離頭而去。耳朵半埋在發 裡,一半白得像出了烏雲的月亮。
  • 依雲小鎮充滿詩情畫意
    眼前的這座法國著名小鎮,恰如她的名字那般,充滿了詩情畫意:遊人們可乘坐帆船遊艇飽覽水天一色的日內瓦湖;可在臨湖的露天咖啡吧小坐,來一杯法國葡萄酒,慢慢欣賞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帆影點點,天鵝野鴨悠然戲水的畫面;更可在小鎮閒庭信步,體味阿爾卑斯山下的鄉村浪漫,這裡清風拂面、泉水潺潺,小鎮的生活就像這澄澈的依雲泉水,緩緩地流淌,清新淡定。
  • 魯迅對藤野先生永生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誠然,魯迅的文章無法深入解讀,一旦深入探究,必然會發現當時社會的無底黑暗。但是,在眾多批評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卻出現了一篇以描寫人物為主,風格溫情,充滿思念的文章——《藤野先生》。即使魯迅選擇去日本留學,在他心中,對日本的印象和日本人的感情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唯一使他心裡感到溫暖的,是他的老師藤野先生。魯迅在日本學習和生活了八年,在這期間,受到許多日本同學的侮辱。人們取笑魯迅,說他是「扎了辮子的和尚」,於是魯迅就把留了幾十年的辮子剪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