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2020-12-23 洞見歷史智謀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秦國在強敵林立的戰國中一步步崛起,通過六代的努力,最終在秦始皇嬴政的帶領下,消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國家。相比創業的艱難,秦國統一後,僅僅十五年的時間就土崩瓦解,被項羽、劉邦帶領的各路諸侯推翻,其滅亡速度之快令人唏噓咋舌,到底為什麼大秦帝國這麼快就成為歷史的塵埃?

在很多人看來,秦國亡於嚴苛的法律,亡於橫徵暴斂,但如果繼續深究就會發現,這些只是加速了秦國的滅亡,並不決定秦國的毀滅。真正導致大秦帝國崩潰的在於秦國統治階層的內鬥。

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儘管他推行嚴刑峻法,但依然牢牢掌控著朝政,掌控著全國的一舉一動,李斯、蒙恬、趙高等一般文臣武將均聽命於他。有秦始皇在,秦國就在。但壞就壞在秦始皇的突然暴斃,導致了公子扶蘇與公子胡亥之間的爭權奪利。

一是皇位的內鬥是秦國滅亡的開始。公子扶蘇的班底以蒙恬兄弟為主、胡亥的班底以趙高為核心,成功吸納了李斯的加盟,由於胡亥的班底恰好掌控秦國的權力中心,篡改遺詔,成功上位,並想法設法賜死公子扶蘇,陷害蒙氏兄弟,完成了政治清洗,初步掌控了秦國權力。

隨著胡亥的上位、扶蘇的自殺,秦國錯失了第一次國家治理轉向,錯失了由法家治國轉向儒家治國的機會,這偏離了秦始皇對秦國、對扶蘇的定位安排。

二是趙國與李斯及皇族的內鬥加速了秦國滅亡。李斯和趙高是秦二世上位的功臣,而隨著秦二世皇位的穩固,李斯與趙高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當李斯還抱有幻想之時,趙高開始了對李斯、對贏氏皇族的大清洗,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大集權,架空了秦二世,成為秦國的實際控制者。

趙高是法家出身,他對秦二世的治國理念就是強化嚴刑峻法,忽悠秦二世縱情聲色、大興土木,目的就是鞏固自己的權力,這使得百姓忍無可忍,爆發了農民起義。

三是趙高對章邯的懷疑,最終導致了秦國的滅亡。即使爆發農民起義也不是最可怕的,畢竟秦國正規軍的實力遠超起義的烏合之眾,可是趙高不能也不會用人,他沒有及時安撫好大將章邯。當章邯與項羽在巨鹿僵持不下之時,趙高竟想向章邯問罪,導致章邯倒向項羽,進而導致秦國失去了抵抗的力量,最後不得不走向滅亡。

可以說,秦國統一後還沒來得及對國家進行治理,就陷入了統治階層的內鬥,而內鬥自上而下傳導,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內鬥成為秦國滅亡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同樣是二世而亡,為什麼對秦朝表示緬懷的人遠比隋朝多?
    最為重要的是,這兩個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君王,其建立的朝代都是二世而亡,不免令人感到惋惜。可是,不知大家有沒有這麼一種感覺,同樣是二世而亡,對秦朝表示緬懷的人遠比隋朝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他們無法想像,正如戰國時期的君王們不會去想著統一天下,建立封建制王朝一樣,除了秦國。戰國時期的格局,看似諸侯們割據,統一隻是時間問題,但是實際上諸侯們都保持著一個相對的平衡。戰國初期,魏國最強大,各國就針對魏國,於是就有了馬陵之戰;戰國中後期,齊國和秦國最為強大,各國就針對秦國和齊國,於是就有了邯鄲之戰和樂毅伐齊。
  • 秦無暴政,為何二世而亡?
    第二個問題是,秦朝既然沒有暴政,為何二世而亡呢?首先我們還是回答第一個問題:秦朝真的沒有暴政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很多人總是按著儒生的口吻去評價秦朝的「暴政」,其實他們是犯了一個錯誤:拿今天的標準要求秦朝。
  • 假設歷史如果秦始皇不死,秦會不會二世而亡
    秦始皇掃清寰宇,統一七國,為中華民族的大統一開了個極好的頭,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古往今來無人出其右,但是秦朝卻二世而亡,很多人感到惋惜,如果秦始皇不是死在外巡的路上,能夠再活幾十年,像南越的趙佗將軍一樣,秦還會二世而亡嗎?下面我們來分析分析。
  • 《大秦賦》,一統天下後,大秦帝國究竟為何二世而亡?
    大秦為何會二世而亡?《大秦賦》正在熱播,如今已經播出過半,嬴政終於在李斯的幫助下,一步步剷除了叛亂的嫪毐,並藉機扳倒呂不韋和趙姬。在剷除嫪毐的這幾集中,每個演員都拿出了自己的演技,演技的好壞也是一目了然。
  • 強大的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胡亥誰的責任更大?
    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強大秦帝國,為何二世而亡?對於這個問題,西漢的大才賈誼,就曾經有過精彩的論述,其核心觀點就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他認為秦帝國二世而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統一全國之後,秦朝沒有對天下百姓實行「仁政」,所以陳涉之徒,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答案又太過籠統。
  • 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六國貴族全殺光,秦朝就不會二世而亡了嗎?
    自秦亡(西)漢立以來,人們對於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根本原因的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有人把它歸結於秦施行苛稅暴政,有人把它歸結於六國殘餘貴族勢力的存在與「針對」,有人把它歸結於趙高李斯沆瀣一氣,把持朝政、翦除異己;這些看起來都有其依據及合理性,但都是膚淺的、片面的;絲語認為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其本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弊端,是這些問題和弊端與某些看似偶然的外部原因「共同作用」
  • 都說漢承秦制,為什麼秦統一天下後二世而亡,漢卻能國祚長久?
    既然是漢承秦制,為什麼秦在統一天下之後,二世而亡,但漢卻能國祚長久呢?其實,漢只是繼承了秦的大部規章制度,但並沒有繼承秦的精神內核。秦之先進,在於其完善的規章制度,秦之弊端,在於秦所設計的規章制度,是一套不斷內卷的精神內核。漢之名臣晁錯,對於秦的精神內核,有著一針見血地概括,既先坑百姓,再坑官吏,最後坑王室。
  • 如果扶蘇成為二世皇帝,大秦還會二世而亡嗎?
    從秦孝公用商鞅進行變法到秦始皇掃滅六國,秦國一共用了7代人135年的努力,才從一個諸侯國變成了一個王朝。然而這個結束了數百年諸侯混戰局面的王朝,卻在維持了14年的統一局面後,短時間內徹底崩盤。究其原因,除了秦國依託絕對的武力強行統一六國難以形成凝聚力以外,秦朝內部的權力過度也出現了致命的問題。
  • 秦為什麼二世而亡?(轉載)
    作者:唐不聞有個朋友問我秦朝究竟為什麼會滅亡,要想回答這個,需要連續追問三個問題。1、為什麼陳勝會反?2、為什麼陳勝一反,天下皆反?3、為什麼秦最終沒能鎮壓住反秦軍?在秦國,男子到了二十三歲時,都有義務參加勞動(所謂徭役)和戍邊(所謂戍役)。同時男子可以用獲得的爵位來豁免這種義務。那問題就來了,秦國的這種爵位,過去絕大多數是靠對六國的戰爭中立軍功獲得的,但是統一之後沒有立功的機會了,而各種徭役(修建陵墓、宮殿、道路、長城等)和戍邊卻不斷,爵位可以免除一次義務,但免除不了兩次、三次。
  • 歷史上的趙高是什麼來頭,有何深仇大恨,禍亂大秦王朝二世而亡?
    談秦說漢(349)歷史上的趙高是什麼來頭,有何深仇大恨,禍亂大秦王朝二世而亡?名垂千古與遺臭萬年,趙高選擇了後者。成功地讓大秦王朝二世而亡,成為一個改變歷史的風雲人物。實際上趙高是趙國的王族宗親,其父可能是趙國派在秦國的質子,在秦國娶妻生下趙高兄弟數人,教趙高獄法。秦、趙兩國斷交時趙高之父被殺,其母被處刑罰,趙高兄弟數人被閹割。趙高入秦王宮做了宦官,得到秦始皇的寵信,被任命為中車府令,還教其子胡亥習斷獄之法。
  • 從蝴蝶效應的角度來理解秦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軍事徵服 秦國能獲勝,是因為軍事力量強大,能夠摧毀其他六國的戰爭機器。 秦國軍事為什麼如此強大? 因為它組織能力特別強。 秦國的權力機構可以滲透到社會最底層,把全國老百姓都被有條理地動員起來。
  • 大秦帝國二世而亡,如果扶蘇成功繼位皇帝,結局能否被改寫?
    大秦帝國是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基業,原本指望能夠將這江山萬世傳承,但誰知卻二世而亡。秦始皇死後,遺詔被改,胡亥成為秦二世。之後雖有子嬰上臺,但是在趙高的設計之下,子嬰免除了帝號,只稱為王。因為在子嬰時期,秦國的疆域已經沒有秦始皇時廣闊,因而認為子嬰也就不便再稱皇帝。
  • 秦國殘酷壓榨其老百姓,為什麼老百姓卻願意為秦國拼死打仗
    於是就有一個問題:既然秦國普通的老百姓,很不滿意秦國採用殘暴嚴厲的統治,為什麼他們還會雄赳赳氣昂昂地去幫助秦國打仗呢? 說他們是「雄赳赳氣昂昂」為秦國打仗,這話一點也不假。有一句話叫做「赳赳老秦人」,講的就是秦國軍隊的氣勢、意志力、戰鬥精神等等。
  • 秦帝國之殤|曾經令秦國走向富強的政策,為何卻令秦朝二世而亡?
    那麼秦朝的政治路線究竟暴露了什麼問題,秦始皇又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一、郡縣制與去兵的訴求中國自從進入了東周時代之後,周王室的影響力便開始持續下降,這讓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開始頻繁出現。而李斯在聽到這個論調之後指出,政策是要隨著社會的變化不停發展的,如果一味效仿古人,只會停滯不前。而之所以現在這些人會屢次提出這種論調,是因為他們注重自己的私學,想要以此凸顯自己的地位和價值。在之前諸侯並立的時候,這種百家爭鳴的情況還可以存在,但是在大一統王朝的時候,這只會對政局造成威脅。
  • 歷史上,六國中各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但都沒有秦國徹底
    人心都是自私的,當時秦國與燕國,齊國沒有相距太遠,沒有領土交涉,因此滅秦對燕齊好處不多,兩國參與的興趣也不大。燕齊不參與,魏趙韓楚就不敢全力進攻,需要放著著被人摘桃子,更怕被人捅一刀,元氣大傷。其次,秦國非常害怕六國合縱,因此才有了遠交近攻這麼個策略,六國不是沒有合縱過,蘇秦配六國相印家喻戶曉,秦朝害怕才用賄賂和反間計一個個瓦解,再逐個擊破,嚴格來說當趙國和楚國被滅了以後才能說勢不可擋。秦國的運氣在嬴政死後用光了,趙高李斯擁胡亥為帝,二世而亡。這些問題六國都有,比秦國更甚,可操作的方式太多了,不可能一條心的。
  • 對秦國統一最重要的一位君王,他差一步就可以統一六國
    秦國經過六百年的崛起,從西周的一個小附庸,到一統天下的大秦王朝,在這場群雄爭霸的角逐中最後取得了勝利,然而歷史將所有的讚美所有的功績都給了秦始皇嬴政
  • 呂不韋對秦國法家的反抗
    秦國國君是秦昭襄王,已在位50年,是「奮六世之餘烈」的第四位國君,商鞅變法已實施整整100年。秦昭襄王打遍六國無敵手,統一六國成為秦國很現實的目標。 整個秦國,就成為了軍事機器。 當然,商鞅變法的這些措施,都不是秦國的創新,而是抄襲的六國變法,至於為什麼獨獨在秦國成功,實際上跟秦國的特殊國情息息相關。在此不再贅述,詳見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商鞅變法,是創舉,不是創新》
  • 秦滅巴蜀之戰,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
    前言:戰國時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力就日漸強盛。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國力已經十分強大。然而此時的秦國雖然強大, 但是距離統一六國還十分遙遠。 另外,隨著秦國的崛起,山東六國都不約而同的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以圖遏制秦國的發展。
  • 豐臣秀吉從一個僕人奮鬥到統一整個日本,為什麼卻二世而亡
    豐臣秀吉建立的王朝二世而亡,可以說是三分外力,七分內訌。咱們先來說為什麼是七分內訌。
  • 周用分封制存800年,秦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這麼弱?
    至於郡制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晉惠公和秦國使者談論秦國有設置郡縣的事情,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小諸侯國被兼併,大諸侯國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治理自己的封國領域,所以形成了郡縣制與分封制共存的局面。直到秦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達到君主集權的目的,以及避免分封制帶來的分裂問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