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智慧從菩提心生

2021-01-07 暢遊行空

《陀羅尼集經》般若無盡藏印咒第十二 (一名般若眼。又名金剛般若心。又名般若根本。)

以二大指各捻二小指甲上,平屈二小指下節,中節相背博之。二中指、二無名指,各相背博,直豎向上。各屈二頭指,相背令平。中節背相著,與二小指相稱。令手如高座上安置經藏,當心著之。當誦咒時,專想繫念:一切經藏,皆從印出,悉入心中。

般若無盡藏陀羅尼咒曰。

那(上)謨(上)婆伽筏帝(一)缽囉(二合上)若(若冶反)波囉弭(上)多(上)曳(二)唵(三)唎伊(伊棄反起音二合下同四)地伊(二合)(五)室唎(上音二合)(六)輸嚧(二合)陀(七)毗社曳(八)莎訶(九)

佛言:「此陀羅尼印有四種名。一名般若無盡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剛般若心。此陀羅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隨誦一遍出生一萬八千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藏中。各各出生二萬五千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中。出生百萬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中。出生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修多羅藏。如是乃至輾轉。出生無量無盡修多羅藏。所出經題名句義味。

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無盡。是故名為無盡藏陀羅尼印。此陀羅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諸佛無盡法藏。一切般若波羅蜜母。過現未來諸佛菩薩。常所供養恭敬讚嘆。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誠心。書寫讀誦如說修行。是人所有百千萬億恆河沙劫生死重罪。於須臾頃悉滅無餘。此陀羅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嘆猶不盡。何況餘人嘆之能盡。若欲修行般若波羅蜜者。一食齋戒香湯沐浴。著新淨衣入於道場。要當先誦此陀羅尼。並作此印。滿百萬遍。然後修行餘般若法。決定成就。是故名為般若根本。此陀羅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羅蜜法。故名般若波羅蜜眼。此陀羅尼印。悉能摧滅一切障礙。悉能住持一切諸佛菩薩功德。故名金剛般若心也。」 (是一印咒。筏[口*梨]耶思繩伽法師譯。)

附 仁王護國般若心咒簡修法(無須灌頂以普傳)

咒:拿摩拔噶乏得藍戛,叭喇彌打也,嗡,赫利提吸利,吸魯打,維戛牙,司乏哈。   印:兩手合腕,掌中相開,即用二頭指,二中指,二無名指頭屈相柱。二小指直,以二大指向下。  觀:觀想胸前一肘月輪內,有一白色梵文提字,放光普照十方世界,令諸眾生離苦得樂。   註:此咒即「般若無盡藏陀羅尼」,見《陀羅尼集經》,前由朱慶瀾將軍懇請持松上師,特開方便公開印明及觀想法。茲特敬錄於下。庶受持者感應迅速,世界和平,國家興盛。  《仁王經》云:若人得持松法師:仁王護國般若心咒簡修法《陀羅尼集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誠心,書寫讀誦,如法修行,是人所有百千萬億恆河沙劫生死重罪,於須臾頃,悉滅無餘。  摘自《持松大師選集》

手印和種子

相關焦點

  • 文殊菩薩的十種無盡甚深大願
    以尊具悲極智光,盡除我心愚痴暗,通達經論之義理,祈賜智慧辯才相。何時發心研經時,抑或思量造論詮,怙主尊者妙吉祥,但願無礙得親見。  緣起  往昔印度有五百位班智達,於一夕間,由於文殊師利菩薩不可思議的大智威神力所加被,同時完成了此篇內容完全一致的讚頌!通稱:「文殊菩薩吉祥本智功德賢讚頌」。
  • 菩提薩埵
    5、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前三種菩提是菩提道中由凡夫趣入聖者的三個階段,是般若道。凡夫由於不明白世間的真相,生種種煩惱,以煩惱為因緣造作身、口、意三業,由業力牽引而有後身,由於有身的存在而受苦受樂,對樂的感受生起愛著、執取,對苦的感受生起嗔恨,因此而生死輪迴不息。
  • 佛教中的「菩提」是什麼意思
    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淨草堂,您身邊的智慧專家「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能觀空,以智慧力量觀我空法空,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觀空,以悲心的力量,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化度的作用。  最後一段咒子,把《心經》總結了,把六百卷《大般若經》也總結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揭諦是印度梵語,漢譯為「法」或「出離」。第一個揭諦,一切惡法不做,一切善法要做。出離一切惡法,修一切善法。第二個揭諦,斷煩惱,證解脫,斷惑證真。
  • 「普賢行願品」今日念誦一遍功德無量、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8)#如影忍:菩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是世間,非出世間;非修菩薩行,非舍於大願;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於明鏡等清淨物中而現其影,影與明鏡,非一非異,非離非合。
  • 悟徹菩提真妙理——再談「菩提祖師」
    儘管《封神演義》的背景年代要早於《西遊記》,但它的成書年代要晚於《西遊記》,故而許仲琳有很多描寫是直接抄自《西遊記》的,如「準提道人」和「接引道人」的出場詩便是: 菩提祖師(《西》):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 恭迎藥師佛聖誕|所求圓滿,乃至菩提
    十二大願 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記載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願都是當生成就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清徹。光明廣大,遍滿諸方。焰網莊嚴,過於日月。鐵圍中間,幽冥之處,互得相見。或於此界暗夜遊行,斯等眾生見我光明,悉蒙開曉,隨作眾事。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無盡。
  • 甚深智慧 妙不可言 文殊菩薩十種甚深大願
    願至菩提。我亦作師僧子弟。和尚阿闍梨。同學伴侶。受我法教。學我威儀。取我禮節。令發勝願。回向大乘。學習菩提。漸成佛道。於是我作他作。大臣官長。理務世俗。一一清正。於國忠孝。悉共有緣。歸向菩提。得值三寶。令發菩提之心。云何名為無盡十種甚深大願。一者大願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四空五淨之主。八定四禪之主。梵王六欲之主。
  • 心者,一身之主,萬法之宗.順之則速成菩提,逆之則永沉生死
    心者,一身之主,萬法之宗。順之則速成菩提,逆之則永沉生死。一切眾生,迷背本心,隨逐妄境,起貪瞋痴,造殺盜淫。四宏誓願者,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也。須知此四宏誓願,乃三世一切諸佛誓願之本。汝於日用舉心動念,須令與此相合。若與合者,擴充令其圓滿。若不合者,斷除令其淨盡。然欲利他,先須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譬如溺於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 十無盡藏品讀誦心得分享
    隨順一切法,聞諸佛、法、眾生不可思議,心不怯弱;聞時空不可思議,乃至涅槃不可思議,心不怯弱。入佛智慧,成就無邊無盡信,心不退轉、不雜亂、不破壞、不染著,住如來家,護持一切佛種性,增長一切菩薩信解,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一切諸佛方便,是為信藏。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其內涵博大、深奧,並能以辯證的方式,來啟悟不同根性人的智慧,達到讓人明心見性,獲得不同的果位。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慌亂,更不會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遇到同樣一件事情,心地清淨的人,與心地不清淨的人,處理事情所得到的結果就有很大不同。
  • 楞嚴經: 158 三番破識 - 菩提涅槃 Bodhi Nirvana
    經文: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第二種根本,就是由無始來,那個不生不滅、本來清淨的體。前文曾經講過「無始」,你說哪一個是開始呢?這開始,追究不出來所以然的,所以就說「無始」,沒有一個開始。在沒有開始那個時候,就是比那個開始還再以前,那個「開始」還沒有來呢!那個時候叫「無始」。菩提、涅槃,在前邊都講過很多了。「菩提」是梵語,譯成中文就叫「覺道」,就是一個覺悟的道理。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真實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三菩提"意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  《心經》上最後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如此,佛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闡明了《心經》的功德,最後還說: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佛告訴須菩提說: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修一切善法,即得般若智慧
    凡夫所行善業,皆是求福德之心。以此求福德的心,即是執著有為的善。稍微有執著,皆是不淨。佛所說的淨心者,是要沒有所得所求的心,能所不住,故稱為淨心。所謂的善行,無有能行所行之行,能所不立,故稱為善行。總起來說淨心行善者,即是所行之善也要忘掉,能行善的心也要忘記。發慈悲心,行利益事,對外不執所度之心,對內不執能度之心,不著四相,修一切善法,這才是真正的得菩提。
  • 金剛經第二十三品|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究竟圓滿智慧,它是空的,裡面什麼都沒有,卻具有正遍知的作用性,什麼都知道、明白,即是我們常說的自性,六祖云: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即是空性,自性即是佛性,人人本自具足,真空妙有!故佛云: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若有能發如是願者,是名菩薩終不退失菩提之心
    有人聞佛能度眾生生老病死,不從師諮自然修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當修集,必令得之』,以是因緣發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是誓願:『願我常得親近諸佛及佛弟子,常聞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難不失是心。』    復願:『諸佛及諸弟子,常於我所生歡喜心,具五善根。
  • 文殊菩薩心咒儀軌(開智慧的咒語 )
    據《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持誦「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離諸苦惱,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證悟一切諸三昧門,獲大聞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同經又說:「念誦數滿五十萬遍,即獲無盡辯才,如文殊師利菩薩等無有異。飛騰虛空,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
  • 宏圓法師: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前面用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來比喻般若的殊勝妙用,這裡的咒語密說般若不可思議的境界。咒語本來是不可以解說的,如果用語言來解釋就成分別了,就是有思想,一落思想便成知見、便成所知。
  • 禪茶語:心若菩提,片片鄉愁,淡雅亦淨,眼前即是禪
    心若菩提身如夏花,心若菩提生命來往,春花開秋葉落,生命是一道優雅的弧線,初時羞,繼而盛,再而衰,此一時的花姿,下一刻的空枝,處處俱來去,時時皆生滅。身亦如夏花,最盛時以為人間美好,花落時又感百事皆衰。雖身如夏花般絢爛枯落,心若菩提般禪靜不侵。盛極而衰,無常變化,本是時間常態,靜慮以無擾,澄心以釋懷,執著只因妄想於生處,放不下滅時。心雖清風來去,焚香煮茶,看茶之舒展,品香之氤氳,無常變化,由它來去,粉嫩與枯萎,清靈與汙濁,心如菩提靜,不濯其妖,不染其濁。身如夏花,世間萬事皆在生滅,無常來去,心若菩提,榮枯盛衰不過空相,初心浮現。風雨過,塵埃落,笑迎盛衰事,心守天地清。
  • 希阿榮博堪布心靈隨筆《次第花開》:心生歡喜
    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讓我們生起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書中處處散發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並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