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陽光明媚,無風少雲,空氣品質好,能見度高,這樣的好天氣,到曠野走走,登高遠望,一覽山川美景。
明永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永陵無字碑。
歷史留下的印跡,永陵宮門前城磚鋪的路面,有千瘡百孔的感覺。
嘉靖七年(1528)皇后陳氏去世之時。當時,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也秘密選好了自己的陵地。 駱用卿在嘉靖年間以通曉風水術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後,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隨後,世宗就帶領群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看後,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裡建陵。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
永陵祾恩殿臺基及明樓,今天到了陽翠嶺第二個高點處。
沿陵東牆外向後山陽翠嶺進發。
嘉靖十五(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時,修建永陵的工程開始了。世宗皇帝親自主持了祭告長陵的典儀,武定侯郭勳、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在這一天動工的還有其他七陵的修繕工程、長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護石臺等工程。
永陵明樓全部採用磚石結構,沒有木料。
寶城牆下排水孔,是免墳頭積水而設計的。
馬上到陵後了,開始登山。
這裡看到的是長陵、(獻陵位置低)、慶陵、茂陵的幾座名樓排成一列。
遠望十三陵水庫。在這發現一處登山的近路,還好走。
永陵和門前筆直的神道
現在的永陵神道已作保護,南邊入口已設置了鐵欄杆,車輛無緣進入。
山腳下的景陵村
長陵、獻陵、慶陵、茂陵的四座名樓,依次排列。
景陵村與長陵村,相互擁擠在一起,誰能辨別出來?
長陵是明十三陵之首陵,於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修建,永樂十三年(1413年)完工。現存建築有寶城、明樓、石五供、兩柱牌樓門、祾恩殿、祾恩門、碑亭以及三進院落的宮牆和因牆而設的陵門、角門等。
長陵明樓
長陵大殿--陵恩殿
長陵陵恩門、碑亭、陵門及外牆。
犬牙交錯的山石
德陵始建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玄宮建成,崇禎五年二月地面建築完工,用時五年。
德陵是朱由校的陵墓
德陵大橋是現在十三陵保存最為完整的大橋。
德陵無字碑_神功聖德碑。
德陵明樓
隨著高度不同,所見明陵更清晰。
再到眼前這個山頭,看能否見到康陵真面目(因為康陵前面有山)。
這裡是個突出的平臺,視野非常好。只是無緣見到康陵,那座黑山還是遮擋著。
景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吳賢妃)附葬陵寢,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動用10萬餘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點擊一下看原圖。這裡左能看到東山口,十三陵水庫;右能見到老君口,老君堂的山谷,視野開闊。
這張照片可以見到除泰陵、康陵、思陵以外的十座明陵。從東向西依次是:德陵、永陵、景陵、長陵、獻陵、慶陵、裕陵、茂陵、定陵、昭陵。
下山
回望陽翠嶺
寶城牆外磚垛護牆
紅牆城磚壘砌
永陵陵外,外羅城內有許多松樹,長陵外有許多柏樹,其它各陵不多見。
高大的松樹
回到了宮門前。
永陵的宮門保存完好,除長、定陵外,其它陵都是後修繕的,或無陵門。永陵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他繼承堂兄皇位,入繼大統。15歲登基後,就開始為其父爭名,大議禮,最終封朱佑杬為興獻皇帝。嘉靖年間,出了個大貪官嚴嵩,還有位兩袖清風的海瑞,敢告皇帝,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