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陽翠嶺 賞十三陵風景

2021-02-22 及時雨攝影

2月4日,陽光明媚,無風少雲,空氣品質好,能見度高,這樣的好天氣,到曠野走走,登高遠望,一覽山川美景。

明永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永陵無字碑。

歷史留下的印跡,永陵宮門前城磚鋪的路面,有千瘡百孔的感覺。

嘉靖七年(1528)皇后陳氏去世之時。當時,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也秘密選好了自己的陵地。 駱用卿在嘉靖年間以通曉風水術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後,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隨後,世宗就帶領群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看後,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裡建陵。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

永陵祾恩殿臺基及明樓,今天到了陽翠嶺第二個高點處。

沿陵東牆外向後山陽翠嶺進發。

嘉靖十五(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時,修建永陵的工程開始了。世宗皇帝親自主持了祭告長陵的典儀,武定侯郭勳、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在這一天動工的還有其他七陵的修繕工程、長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護石臺等工程。

永陵明樓全部採用磚石結構,沒有木料。

寶城牆下排水孔,是免墳頭積水而設計的。

馬上到陵後了,開始登山。

這裡看到的是長陵、(獻陵位置低)、慶陵、茂陵的幾座名樓排成一列。

遠望十三陵水庫。在這發現一處登山的近路,還好走。

永陵和門前筆直的神道

現在的永陵神道已作保護,南邊入口已設置了鐵欄杆,車輛無緣進入。

山腳下的景陵村

長陵、獻陵、慶陵、茂陵的四座名樓,依次排列。

景陵村與長陵村,相互擁擠在一起,誰能辨別出來?

長陵是明十三陵之首陵,於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修建,永樂十三年(1413年)完工。現存建築有寶城、明樓、石五供、兩柱牌樓門、祾恩殿、祾恩門、碑亭以及三進院落的宮牆和因牆而設的陵門、角門等。

長陵明樓

長陵大殿--陵恩殿

長陵陵恩門、碑亭、陵門及外牆。

犬牙交錯的山石

德陵始建於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玄宮建成,崇禎五年二月地面建築完工,用時五年。

德陵是朱由校的陵墓

德陵大橋是現在十三陵保存最為完整的大橋。

德陵無字碑_神功聖德碑。

德陵明樓

隨著高度不同,所見明陵更清晰。

再到眼前這個山頭,看能否見到康陵真面目(因為康陵前面有山)。

這裡是個突出的平臺,視野非常好。只是無緣見到康陵,那座黑山還是遮擋著。

景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吳賢妃)附葬陵寢,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動用10萬餘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點擊一下看原圖。這裡左能看到東山口,十三陵水庫;右能見到老君口,老君堂的山谷,視野開闊。

這張照片可以見到除泰陵、康陵、思陵以外的十座明陵。從東向西依次是:德陵、永陵、景陵、長陵、獻陵、慶陵、裕陵、茂陵、定陵、昭陵。

下山

回望陽翠嶺

寶城牆外磚垛護牆

紅牆城磚壘砌

永陵陵外,外羅城內有許多松樹,長陵外有許多柏樹,其它各陵不多見。

高大的松樹

回到了宮門前。

永陵的宮門保存完好,除長、定陵外,其它陵都是後修繕的,或無陵門。永陵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他繼承堂兄皇位,入繼大統。15歲登基後,就開始為其父爭名,大議禮,最終封朱佑杬為興獻皇帝。嘉靖年間,出了個大貪官嚴嵩,還有位兩袖清風的海瑞,敢告皇帝,名垂千古。

相關焦點

  • 看不見的十三陵
    搜索微信號:dili360或中國國家地理到北京旅遊,十三陵是必去之處。往往,大巴車將遊人匆匆扔在十三陵中定陵的入口處,丟下1個小時的時間,僅此而已。然而,如此一遊對十三陵而言,實在是可惜。不如,先跟隨這組照片,去遊玩下看不見的十三陵吧。裕陵,明英宗朱祁鎮身後長眠的地方。
  •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感受這些不一樣的風景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看這些不一樣的風景。明十三陵景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是明朝十六位皇帝除朱元璋葬於南京,第二帝朱允炆失蹤,第七帝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餘十三位皇帝都葬於此景區之內。由石牌坊、大紅門、總神道、七孔橋、十三陵、妃子墓、太監墓等構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最多的皇帝墓冢群。其位置得天獨厚,上風上水,環境非常的優美。前有龍山、虎山兩座秀山把守,後有天壽山、陽翠嶺、大峪山三座大山坐陣壓軸,跟前還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河趟過。可以說昌平因十三陵景區而聞名,十三陵景區因昌平環境而更顯寧靜莊重。
  • 明十三陵那些事——明十三陵的選址①
    未來幾期讓我們一起話說十三陵!就在我們昌平家門口的AAAAA級風景區明十三陵,為什麼只有十三個陵墓,為什麼古代皇帝要將陵墓選址在十三陵?舉世聞名的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特色?本期充滿智慧的小編來為大家一一揭曉!屏幕前的你還知道關於明十三陵的多少故事?歡迎留言給我們!
  • 十三陵神路上的標誌,石牌坊大宮門功德亭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石牌坊定點碑,這座大石牌坊就是整個陵區最前端的領頭建築。石牌坊是明朝十三陵最前面的牌坊,往北走就是十三陵的大紅門,又叫大宮門在大宮門前的十三陵標誌石碑,左右各有一個石碑,文官下驕五官下馬。祭奠祖墳要走著進入。
  • 北京郊區的5大水庫,規模宏大,既是利民工程也是賞景勝地
    而且這5大水庫,除了是利民工程也是賞景勝地。尤其是水庫的生態環境非常宜人,又是在北方春夏秋冬四時風景不同,值得一去,我就一起來看看這5大水庫。一、密雲水庫1960年建成的水庫,屬於比較老一批建成的水庫,因為位於北京密雲區所以得名密雲水庫。
  • 十三陵的地下新發現!
    但那只是一期,昌平線的二期今年年底就會延長至昌平西山口,途徑十三陵景區並設站,有圖有真相啊!這幅壁畫就是在十三陵景區站站廳層的《十三陵全圖》,長度超過10米。欣賞完壁畫別忘了上車啊!初次到十三陵景區站,走過通道上到地面後,會覺得有些找不著北……
  • 北京「十三陵水庫」魅力山水手機攝影
    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自拍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牛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自拍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
  • 明十三陵的十三種穿越 揭秘那些塵封的往事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獨立的單位。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也是因此整體布局,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 明朝共有十六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所以,他前邊的兩個皇帝,當然沒葬在北京十三陵,是建在南京的鐘山腳下的;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佔地長達22.5公裡,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明朝皇帝陵是十三陵?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可是有七處的!
    說起明皇陵,北方的人大多會想到明十三陵。南方的一般還會想到明孝陵。而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有七處,分別是明祖陵,明皇陵,明東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群落,景泰陵還有明顯陵。4、明孝陵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明十三陵各個名字的由來及寓意
    明十三陵位於昌平縣北10公裡天壽山南麓,歷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視選擇陵地,據說,天壽山間明堂廣大,群山似封若閉,中間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裡,做陵區禁地,將它改名為天壽山。從在天壽山下建長陵(明成祖陵墓),到崇禎(明思宗)葬在田妃墓中,這裡共埋葬了十三個皇帝,因而稱為十三陵。這十三陵是: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穗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 十三陵:作為皇陵究竟有哪些風水亮點?
    在北京大地上有座名山叫天壽山(原名為黃土山),它為明代皇家陵園,俗稱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的陵園,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 公告 | 明十三陵神路景區春節期間免費開放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做好市民群眾在京過年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為使市民群眾在京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節,春節假期2月11日-17日(除夕至初六),明十三陵神路景區免費開放
  • 百年前明十三陵老照片:朱棣陵墓破敗不堪,但清朝派的守陵人還在
    這是一組拍攝於百年前的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十三陵依舊還有守陵人身影,但是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明十三陵是因為朱棣及其以後共計十三位皇帝埋葬這裡,故得名,它位於北京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
  • 揭秘明十三陵—康陵
    10月31日,昌平區文物保護專業志願服務隊與昌平本地歷史文化愛好者、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北京化工大學一行20餘人一同為大家揭秘明十三陵未開放區域—康陵。本次活動得到了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動由昌平著名明史專家胡漢生老師主講。
  • XLOONG運動智能眼鏡攝影實戰 梟龍鐵騎出徵十三陵 攜美同遊
    XLOONG運動智能眼鏡實戰  梟龍鐵騎出徵十三陵XLOONG運動智能眼鏡雖然還沒有正式發售,但是已經參與到實戰中來了,那就是配備在我們梟龍俱樂部——梟龍鐵騎小分隊的核心成員身上,不僅對產品實用性提供了數據與體驗的支持
  • 明十三陵的名字和寓意,你知道嗎?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歷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視選擇陵地,據說,天壽山間明堂廣大,群山似封若閉,中間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裡,做陵區禁地,將它改名為天壽山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故稱十三陵)、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 北京市水務局領導到十三陵水庫管理處調研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本站訊 10月20日,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潘安君帶隊實地調研十三陵水庫管理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建和流域河長制工作。  潘安君一行首先來到十三陵水庫大壩長廊,聽取了水利工程運行情況的匯報,參觀了十三陵水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廳,查看了當年修建水庫時的圖片資料及手推車、測量儀器等工具實物,並對實物展示、故事講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