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文字↑↑↑訂閱我們!
搜索微信號:dili360或中國國家地理
北京旅遊,十三陵是必去之處。往往,大巴車將遊人匆匆扔在十三陵中定陵的入口處,丟下1個小時的時間,僅此而已。然而,如此一遊對十三陵而言,實在是可惜。不如,先跟隨這組照片,去遊玩下看不見的十三陵吧。
裕陵,明英宗朱祁鎮身後長眠的地方。在2011年大修項目啟動之前,它已有200餘年未經修繕,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危陵」。 攝影/楊江
景陵。景陵的寶城呈現出奇特的狹長形狀。據說當時修建景陵曾經運土鋪墊,地勢上才稍為可用。又因受到左右砂山和水流的挾制,寶城不得不修造成異形,如上圖。此外,背後的結穴山也只能倚靠一半,砂山也不對稱,實在算不上很好的吉地。據說因此,當年景陵主人才在長陵右側風水較好的地點為父修陵,從而打破了禮制上規定的「左昭右穆」。 攝影/楊江
永陵。陽翠嶺高高聳立,宛如「天柱」,它是永陵的主山,有聖壽萬年之象。永陵主人——嘉靖皇帝命風水大師廖均卿後人卜選的陵址不僅風水優異,且地勢開闊,非常適宜大興土木。而從今天的永陵祾恩殿宏偉地基,即可想見它當年的一派風光,它是嘉靖皇帝生前所建,是這位皇帝傾心督造的傑作。 攝影/李計東
康陵。除了松蓋長青的景象,十三陵的陵園內還有另一類美景——橡林披金。許多尚未對外開放的陵園,都生長著參天橡樹,這在北京其它地方很罕見。橡樹的樹冠有多大,樹根便有多廣,它可以牢牢地抓固住土壤。如圖所見,康陵的寶城內,即覆蓋著紅彤彤的橡樹林,這對保護寶頂極為有益。 攝影/楊江
思陵。相比其他陵寢的恢弘規模,思陵當年只建起享殿三楹,比一些妃子墓的規格還要低,明朝末帝的悲慘後事可見一斑。崇禎墓的寶頂低矮,且沒有明樓、寶城維護,只有一通清代順治年所立的石碑。碑上文字還曾一改再改,原來諡為「懷宗」的名號被撤去,石碑和碑前五供盡顯清代風格。 攝影/林金平
慶陵。朱常洛僅僅在位一月即崩逝,他是明末第十四位皇帝,卻得以葬於獻陵祖先旁邊。這是由於到了明晚期,十三陵內已經缺少上好的吉壤,倒是當年景泰帝被廢而拆除的陵寢風水俱佳,於是生前坎坷的明光宗得以借「二手陵」風光下葬,圖中即為慶陵被損毀的祾恩大殿。 攝影/陸崗
獻陵。要選址在祖陵之畔,就很難滿足苛刻的風水要求,其他陵墓在風水上並不能處處盡如人意。獻陵緊貼長陵之右,雖然龍、砂、水齊備。但其中一道砂山偏偏橫亙而出,是要保證陵寢院落完整劃一?還是保證砂山不被挖斷?最後風水的要求佔了上風,獻陵被建為前後分隔的兩個院落。上圖即為獻陵後一進院落的三座門。如今前院被毀,它也就成了獻陵的大門。 攝影/陸崗
茂陵。長陵西北聚寶山下的茂陵,與十三陵的大部分陵園一樣,五百年來一直重門深鎖,從未向世人開放。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朱見深與其三位皇后合葬於此。枝繁葉茂的松樹、每歲榮枯的野草遮掩了紅牆黃瓦的輝煌,也泯滅了一代帝王的生前糾葛,死後榮耀。清乾隆年間曾修繕茂陵,民國時陵園建築大部分損毀,圖中即為茂陵明樓所在的院落,三座門與欞星門殘構依稀在望。2009年茂陵再次修葺,修舊如故。 攝影/陸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