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十三陵

2021-02-07 中國國家地理

點擊上面藍色文字↑↑↑訂閱我們!

搜索微信號:dili360或中國國家地理


北京旅遊,十三陵是必去之處。往往,大巴車將遊人匆匆扔在十三陵中定陵的入口處,丟下1個小時的時間,僅此而已。然而,如此一遊對十三陵而言,實在是可惜。不如,先跟隨這組照片,去遊玩下看不見的十三陵吧。


裕陵,明英宗朱祁鎮身後長眠的地方。在2011年大修項目啟動之前,它已有200餘年未經修繕,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危陵」。 攝影/楊江


景陵。景陵的寶城呈現出奇特的狹長形狀。據說當時修建景陵曾經運土鋪墊,地勢上才稍為可用。又因受到左右砂山和水流的挾制,寶城不得不修造成異形,如上圖。此外,背後的結穴山也只能倚靠一半,砂山也不對稱,實在算不上很好的吉地。據說因此,當年景陵主人才在長陵右側風水較好的地點為父修陵,從而打破了禮制上規定的「左昭右穆」。 攝影/楊江


永陵。陽翠嶺高高聳立,宛如「天柱」,它是永陵的主山,有聖壽萬年之象。永陵主人——嘉靖皇帝命風水大師廖均卿後人卜選的陵址不僅風水優異,且地勢開闊,非常適宜大興土木。而從今天的永陵祾恩殿宏偉地基,即可想見它當年的一派風光,它是嘉靖皇帝生前所建,是這位皇帝傾心督造的傑作。 攝影/李計東


康陵。除了松蓋長青的景象,十三陵的陵園內還有另一類美景——橡林披金。許多尚未對外開放的陵園,都生長著參天橡樹,這在北京其它地方很罕見。橡樹的樹冠有多大,樹根便有多廣,它可以牢牢地抓固住土壤。如圖所見,康陵的寶城內,即覆蓋著紅彤彤的橡樹林,這對保護寶頂極為有益。 攝影/楊江


思陵。相比其他陵寢的恢弘規模,思陵當年只建起享殿三楹,比一些妃子墓的規格還要低,明朝末帝的悲慘後事可見一斑。崇禎墓的寶頂低矮,且沒有明樓、寶城維護,只有一通清代順治年所立的石碑。碑上文字還曾一改再改,原來諡為「懷宗」的名號被撤去,石碑和碑前五供盡顯清代風格。 攝影/林金平


慶陵。朱常洛僅僅在位一月即崩逝,他是明末第十四位皇帝,卻得以葬於獻陵祖先旁邊。這是由於到了明晚期,十三陵內已經缺少上好的吉壤,倒是當年景泰帝被廢而拆除的陵寢風水俱佳,於是生前坎坷的明光宗得以借「二手陵」風光下葬,圖中即為慶陵被損毀的祾恩大殿。 攝影/陸崗


獻陵。要選址在祖陵之畔,就很難滿足苛刻的風水要求,其他陵墓在風水上並不能處處盡如人意。獻陵緊貼長陵之右,雖然龍、砂、水齊備。但其中一道砂山偏偏橫亙而出,是要保證陵寢院落完整劃一?還是保證砂山不被挖斷?最後風水的要求佔了上風,獻陵被建為前後分隔的兩個院落。上圖即為獻陵後一進院落的三座門。如今前院被毀,它也就成了獻陵的大門。 攝影/陸崗


茂陵。長陵西北聚寶山下的茂陵,與十三陵的大部分陵園一樣,五百年來一直重門深鎖,從未向世人開放。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朱見深與其三位皇后合葬於此。枝繁葉茂的松樹、每歲榮枯的野草遮掩了紅牆黃瓦的輝煌,也泯滅了一代帝王的生前糾葛,死後榮耀。清乾隆年間曾修繕茂陵,民國時陵園建築大部分損毀,圖中即為茂陵明樓所在的院落,三座門與欞星門殘構依稀在望。2009年茂陵再次修葺,修舊如故。 攝影/陸崗



相關焦點

  • 明十三陵那些事——明十三陵的選址①
    未來幾期讓我們一起話說十三陵!就在我們昌平家門口的AAAAA級風景區明十三陵,為什麼只有十三個陵墓,為什麼古代皇帝要將陵墓選址在十三陵?舉世聞名的明十三陵究竟有哪些特色?本期充滿智慧的小編來為大家一一揭曉!屏幕前的你還知道關於明十三陵的多少故事?歡迎留言給我們!
  • 十三陵的地下新發現!
    但那只是一期,昌平線的二期今年年底就會延長至昌平西山口,途徑十三陵景區並設站,有圖有真相啊!這幅壁畫就是在十三陵景區站站廳層的《十三陵全圖》,長度超過10米。欣賞完壁畫別忘了上車啊!初次到十三陵景區站,走過通道上到地面後,會覺得有些找不著北……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三位皇帝,因不同的原因,沒有進入北京十三陵。朱元璋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建都南京。它是一位勵志皇帝,歷史上聲望很高。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去世,享年71歲。
  • 明十三陵的十三種穿越 揭秘那些塵封的往事
    一般出於文保的規定,馬道和寶山不讓遊人涉足,所以除了已經開放地宮的定陵,一般看不見寶山中央神秘的"寶頂"。嚇人一跳,回頭看時,原來是同行的俏皮攝影師,正在模仿遊客跨過欞星門。其他同伴大樂,恭聲唱道:"娘娘,您回來了!"
  • 北京「十三陵水庫」魅力山水手機攝影
    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自拍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牛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風光自拍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北京十三陵水庫駿馬風光
  • 明朝共有十六帝,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2、明朝第二帝朱允炆,為何沒葬進十三陵?當即,三個身邊跟隨的人同他自己剃光頭髮,穿上僧衣,從城角門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進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有人說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後來。朱棣派鄭和幾次出洋尋找……然而至今下落不明。也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炆在某寺廟當了和尚,活了七八十歲才逝去。人們感嘆朱元璋早年當和和尚。
  • 登陽翠嶺 賞十三陵風景
    永陵祾恩殿臺基及明樓,今天到了陽翠嶺第二個高點處。遠望十三陵水庫。在這發現一處登山的近路,還好走。長陵是明十三陵之首陵,於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修建,永樂十三年(1413年)完工。現存建築有寶城、明樓、石五供、兩柱牌樓門、祾恩殿、祾恩門、碑亭以及三進院落的宮牆和因牆而設的陵門、角門等。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陵墓卻叫「明十三陵」?
    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國作者|我方團隊書劍為酒《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明朝十三陵是今天北京市的重要景點,來北京不可不去十三陵,探究明朝歷史不可不到十三陵。並非如此,明十三陵分別是,長陵安葬明成祖朱棣,獻陵安葬明仁宗,景陵安葬明宣宗,裕陵安葬明英宗,茂陵安葬明憲宗,泰陵安葬明孝宗,康陵安葬明武宗,永陵安葬明世宗,昭陵安葬明穆宗,定陵安葬明神宗,慶陵安葬明光宗,德陵安葬明熹宗,思陵安葬明思宗。十三陵分別對應明朝的十三位皇帝。那麼,還有哪三位皇帝沒在北京十三陵安葬?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兒了?
    從天壽山諸陵的布列情況看,長陵位於天壽山中峰之前,基本上處於陵區的中央,其他各陵分布在長陵的左右兩側,形成了以長陵為中心、其他各陵左右排列的陵寢體系。研究十三陵長達30年的學者胡漢生認為長陵的風水位置在十三陵中算是最好:「陵寢選址最基本的(標準)背後要有山,稱為玄武,前有山稱為朱雀,左山青龍,右山白虎,這幾個因素都存在,稱為四室完美。
  • 乾隆為了修自己的陵寢,偷了明十三陵的金絲楠木?
    劉羅鍋:當時皇上見十三陵的木料好,長短粗細大小都合適,皇上您就下旨,拆了十三陵的木料,就蓋了這乾清宮,這難道不是偷墳掘墓嗎?乾隆:這……這……《宰相劉羅鍋》電視劇中之所以有這麼段情節,來源於一段清宮傳言:1787年乾隆下令修葺十三陵,督辦的大臣之一正是劉墉,當時的方案是拆大改小,換出來很多木料,只不過換下來的木料用沒用來修乾清宮已說不清楚,數年後宮中人眾口一詞,皆言不知所蹤。這就是「乾隆盜木」一說。
  •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感受這些不一樣的風景
    走進北京明十三陵景區,看這些不一樣的風景。明十三陵景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是明朝十六位皇帝除朱元璋葬於南京,第二帝朱允炆失蹤,第七帝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餘十三位皇帝都葬於此景區之內。由石牌坊、大紅門、總神道、七孔橋、十三陵、妃子墓、太監墓等構成,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最多的皇帝墓冢群。其位置得天獨厚,上風上水,環境非常的優美。前有龍山、虎山兩座秀山把守,後有天壽山、陽翠嶺、大峪山三座大山坐陣壓軸,跟前還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河趟過。可以說昌平因十三陵景區而聞名,十三陵景區因昌平環境而更顯寧靜莊重。
  • 歷史上的今天丨孫殿英為什麼只盜清東陵卻不盜明十三陵呢
    但若僅以財富而論,明朝皇陵所藏的財寶因為年代更久,所以價值通常會更高,而作為七朝古都的北京,還有比明十三陵更為久遠的、珍品更多的皇家陵園。那為什麼孫殿英只是盜掘了清東陵而沒有盜掘明十三陵呢?第一個原因是孫殿英要報仇。孫殿英的祖先在明朝當過經略使,這個官相當於封疆大吏。在清兵入關時,由於奮起反抗而被全部殺害,而孫殿英的父親也是被滿人殺害。
  • 十三陵神路上的標誌,石牌坊大宮門功德亭
    石牌坊是明朝十三陵最前面的牌坊,往北走就是十三陵的大紅門,又叫大宮門在大宮門前的十三陵標誌石碑,左右各有一個石碑,文官下驕五官下馬。祭奠祖墳要走著進入。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標誌石碑和大紅門的位置圖,從這裡到達長陵大概7公裡。大紅門,是通往十三陵的大門,進入大門就是神道上的功德碑亭。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為何明十三陵僅13個皇帝?沒進十三陵的有誰?
    明十三陵,作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這數量上卻有些對不上,史書記載大明自建國以來,共歷帝王16位,而且個個都是名正言順,得到認可的正經皇帝。那為何明十三陵,卻只埋了13個皇帝呢?沒有進入十三陵的都有誰呢?
  • 明十三陵各個名字的由來及寓意
    明十三陵位於昌平縣北10公裡天壽山南麓,歷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視選擇陵地,據說,天壽山間明堂廣大,群山似封若閉,中間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裡,做陵區禁地,將它改名為天壽山。從在天壽山下建長陵(明成祖陵墓),到崇禎(明思宗)葬在田妃墓中,這裡共埋葬了十三個皇帝,因而稱為十三陵。這十三陵是: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穗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 揭秘明十三陵—康陵
    胡漢生老師現任十三陵特區明代帝陵研究會會長、文博專業研究館員、中國明史學會理事。多年來從事明十三陵歷史及明史研究,在古代帝王陵寢制度研究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著有《明十三陵研究》、《明代帝陵風水說》、《明朝帝王陵》、《明十三陵概覽》、《明十三陵探秘160問》、《銀山塔林》等學術著作,並在《建築歷史與理論
  • 體長近1米、飛起來像戰鬥機,首次在十三陵地區露臉的是什麼鳥?
    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和十三陵林場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近日冒著嚴寒,對十三陵地區開展了一次鳥類調查,共記錄到野鳥27種,除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毛腳、紅隼、大、普通,還首次監測到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 十三陵:作為皇陵究竟有哪些風水亮點?
    在北京大地上有座名山叫天壽山(原名為黃土山),它為明代皇家陵園,俗稱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的陵園,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 公告 | 明十三陵神路景區春節期間免費開放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做好市民群眾在京過年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為使市民群眾在京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節,春節假期2月11日-17日(除夕至初六),明十三陵神路景區免費開放
  • 百年前明十三陵老照片:朱棣陵墓破敗不堪,但清朝派的守陵人還在
    這是一組拍攝於百年前的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十三陵依舊還有守陵人身影,但是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明十三陵是因為朱棣及其以後共計十三位皇帝埋葬這裡,故得名,它位於北京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