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隆,南朝宋的第三位皇帝,武帝劉裕第三子。他是在兄長少帝劉義符被殺之後繼任皇位的。
一、重臣擇主 弱冠登極
景平二年(424)七月,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荊州刺史、宜都王劉義隆接到報告,尚書令傅亮率百官備法前來迎他回京師,入奉皇統。
徐羨之、傅亮等廢殺少帝劉義符和廬陵王劉義真之事,早已傳到江陵,劉義隆與眾僚佐既悲痛又驚恐。今日傅亮前來,馬上在府中引起一片驚惶和猜疑。年僅18歲的劉義隆雖然不動聲色,心中卻如萬馬奔騰。他知道,檀道濟、傅亮等均為顧命大臣,受先帝遺詔輔政,大權在握,非忠心耿耿聽命於人之輩,所以敢廢帝弒帝。他們之所以立自己為帝,不過是看自己年輕,身體羸弱,易於掌握而已。此時,他們為長期掌權,已經作了周密的安排:徐羨之、傅亮居中央掌權,謝晦到軍事重地荊州任刺史,居外為屏障,內外呼應,互為依靠,留給自己的只是一個空頭皇帝而已。但他也知道;徐、傅等人尚無篡位之心,一時間不至於有大的危險。於是決定入京師即位。
為安全到達京師和確保無後顧之憂,他做了周密安排,命令司馬王華總後,留鎮荊州。以原有府州文武嚴兵自衛,朝廷所派百官及士兵一律不得接近部伍。他的心腹中兵參軍朱容子日夜抱刀守在所乘舟船艙門之外,一路上衣不解帶,直至建康。
八月,劉義隆一行到達京師,群臣迎拜於新亭(今南京市南)。初拜謁先帝劉裕陵墓寧陵後,劉義隆來到秦淮以北權作太學的中堂,百官奉璽綬,劉義隆再三辭讓,後經百官苦苦相勸,才接受下來,在中堂舉行了即位儀式。隨後,備法駕入宮,登太極前殿,宣布大赦,改年號為元嘉。
二、誅殺權臣 親理萬機
即位不久,劉義隆正式任命謝晦為荊州刺史。接著又下令,以定策安社稷之功,徐羨之晉位司空,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謝晦晉號衛將軍,檀道濟晉號徵北將軍。有司奏請皇帝依前朝故事親臨華林園聽訟,處理刑獄,劉義隆特地下詔說,對政刑我大多都不熟悉,可以如先前那樣,由徐羨之、王弘二公推訊。看上去,他對顧命大臣信任有加,毫不猶疑。
元嘉二年(425)正月,劉義隆登位5個月了,徐羨之、傅亮上表歸政。對此,他心中暗暗高興,但仍不肯馬上接受,而是謙讓再三;經過三次上表,才勉強準許,開始親理萬機。劉義隆表面上很平靜,暗地裡卻在加緊準備。
元嘉二年底,劉義隆公開宣揚將大舉北伐,裝備艦船,鍛造武器,聲勢頗大。劉義隆的這一舉動,引起朝野的極大關注和猜測,「朝廷將舉兵伐謝晦」的消息不脛而走,徐羨之等極為緊張,慌忙捎信給謝晦,謝晦也緊急行動起來,密謀舉兵。
元嘉三年(426)正月,劉義隆準備停當,開始行動。謝晦是一個富於作戰經驗的戰將,誰來討伐他呢?劉義隆決定任用曾參與廢弒的檀道濟來統軍徵伐。侍中王華等皆認為不妥,齊聲反瓣。劉義隆笑笑說:「廢帝時,檀道濟只是脅從,不是首謀,弒帝主事又與他無關。我撫而使之,必將無慮。」聽了他的分析,眾人都很佩服。
正月十六日,劉義隆召見徐羨之、傅亮。這天,謝晦的弟弟正在值班,忙派人報告傅亮:「殿內有異常處分。」這時傅亮已在路上,聽說後即推辭說嫂嫂病重,請求暫回家探視,回車便走,又馬上派人報告了徐羨之。徐羨之已到西明門,聽到報告,連忙折回揚州刺史府,乘夫人的問訊車出城,又步行走到建康城外20裡的新林浦,入陶灶中自刎而亡。傅亮乘車出郭門,騎馬奔往兄長傅迪的墓,被朝廷派人抓獲,交給了廷尉。傅亮被殺之前,劉義隆念其前往江陵迎駕之功,派中書舍人轉告他說:「以公江陵之誠,當使諸子無恙。」
徐、傅伏誅之後,劉義隆下詔宣布戒嚴,大赦,親督各路大軍討伐謝晦。謝晦開始時並未把朝廷軍放在眼裡,突聞檀道濟率軍來攻,惶懼無計,只一戰便大敗,後被活捉送往建康斬首。
得勝返回建康後,劉義隆下令,任命廬陵王劉義真所親信的謝靈運為秘書監,顏延之為中書侍郎。又準許慧琳道人參與權要,時稱「黑衣宰相」。
三、奪位爭權 兄弟鬩牆
誅殺徐羨之、傅亮、謝晦後,劉義隆收回了朝政大權。為加強皇室對中央政權的統治,他於元嘉六年(429)調四弟彭城王劉義康回京,任司徒,錄尚書事,與王弘共輔朝政。王弘深知官場艱險,加上身體欠佳,便事事推讓給劉義康,所以朝政內外之務都由劉義康決斷。元嘉九年(432),劉義康加領揚州刺史,十六年(439),又晉位大將軍。劉義康勢傾天下,府門每天早晨常有數百輛車等候,朝野人士紛紛巴結靠攏。
劉義康專總朝權後,感到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濟對自己將構成威脅。檀道濟是當時碩果僅存的北府名將,他身經百戰,戰功卓著,威名遠揚。元嘉十三年(436),劉義康矯詔檀道濟入祖道,將其逮捕。三月,收付廷尉,檀道濟與其子檀植等11人一同被殺,只有未成年的孫子免予一死。
元嘉十七年(440),劉義隆與劉義康之間的矛盾開始激烈起來。殷景仁曾秘密對劉義隆進言:「相王權重,非社稷之計,應該少加裁抑!」劉義隆雖未表示什麼,心中卻深以為然。
圍繞在劉義康周圍的劉斌等人,見劉義隆多病,經常製造輿論:宮車一日晏駕,宜立年長之君,不宜立幼君。劉義隆病情危急,讓劉義康寫顧命詔。劉義康回到府中,將皇上病危的事情告知劉湛與殷景仁,一邊說一邊痛哭流涕。侍中劉湛說:「天下艱難,都是因為幼主為政所致!」劉義康、殷景仁聽了,皆默不搭言。
劉義隆病情好轉之後,聽到報告說在他病重之時,劉義康的親信孔胤秀等竟去尚書儀曹索取晉鹹康末年立康帝一事的檔案,為劉義康繼承帝位做準備,不由得怒火中燒。他轉而想到劉義康為手足兄弟,又未參與此事,不好妄加其罪,再說徹底解決劉義康之事的時機尚未成熟,只能忍耐一時,故隱忍未發。但從此開始,厭惡劉義康之心愈發強烈了。
十月,劉義隆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動手解決劉義康的問題。先敕召劉義康入臺城住宿,留在中書省。當天夜裡,劉義隆親臨華林園延賢堂,召心腹侍中殷景仁。殷景仁因受劉湛等人排擠,自元嘉十二年(435)以來,已在家養病五年,但暗地裡與皇上密函往來,每日達數十封,朝政無論大小皆得參與。這一天,他命人為他拂拭衣冠,左右皆不曉其意。接到皇上召見的諭旨,他仍稱有腳疾,坐小床輿與皇上相見。凡誅討處分諸事宜,劉義隆—皆委託他處理。檀道濟在世時,曾向劉義隆推薦沈慶之,稱他忠誠謹慎,又通曉軍事,因此,劉義隆以沈慶之領隊防東掖門。這天夜裡,劉義隆開門召沈慶之,讓他收捕劉湛,交付廷尉,又下詔揭其罪惡,在獄中將其殺害,並誅其三子及其黨羽劉斌、孔胤秀等。隨後派人向劉義康宣旨,通告劉湛等人罪狀。劉義康知皇上所為都是衝著自己來的,乃上表遜位。劉義隆下詔,以劉義康為江州刺史,出鎮豫章(今江西南昌市),資俸優厚,其左右願跟隨者皆準同去,朝廷大小事也皆報示於劉義康。另外,劉義隆又任徵虜司馬蕭斌為劉義康的諮議參軍,領豫章太守,府中大小事情皆由他處理。又派龍驤將軍蕭承之帶兵防守,監督劉義康。
劉義康被貶江州後,不知不覺過去了好長時間。一天,劉義隆到會稽公主家宴集,席上氣氛歡樂融洽。忽然,會稽公主離席而起,向劉義隆叩拜行禮,淚流滿面,悲不自勝。劉義隆不曉其意,甚為詫異,連忙離席親自將姐姐扶起。會稽公主提著劉義康的乳名說:「車子歲暮必不為陛下所容,今特為他請命。」說完,放聲慟哭。劉義隆聽了亦流涕不止,手指埋葬其父劉裕的蔣山發誓說:「必無此慮,若違今日之誓,便是負初寧陵。」又當即封所飲酒以賜劉義康,並在上面寫上:「會稽姐飲宴憶弟,所餘酒今封送。」會稽公主卒於元嘉二十一年(444),在她活著的時候,劉義康一直安然無恙。
元嘉二十二年(445)十二月,範曄、孔熙先等陰謀擁立劉義康之事敗露後被殺,有司奏請削去彭城王劉義康的爵位,收付廷尉治罪。劉義隆知劉義康並未親自參與此事,但深知他是自己帝位的威脅者。因此下令:劉義康及其子女皆免為庶人,絕其屬籍,徙往安成郡(今江西安福縣東南)。以寧朔將軍沈邵為安成相,領兵防守。
元嘉二十八年(451),北魏大舉南侵,形勢危急。劉義隆想起遠在安成的弟弟劉義康,深怕有人藉機擁其為主作亂。太子劉劭、武陵王劉駿等也屢次勸他早日處死劉義康,以免後患。於是,劉義隆派中書舍人嚴龍帶藥賜劉義康死。劉義康拒絕服藥,說:「佛教不許自殺,願隨意處分。」使者便用被子將他捂死。
劉義隆殺害子弟弟彭城王劉義康,揭開了劉宋王朝骨肉相殘的序幕,父子兄弟間開始了延綿不斷的相互殘殺,導致了劉宋政權的覆滅。
四、雄心北伐 慚愧無功
自晉朝被迫南遷立國江南以後,北伐收復失地便成為朝野矚目的大問題。東晉時,有祖逖、桓溫、劉裕的幾次著名北伐。劉義隆雖文弱多病,卻雄心勃勃,想繼承父親劉裕未竟之業,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統一全國。加上元嘉以來社會安定,人口增加,生產發展,兵精糧足,國力強盛,劉義隆北伐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眾臣見他意欲經略中原,紛紛爭相獻策以取寵。
元嘉二十七年(450)七月,劉義隆下詔,宣布北伐。北伐主力由寧朔將軍王玄謨率領,青冀二州刺史蕭斌為督軍。以太尉、江夏王劉義恭駐守彭城,並總統諸軍。為支援北伐,王公、妃主及朝士、牧守,下至富民,各獻金帛、雜物以助國用。又發六州民丁入伍,以補兵力不足。
北伐大軍分水陸數路浩浩蕩蕩北上。由王玄謨率領的主力部隊圍攻滑臺。其部隊器械精良,士眾強盛,鬥志正旺。但王玄謨卻貪鄙無能又剛愎自用,初圍城時,不採納其他將領的正確建議,多次錯過破敵良機,故圍城數月未能破敵,眾將士大失所望,軍心渙散。正在這時,魏太武帝拓跋燾親率大軍南救滑臺,王玄謨驚惶退兵,損兵折將達萬餘,丟棄的軍資器械堆積如山。北魏軍乘勝追擊,破懸瓠,下項城(今河南沈丘縣),迫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又分路南下,渡淮河直驅瓜步,揚言要渡江進攻建康。宋廷內外,舉國震驚。劉義隆聞訊,急令內外戒嚴,徵發民丁補充戰伍,又於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采石磯)至暨陽(今江蘇江陰縣)六七百裡布置船艦與防守部隊,嚴陣以待,建立了鞏固的防線,才遏制了北魏軍的攻勢。
劉義隆登石頭城觀望,只見長江北岸旌旗如林,軍鼓之聲驚天動地,深悔此次北伐。他面帶憂色對江湛說:「北伐之計,同議者少。今日士民勞怨,使我不能不感到慚愧,讓大夫們憂慮了,這都是我的過錯啊。」這時,他又想起了英勇善戰的北府名將檀道濟,悔恨不該將其殺害,說:「檀道濟若在,豈能使胡馬囂張至此!」
第二年正月,北魏軍見無隙可乘,只好撤軍。北魏軍撤退時,進行了空前的大殺掠、大破壞,每過一地,殺戮丁壯者,甚至連嬰兒也不能倖免。又焚毀房屋,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村井空荒,不聞雞鳴犬吠。江南遭此浩劫,國力大大衰落,軍事防線也由洛陽、滑臺撤至淮北,「元嘉之政」由此而衰了。
五、同室操戈 父子相殘
劉義隆晚年與太子劉劭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竟至水火不相容。
劉劭生於元嘉三年(426),剛一出生,其母袁皇后將他抱在懷裡,仔細端量,越看越覺不順眼,便派人向劉義隆報告:「此兒相貌異常,日後必會破國亡家,不可舉。」並欲將劉劭殺死。劉義隆正急切盼望孩子出生的消息,初聽說生了兒子,不禁喜不自勝,繼而聽說皇后要殺死兒子,不由大驚失色,狼狽來到後殿,以手撥開幔帳,勸阻皇后住手,劉劭才得以留下性命。元嘉六年(429),劉義隆正式立劉劭為太子。他見宗室強盛,怕諸兄弟犯上作亂,特為東宮增加兵力,使其與羽林軍相似,有萬人之多。為了培養太子的從政能力,他讓劉劭參與國家大事的管理與決策。這樣,劉劭就成了他的得力臂膀。但後來父子之間漸起裂痕,劉義隆越來越感到不能容忍劉劭的剛愎獨斷。
一日,有司報告,東陽公主的黃門陳慶國向朝廷自首,揭發太子劉劭與二皇子始興王劉濬相互勾結,通過東陽公主的奴婢王鸚鵡,暗請吳興女巫嚴道育行巫蠱之事。劉義隆聽完大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立即命令逮捕王鸚鵡。很快,有司上繳了從王鸚鵡家搜出的劉劭、劉濬親手所寫的數百張紙,上面皆是巫蠱之言,還在含章殿前挖出了以劉義隆為形象的玉人,只有嚴道育畏罪潛逃。劉義隆看著跟前的罪證,只氣得渾身哆嗦。
不久,劉義隆又接到密報:被朝廷通緝的女巫嚴道育藏在京口張旿家中。他立即派人前去捉拿,但只抓到嚴道育的兩個婢女。二人供稱嚴道育起初藏於太子東宮,後又隨劉濬到京口,現已跟他回京師健康去了。劉義隆原以為劉劭、劉濬已經知罪,與嚴道育斷絕了聯繫,聽到報告後,大失所望,惆悵、惋惜、驚駭,真是百感交集。他下令,從京口將二婢解往京師,重新審問,待事情弄清之後,定嚴治二子之罪。
經過幾次變故,劉義隆對二子已不再抱任何希望,便下決心要廢太子劉劭,賜始興王劉濬死。他先與侍中王僧綽密謀,令其尋找漢魏以來廢太子、諸王的典故,送尚書僕射徐湛之、吏部尚書江湛處,讓二人參與其事。
廢太子劉劭後,再立誰為太子呢?劉義隆為此又頗費躊躇:順序而來的三子他不喜歡;他想從寵愛的第四子、南平王劉鑠和第七子、建平王劉宏兩個兒子中挑一個立為太子,但到底立哪一個好呢?他又拿不準主意了。
侍中王僧綽見狀,非常著急,趕來面見劉義隆,「建立之事,全看聖上意下如何。依臣之見,此事應速斷,不可延緩。古人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願聖上以義割恩,不要再忍讓下去。不然的話,則應對太子坦懷相待,如當初那樣盡父子天性,無須再煩疑論。廢立之事雖然嚴密,也會洩露。萬不可招致意外之禍,以取笑千載。」劉義隆聽了,仍難下決心。王僧綽急了,話衝口而出:「臣恐千載之後,人們會言陛下只能裁弟,不能裁兒。」
「只能裁弟,不能裁兒」,王繒綽的話深深刺痛了劉義隆,他決意加緊行動。正在此時,劉鑠自壽陽入朝,因失旨引起劉義隆的不滿,便決定不再考慮立其為太子,考慮的重點便只剩下另一個寵愛的,兒子劉宏身上了。但轉念一想,劉宏在兄弟長幼之序中排行第七,立他怕引起其他兒子和大臣的不滿,因此又猶豫起來。廢太子另立之議久未定奪,劉義隆心裡又煩又亂。一日在潘淑妃處,便忍不住將此事告訴了她。潘淑妃聽了,立即告訴了劉濬,劉濬又馳告劉劭。而劉義隆卻渾然不知,依然日夜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劉義隆接到侍中王僧綽一份密報:近來太子劉劭天天晚上在東宮犒勞將士,還親自行酒,此事非同尋常,好像將有非常之舉,望皇上速作決斷。劉義隆心中一震,不由暗暗思量:太子雖然性情剛強,難道真敢舉兵反叛?廢太子之事真該抓緊計議了,萬一太子知道此事,會有大亂的。可是到底立誰合適呢?他在那裡猶豫不決的時候,卻不知大禍即將臨頭了。
元嘉三十年(453)二月二十一日,劉義隆在合殿與徐湛之單獨密談了一夜,另立太子的人選還未定下來。他抬頭看看窗外,見天已快亮了,伸了個懶腰,對徐湛之說:「勞累了一夜,也該休息了。」徐湛之自劉義隆決定廢太子以來,經常夜裡與劉義隆屏人密談,怕有人偷聽,就親自掌燭繞壁檢查,直到確信無人,才放心密商,常常是通宵達旦。此刻,他也是又累又乏,聽劉義隆一說,倒頭便睡,連蠟燭也未來得及熄滅。宿衛的值班衛兵也沉睡在夢鄉之中。
不一會兒,只聽一陣雜亂的腳步聲由遠而近,劉義隆睜開朦朧的雙眼,只見太子劉劭的心腹張超之持刀殺氣騰騰地闖入殿來,一下子嚇得睡意全消,倉皇之中忙舉起案幾抵擋,被張超之惡狠狠一刀砍來,五個手指齊刷刷一道落下。接著,張超之一刀刺來,劉義隆當即喪命,卒年47歲。徐湛之驚惶爬起,直奔北門而逃,未及開門,亂兵衝入,被害身亡。江湛正在侍中省值班,忽聽一片喧鬧之聲,便知劉劭作亂了,嘆道:「不用王僧綽言,以至於此。」遂躲入旁邊小屋,後被搜出殺害。
劉義隆死後,劉劭即皇位,為他加廟號為「中宗」,諡曰「景皇帝」。三月,被葬於長寧陵。
武陵王劉駿聞聽父皇被弒,馬上興兵討伐,擊敗劉劭,即皇位,為劉義隆重加尊號,諡曰「文皇帝」,廟號「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