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精神「永不彎腰」丨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

2021-01-19 天眼新聞

我叫石本端,今年29歲,是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紅星村安岜組的一名水族村民,肢體四級殘疾。

曾幾何時,我也和同齡人一樣上大學、打籃球,高興時跳躍、興奮時奔跑……大二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病魔突然降臨到我身上,經四處尋醫,最終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病情日漸惡化,疼痛日益加重,我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行走自如,還無法彎腰,嚴重時只能臥床度日,給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的不便迫不得已,我忍痛離開了鍾愛的校園,退學回家治療。

得益於醫療扶貧政策的惠及,經多方求醫問藥,病情稍有好轉,我能再次站立行走,雖然步履蹣跚、雖然清晨起床時身體還是那麼的僵硬,身體的殘疾卻堅定了我更加要自食其力的決心。

2018年,我家獲得370羽林下養雞庭院經濟項目,看著患有腿疾的父親和風溼病纏身的母親那麼辛苦,我就試著幫助父母養扶貧雞。也許是命運的眷顧,我的扶貧雞茁壯成長,不僅為餐桌增色,還為端節添彩、鼓了腰包。

每一天我要提著飼料蹣跚下坡、上坡3至5次,短短幾百米的山路,一來一回要走上半個多小時。鄰居和村幹部常讚揚我。我笑著說:「我這是康復鍛鍊!」既然我不能繼續上大學,我就在網上學知識,雖然我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外出務工掙錢,我就在家當「雞司令」。

2019年,在包保幹部石昌任的積極幫助和倡導下,我潛心致力打造林下養雞產業。我利用自家和親戚的林地圍建30餘畝,建了雞棚3個,置辦了小型粉碎機,從300羽雛雞開始餵養,成活率在99%。

駐村幫扶幹部到石本端(右二)家走訪

駐村第一書記樊敏剛駐紅星村,第一個走訪的農戶就是我家,詢問我的病情、查看我的雞場,並和我這個預備黨員悉心交談,鼓勵我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我更加信心滿滿,一頭扎進山裡,通過網際網路不斷學習養雞技術、認真做好防疫。

林下養雞,不佔地方,植物、生物為雞提供天然飼料,這樣養出來的雞肉質緊實,口感鮮嫩,一到端節、春節等節日就有人上門購買、一搶而光,不愁銷路。這一年,我掙了1萬多元錢。

2020年,我家的包保幹部換成了張小研,幹部是換了,但是真心幫扶沒有變。她不僅時常關注我的「雞生意」,還和樊敏書記一道多方為我了解、對接「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愛心公益項目,叮囑我按時服藥、保持健康心態、為今後的治療創造良好的條件。

2020年,我共養了500羽雞,心裡細細盤算:一隻土雞一般能長到三四斤。按今年的市場價格每斤27元計算,一隻雞能賣90元左右,扣除30元左右的飼料成本,一隻雞能賺60元左右,年收入近3萬多元不成問題。

石本端和他的「致富雞」

現在父母漸漸老去,身體也不好,只要我還能動彈,就要把這些雞餵養好,賣出好價格,自力更生、助家裡增收,不讓自己成為父母和家庭的負擔,等過段時間這一批雞出欄後,我還準備再買幾百羽雞苗,規模再擴大些,鞏固好我家的脫貧成效。

去年「七一」節,我已經成為一名正式的共產黨員,我要做好榜樣。貧窮並不可怕、殘疾也並不可怕,只要自身努力,有國家各項好政策的扶助,就一定會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收穫幸福的人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高榮華 整理

編輯 段嵐茜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是我最幸福的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拉佑村駐村幹部譚榮高
    我叫譚榮高,是三都水族自治縣公安局的一名民警,再過7個月我就要退休了。2018年5月,我到三都縣中和鎮拉佑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我主要包保馬聯二組16戶的貧困戶。 進村工作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入戶調查走訪,我所包保的16戶貧困戶生活較為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手術臺到脫貧攻堅戰場丨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
    我李明,三年前,我是黔南州人民醫院的一名口腔外科醫生,整天和病人、手術臺、手術刀打交道。2018年3月,按院黨委安排,我被派到貴州省為數不多的深度貧困縣——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現在,要拿得穩脫貧攻堅的方向盤,他行嗎?」當我下派到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即將帶領導群眾脫貧致富時,許多村民和同事對我充滿懷疑。李明聯繫州醫院職工認購幫扶村的蓮藕  三年來,我與村民同吃同住,任何駐村事務親力親為。而給予我工作動力的要屬下面這些感人故事。
  • 中國佛教協會參與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定點扶貧側記
    內容來源:中國佛教協會官網原標題:踐行慈悲濟世精神,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佛教協會參與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定點扶貧側記中國佛教協會在中央統戰部的堅強領導下,凝聚全國及海內外佛教界的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成功助力三都水族自治縣提前一年實現脫貧。
  • 中國唯一水族自治縣:文化扶貧顯身手
    這個家庭博物館就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鄉板告村村民韋家貴家的木樓上。館長韋家貴是水族牛角雕傳承人。2008年以來,他將搜集多年的水族馬尾繡精品、水族水書古籍卷本、水族銀飾、水族服飾和水族老物件等各種珍貴水族文化藏品三萬餘件,在自家樓上建起了水族家庭博物館,全天免費開放,成為展示和宣傳水族文化的窗口。
  • 少數民族自治縣(126-6)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
    三都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北部,三都水族自治縣成立於1957年1月2日,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
  • 在傳承中堅守 在堅守中創新——記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韋桃花
    韋桃花作為水族馬尾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幾十年來持技闖市場,在韋桃花看來,馬尾繡已不單是一種精美實用的工藝品,更是水族婦女脫貧致富的重要「法寶」。近日,記者在三都水族自治縣民宗局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驅車前往中合鎮萬戶水寨,採訪馬尾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韋桃花。
  • ...扶貧故事」我和愛人去駐村|三都自治縣中和鎮獨寨村駐村幹部韋...
    我叫韋昌慧,是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公安局網絡安全監察大隊大隊長。2019年年初,作為網絡安全監察大隊唯一的女同志,我主動報名參加這次偉大的脫貧攻堅戰。不想,公布的名單中,我發現愛人也是下沉幹部中的一員。當時,有人就勸我,夫妻兩人去一個就行了,還要人在家照顧讀小學的兒子。
  • 多家網絡媒體聚焦三都脫貧攻堅
    10月29日至30日,廣州、省駐黔南記者站、黔南州內新聞單位網絡媒體,以及新浪微博平臺上的知名達人等到三都水族自治縣採訪報導扶貧公益項目。活動中,大家先後到三都縣普安鎮高硐村、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採訪調研。
  • 三都水族自治縣文化旅遊投融資招商項目座談會在廣州召開
    6月4日,由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和廣東省旅遊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下稱「專委會」)共同主辦,新旅界和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承辦,三都水族自治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和貴州省珠江源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協辦的「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旅遊投融資招商座談會」在廣州成功召開。
  • 「我的扶貧故事」「有事就找張書記」丨三都自治縣普安鎮交梨村第...
    我叫張家歡,2018年4月,我從三都自治縣衛生健康局到三都自治縣普安鎮交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至今已有1000個日夜,這段經歷,成為我平凡人生中濃墨重彩的、刻骨銘心的一段經歷。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在母親的支持和鼓勵下,放下心中的「包袱」,毅然踏上了脫貧攻堅之路。用心點燃三把火  面對交梨村存在黨組織軟弱渙散的工作局面,我迅速進入角色,摸底數、察村情,每天騎著摩託車穿梭在村組小巷,入戶走訪。在分析致貧原因,找準工作癥結後,用心點燃上任的三把火。
  • 三都 念好就業「穩字經」
    「三年前這個時候,我只是一個在家幹家務活的婦女,如今我在家門口上班,能賺錢,還能顧家,真是太好了!」 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的扶貧車間裡,楊鳳正利索地縫合衣服配件,一件件布料在縫紉機針尖的飛快轉動下,很快就縫製完畢。34歲的她已經是車間裡有名的「星級繡娘」。
  • 涅槃三都
    今年3月,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三都水族自治縣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這個時間點,比既定出列時間提前了一年。  採訪三都各級幹部,能夠感受他們共同的熱情氣質;講述自己親歷的故事,他們會頻繁用幾個詞語形容近幾年的努力:歷經艱難、歷歷在目、感慨萬千。「如果不是自己幹出來的,會不敢相信三都的今非夕比。」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五年,感動他人,同時也被他人感動丨三都自治...
    我叫徐繼澤,來自黔南州委政研室。2016年4月21日下午,在將近4個小時的舟車勞頓後,我到三都水族自治縣周覃鎮心合村任第一書記。一個下午,我就從鬧市置身邊遠的窮鄉僻壤中,一時間還適應不過來。榮獲「感動三都」脫貧攻堅十佳人物,徐繼澤(左)接受電視採訪這五年,一次次心酸,一張張笑臉,一聲聲問候,一句句謝謝,平凡著亦不平凡。每一天,我都被感動著,我也感動著他人——2016年6月18日清晨,一位老爺爺突然跌跌撞撞地「闖」進我的辦公室。「聽他們說,你是新來的第一書記?」老人握住我的手,未語淚先落——由此揭開了孤兒韋興威的悽涼身世。
  • 三都「水娃」飛上天:水族第一位航天工學博士
    人物名片:張仁勇,水族,1984年生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共黨員。本科、碩士、博士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曾作為國家公派聯培在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深造,是三都自治縣有記載的水族第一位工學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探索技術研究室副研究員。曾獲貴州省「春暉使者」、西北工業大學—「先進個人」、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先進黨員」等稱號。
  • 中央電視臺《美食中國》欄目組走進三都
    12月14至15日,中央電視臺《美食中國》欄目組走進三都,拍攝水族民間傳統美食,該節目製作完成後將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欄目組先後在中和鎮板告村、水根村拍攝水族民間傳統美食魚包韭菜和雞煮菜稀飯,欄目組走到田間地頭、群眾家中、水族民間博物館,通過實地拍攝對三都水族獨特的自然風光、美食、歷史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象。
  • 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讓三都搬遷群眾快速融入...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清晨5點半,簡單洗漱後,三都自治縣城南社區安置點62歲的白大軍和妻子穿上工作服、拿上掃帚,來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打掃衛生,開始了一天的新生活。自搬遷以來,謀生的工具從農具變成掃帚後,白大軍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 生動展示水族文化!深圳導演作品《繡》容獲"中國紀錄片十佳"
    三都是全國唯一水族自治縣,從1995年起,深圳燃氣就深入三都開展教育幫扶,連續25年從未停止。為傳播水族文化,發揮文化幫扶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深圳燃氣積極挖掘三都水族文化資源的產業化潛力。在李亞威導演的傾力製作下,攜手三都縣委和深圳燃氣,促成了《過端》《繡》等紀錄片的聯合攝製,集中向國內外展示了水族語言、經文、文字、曆法、習俗、服飾、馬尾繡及剪紙等特有的傳統文化。
  • ...俯首甘為孺子「牛」|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城南社區幹部潘雙牛
    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面對群眾的刁難和家人的不理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應該是我脫貧攻堅路上最真實的寫照。我叫潘雙牛,是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城南社區幹部。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今有扶貧幹部舍家扶貧,家人總是質問我,為什麼你工資那麼低還總是那麼忙,為什麼家裡有事的時候你總沒空,我知道作為一個幹部來說我是合格的,但作為一個子女來說我沒有盡到責任,但我深深的知道不能辜負一個時代賦予一個幹部的使命,而脫貧攻堅就是我的使命。
  • 三都:首屆「籃協杯」籃球賽開賽
    運動健兒場上合影  8月8日,三都水族自治縣「8·8全民健身·活力慶脫貧·逐夢新時代」首屆「籃協杯」籃球邀請賽在麻光籃球場拉開帷幕。  當天上午9點,來自各兄弟縣市的籃球愛好者們齊聚三都縣城麻光球場,參加開幕式,簡短的開幕式後,比賽正式打響。  賽場上,參賽隊員們個個精神飽滿、鬥志昂揚,哨聲一響,隊員們馬上進入了狀態,突破分球、內線強打、巧妙搶斷、快速反擊、三分遠投等動作乾淨利落,隊員們默契配合、精準的投籃不時贏得在場觀眾陣陣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