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製藥中國總裁周虹。
第三屆進博會舉辦於疫情發生的特殊年份,生物醫藥行業備受關注,本屆進博會也新設立了公共衛生防疫專區。進博會的「老朋友」羅氏集團帶來了其在免疫腫瘤、流感、血液腫瘤和罕見病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產品。例如,在備受關注的流感領域,羅氏展示了其全新一代抗流感藥物Xofluza(瑪巴洛沙韋片),一次口服24小時有效抑制流感病毒。
此次已是羅氏連續三年亮相進博會。在疫情之下,生物醫藥行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作為全球領先企業,羅氏對於未來的發展有何規劃?中國市場在羅氏的全球布局中佔據何種地位?圍繞這些問題,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了羅氏製藥中國總裁周虹。
新京報貝殼財經:此次參展進博會,羅氏帶來了哪些技術和產品?有哪些亮點是值得特別關注的?
周虹:我們每年借著進博會的東風,都會誕生一個「進博會寶寶」。今年羅氏帶來了6款創新產品,覆蓋4大疾病治療領域。
去年,我們帶來了腫瘤免疫治療新藥泰聖奇在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創新方案。今年,就在進博會的前幾天,泰聖奇聯合安維汀(T+A)用於一線治療不可切除肝細胞癌的免疫聯合治療方案在中國獲批,只比美國獲批晚了5個月就來到中國,預計將為中國廣大肝癌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
我們還有一個「進博會準寶寶」,全新一代流感新藥Xofluza。Xofluza只需口服一次,24小時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大幅減少流感症狀持續時間,羅氏比較有名的藥達菲需要用五天,Xofluza只需要用一次。它的重要性在於,當前疫情還在全球蔓延,大家也會擔心新冠病毒和甲乙型流感有交叉感染,或者出現醫院資源有限的情況,如果說有一種藥24小時就能夠醫治、又是口服的話,這對於病人來說是很大的福祉。我們也很高興,前兩天Xofluza被列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的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公示名單,我們期待Xofluza能儘早在中國獲批。
我們還帶來了兩款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和視神經脊髓炎NMOSD的創新藥物。我們很高興看到近期政府出臺的關於罕見病可及性利好政策,這將加速罕見病新藥審批和探索多方支付模式的落地。
新京報貝殼財經:羅氏已經連續三屆參展,參展進博會有哪些期待和訴求?
周虹:我們感受到進博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國積極對外開放。同時,進博會也為我們這樣的跨國企業提供了絕佳的平臺,構築了企業和政府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
羅氏在過去兩年的積極參與中,收穫了非常積極的反響。羅氏將很多早期研發的前沿科技、覆蓋多疾病領域的創新產品第一時間亮相進博會,為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按下了加速鍵。在第一屆進博會上,我們帶來了一款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創新藥安聖莎,它是在進博會期間獲批的,這款藥物在美國FDA獲批之後僅僅九個月就在中國獲批了。在第二屆進博會上,我們也帶來了好幾款在歐美獲批的藥物,覆蓋流感、乳腺癌還有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其中,乳腺癌和腫瘤免疫治療新藥已在今年年初正式獲批。
除了展示新的技術和產品之外,進博會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橋梁,與政府、企業之間達成合作。去年我們就發布了好幾項合作,其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和海南博鰲樂城先行區籤訂的戰略協作,我們好幾款藥都已經在獲批之前在博鰲樂城實現「先行先試」,惠及患者。
新京報貝殼財經:疫情對較多行業造成負面衝擊,但給醫藥行業帶來利好。對於跨國醫藥企業來說,如何把握疫情機遇?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進一步發展?
周虹:2020年註定是非同尋常的一年。數位化工具讓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為市場主體抵禦疫情衝擊提供堅實的助力。後疫情時代,數位化轉型升級也將成為醫療健康行業的新引擎。羅氏在管理、融合、分析健康大數據方面具有全球領先的專業實力,並擁有在產業鏈各階段成功運用大數據的實踐經驗,在健康產業發展到向深度數位化轉型的關鍵階段,羅氏將全力支持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疫情不僅加速了醫療數位化,基層化趨勢也不容忽視。分級診療制度推進,醫療資源進一步下沉基層,也給了包括羅氏在內的跨國藥企開闢新疆土、惠及更多基層患者的機會。
新京報貝殼財經:對羅氏來說,中國市場扮演什麼角色?你如何看待中國市場?
周虹: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我們已經在中國市場進行了很多努力,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加速來到中國,過去兩年,羅氏在中國上市了5款重磅創新藥,許多創新藥基本實現與歐美市場同步。為了進一步縮短新藥上市進程,目前我們中國的後期臨床開發在全球臨床開發體系中由「選擇加入」切換到了「默認加入」模式,基本實現與全球三期臨床同步開發。另外,羅氏積極參與國家醫保目錄談判,以最大誠意降價,同時著力提升用藥安全、藥物質量以及治療標準。
我們也非常欣喜地看到,國家把「健康中國」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在一些特定的疾病領域,如癌症的治療上,中國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中國每天有超過1萬人確診癌症,有6000多人死於癌症,這意味著平均每分鐘就有7人確診,近5人死亡。「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到2030年,實現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標,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政府提升人民福祉的信心。
此外,中國信息科技和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為健康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網際網路+醫療,數位化設備應用,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提升了高水平、高質量醫療產品和服務的可及性,也進一步拓寬了健康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羅氏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將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新京報貝殼財經:羅氏上海創新中心的升級有何意義?未來羅氏對於推進中國本土化研發創新有何布局?
周虹:羅氏是第一家入住上海張江的跨國藥企,我們在這裡創造了好幾個「第一」。1994年,當張江還是一片農田的時候,我們就決定在這裡成立我們的中國總部,是首個入駐張江的跨國藥企。2004年,我們又成立了中國的研發中心,這也是羅氏在新興市場設立的第一個研發中心,也是跨國藥企在上海獨資建立的第一個研發中心。
去年10月,在羅氏研發中心基礎上升級而成全新的羅氏上海創新中心,耗資8.63億元人民幣,聚焦於研究與早期開發免疫和炎症等疾病領域的創新型藥品,這也是繼羅氏在總部瑞士巴塞爾和美國舊金山之外的全球第三大研發戰略中心。
2020年初,疫情雖然給全球按下了暫停鍵,但是羅氏全球定下了「中國2030目標」,決定加速對中國研發的投入,升級為全球獨立的研發中心,包括大幅拓展研發範圍,增加研發投入和科學家人數,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發中心。羅氏不僅把中國作為銷售大國,同時致力於把中國打造成為創新中心。我們希望能夠把全球的創新產品技術「引進來」,相信有一天,中國本土研發的創新藥物也能夠走向世界。
其實健康領域還有很多的難題,這些難題靠一家企業或者一個國家是沒法破解的。所以醫藥創新領域一定需要跨國合作,病毒和疾病是沒有國界的,創新也是沒有國界的。我也希望羅氏能攜手中國的本土企業,真正打造一個以患者為中心的生態圈。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