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會向相反方向發展運動——道德經收穫2

2020-12-27 拂塵記

兒子高一,每晚十點多到家,我不用接他的日子,這個時間早就上床休息了,他到家第一時間都會過來,看我沒睡著,就聊個小天,說說今天的學習,討論下明早吃啥,然後他才洗澡睡覺,歲月靜好,母慈子孝。

回想三年前,卻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他剛從小學升入初中,不習慣老師的變化,不習慣初中的學習強度,承受不了學習的壓力,加上正好進入叛逆期,他厭學,還沉迷遊戲,他會以任何小事、任何一句話為由,馬上翻臉、爭吵、對抗。

那時的我,感覺生活一片黑暗,前路茫茫,深深的挫敗感與無力感。沒想到我盡心盡力,幾乎費了全部心血養大的孩子,眼看著就要毀了,現實是那樣殘酷,令人痛心與絕望。

家裡三天兩頭充滿火藥味,有時半夜三更也會吵上一架,以至還曾引起樓下鄰居的敲門投訴。

即使孩子上學了,我與愛人也常常唉聲嘆氣,相對無言,怎麼辦?無計可施,無法面對。

現在想來,那段日子就是生活的最低谷,工作無趣又無味,家裡煩惱又痛心。為了疏解心情,我開始學習心理學、畫畫、瑜珈,跑步、鍛鍊、打坐冥想,學各種各樣能讓我分散注意力、消耗體能的活動。

我每天寫日記發洩鬱悶難過,實在難受,找朋友出去逛街吃飯購物,聊以釋放壓力。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考證,學習,並且習得很多自娛自樂的技能,尤其是畫畫、跑步,佔據了大部分業餘時間,我把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

一來可以減少與兒子發生矛盾、導致爭吵的機會;

二來自己真正全心投入,達到「福流」狀態,有滿足感與成就感;

第三點則意外之喜,不知不覺間我的學習,給兒子作了榜樣,榜樣的力量無窮。尤其是疫情期間,每天24小時待在一起,他看到我的時間安排、學習管理,也開始模仿我的方法,安排他的學習、生活。

漸漸地,家裡的爭吵少了,笑聲多了,開學後,他把精力回歸到了學習,我把心思大都放在了工作與愛好上,一切都回歸正軌。

回顧一路過來的路,看到道德經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短短20個字,我突然豁然開朗,原來,萬物生長,人也好,植物也好,他都會循環往復,任何事物的發展運動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在走,用弱反而能強,用強則反而變弱。

就象對於兒子的教育,一味逞強,一味指責打罵,居高臨下,當他開始有自己的思想,開始有反抗叛逆的心態,這些就都不奏效了。

反之,我不強制他,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有時候適當示弱,遇到問題向他求助,他反而會開始自我要求,開始向我積極靠攏。

**************************

大自然中,春夏秋冬,花開花謝,樹葉綠了又黃,黃了又掉,掉了又綠,循環往復,他不管世間百態,只管兀自生長、往復。

我們人也一樣,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的自然法則;年輕時懵懂無知,稜角分明,然後在生活中歷練成長,稜角磨平,同樣是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

年輕時的煩惱大都是理想無法實現,期望落空,前途迷惘,生活艱辛。

當一件件一樁樁經歷過來後,回首才發現,原來年輕時的那些煩惱,根本都不算什麼。

生活中的困難意外,常常會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在你面前展開,大概率是,大多數人,不管有多難,最終都會學著強大,跌跌撞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路披荊斬棘,走完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回首過往,曾經以為過不去的坎,最終都挺過去了;曾經以為渺茫的希望,有些居然實現了;曾經以為志在必得的愛情,最後竟然都失落遠去了;曾經不屑一顧的親情,最終成為了生活中的一抹溫情;曾經以為堅不可摧的友情,最終都雨打花落去……

不管現在你當下的狀態如何,你是心滿意足,還是想要逃離跳脫,你都要明白這樣的道理——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循環往復。

如果你現在正處於低谷,不要氣餒,不要被生活打敗,要堅信,萬事萬物都會朝相反方向運動,我現在正處在最下方,已經退無可退,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會改變方向,向上發展的,一定會有否極泰來的一天;

如果你現在正志得意滿,處於人生巔峰,那麼,也千萬要戒驕戒躁,居安思危,因為物極必反,總有一天會掉頭向下,那麼,你已經你作好準備了嗎,有沒有應對的萬全之策,有沒有想好要迎接未知的挑戰?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品讀道德經,雲端共說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理智與衝動,浪費與優惠,孰輕孰重——道德經收穫7
    學了三個多月道德經,心中烙下一些辯證思想、對立統一的印跡,隱隱感覺,任何事情過了就是不合適的,有時表面看似這樣,實際很有可能是那樣的,比如優惠打折;任何事情,到了頂峰,一定會向相反方向發展,物極必反。高與低、優惠與利潤、直與屈、智與拙,看似對立,實則一旦過了臨界點,就會互相影響,互相轉化。
  • 道德經解讀:人,不要得意忘形
    《道德經》中說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舉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這段話的意思是,將要收合的,必先張開;將要削弱的,必先強盛;將要廢棄的,必先興舉;將要取去的,必先給與。這就是幾先的徵兆。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
  • 道德經品讀第四十一章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
    想起一件往事,幾年前,有個剛上大學的朋友家孩子,發了個微信調查問卷,問題是如何平衡發展旅遊與汙染環境的矛盾,提出了幾個建議,讓大家選擇。老子是個偉大的哲學家,早在幾千年前,就通過觀察自然萬物以及自然現象的演變,告訴世人「道」的存在以及看似相反的事物之間,存在對立統一、永恆循環往復的關係。上一章,講的是事情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的,而這一章,講的則是任何一件事情本身,都會有正反兩方面存在,並且我們的認知也經常是相反的。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代表著作《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對中華民族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文化,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國際的影響也在日益擴大,有部門統計,《道德經》是出《聖經》以外,被已成國外字體髮型出售做多的書籍,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 《道德經》的出國色彩,一位德國人的收穫和誤解
    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總有《道德經》的身影,想低調也藏不住。德國人中對《道德經》研究得比較深的人叫黑格爾,提起他名字可能有一些人不知道,如果提起他說的一句話,會比較耳熟。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反者道之動;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是道的運行規律。反是道德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意思極為廣泛:第一,相反相成。老子樸素的辯證法貫穿整部道德經,在老子眼中,萬事萬物都包含陰陽兩個方面,所有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對立而發展的,我們回憶一下第二章中,老子說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不但在第二章中列舉了「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相反相成的概念,並且在隨後的諸多章節中又論述了相當多的相反相成的概念,我在這裡簡單總結一下:虛與實,強與弱,得與失,榮與辱
  • 《道德經》:人生所有對幸福的刻意追求,都會讓生活越來越糟糕
    《道德經》中說這樣一段話:「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所以說,我們對於身外的事物不可刻意追求,否則只會物極必反。俗世中的人在追求物質的過程中,大多都犯了這樣一個相同的錯誤,把希望寄託於外在物質的滿足之上,失了平常心,最後不但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還平添了很多煩惱。
  • 白巖松:再困難,都不要忘記《道德經》裡這句話,風再大,終會停
    他當時主要讀的就是《曾國藩全書》和《道德經》。在《道德經》中最讓他深受啟發的一句話就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句話曾支撐著困境中的白巖松度過人生的風雨。白巖松說:「人生中你經常會遇到很狂的風去打擊你,劈頭蓋臉的大雨傾盆而下,讓你覺得世間的末日都到了,但這個時候你要相信,不管多大的風都要過去,不管多大的雨都會停下,這個時候,你獲取的心理支撐將是巨大的。」不過,這樣的解讀還是偏於字面的理解,如果我們知道它的後半句,才會更加豁然開朗。「孰為此者?天地。
  • 道德經:曾國藩從中學到的處世哲學,夠我們受用一生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這句話所表達的道理,是指任何事物在發展時事物有交替的徵兆。此外,也可以從中看出物極必反的道理,事物在對立面不斷轉化的存在狀態。人們喜歡追求完美,然而這種十全十美的狀態,是天道的忌諱。好的事情,發展到極點,就會轉向壞,比如說花兒盛開至最大就會枯萎,人強盛到極點就會衰亡,這就是事物循環的必然會出現的結果。人生在世,為人處世,我們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
  • 從《道德經》解讀中國詩,文,書,畫間與的哲學血脈聯繫
    並強調了萬物間的運動與變化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認為"萬物並作"即是動靜轉換下"道"的運動。此處的"作",即有活動,運動的意思。在他眼中,事物運動變化到極點,便會自然而然由動向靜轉化,"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這邊是說事物及其運動變化,最終都要回到它們的根本,也便是致於虛空,還於虛無,歸於虛靜。因此,《道德經》二十六章總結:"靜為躁君。"。
  • 物極必反,心靜事成!
    有個成語叫做「物極必反」,有種狀態叫「絕處逢生」。當事物發展到了一個極點,就會往相反的方向發展了:水到絕境是飛瀑,人到絕境是重生……02當一個人極度坦誠,他就已經無堅不催……03當一個人全神貫注時,不知時間流逝了多少,但不被外界給影響,
  •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兩個字,讀懂了這兩個字,也就讀懂了人生
    最近在閱讀計劃中,加入了很多國學經典,比如《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因此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是消極避世的世界觀,這真是大大曲解了《道德經》的真正內涵。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倡的「無為」是不妄為,即不要憑自己的想像胡亂作為。
  • 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這兩句對於我們有何意義?
    否極泰來,意思是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出自中國典籍《周易·否》和《周易·泰》。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 《道德經》:道法自然,知常曰明,上善若水
    道的變化、功用有一定的規律:舉凡自然、社會、人生,各種事物現象,無不向相反的方向運行。柔弱往往會走向雄強,生命漸漸會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了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長的狀況。老子認識到事物發展的極限,主張提前預測設計,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防患於未然,因而提出了「貴柔」、「守雌」的原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8章)老子、道家以否定的方式,一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裡。
  • 《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 《道德經》:「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第二十三章)
    《道德經》:「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譯:風颳得太猛,往往不到一個早晨就停下來了。雨下得太大,也很難連下一個白天。誰把它們停下了呢?中國人特別能體會到時間的前後平衡:叫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叫作物極必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叫作否極泰來,時來運轉;叫作陰陽協調,一陰一陽謂之道;叫作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所以我們較早產生了中庸思想,不走極端,免得若干年後再往另一面偏。同時中國人也較早就主張和諧與平衡,陰陽協調,各得其所,人類行事更要考慮到諸多方面,不可將事做絕。
  • 《道德經》:作為人,何為正確?老子用21個字,做出完美回答
    《道德經》第40章共21個字,就表達出了老子最核心的思想——這個世界是如何形成、如何運動的?作為人,何為正確?《道德經》中說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在這裡明確地提出了他對天地萬物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的探究,如果用西方哲學的框架看,是典型的本體論。循環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來自「有」而「有」來自「無」。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此版本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以經解經是最大的收穫。前面的內容用後面的解讀,後面的內容用前面的內容強化。彼此關聯,互成體系。《道德經》一共有九九八十一章,以第三十八章為界,第三十八章以前就叫做《道經》,第三十八章開始以後就叫做《德經》。道,是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向、目標、規則、境界、邊界、底線。
  • 相反相成,和光同塵
    世間萬物處於相對運動和變化之中。——題記。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世間萬物處於相對運動變化之中,相反相成,共同推動事物的發展。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的,這不正好說明了事物的特性——相反想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時世界萬物的本原,萬物產生於道。萬事萬物有陰陽,有對立,才形成發展、運動、和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