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2020-12-12 蜜蜂文學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這一章內容很多,信息量較大,細說可以寫一本書了。裡面包含萬事萬物的對立、循環、強弱、有和無的轉換等等,每個詞都可以寫幾篇文章了。這一章也是我個人認為最能洞悉萬物本質,蘊涵天地至理的一章。

由於內容量過於龐大,不能細說,忘大家體諒。下面筆者用道家眼光來看待下這句話,簡單闡述下個人的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借鑑。

第一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可以理解為『太極』;第二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以理解為『無極』。

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太極

太極有什麼顯著特點呢,「陰陽、循環、對立、相融...」太極生兩儀,一個太極圖衍化萬事萬物的對立和相融的關係,不得不說『老子』的思想空前絕後。這句話的核心思想就是「往返」,「強弱」的關係。

《周易.繫辭》又論:「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說明: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正反的兩面。它們之間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滋生依存,這是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

《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裡面包含陰陽、剛柔、奇偶,無所不有。」《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太極圖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

而這種循環往復是以對立面的相互轉化來體現的,也就是說一個事物順應自然發展的方向運動,當達到極限時又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好像月亮由缺而盈,由盈而缺,如此循環往復一樣。

這裡面的矛盾關係,也是互相對立轉化的關係如『老子』之前提到的

《道德經》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36章:「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還有第58章:「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這些都是相互轉化的關係,也是對應太極的特點,循環、對立、相融!

01、反

反通「返」,這裡是「反者道之動」反是個關鍵字眼。可以理解正反對立的關係,也可理解道的循環往返規律,其實兩種意思不衝突。

這裡的「反」字用道家眼光看待的話還能說是「逆」。

三教聖人皆不外此「反之動」的逆運妙理。金丹之道全在於逆運,逆返先天,逆煉成真,故天元神修丹法皆有「七返還」、「金液大還丹」等修煉過程。逆返之法,皆是循「洛書」之理,由後天逆返先天。這便是「反者道之動」在修煉中的應用。

「反」就是逆,一正一反,一順一逆,一柔一剛,一強一弱等對待概念,都是大道的體與用的不同表現形式。古人云:「順生人,逆生仙,只在中間顛倒顛」,說的就是逆用陰陽修真的道理。修道者應用「反者道之動」之理,逆修心性,逆來順受,逆常人之所不受,忍常人之所難忍,在逆境中經受磨鍊與考驗。凡人就是順著走,就變萬物,變欲望;修行就是逆著走,就從萬物變成有變成無,最後空掉了,回到自性,回到道。

逆來的是德行。世人愛貪便宜。修道者講吃虧,即使受辱挨罵,心甘情願去忍受,受過了算還帳,還要感激他。若沒有他當老師來逆考,業何時消,債何時了?這是從反面助道。嶽飛是秦檜助成的,關公是曹操促成的,姜子牙是申公豹磨成的,都是以反助正的明例。

天加福亦是逆來的,人難以知曉;人加福是順來的,人能知道。世人都有福,就是不會享,別人從反面送福來了,反而害怕,不願接受,把福丟了。這便是用順用逆、用正用反之不同。

道是在逆境中修成的,天下沒有在舒適的安樂窩裡修成大道的,大道都是在逆境中磨出來的。想要成道,必要擔怨,受怨無悔,才有厚德。受辱便生氣發火,這便是德倒了。不明理的人,愛和愚人生氣。修真者以吃虧忍辱為德,此正與世人相反。孔子曾經的絕糧,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佛祖被歌利王割截肢體,皆是甘受其辱,反中求正,終而成道之實例。

所以『老子』不斷地講返本還原,不斷地講不要用人為,要無為,不要使然,要自然。那麼釋迦牟尼就講,眾生皆苦,回頭是岸你才能跳出三界,不再輪迴。佛家又說「截斷眾流」,這「回頭是岸」「截斷眾流」,就是「反」,否則不截斷眾流,順著去走,那就是苦海無邊。所以聖賢都是教我們回頭

大道有動靜之機,正反相向。靜極生動,動極生靜;動極而反於靜,靜極而反於動,大道之理,天下萬物,皆是物極必反。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方向轉化,這是大道的基本特性,也是宇宙的普遍規律,故言「反者道之動」。

02、弱

「弱者道之用」這裡弱是個關鍵字眼,『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讚揚道的『柔弱』,一個「上善若水」就可以說明了一切!說水有七善,做人做事都要像水一樣才能明哲保身、水到聚成等等!

柔弱是道的功用,柔弱如水如嬰兒,道作用於萬物而萬物自然,弱是無己無私,是順應天道、順應時勢,是生存之道。

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生命從柔弱開始,發展到剛強就會走向衰亡因此,外表柔弱的往往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潛力。立足於柔弱才能順勢而行,不斷地進取。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柔弱的東西往往因為更能持續而具備比剛強更大的威力。比如,中國武術的精華太極拳,就是以柔勝剛的典型。

同樣道理,立足於剛,則必走向柔;立足於柔,則必走向剛;立足於強,則必走向弱;立足於弱,則必走向強。只有立足柔弱,才能走向剛強。凡強大之物皆來自弱小,「合抱之木生於毫未」。因而,只有處事柔弱,不爭、謙下,方可成就大事業,達到成功之目的。這就是「為無為而無不為」。

得道之士,懂得這個規律,所以他們不去追求那些浮華、紆冗的外物,不在意那些如同塵埃般的功名利祿。他們守著簡樸、柔弱的自然規律,享受著生命的美好。

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極

無極是什麼特點呢,無邊際,無窮盡,無限,無終。是一種無法琢磨的混沌本源的狀態,也就是萬物的起始與終結。

道家講無,佛家講空,其實空也就是無,只是用詞不同而已。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六祖慧能有一首著名偈語,也就是談佛說法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的意思是世界歸根到底是「無」,佛教讓我們悟這個『無』。

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存在變化的萬物都是從前邊的事物生出來的,那麼最初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初的東西是從什麼都沒有生出來的。並且老子在《道德經》中還使用「無極」這一概念,提出人修道的目的是「復歸於無極」,也就是重新回歸到無邊無際的空無的狀態。

01、萬物生於有

大道本無形,虛空曰大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萬物。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有位,故言萬物生於有。

天地有陰陽,陰陽運化生萬物。陰陽互動,有理有氣;動而生有,動而氣行,氣行則順生萬物。物生於氣,氣生於道,氣有形而道無形。所以「有」與「無」相反相生,有以無為用,無以用為體。有此理即有此氣,有此氣即有此物,此乃天命流行而不已,萬物生生而不息。

說到這個無中生有,我想到一本書《長短經》,又叫《反經》;這本書當時是禁書,書裡面有句話很有深度「因果因果無因無果,果因果因無因有果」,傳說誰懂這句話就可以輕易的成功,財源不斷!

這句話,這裡不能用常說的因果律來分析了,因果關係就是有因必有果,我個人理解它就是複雜的「無中生有」之道!

「無中生有」說白點不就是「空手套白狼」麼,但是套也是要有底子和套路的。

說近點,馬雲在巴黎大會時曾經說過「我對技術一無所知,對營銷一無所知,對東西一無所知」。

那麼他成功了,而且是大成功。身邊都是精英幹將,如淘寶的孫彤宇、天貓的張勇、心理學博士王堅、還有赫赫有名的蔡崇信等等;請問哪位不是高手中的高手,哪位又比馬雲差?

再如劉邦,帶兵不如韓信、政治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結果呢?當上了帝王,又是大成功。

他們兩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開始什麼都沒有,馬雲開始是賣大米的,劉邦原先是地痞流氓,到最後呢?什麼都有了,一個是首富,一個是帝王!

這不就是無中生有、空手套白狼麼。筆者認為,他們把「無中生有」以用之化境!佩服。

02、有生於無

「無」是性中不壞之元神;以大道言之,「無」是太極真靜真無之本體,是造化之樞紐,品匯之根蒂。天地神明,動植飛潛,一石一木,皆從道生。道雖然無形,卻可以生萬有之形。所以,妙有之理,妙有之氣,妙有之動,妙有之用,皆從無中發出。由此可知,「無」乃是萬有之本源,天地萬物之父母。

因此,我們不是定睛在看得見的事上,而是在看不見的事上。因為看得見的是短暫的,惟有看不見的才是永恆的。——《聖經》

一粒稻米,自生時變化為百粒稻穀,以養育人類生命。一粒稻穀死了,它卻脫殼寄生到人的生命體上,名則死,實則生,雖無實有。又如人衰老而死,其靈性離體飄流到遙遠的異方,重新投入新的軀殼,其在世的子孫遺傳著他的基因,所以其生命並未消失。說簡單點一個樹的成長主要需要什麼條件?空氣、陽光、水和土壤;陽光摸不到、空氣看不見難道就不重要了?少了它們樹能成長麼!

天下萬物的生命,都是依據全息因果律,循環往復,生滅不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永不停歇。

「無」就是無形無象、無聲無色之混元大道。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天下萬物之有,皆生於無,無為萬物之母,而萬物卻不知其生。道生萬物皆是無心而運,無為而成,不自知其生,此乃道之自然。

三、尾言

「有無反覆」之理,其義深奧。世人只知可見可聞者為有,視不可見、不可聞者為無。認其有,是執於形色之表象為有;認其無,以為「無」是絕對沒有,陷入頑空之無。卻不知有形有色之中,隱藏著妙無;在無形無色中,又實存著元炁、元精、元信等微觀高能精華物質,此皆是能生萬物而不被肉眼所能見之真有。人若能知顯隱共存、有無互生、動靜互反、反則歸道之理,則性不迷,氣自合,精自固,則性命可全,金丹可就

修真之人,貴其道母,當知反克之理,與世人貪慾執有、好強厭弱相反,逆修大道,以陽制陰,以正反邪。

言語謙和,不與人爭;遇事退讓,不與人取勝,心即合道。倘若不悟動靜體用之微,不知逆反用弱之道,只求外表莊嚴堂皇,不修性命實理,則性迷情妄,難得真常之道。

若能明逆反之理,心中無物無我,則高下、貴賤、人我、有無、動靜、體用,皆返歸道之虛靜本體中,無往而不無,無往而不一。

悟無極之理、行太極之事;

太極之極是無極,浮於形而歸於心...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裡有十句話,讀懂了就悟透了人生
    《道德經》五千言,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義,答案自在其中。它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長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老子通過對世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點點滴滴積綻成了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據聯合國統計《道德經》己翻譯成70餘種文字,傳播到120多個國家。
  • 悟透老子《道德經》中的三個人生奧秘,你將受益無窮
    經常能在生活中聽人說:「現在的人太浮躁了,什麼都求快,卻又什麼都幹不好。」的確,當一切事情都在追求效率的時候,人們就失去了對時間的正常感知,從而進入一種極為狂躁的狀態。當所有的事情都圍繞「快」展開時,浮躁不安的情緒也會逐漸生長,可結果往往做不好任何事情,還無形中給自己增添了很多負擔。所以「道教」創始人——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不知常,妄作兇」,意思是說世上很多內心浮躁之人忙碌的一輩子,可到頭來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為誰而忙?
  • 《易經》中的這3句話,悟透3條「天機」,好福氣自然會來
    《易經》中的這3句話,悟透3條「天機」,好福氣會不請自來《易經》是解釋世界萬物變化的古老經典,這是一本廣泛而深刻的辯證法著作。《易經》是祖先的一切智慧的精髓和高度升華,是一部經典之作。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廣泛而深刻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對普通百姓而言,《易經》實際上是一本包含著人生福氣並且包含更多內容的古書,裡面暗藏了深刻的智慧。
  • 白巖松:一個人一旦悟透了這條處世之道,人生自然會順風順水
    白巖松:一個人一旦悟透了這條處世之道,人生自然會順風順水央視名嘴白巖松,他總是能一句話就點透問題的本質,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他就是那種既有能力又能把握處世之道的人。白巖松如今將這個道理告知我們,就是希望人人都能悟透處世之道,好讓自己離成功更進一步。白巖松的智慧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和他得生命之書有關係!在一次文化講堂上,白巖松就分享了自己的生命之書《道德經》。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一句話,領悟透了離成功不遠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風不會刮一個早上,雨也不是一整天都在下。但這些是誰造成的呢?是天地。既然天地都不能保證長久,何況平凡的人類呢?
  • 《道德經》中流傳千年的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中國文化在先秦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而在諸子百家中,道家對宇宙跟社會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跟解釋,在我國歷史的發展中有著重大的價值跟生命力。而《道德經》這本書是道家的開山之作,可以說是我國智慧的瑰寶,對我們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病態和危機,我們依然能從老子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來應對和解決。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
  • 白巖松:我有一個月掙2000萬的機會,但道德經的一句話讓我放棄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白巖松在《道德經》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白巖松坦言,這句話讓他尋回真正的自己,讓自己足夠的踏實起來。《道德經》---白巖松生命之書,讓白巖松整個人得到升華!2018年,白巖松作客"烏鎮文化講堂",白巖松以"《道德經》——我的生命之書"為題,向觀眾們分享了《道德經》中諸多啟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 《道德經》:「出生入死」,讀懂寓意後,豁然開朗!
    《道德經》:「出生入死」。譯:人的出生,也就是走向死亡。死的因素包括自然災害、生物威脅、細菌病毒、不利於乃至直接危害人的生命的氣候或其他環境因素,或者是人的衰老、心理疾病、做事失當、愚蠢、不智、不仁……這種類似自我毀滅的程序,常常會莫名其妙地啟動。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自後秦大譯經師鳩摩羅什將此經翻譯成漢文後,在漢地廣為流傳,成為諸多學佛者的必學經典。《金剛經》之所以如此深受廣大學佛者的喜愛,除了此經文字翻譯較為精美之外,其中的學佛內涵,也相當不錯。特別是在不斷發展的歷史中,從《金剛經》中開悟的人,越來越多。由此人們深知,這部佛經真的是一部學佛寶典。
  • 白巖松:我本可以月入2000萬,因《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我放棄了
    白巖松曾在節目中公開表示表示過自己曾有月入2000萬的機會,自己不久以後將成為富人,但面對誘惑,他拒絕了。不禁有人好奇,這麼高的報酬為什麼要拒絕呢?白巖松回答道,只因為《道德經》的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他說:「我很害怕,如果錢這麼容易得到,那以後我該怎麼辦?」
  • 《道德經》的精髓,只有6個字,悟到的人,夠用一輩子了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可見其經典。我寫過上100篇解讀《道德經》的文章,自己每一次落到實踐,都受益無窮。大道至簡,《道德經》的精髓,提煉出來只有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
  • 佛陀:悟透這兩大天規,即可重開人生氣象,於人生遊戲中如魚得水
    《道德經》有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世間有兩大天規牢不可破,且聽仙翁細細道來。《華嚴經》中寫道:「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關於因果,有佛門公案一則。百丈禪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隨眾聽法,聽完散去。有一天,禪師說法已畢,這老人卻站著不走。
  • 白巖松:本來我能月入2000萬,但《道德經》裡的一句話,讓我放棄
    而讓他走出抑鬱的,是道德經裡面的一句話。在一次演講中他說,他讓自己的學生抄《道德經》,最後選出《道德經》中,他們印象最深的十句話,結果沒想到,被選出最多的一句是:《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的一句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白巖松稱,這是一句可以給困境中的人帶來心理支撐的一句話。
  • 《心經》是般若法門中的精髓,悟透這四句,離開悟就近了
    般若法門乃是佛教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這麼一句話:「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而《心經》又是般若法門中的精髓,因為般若全部的經義都在這篇經中,故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很多學佛的人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悟道?《心經》中有非常經典的四句話,只要我們能悟透這四句話,就可以說已經接近開悟了。
  • 《道德經》五千文,精髓盡在9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
    《道德經》這本書很薄,只有五千文,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感到如獲珍寶。後來反覆讀,寫過一百多篇文章,專門分享《道德經》。《道德經》的精髓盡在9個字:致虛極、守靜篤、順自然,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致虛極:放下自我心智,把自己的頻率匹配到虛無,才能悟。《道德經》的經典,在於道,像一面鏡子,不同的人讀,就映射出不同的樣子。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但在黃向軍看來,《道德經》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作為「生命之書」,那些真正受益的人,一定是從中,照見過自己的人生。就像他,一畢業,就聽從家裡的安排,陰差陽錯做了高中計算機老師。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為什麼老天應該是沒有仁愛之心,老子在《道德經》中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道德經》第三章說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有人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