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品讀第四十一章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

2020-12-12 拂塵記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方無隅;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感悟】

認知水平不同的人,對同一件的事件的看法會大相逕庭。老子分成了三種,上士、中士、下士,上士對於認同的觀點,會努力去踐行;中士則會左右搖擺、患得患失;下士則覺得完全不值一提,嘲笑別人多此一舉。

想起一件往事,幾年前,有個剛上大學的朋友家孩子,發了個微信調查問卷,問題是如何平衡發展旅遊與汙染環境的矛盾,提出了幾個建議,讓大家選擇。

一般人,點開隨便作答提交,當作一項任務,提交就結束;少數人真正用心思考,在其他一欄裡填了他的思考和建議,並且之後在出外旅行的過程中,不僅自己和家人身體力行,還教育旁人:我們來欣賞了大好河山、青山綠水,但不要破壞環境,不亂扔垃圾、不隨意獵殺,不破壞生態,要讓這些美景延續下去;

但是,也還聽到有人對此嗤之以鼻:真好玩,海邊那麼多人,人家扔,我一個人不扔,用一丁點用處嗎,還保護環境?要是大家都做到不扔垃圾,那我也一定不扔。

再說了,我去旅遊就是花錢的,景點要錢就必須讓人家來,環境肯定沒辦法保護的;要保護環境,就別賺錢了,把景點一關了事,環境不就好了嗎?還費這麼大勁,搞調查問卷,吃飽了撐的!

當時聽到這段話,我沒說話,心裡卻嘆了口長長的氣,在他眼裡,這個世界就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可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紛繁複雜,哪有那麼簡單呢?

老子是個偉大的哲學家,早在幾千年前,就通過觀察自然萬物以及自然現象的演變,告訴世人「道」的存在以及看似相反的事物之間,存在對立統一、永恆循環往復的關係。

上一章,講的是事情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的,而這一章,講的則是任何一件事情本身,都會有正反兩方面存在,並且我們的認知也經常是相反的。

比如只有在黑暗的天空中,才能看到閃爍的星星,才覺得很亮很美,假如身處環境燈光璀璨,亮若白晝,你抬頭望天,星星在天空中若隱若現,稍不注意就根本忽略了它的存在。

又比如明星,大紅大紫時,他們光芒萬丈,頭頂光環,無數人崇拜、熱愛,他被架在了高空,努力做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但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完美,總有一天,他會「過氣」,會呈現本來面目。

很小的物件,花費很少的成本和時間精力就能完成;而假如是一件偉大的作品,比如《浮士德》(60年)、《紅樓夢》(10年),幾乎花費了作者的大半生,這就是「大器晚成」。

亮與暗、完美與欠缺、快與慢、崇高與低下,都可能是一件事情的兩面。我們能夠淡定從容,接受美的一面,同時明白必定會有不美的另一面,都接受包容。

老子推崇的最好狀態,就是本來就是如此,順其自然,順勢發展,不必刻意追求,不必急於求成,遇到褒揚不為所動;遭到打壓也不氣餒灰心,就照著自己原本的樣子往前。

要做到這樣淡然恬靜,需要長久的堅持,需要人生經驗的累積,需要時時反思調整進步,通過學習,大家一起努力前行。

【譯文】

上士聽到道後,必定立即勤奮去實行;中士聽到道後,則將信將疑、猶豫不定;下士聽到道後,則會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們嘲笑,那就不足以成為「道」了。

所以古時候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看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在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廣大的德好似有不足之處;剛健的德好似怠惰的樣子;質樸純真又好像渾濁未開;潔白無瑕的東西好似含汙納垢了一般;最方正的東西好似沒有稜角;最珍貴的器物總在最後製成;最大的樂聲反而聽來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它的形狀。道幽隱無聲,無名無狀。也只有道,它善於給予萬物並且輔助萬物。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品讀道德經,雲端共說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無欲則剛
    其實,只關注追求成績,並不一定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因為孩子的整體發展,綜合素養,不僅僅只有文化知識一部分,還包括健全人格、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心理健康等等各個方面。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牢記「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娘胎開始,聽音樂、讀古詩,給他最好的教育,因為社會大環境裹挾著我們,讓孩子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讀最好的學校,找最好的工作,過最舒適的生活,其實,忽略了太多其他東西。
  • 《道德經》10個經典名句,道盡人生真諦!
    《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字數不多,但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兩千年來,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今天挑選其中的10個名句,與大家一起分享: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簡釋:狂風不會刮上一個上午,暴雨也不會下上一個整天。來勢兇猛的事物,往往不能長久;在修行路上過於勇猛精進,往往也不能持久。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六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以柔克剛
    【感悟】看到這一章,想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我們遵循「大道」,就是要做到不譁眾取寵,不虛張聲勢,踏踏實實做自己,順其自然,有則心安理得,坦然接受;無則淡然處之,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把時間軸拉長,回望過去,我們會驀然發現,曾經可望不可求的、求而不得的,不知不覺已經都擁有了,只是我們常常不得而知,又陷入新的欲望與渴求中。
  • 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會向相反方向發展運動——道德經收穫2
    回想三年前,卻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他剛從小學升入初中,不習慣老師的變化,不習慣初中的學習強度,承受不了學習的壓力,加上正好進入叛逆期,他厭學,還沉迷遊戲,他會以任何小事、任何一句話為由,馬上翻臉、爭吵、對抗。那時的我,感覺生活一片黑暗,前路茫茫,深深的挫敗感與無力感。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如今,兩章過後,通行本的第五章,在上一章「天長地久」之後,筆者認為通行本的第五章開篇「天地不仁」正好接上筆者梳理後的上一章。而且也與筆者所調整的第四章中天道「獨立不改」呼應,詳見: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於是,便有了這本著作。其書:這本書最初既無書名,也無分章,所以就將「老子」加了書名號,名為《老子》。後來,它才名為《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其道:本書原是老子寫給特定對象的。包括三類人:士、王、聖。所謂士,即基層領導者;王,即地方行政長官;聖,即好的領導者。可以說它是一本領導學經典。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口琴基本功訓練中正反兩方面的對立與統一(含曲譜)
    一、任何事物都存在著正反兩方面以下口琴演奏及示範請參考2020年9月20日,「楊晟口琴」百家號中的公益免費課事物都有兩面性,好的一面能引領我們奮發向前,壞的一面會使我們固步自封,事無絕對,我們應從正反兩面看待問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事物的優劣並不相同,兒只有從正反兩面來看待,才能更好地找出其利用的價值。野百合也有春天!雖然它生長的環境惡劣,但它從兩面看待自身,雖然生長環境惡劣,但它有盛開的權利和資本。
  • 《道德經》問答81章:「信言不美」的出處
    上一篇文章中(《道德經問答80章:「小國寡民」章排序問題辨證》),探討了通行本80章「小國寡民」和81章「信言不美」的排序問題,這兩章的正確排列位置應當是70章和71章,分別對應《周易》的既濟卦和未濟卦,先在帛書本中做了移動,後又被王弼移至80章和81章。也可以說,本章是《道德經》主文的最後一章,因為72章屬於老子寫的後記,沒有主題,不應算是主文。
  • 老子《道德經》:好人和壞人一樣,都是我們的老師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道德經》第27章寫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如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說: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比如說,黑與白,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和聲,前和後等等。
  • 看了才知道,這些常用古典名句出自《道德經》,你知道願意嗎?
    《道德經》一部僅五千多言即讓後人感慨到言語不能盡詮釋,成為每每讀起意猶未盡的傳世經典。它在國外的翻譯次數和版本也只有《聖經》可以一較高低,各種名人注釋及評價不可細數。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本晦澀難讀的古籍,但其實很多經常被我們用到的,並且熟知的古典名句,可能就是出自《道德經》。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四章:(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解析:主要說道了兩點:第一點:就是把道看作水一樣衝而用之,它不會滿溢,有一種深不可測,用之不竭的感覺。這種功用就像是萬物之老祖宗一樣,因為萬物也是如此作為的。而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看,其實也就是說的道是萬物之宗。所以與這裡的文字語氣來看是有些不協調。不過這裡看著也是在強調它的功用是用之不竭的。
  • 讀《道德經》,有助於提升自己,從這3方面切入試試!
    有讀者說「:《道德經》是拯救世界的珍貴經典藏書。」其包容博大精深,不是我等平常百姓能說一二的。眾所周知,《道德經》和《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在文壇上都家喻戶曉,也享有同樣高的文學地位。《道德經》歷來被世人所稱讚,讓讀者從中了解老子巨著存在的現實意義,同時可以從中學習它的哲學觀,更好地加強自身修養和氣質。《道德經》為何會從古至今可以產生這麼強烈的反響呢?又為何會一直在書店暢銷呢?不管是身處於花樣年華、不惑之年還是耳順之年,都對《道德經》這本書樂此不疲呢?別急,且讓我一一道來。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空無:指虛無之境,道的代指;謂一切事物的本體與歸宿。空無:類空宇宙中,介於絕對的無和有之間的類,是動態的無和靜止的有,二者的統一。空無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它揭示了世間萬物,所共同擁有的一種屬性——空無性。廣義空無性:沒有時空限制,一切事物都處於無(隱價)和有(顯價)的疊加態中。
  • 心煩意亂的時候,讀讀《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心自然會靜下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中提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世間萬物都有朝相反方向推演的規律,弱會變強,強會變弱,月盈則虧就是這種表象。老子提出善上若水,認為柔弱勝剛強。一切剛強的事物,都容易被摧毀,而柔弱如果能充分運用道的規律,終將戰勝剛強。反者道之動,任何事物,任何現象,任何狀態都不會永遠常在,都是暫時的,都在過程之中,我們能夠擁有的,也只不過是當下的剎那而已。所以我們不必苦苦強求,緊緊把持,而應該看淡一些,看開一些。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