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人,不要得意忘形

2020-12-16 開卷有益l侯公子

《道德經》中說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舉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這段話的意思是,將要收合的,必先張開;將要削弱的,必先強盛;將要廢棄的,必先興舉;將要取去的,必先給與。這就是幾先的徵兆。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就是說,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張開來是閉合的一種徵兆,其他同樣如此。當事物發展到某一個極限的時候,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運轉,即「物極必反」,好比花朵完全盛開的時候,馬上它就要萎謝了;月亮圓滿的時候,它就要虧缺了;歷史上最光榮的時代,強大到極點時,也就開始走向另一個衰亡的局面。

釣魚的時候,先給魚餌,魚一旦咬了鉤,再掙脫就難了。有些人被捧得很高,可德不配位,什麼時候就掉下來了。

中國有句老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幸運的事一般不會連續到來,而一旦有禍事,往往都會接踵而至。當我們在最得意的時候,就要注意到失意的來臨。所以說,人不要得意忘形。

人生大多數的痛苦失敗都是自己招來的,比如因為自己年輕,精神特好的時候,就肆意放縱消耗。我們往往是在平常不注意的地方,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後來所遭遇的痛苦,只是一個結果而已。

(溫馨提示:如果大家對我的內容感興趣,可以在我的主頁瀏覽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最新消息:羅志欣出版獨家解讀《道德經》的新書!!!
    日前,知名《道德經》研究人員、深圳市羅湖區政協委員羅志欣出版一本由他獨家解讀的《道德經》(誦讀本)新書。 新書備受關注 認識羅志欣有好幾年了。每次只要一說起《道德經》,他總是滔滔不絕,殷切希望把「道」介紹給每一位朋友。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帶你解讀《道德經》「三生萬物」的含義
    何為「三生萬物」「三生萬物」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但是很少人去端倪它的深層含義。今天我們來進行一個更深層的解讀。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一」,他認為「道」就是獨一無二。那麼「生」就是演變和分化的意思。這時「道」就是一種狀態,是一種無形的狀態,萬物是從「道」開始的,當萬物還沒有的時候,其是從「道」演變過來的。此時「道」就是無中生有。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但奇怪的是,如今很多人喜歡迷信自己崇拜的偶像,不許別人指出這些人的斑點不是,這才是最大的悲哀。道德經裡說:「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車舟,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道家思想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想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道德經》無疑是最好的切入點。 二、讀道德經能獲得什麼? 《道德經》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若是想像掌握知識一樣去學習《道德經》,想學了馬上就能有收穫、有效果,恐怕會令您失望。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道德經》的世界性
    結合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美國經典中的〈道德經〉:文本、傳統與翻譯》(2017)文後提供的《道德經》英譯目錄與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學者邰謐俠(MishaTadd)整理的「《老子》譯本總目」(2019),通過對孔夫子舊書網、亞馬遜圖書網和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文獻聯合檢索確認,截至2020年4月共有各類《道德經》英譯本(全譯本、節譯本、改寫本以及借《道德經》之名進行的創作本)562種。
  •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其才華,非常人所能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兩部經典,知道的人多,而讀過的人少,讀完並能融會貫通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兩部經書就是《易經》和《道德經》,其中《道德經》為老子所寫,洋洋5000多字,蘊含無窮的人生哲理。有人說:讀過《道德經》的人,便是一場智慧修行,連「橫眉冷對千夫指」的狂人魯迅也曾經說過:不讀《道德經》就不知道中國文化,不知道宇宙的真諦!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易中天解讀《道德經》:弱者生存的智慧,莊子思想退化就是阿Q
    這是老子的《道德經》,它主要講述了修身治國等政治思想,但又包含了特別淵博的知識,十分的深奧。《道德經》不僅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表現和重要來源,它的出現對於傳統的政治、宗教、經濟等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具有重大的意義。老子在歷史上是非常偉大的人,《道德經》主張清靜無為,從《道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老子修道的方法、他的德行及為人處世的道理。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憂恥第十三)
    途中,求診的姐姐說我發布的道德經很有意思,她也關注了我,成為了我的粉絲,並讓我要堅持下去,把道德經的詮釋寫完。有一點點感動,能夠被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姐認可,真是有些不容易的。老山前行第一批通訊兵,從死人堆裡爬回來的英雄姐姐,閱盡世間的百變滄桑,已經看透世情的人生閱歷,而今做著一位逐花而生活的人,每年逐著花期行走各地去收集鮮花來煉製精油,很有一些出世修行的高人範了。交流間,談到了一些往事和時事,讓我更加覺得確實有必要把道德經的解讀認認真真的當成一件事來做好,而不是一時興起的愛好!
  • 道家文化:《道德經》的世界性
    結合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美國經典中的〈道德經〉:文本、傳統與翻譯》(2017)文後提供的《道德經》英譯目錄與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學者邰謐俠(Misha Tadd)整理的「《老子》譯本總目」(2019),通過對孔夫子舊書網、亞馬遜圖書網和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文獻聯合檢索確認,截至2020年4月共有各類《道德經》英譯本(全譯本、節譯本、改寫本以及借《道德經》之名進行的創作本)562種。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有人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很多人認識他,可能是因為他在網上解讀《道德經》,已經有近500萬人觀看了。妙趣橫生,又突然讓人醍醐灌頂的風格,讓一眾網友親切地稱他國學怪才、說書大咖。
  • 《平安經》火爆網絡,《道德經》坐不住了,直斥平安經三宗罪
    之所以能被稱為「經」的東西,通常都是經典,比如說佛家的經典《金剛經》,道家的經典《道德經》,儒家的經典《三字經》等等,都是傳世經典,數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子孫。那《平安經》冠之以」經「卻成了一個笑話,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笑話呢?我們試圖從《道德經》的視角來解讀一下這件事情。
  •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老子的《道德經》道出了成功的真諦
    其實,這句話正是出自於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中,《道德經》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傳達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意義重大。接下來,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道德經》中的一部分內容,品味經典。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 [連載]《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四)萬物作焉而不辭
    這句話的正確解讀:天下人都在口口聲聲說,某些美好的東西如何如何美了,那一定是誇誇其談的不正當的。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全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善這個字。善字,在後面的章節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不過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差不多都把善做善良來解,這是對道德經被粗鄙化解讀。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年輕人,儘量不要過早觸碰《道德經》,容易走入2個誤區
    更何況,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屬於一般。所以說,年輕人儘量不要過早觸碰智慧太高的書籍,要不然就會適得其反!其實,《道德經》是幫助上等智慧的人來解釋《易經》中的哲學,因此學習《道德經》也是有門檻的!更何況,《道德經》中的有些思想,適合於強者採用,對於普通人不一定使用。
  • 《道德經》養身第二
    《道德經》流傳兩千年,其中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曲解,早已經驗證了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歷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場,宗教,觀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讀,呈現了眾多的說法。《道德經》養身第二《道德經》養身第二天下皆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