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皴是中國山水畫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 披麻皴又稱「麻皮皴」,是線皴法的一種,五代董源始創,歷代文人畫所常用的畫法。披麻皴以柔韌的中鋒線的組合來表現山石的結構和紋理,這種線條好像分散披離的麻皮,因此而得名。常用於表現土坡或峰稜不太明顯的石塊。披麻又分長披麻、短披麻兩種,用中鋒筆,圓而無圭角,彎曲如同畫蘭草,一氣到底,線條遒勁。 在山水畫中,運用「披麻皴」畫出的山石形似左右分披的麻纖維,用以表現江南一帶土層較厚的山石的特點。清代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披麻皴,如麻披散也。有大披麻、小披麻。大披麻筆大而長,寫法連廓兼皴,濃淡墨一氣渾成,淋漓活潑,無一筆滯氣。此法始自董北苑,用筆稍縱,筆從左起,轉過右收,起筆重著,行筆稍輕,悠揚輾轉,收筆復重,筆筆圓運,無扁無方,石形多如象鼻。後清湘、八大山人、徐文長喜為之。至巨然、米元章、吳仲圭、董玄宰王石谷輩,俱是小披麻耳。小披麻筆小而短,寫法先起輪廓,然後加皴。由淡至濃,層層皴出,陰陽向背,或焦或溼,隨意加擦,較大披麻為稍易。
北珂玉《珊瑚網,論畫》:「董源、巨然多用短筆披麻皴。」清代唐岱《繪事發微》:「董北苑用王右丞渲淡法,下筆均直,以點縱長,變為披麻皴。巨然繼之,元諸子法門。」 方薰《山前屑畫論》云:「皴法如荷葉、解索、劈斧、捲雲、雨點、破網、折帶、亂柴、亂麻、鬼面、米點諸法,皆從麻皮皴法化來。故入手必自麻皮皴始。"
畫法要領:多用「中」「偏」鋒(筆含水份要少),行筆時用筆肚走出飛白來,儘量做到空靈透氣,筆筆清晰,切忌粘黏。也有高手用中峰畫出「毛」而空靈之感,如元四家的黃公望,他的披麻皴多用中鋒畫成,難度甚大。
一、「披麻皴」山石的畫法:
首先,調淡墨,用中鋒勾勒出土石的輪廓。
然後,以中鋒為主,略帶側鋒用淡墨短弧線,皴土石的暗部,注意疏密有致。
待線條幹後,用稍深的墨色,皴擦土石暗部,使土石渾厚、滋潤。
二、「披麻皴」山峰的畫法:
首先,調淡墨中鋒用筆勾勒出山峰的輪廓。
然後,以淡墨皴擦山峰的暗部。
最後,用稍深的墨色,略加皴擦山石的暗部,如有不足,可以適當渲染,以增加山石的質感和立體感。滿意後,點苔完成。
聲明:圖文來自網絡公益分享,我們尊重原作者版權,如有不妥請聯繫告知刪除
投稿與合作微信:furongjiejie2013
———— 往期閱讀————
關注一如書畫,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