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則亂所著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中,盛家長女華蘭出嫁在即。盛老太太從京城將自己的閨蜜,宮中任職多年的孔嬤嬤請來,教授姑娘們禮儀規矩。
幾十年在宮中伺候,見多識廣的孔嬤嬤,來到盛家後的第一堂課,對象卻不是姑娘們,反而是多年未見的閨蜜盛老太太。而盛老太太也因閨蜜的一堂人生大課,幡然醒悟,通透起來,開啟了一段精彩人生。
勇義候獨女盛老太太的前半生如何叱吒風雲,書中並沒有詳細介紹。但盛老太太后半程人生的精彩紛呈,如同開掛的異樣人生,卻是由閨蜜孔嬤嬤一手開創的。
盛老太太中年喪夫,丈夫去世時,盛老太太正處於父嚴母慈,人未老的好時候。她在盛家,並沒有留下子女。如果她選擇離開盛家,重新嫁人生子,開啟另外一段人生,是完全可能的。
盛老太太善良,她看到盛家二房只有一個年幼的盛紘,族中卻是虎視眈眈。如果盛老太太離開,那麼盛紘這一門一定會被其他族人壓榨欺凌。
盛老太太起了惻隱之心,沒有拋下盛紘,經營自己的小日子。而是選擇留在盛家,悉心教育盛紘,將他培養成才,並為他娶妻生子。
盛紘成家立業後,盛老太太年紀大了,卻睿智得過了頭。主動急流勇退,將家中一切事物,錢帛財產都交給了盛紘和妻子王若弗。打著修道的名義退居幕後。
明蘭第一次到盛老太太那裡請安,就發現盛老太太的居所冷清簡陋,如同庵堂。不僅飲食粗陋,僕婦也又少又差。
明蘭一個小孩子,尚且能夠感知盛老太太居所的寒酸,生活的寡淡。何況孔嬤嬤這種在宮裡勾心鬥角,察言觀色了幾十年的老人呢?
孔嬤嬤第一天到盛家,就拒絕了王若弗給她安排的住處,主動要求和盛老太太同住。
其他人剛剛離開,忍了半日的孔嬤嬤便開啟了對盛老太太的吐槽。孔嬤嬤毫不掩飾地表示,她對盛老太太的生活現狀非常不滿。
孔嬤嬤直指盛老太太,越老越活回去了,沒有了年輕時的殺伐決斷。盛老太太對此並不否認,她說自己年紀大了,任務已經完成了。養大兒子,娶了媳婦,該隱居幕後了。
對盛老太太的解釋,本身並不張揚,生活也很低調的孔嬤嬤卻嗤之以鼻。她告訴盛老太太,此時的她不應該偃旗息鼓,落寞地躲在陰影中生活。
孔嬤嬤告訴盛老太太,人生一世,但凡還有一口氣在,就應該好好珍惜。自己對盛紘有再造之恩。即便不是親生的,也是恩重如山。
況且當朝以孝治天下,盛紘混跡官場,官聲很重要,只要盛老太太挺直腰杆,該要求就要求,看不過眼就發聲,盛紘也不敢不聽。
況且盛老太太如果真振作起來,也能給盛家掌掌舵,把把規矩,既能讓自己的日子舒服點,也能讓整個盛家更有規矩,給子孫做個好榜樣。
面對老姐妹的語重心長,盛老太太說出了自己的顧慮。兒子不是親生的,兒媳又因為林小娘的事對她有意見。盛老太太有些心灰意冷,只想不聲不響地打發殘年。
面對盛老太太的消極,洞明世事的孔嬤嬤一針見血地指出,天下的兒子都一樣,你省事,他們也樂得視而不見。而不會主動為你的生活增光添彩。
孔嬤嬤的話,讓盛老太太醍醐灌頂,醒悟了過來。如果沒有孔嬤嬤點醒,明蘭即使同樣被盛老太太撫養,生活質量也會相差十萬八千裡。
孔嬤嬤一生服務於宮廷,沒有自己的婚姻,沒有自己的子女,但卻目光如炬,洞察世事、通透豁達。
她一到盛家就敏銳地發現昔日的好姐妹正遭受委屈,所處地位尷尬。所以孔嬤嬤重症下猛藥,毫不容情地指出了盛老太太思想的謬誤和解決的辦法。
孔嬤嬤一席話,將盛老太太從毫無聲息、毫無色彩的晚年生活中拯救出來,重燃生活的希望。孔嬤嬤此舉不僅拯救了盛老太太,間接也幫助了明蘭。
生活就是這樣,有時再聰明的人也會當局者迷,而身邊能夠有一個及時點醒自己的人,又是多麼的幸運。盛老太太老太太便是如此。
孔嬤嬤離開盛家時,如果讓孔嬤嬤總結在盛家傳道授業的成績,孔嬤嬤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最大的成功就是幫助了聰明一世,卻糊塗一時的老姐妹盛老太太。
孔嬤嬤到盛家的第一堂課,揭開了生活的真諦,孔嬤嬤有此見識和她的經歷有關,更和她的悟性和生活態度有關。
天助自助者。生活就是這樣,沒有什麼理所當然,只有你想或者不想,如果你自己放棄,不再爭取,那麼沒有人能幫到你。
人生如同在山谷間行走,如果你自己不發出聲音,是聽不到山谷的迴響的。孔嬤嬤的話,何止對盛老太太,對任何人都有警醒和借鑑作用。
年華漸逝,顏值不在的我們,操勞半生的我們,面對即將到來的晚年生活,又將如何安排,如何選擇呢?